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教育硕士心理学考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21564438       资源大小:80.21KB        全文页数:4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硕士心理学考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

    1、21、下列属于间接收集的方法有(调查法) 22、活动产品分析属于(调查法) 23、下列现象只有(思维)属于认识过程(2001年选择题) 24、科学家为了攻克科技难关而废寝忘食,这是(意志)的具体表现。25、有常模进行比较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测验法) 26、詹姆士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27、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是(机能主义) 28、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华生) 29、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的是(认知)心理学。30、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的是(格式塔)心理学。31、弗洛伊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心理学。32、马斯洛属于(人本主义)代表人物。33、惠特

    2、海默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34、杜威属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35、正式建立认知心理学新方向的是(奈塞) 36、认知心理学起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对。37、信息加工心理学即(认知)心理学。38、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是(皮亚杰) 39、极力主张客观研究方法,使心理学的研究更加自然科学化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40、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可以测量的,这符合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41、在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属于(自变量)42、同是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问题的方法是(调杳法)43、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

    3、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44、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45、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伴随着的心理状态是(注意)46、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47、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个案法)48、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49、比较强调意思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心理学流派是(机能主义心理学)50、重视人的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的是(精神分析心理学)51、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罗杰斯)52、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

    4、的器官是(大脑)53、由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并由其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或条件是(自变量)54、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测验法)55、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客观现实)56、认识过程是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与关系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57、一般认为(奈塞)1967年写的第一本(认知心理学)著作时,才正式建立“认知心理学”这一心理学的新方向。二、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修改心理特征的统一体。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5、,具体而主,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2002年名词解释)4、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2003年名词解释)5、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创始人为冯特。冯物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他把意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2004年选择题)6、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机能主义者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思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7、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产生于德国,创始人是惠

    6、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该学派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8、认知心理学: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分析、贮存、转换并加以利用。这些活动叫做信息加工过程。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应该具备下列条件: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可以测量的。9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10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性

    7、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11心理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特别是当被试是儿童时,更应注意这个问题。12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13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14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15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16个案研究法:

    8、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人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三、简答题:1简述心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答: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情感过程包括快乐、悲哀、愤怒、恐惧的原始情绪;心境、激情和应激的情绪状态以及道德感、美感和理智的社会情感。意志过程包括自觉确定目的并作出决定的行动计划阶段和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执行计划阶段。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于的行为活动之中。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基础,没有认识活动,人既不会产生情绪情感,也

    9、不可能有自觉的、坚强的意志。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又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没有人的情绪情感的推动或缺乏坚强的意志,认识活动就不可能发展和深人。四、论述题1、知、情、意三者的关系。(2005年论述题)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不相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1)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对一个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引起一定的情感。而且,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情感也会随着变化。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作用于认识过程。这种作用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它可以加强或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效率,也可以降低认识过程的积极性

    10、,甚至起到阻碍的作用。(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人只有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在进行意志活动时正确地确定自己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式、方法等。此外,在执行意志决定的过程中,通常要通过认识活动预见行动的进程,注意情况的变化。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认识过程。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意境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一个没有坚强意志的人,是不可能完成复杂的认识活动的。(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首先,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积极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

    11、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积极性,削弱人的斗志,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第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不畏困难,在逆境中干出一番事业业。相反,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他就会被消极的情感所左右,最终将一事无成。2011年教育硕士心理学第二章考题详解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一、填空题 1、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2、神经元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3、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2001年填空题) 4、即使刺激是连续的,它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也是(间断的)。5、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6、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

    12、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7、脊髓的基本功能是进行(反射活动)和(传导神经冲动)。8、(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9、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大脑)、(小脑)六部分,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10、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11、聚精会神看书时对其他情况听而不闻,这是(负诱导)现象。12、人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13、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14、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15、非条件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16、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主

    13、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17、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18、视觉中枢位于(枕叶)(1999年选择题) 19、听觉中枢位于(颞叶) 20、运动中枢位于(额叶) 21、感觉中枢位于(顶叶) 22、反射弧的特殊通路保证了反射的(准确性) 23、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是(强化) 24、超限抑制属于(非条件性抑制) 25、枪声响起引起注意是(外抑制) 26、人因过度疲劳而睡眠是(超限抑制) 27、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这叫做(不应期)。考试大 28、对英语发音的细微区别是通过(分化抑制)实现的。29、不属于周围神经系统的是(脊髓

    14、) 30、不属于脑干部分的是(间脑),属于脑干部分的是(延脑、脑桥、中脑)。31、“望梅止渴”、“谈梅生津”和吃梅子时流口水分别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反应、第二信号系统反应、非条件反射)二、名词解释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细胞体、轴突、树突三部分组成。(1998年填空题) 2、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3、刺激过程:客观事物或以物理的性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入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4、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5

    15、、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6、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7、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的起来的神经联系。8、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

    16、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9、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10、泛化:指任何一个刺激物一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而且和它相近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泛化。11、分化: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用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物不再能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分化。12、强化: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考试大13、动力定型:本来是由

    17、一连串刺激形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依次出现,巴甫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14、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它是人与动物先天具有的。15、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16、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2001年名词解释) 17、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2002年选择题) 18、超限抑制:刺激物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

    18、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19、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三、简答题 1、简述刺激过程和反应过程。客观事物或是以物理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人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刺激过程到了中枢,还要引起效应器环节的变化,即反应过程。2、简述反射弧及其结构。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3、工具

    19、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1999年、2004年简答题) 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是: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而且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工具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工具性条件反射对理解复杂的心理现象有进一步的意义,它是对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它们的不同之处是: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不明显。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工具性条件反射

    20、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反应方式不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在工具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练习过程中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工具性条件反射。4、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兴奋和掏在进行活动中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有二:(1)扩散和集中。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递,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

    21、向原来发生的部位集中,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或掏的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2)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两种。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5、什么叫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有哪两种主要类型?(1998年简答题)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的神经联系。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

    22、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四、论述题 1、联系教学实际分析强化时程表。(2000年论述题)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他通过试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主要分为五种: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这种做法不仅不经济,而且

    23、一旦不强化,很快就消退。定比间隔强化。即正确反应不是每次出现均予以强化,而是按一定次数比率予以强化。它有利于保持反应重复频率的平稳,但也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定时间隔强化。即不管正确反应的次数,而是按一定时间间隔予以强化。它虽然不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但反应频率也稳定。不定比间隔强化。即以次数不定的间隔来强化。它的效果最好,最不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而且反应重复的频率也稳定。不定时间隔强化。即以不定长的时间间隔来强化。它也有不易消退的好处,反应得利频率的稳定性也不定比间隔强化不相上下。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少在每次做事后都受到强化,也很少受到定时或定比的强化,而最经常受到的是既不定时也不定比的间隔强化

    24、。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例如对学生的奖励,如果每次表现好都给予奖励,则会因强化过多失去效力,只有有时对他们进行奖励,效果反而会更好,也就是采用不定、不定时间隔强化最有效。2011年教育硕士心理学第三章考题详解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动物的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2、人类心理发生的基本条件是劳动和(语言)。(2002年填空题) 3、人类心理具有概括性、目的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4、心理发生的标志是(信号性反应)。5、具有心理的最低级动物是(扁虫)。6、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心理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超我)三者相

    25、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7、皮亚杰通过研究提出了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8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练习和心得经验;社会经验;平衡。9、有生命的物质与无生命物质的根本区别是(感应性) 10、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的是(华生) 11、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惟一条件的是(行为主义)个体心理发展理论。12、动物是否具有心理的区别是(信号性反映) 13、处于知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低等脊椎动物) 14、处于感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无脊椎动物) 15、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人格的发展

    26、是由原我、自我、超过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的心理发展理论的是(弗洛伊德) 16、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固有的,而是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并提出“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家是(维果斯基) 17、提出“在儿童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基本观点的是(朱贤智) 18、当动物能够把某个刺激作为信号时,就意味着有了(心理) 二、名词解释 1、反映:是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2、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1998年、2000年名词解释) 3、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它是心理发生的标志。(1999年填空题、2002年名词解释、2004年填空题) 4、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或种系(即人和动物)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则指个体(即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三、简答题 1、简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发展是一个新阶段,表现出阶段性。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就达到一个新阶段,表现出阶段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硕士心理学考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