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天津市静海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

    • 资源ID:22172068       资源大小:109.1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天津市静海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

    1、A.西周时期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B西周后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崩溃C郡县制已在春秋战国时出现 D诸侯兼并战争导致贵族政治解体5.“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A推行县制 B奖励军功C奖励耕织 D编制户口6.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7.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

    2、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8.学校德育宣传栏中写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依据所学推测这句话出自()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9.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一措施的作用是()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 B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C开创考试选官制度 D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10.下列图片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秦朝统一了文字A B C D11.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

    3、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均衡了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12.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贤良对策治春秋,抑罢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这首诗中的场景最早开始于()A秦始皇时期 B汉高祖时期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13.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A印刷术 B造纸术 C大明历 D

    4、指南针14.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A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B诸侯王的利益得到保障C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 D“推恩令”的贯彻实施15.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提倡勤俭节约 B发展农业生产C大力整顿吏治 D加强中央集权16.“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自然条件优越北人南迁社会安定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A B C D17

    5、.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坐具,后引入内地。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坐具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最有可能是发生于下列哪一时期()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18.下列四个朝代,按时间顺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次序应是()A曹魏、北魏、东魏、西晋 B曹魏、西晋、北魏、东魏C东魏、西晋、曹魏、北魏 D西晋、曹魏、北魏、东魏19.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B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 D彻底改变北

    6、方的社会习俗20.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某同学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该同学得出这样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A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21.下面诗句反映的史实是()A秦朝暴政 B赤壁之战 C贞观之治 D安史之乱22.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

    7、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23.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24.图1和图2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此变化所反映的本质是()A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B中央官员数量增多C大臣分工逐渐明确 D丞相负责军事责任25.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庸 调 徭役 两税法A B C D26.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

    8、赠官,并无实权。据此可知,三省体制形成的过程中,最初握有实权的是()A尚书省 B中书省C门下省 D司徒27.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上,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原因是()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8.“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当然,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他”是()A屈原 B李白C杜甫 D柳永29.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A高

    9、度繁荣,共享太平 B世界领先,求同存异C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30.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A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 B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C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 D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第卷二、非选择题(共3题;其中31题23分,32题x分共x分)(此句话仅供参考,请出卷人灵活掌握修改)31.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在许多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14分)【政治篇】材料一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

    10、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摘编自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摘自贾谊治安策【经济篇】材料四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摘自说文解字【思想篇】材料五教育部就11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华教师节的提案”作出积极答复:提案“具有积极意义”。摘编自光明日报“一件让人欣慰的事”(1) 据材料一,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积极

    11、作用?(3分)(2) 据材料二,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2分)(3) 据材料三,汉武帝采取的什么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4)为了解决材料四中的问题,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5)如果由你写这个提案,请列举出你认为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华教师节”的理由。(至少写出2条理由)(4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3分)材料一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摘编自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材料二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

    12、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1) 材料一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分别指的什么事件?其实质是什么?(8分)(2) 谈谈你对文中所说的“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的认识。(3) 材料二为什么说“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用史实说明你对在“经营统一”方面“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的理解。(7分)33.古代中国,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

    13、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材料二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实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

    14、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大乱,大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小国。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并分析其缺陷和唐灭亡的关系。(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答案 一、选择题1. 选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 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而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下游,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故选B项。2. 选D 在古史传说中,炎帝、黄帝是黄河流

    15、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炎帝“尝遍百草”,黄帝“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宫室、车船,平定蚩尤乱”,故选D项。3. 选A 依据题干关键词“窖穴中有碳化了的粟”可知已经出现原始农业,西安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半坡人最早种植粟,结合题干中“粟为耐旱作物,适合在黄土地带生长”得出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不符合史实;半坡遗址位于我国北方,错误。4. 选C。材料“晋之别县”“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吴王发九郡”,说明春秋战国出现郡县制,故选C项。西周实行分封制而不是郡国并行制,A项错误;材料“晋”“赵”“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表明是东周而不是西周,B项错误;贵族政治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铁

    16、器牛耕的使用,D项错误。5. 选B 材料信息反映了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提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因此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军队战斗力提升的内容不符。6. 选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信息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体现了大变革的时代,故选A项;B项统一国家的建立指的是秦汉时期;C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指的是隋唐时期;D项民族关系的发展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7. 选A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即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裔、夷是指少数民族,夏、华即“华夏”。这句话是“华夷之辨”思想的

    17、具体反映,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其后孟子明确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概念,发展了儒家民族思想,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说明战国时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单纯强调“华夷之防”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故A项正确。8. 选B 根据所学知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故选B项。9. 选B 根据材料可知,这是秦始皇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作用就是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故选B项。10. 选B 根据所学

    18、知识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明显错误,排除。而其他都是秦始皇巩固统一,加强集权的措施,故选B项。11. 选B 材料中的移民既包括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也包括徙平民、罪吏于边境,因此不是强化关中的经济优势,故A项错误;人口的迁移有利于均衡全国的人口分布,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抑制土地兼并的问题,故C项错误;当时的迁移主要是为了加强统治,故D项错误。12.选D 汉武帝为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题干中的“抑罢诸家孔孟求”正是反映的这个内容故选D项。13.选B 东汉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成为人们

    19、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故选B项。14.选D。据材料“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可知,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结果,故选D项。西汉通过“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排除A项;诸侯王的利益被削弱,排除B项;汉景帝平定诸侯王的叛乱,没有解决王国问题,排除C项。15.选B 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如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故选B项。16.选C 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

    20、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往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落后,表述错误。17.选B 依据所学及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故选B项。18.选B解析 曹魏在前,曹魏后为西晋,西晋后为北魏,北魏分裂为东西魏。故选B项。19.选A解析 材料中孝文帝认为北魏的先祖出于黄帝,黄帝是汉族人的始祖,改拓跋氏为元氏其直

    21、接目的是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目的是宣示政权的正统性,并不是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中孝文帝改姓氏的目的在于宣示政权的正统性而不是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故C项错误;孝文帝汉化的目的并不是要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此说法太绝对,故D项错误。20.选D 隋文帝推行新的选官制度,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故A项排除;唐玄宗统治前期迎来唐朝最鼎盛时期即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B项排除;评价古代帝王是不是好皇帝的标准主要是看其在统治时期有没有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而不是性别,故C项排除;武则天在位时期,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为唐朝全盛时期

    22、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因此D项正确。21.选D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根据题干给出的“未休兵”可知该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2.选D。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枢纽,所以D项正确。尚书省仅仅是三省之一,并未剥夺其他两个机构的权力,A项错误;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职能,B项错误;唐朝依然是皇权至上,不可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C项错误。23.选D依据

    23、所学可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D项正确。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东汉开始衰落,A项不合题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指一个政权内部的斗争,B项不合题意;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不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特征,C项不合题意。24.选A 从图1到图2体现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秦朝、唐朝的中央官制的演变,无从得知中央官员数量的变化,故B项错误;秦朝、唐朝在中央官制上都有相关的分工,故C项错误;丞相负责行政权,故D项错误。25.选D解析 古代赋税制度主要以人丁为主,包括地租、兵役、徭役等,还包括以户为

    24、单位征收的调,如布帛等,这些都具有加强人身依附关系的作用。唐太宗时实行以庸(纳绢)代役,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按土地财产征税,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驰。故正确,错误,故选D项。26.选A “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可知尚书省是一个有实权的机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中书省和门下省有实权,故B、C两项错误;“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可见司徒一职也不具备实权,故D项错误。27.选C 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使世家大族世代把持政权,是维护士族制度的工具,导致了材料中所述现象的出现,故选C项。28.选B “他诗歌豪放飘逸的

    25、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可以判断是唐朝大诗人李白,故B项正确。29.选C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是唐朝对外交往中的代表,体现出唐朝的对外开放,双向交流,故选C项。30.选A解析 僧一行用唐玄宗的德行解释天文异象,体现了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故A项正确。唐初道家思想占据主导,B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主观心理影响客观判断,而非技术局限影响社会心理,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科技发展,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31.答案:(1)制度:分封制。1作用: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加强了周王室同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巩固了疆土,密切了西周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边

    26、远地区的开发。(2任两点即可)(2)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3)颁布“推恩令”。(4)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法律。(5)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孔子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孔子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西周在政治上采取了分封制。分封制的实施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加强了周

    27、王室同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第(2)问,依据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第(3)问,依据材料三可知,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采取了“推恩令”。第(4)问,依据材料四可知,秦始皇下令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法律。第(5)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孔子对教育和文化所作出的贡献角度进行阐述。32.答案:(1)事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6实质:文化专制主义。2(2)认识:秦始皇为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利用法家思想,推行严刑峻法。以“焚书坑儒”禁锢人民思想,加快秦朝灭亡,也为后世提供深刻教训。4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儒

    28、学成为官学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但抹杀了其他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利于长远发展。(3)原因:秦始皇终结了封邦建国体制,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时代。3说明:秦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郡县制最终取代分封制。秦修长城,逐匈奴;汉武帝三次出击匈奴,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秦始皇“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加速秦的灭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效地巩固了大一统局面。第(1)问第一、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问,从秦暴政而亡的角度分析秦始皇失败,从思想一统维护了政治统一的角度分析汉武帝成功。第(2)问第一小问,从终结分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角度阐述;第二小问,联系秦、汉初地方体制、开疆拓土、统一思想的相关史实阐述“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33.答案 (1)贡献:设计了汉代察举制,将人才选拔方式制度化。(4分)影响:选拔、培养了治理地方的人才;为中央决策提供有效信息。(2)缺陷:政府由少数贵族垄断,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进入决策阶层(2分);地方官由外来者担任并经常更换。(2分)关系:导致地方基层民情不能及时回馈中央;政府决策偏差,导致官逼民反,唐朝灭亡。(3)


    注意事项

    本文(天津市静海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