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岳麓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 资源ID:21661863       资源大小:328.34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岳麓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1、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解析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5.改革开放后,合资企业引领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生产。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品牌,如北京牌、长城牌逐步被淘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外合资升格为主体地位B.国产家用电器质量低劣C.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D.全球化冲击了国产品牌解析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后,合资企业引领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生产”可知,合资企业的出现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关,故C项正确。6.1992年,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邓小平到经济特区视察“在全国引

    2、发起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浪潮”。这里的“新浪潮”的实质是()A.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扩大开放解析结合材料“引发起自由市场经济改革”分析,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谈到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7.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解析据题干可知,该会议“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

    3、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选C项。8.嘉兴绢纺厂是嘉兴最早的现代丝绸厂,它的曲折发展历程是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嘉兴绢纺厂大事记(部分)时间事件1912年朱光焘筹办纬成丝织公司,随后业务迅速发展1918年纬成缎获国际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1921年纬成公司在南湖东畔开办纬成公司嘉兴裕嘉分厂(绢纺厂前身)1928年底纬成公司解散嘉兴裕嘉厂力织部,后全部停业1936年纬成利记绢纺厂成立1938年侵华日军对纬成利记绢纺厂进行军事管理,称为“海衣第五工场”,后被日商强行收购,改名“钟渊公大实业株式会社公大第八厂

    4、”1946年国民政府经济部派员接管钟渊公大实业株式会社公大第八厂,后改名“中国蚕丝公司第二实验绢纺厂”1949年第二实验绢纺厂作为国营企业隶属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中国蚕丝公司领导,次年改名为国营嘉兴绢纺厂1984年国营嘉兴绢纺厂成为嘉兴首批实行厂长负责制试点单位1994年国营嘉兴绢纺厂改制成七个分厂,八个公司(1)根据材料,概述近代史上纬成公司发展所经历的重要阶段。(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984年和1994年嘉兴绢纺厂实行改革的历史条件。参考答案(1)阶段:19121921年,建立和迅速发展;20世纪20年代末,衰落(或遭到沉重打击);20世纪30年代后期,被日本侵占;1946年后,

    5、被国民政府接管(或受到官僚资本打击)。(2)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1994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者开始探讨专制主义、封建特权、世袭制等问题,其中以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探讨影响最大。由此可知()A.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必要性B.根除封建主义的残余势力C.回归历史研究的本来轨道D.进行政治改革是当务之急解析“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探讨”等反映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后思想界的潮流,也印证还要打破思想束缚,故A项正确;探讨无法体现根除,故B项错误;结合时代背景不能说是回归本来轨道,故C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

    6、全会后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故D项错误。2.美国学者威廉奥夫霍尔特指出,邓小平最初的农村改革使中国农民的收入翻了一番,赢得8亿农民的支持,以此为契机,他又为小企业主的崛起提供了方便,刺激了轻工业起飞从而又赢得了几千万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支持。材料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A.以农村实效推动城市变革B.主要集中于农业和轻工业C.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D.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否定解析材料“以此为契机,他又为小企业主的崛起提供了方便”,反映出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变革,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农业和轻工业,故B项错误;C项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其内容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否

    7、定,故D项错误。3.据统计,截止到1979年上半年,全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高达两千多万。到1982年,全国城镇集体和个体劳动者人数比1978年增加了35.6%,其中个体劳动者人数为1978年的8.8倍。这一变化反映出()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大量劳动力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提供了就业岗位C.就业压力助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D.国企改革的深化推动城市所有制变革解析题干提及的是就业人数的安排情况,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是在20世纪初,故B项错误;题干“全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高达两千多万全国城镇集体和个体劳动者人数比1978年增加了35.6%”,说明就业压力助推经济体制改革深

    8、入,故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国企改革,且国企改革深化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D项错误。4.下图是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张照片(民户内景),它最能反映出()A.所有制变革给民户带来的喜悦B.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粮食增收C.思想解放带来文艺创作的繁荣D.改革之初,农村生存状况堪忧解析图片显示该农户家中粮食大丰收,再结合时间20世纪80年代可推测出这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故B项正确。答案B5.导学号11374061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A.

    9、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解析材料中国家政策对城市经济改革仍有束缚,故A项错误;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一直都没改变,故B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1992年提出来的,故C项错误;“个体企业”的出现表明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已有所突破,故D项正确。6.下表反映了我国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发展情况,其影响是()年份私营企业个体工商业注册(万户)从业人员(万)198841 000多2 300多19909.8170.21 328.32 092.8199213.92301 533.72 467

    10、.7A.改变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状B.促进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C.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D.充分体现了我国按劳分配的原则解析“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发展情况”中其数量和规模远没有达到国营企业的规模,不会改变公有制为主体的性质,故A项错误;表格中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没有体现农村的情况,故B项错误;表格中19881992年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奠定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配体制的变化,故D项错误。7.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引发全国关注。当时外电报道:“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实验:中

    11、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破产事件为什么引起如此反响()A.暴露了“大锅饭”体制的弊端B.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序幕C.打破了“姓社姓资”式的桎梏D.冲击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下的“大锅饭”、平均主义带来的弊端影响,难以发展,国有企业破产反映的是对计划经济的冲击,故D项正确。8.下面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它反映的经济结构最有可能属于()A.过渡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解析图片反映的经济结构特点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改革的结果,出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2、9.企业地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是行政级别决定的。即便是军工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命力。引起这种观念变化的历史性事件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B.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引起这一认识变化的原因是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这次谈话起到了打破思想束缚的作用,因此B项正确。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但是计划经济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打破教条主义的重大事件,C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10.有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是大转型的时代,一是现代化转型

    13、,一是体制转型。“体制转型”是指()A.分配方式向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转型B.经济形式向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的转型C.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型D.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解析题目中明显指出是体制转型,因此只有D项属于体制转型,而A项是分配方式转型;B项是经济形式转型;C项是增长方式转型。11.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共十四大政治报告是中国20世纪末叶发表的、走向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其主要依据是中共十四大()A.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B.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D.提出了非公有

    14、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中共十三大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故A项错误;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材料“走向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中共十五大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12.有网友从网上找到一部20世纪90年代的著作,据目录推测该书的主题应是()A.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B.制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C.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D.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解析结合目录中的“经济改革”“企业集团”“农村工业化”和“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可知,涉及的是中国

    15、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导学号11374062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单位:亿元)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

    16、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1)根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参考答案(1)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不真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3)安徽、四川。因为

    17、“包产到户”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实行的。(4)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农业发展政策。(言之有理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产品名称单位按人口平均产量各国为我国倍数中国苏联美国英国原煤千克83.0761.03 498.04 938.09.242.159.5生铁1.784.4244.5165.949.6143.897.6钢0.995.3376.3255.2105.9418.1283.6摘编自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材料二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材料三共产主义政权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

    18、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3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说明图中C到D期间发展状况出现的主要政策性因素。(3)结合你对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批驳材料三中“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这一观点。参考答案(1)问题:工业化水平尤其是重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措施: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2)态势:19531978年曲折发展,1978年后相对稳定。因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经济得到较快较稳定发展。对内改革,农村和城市先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吸收外资、技术,加入WTO,融入世界。(3)作者的观点是片面的。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准,而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使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萎缩。


    注意事项

    本文(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岳麓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