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走好诗歌鉴赏第三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高考复习指导Word格式.docx

    • 资源ID:22085544       资源大小:18.9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走好诗歌鉴赏第三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高考复习指导Word格式.docx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答题步骤:(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明手法)(2) 结合诗句阐释哪里用了这种手法,结合诗句描述(阐运用)(3) 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析效果)示例一:望洞庭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问: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答: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一),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将湖中的君山作比皓月银辉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步

    2、骤二),两个比喻的运用,使得本诗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之情。(步骤三) 示例二:早行58853; 陈与义58853;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示例三: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采用对比(步骤一) 。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

    3、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步骤二) 。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中(步骤三)。二:实战演练1、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衬托哀情的艺术手法(步骤一) 。前两句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 言春光融融。 作者面对如画的景色,非但引不起游 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步骤二),特别是最后一句,流露出归心深切的思乡之情(步骤三) 。2、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

    4、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说明。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3、 书湖阴 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步骤一)。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

    5、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步骤二)。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步骤三)。三、课后巩固4、 画菊 郑思肖花开不 并百花丛,独立疏篱 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如下诗句的表现手法(1)托物言志手法(步骤一) (2)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步骤二)(3)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步骤三)5、 移

    6、家别湖上亭 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该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步骤一)“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欲别频啼四五声”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步骤二)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 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沈子福之江东王 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注】 罟(g)师:这里指船夫。临圻: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问:王维的诗,语言生动凝练,描写细致传神,意境清幽淡远,被宋代苏轼誉

    7、为“诗中有画”。前人评论这首诗的三、四句说:“工于比喻,善于言情。”你同意吗?试结合全诗赏析。答案示例:同意。1.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表达技巧)2.将人的情感比作自然界的春色,把惜别时微妙的、难以捕捉的抽象感情极其生动地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寄情于景,使景与情妙合无间,不着痕迹。 (怎样运用,即结合诗句分析)3.表达出了彼此深厚的友情,让深深的相思之情充溢于江南江北。(思想情感)四、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8、,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表达委婉含蓄,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五、欣赏诗句的主要表现手法:1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用典 )2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直抒胸臆 )3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 起兴 )4 杨柳岸晓风残月。 (借景抒情 ) 5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互文 )6 樯橹灰飞烟灭。 (借代)7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白描 )8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 咏鹰 ( 衬托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借代,

    9、对比)10、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借代,设问)11、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夸张)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双关、对偶、拟人) 13、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夸张) 1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设问)15、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 (拟人)六、重点术语概念理解:(1)衬托烘托与对比对照的区别A、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B、衬托,也叫映衬,相形。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关、相反的事物作为背景,加以烘托。被烘托的事物叫主体,用来作背景的事物叫衬体。衬托又分正衬和反衬。(2)用典有用典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等等和愿望,属于借古抒怀(讽今)。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注意事项

    本文(走好诗歌鉴赏第三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高考复习指导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