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中国古代史精练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21723716       资源大小:569.27K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中国古代史精练文档格式.docx

    1、本题以分封制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启以商政,疆以周索”、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等,结合分封制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4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这一变化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 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C 标志着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D 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解析】管理者即天子分封的各级诸侯,这相对于之前松散的内外服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未实现中央高度集权,并未建立起集权统治,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确立是在战国以后,故C项错误;材料仅反映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程度,未体现是否

    2、扩大统治范围,故D项错误。5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 宗法关系决定贫富差距B 分封制度制约墓葬等级C 血缘关系主导墓葬规制D 宗法制度维系礼乐体制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6每年高考后,一个省一个分数线和“本地化”特色

    3、高考录取制度总会成为吐槽主题。其实这种类似技“分地而取”的原则,可以追溯到唐代之后,那时由于南北政治,经济差距拉大,导致科举结果南北中试者人数失衡。为此统治者在科举制中开始实行“南北卷”,南北分开录取。南北卷的做法:A 体现了科举制的客观公正性B 典型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专制性C 维护北方衰落士族的地位D 其合理性在于能促进民族融合和维护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 “分地而取”的办法有助于不同地区的考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结果能达到南北平衡的状态,从而维护南北政治的平衡与全国的稳定,维护国家统一,也能够促进民族间的整合,故D项正确;材料的做法与公平公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南北卷”的做法无

    4、法体现专制性,B项错误;士族门阀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唐代之后士族门阀制度逐渐消亡,因此该做法并不是为了维护北方衰落士族的地位,排除C项。7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 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 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 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 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乡、里、亭是秦朝最基层管理机构,地方推选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担任乡、里、亭的官吏,有利于让皇帝或政府的命令直达百姓,故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A项正确。材料反映乡、里、亭的官吏由地方富庶人家

    5、的适龄人员充当,不能体现其它官员也是这种情况,排除B。材料反映秦朝通过设置乡、里、亭官吏,加强对最基层的管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制度继承的信息,而是强调秦朝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排除D。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结合秦朝郡县制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8春秋时期,秦、楚两强以新灭的小国或新占领的地方为县,直属于国君,由他派官去治理。这些官吏在县里只替国君征收赋税,判断讼狱。他们即使有封邑,也在所治县之外。这说明A 秦楚已建立中央集权制B 郡县制度处于萌芽阶段C 秦楚分封制已彻底瓦解D 官吏的封邑不可以世袭9一位古代学者论及某一

    6、官职时说:“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符合这一标准的官职应该是A 秦朝的丞相B 西汉的尚书令C 北宋的枢密使D 明朝的首辅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0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下。监察官员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这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A 权力的高度集中B 削弱相权,加

    7、强皇权C 澄清吏治,加强官僚队伍建设D 加强监督,防止地方割据【解析】 “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下”说明古代设立监察机构主要目的是服务皇权,体现出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正确;监察机构不是削弱相权,故B项错误;C项属于监察机构的目的,不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故C项错误;监察机构目的是权力集中,不是防止地方割据,故D项错误。11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官民比例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沦是A 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B 官员的增加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 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D 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官民之比,越来越大,表明需要供养的官员数量越来越多,行政成本越来越高

    8、昂,故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D项正确。由西汉到唐高宗时期,人口减少,官员数量增加,这说明不是正比关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而是强调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和人口之间的关系,无法推断出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排除C。12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A 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 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 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D 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13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

    9、,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A 以三司使作为行政首脑B 多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C 提高了地方政治自主权D 反映了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解析】根据材料“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可知,材料强调在官僚政治下,不会出现分封制时代的地方割据现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三司使是宋朝管理财政的,不是行政首脑,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少数民族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要削弱地方的权力,故C项错误。14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

    10、密控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关于我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理解正确的是:A 标志着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B 实行独立的垂直管理体制C 上位权力和下位权力相互制约D 是官僚间权力斗争的产物15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解析】由“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

    11、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宰相委员制,相互分工、相互制约,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宰相一致原则”需要时间,不会提高行政效率;B项不选,皇帝真正的决策权在皇帝手里;“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实行的,并非针对皇权,C项不符合题意。【名师点睛】“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 “宰相一致原则”可以判断出体现了分权制衡。16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联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

    12、”,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 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清朝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跑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然后经皇帝批准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考生只要理解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再结合题干和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17明朝大明律共30卷460条,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

    13、,其中吏律主要规定了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判死罪。这表明明朝A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注重协调行政关系C 政府重视商品经济D 形成完备法律体系【解析】材料中规定了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判死罪,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加强对文官、武官、大臣等在行政上的规定,注重协调行政关系,故B项正确;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相关法律的实施并不能说明明代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D项。181382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终洪武朝阁臣对国家事务“鲜

    14、所参决”;1573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部权尽归内阁”、“威柄之操,几于震主”。这一变化反映了明代后期的内阁A 开始拥有独立的决策权B 已经威胁到皇权专制C 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D 操控着军国大事议定19史书载,明代内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防止大臣专权,加强君权职权明确,正式统帅六部招揽人才,扩大统治基础A B C 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都具有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职能,正确。从材料“以平允庶政”和“断

    15、不至有权臣”体现出两者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正确。从明代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而不是由内阁、军机处统帅六部,错误。材料是对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描述,两者都有利于加强皇权,并未体现出扩大了统治基础,错误。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排除BCD,所以选A。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相同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意思,结合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史实,紧扣设问即可知道答案。20对内阁的认识,明代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另一种观点认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 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B 阁臣拥有“批红”权力C 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D

    16、明太祖以内阁取代宰相(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緒,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赡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逗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舆。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村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

    17、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粱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氏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

    18、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所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答案】(1)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背景: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2)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19、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可知,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联;根据“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可知,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根据“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可知,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第二小问,历史意义从思想解放、民主革命、民族革命、国家统一等角度概括。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村料一:朱元璋推行严刑峻法,对大臣撞权、式将骄横给予最严厉

    20、的打击,所谓“以重典驭臣下”。明律简于唐律,严于宋律。又在明律之外,把案例编为大诰,颁给各级学校作为必读教材,以后又编了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其序言说:“诸司敢不急公务而务私者,必穷搜其原,而置之重典。”所载都是惩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的重大刑事案件,其中凌迟、斩首、族诛的有几千条,弃市以下万余条,大都出于朱元璋亲自裁定。针对元季官吏贪冒、徇私灭公,他下决心严惩贪污,说:“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于洪武二十五年编醒贪简要录,颁行天下,官吏貪脏六十两以上即梟首示众,再处以剥皮之刑-据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 工业革命把英国变成一个工业强国的同时,也让它遑受了严重泛滥的政治腐败。1872年,议会两次

    21、通过案宣称贿买和威胁选民均属刑事犯罪,并于当年通过秘密投票法案18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政府官员财产中报的法律,亦即被称为“阳光法橐”的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该法令规定了议会中议员选举费用的限额和对选举舞弊的刑罚,并規定如果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之间存在差距,就必须作出解释和说明,如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就会被认定为灰色收入,进而被治罪。该法案建立起的财产申报制度后来被许多国家所学习,“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并且还拓宽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据唐朗诗等英国腐败治理经验:制度变迁的特征与时序(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整顿吏治和近代英国反腐举措的异

    22、同。(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反腐的重要领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反腐举措的重要影响(1)同:加强立法,通过法律规范和约束官员的行为。异:明代突出君主个人意志,强调严刑峻法;(若答出注重发挥案例的教化和警示作用亦可)英国突出议会民主决策,强调公共意志和民主法治。(2)领域:选举、官员的财产申报。影响: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民主体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为世界各国反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解析】(1)依据材料一“朱元璋推行严刑峻法,对大臣擅权、武将骄横给予最严厉的打击”、材料二“并于当年通过秘密投票法案”可知,相同点主要是都通过立法约束官员的行为。 结合相关知识

    23、得出不同点主要从明朝与英国相关措施的根本目概括,要结合明朝君主专制与英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政治概况概括,从而得出答案为:英国突出议会民主决策,强调公共意志和民主法治。(2)依据材料二“1872 年,议会两次通过议案宣称贿买和威胁选民均属刑事犯罪,并于当年通过秘密投票法案。1883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政府官员财产申报的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域是:依据材料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并且还拓宽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从完善资产阶级民主、缓和矛盾、为它国提供借鉴等角度概括。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的监察制度,经过众多思想家的引

    24、导,并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经验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的监察体制。在地方监察体制上,唐初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分巡州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全国为十五道,监察御史亦增至十五人。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唐朝的监察法以监察六法为代表,是“道察”体制的产物。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

    25、出明确的指示。张晋藩察吏是治国之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2018年3月5日北京日报)材料二英国议会是政府施政的监督者,议会监察专员署是议会的代理办事机构。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中国监察2004年第15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监察制度的相似之处。(1)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监察制度的经验;整顿吏治,防治腐败,保障了国家机构正常运转;加强了中央集权,

    26、维护社会稳定;为后世监察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相似之处:政府高度重视;监察体系多元,监察机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监察力度大,涉及面广;制定监察法规,规范监察权力运行。(2)关于中、英两国监察制度的相似之处,首先找出中国和英国监察制度的内容,然后找准比较的角度,归纳相似之处即可。根据材料一、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府态度、监察体系、监察力度、监察法规等方面归纳即可。二、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征(一)选择题1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里写到: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阂、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

    27、乡村无不栽桑”,“近锁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規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術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双林镇: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商帮、会馆对促进市镇发展作用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外来商人融入当地社会,基层社会关系变动B C 2汉书载:“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羊致千余头,买田宅。”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这反映出汉代A 传统农牧业的兴旺发达B 出现了大规模私营畜牧业C 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D 生产

    28、方式受匈奴影响较大【解析】根据“羊致千余头”“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可知,汉代有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反映出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牧业“兴旺发达”,排除A;材料反映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等多种经营方式,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匈奴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不符合“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D错误。3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A 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B 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C 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D 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本题以中


    注意事项

    本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中国古代史精练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