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刘渡舟医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资源ID:22673365       资源大小:46.85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刘渡舟医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 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素问气厥论 曰: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 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水热穴论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干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水肿为脾、肺,肾三脏之病变。盖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其标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若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乘;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于脾,则肌肉浮肿;传入于肺,则气息心急。分而言之,三

    2、脏各有所主;合而言之,则总由火气衰微,肾中之气不能化,故水道不通,溢而为肿。第二节 水气病脉证并治金匮水气病脉证篇: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身体肿重。又趺阳脉当代,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则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代,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失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肿,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水病脉出者死。 以上援引 (金匮) 对水肿病的脉诊、色诊,问诊以及预后不良之诊,对指导临床意义非凡。水气病可分为四种类型:风水,皮

    3、水、正水,石水。至于五脏之水气,可列入正水, 石水之范畴。水肿病邪实而正不虚的有三种治疗方法:即发汗,利小便与攻下之法。这就是 说的开鬼门, 洁净府的治疗原则。一、 风水风水由干风邪侵袭肌表,故脉来而浮;若卫气虚不能固表,则脉浮软而见汗出恶风之证;荣卫之行涩,水道不利,而水湿滞于分肉,则身重而懒于活动。治法: 疏风益卫,健脾利湿方药: 防已黄耆汤防已一两,甘草半两 (炙),白朮七钱半,黄耆一两 (去芦),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渣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

    4、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差。如果风水而一身悉肿,脉浮,恶风,反映了风邪袭于肌表,肺气之治节不利,决渎失司,水溢皮肤,故一身悉肿。风邪客表则恶风,气血向外抗邪故脉浮;风性疏泄可见汗出;汗出则阳气得泄,故身无大热。此证治以越婢汤,宣肺以利小便,清热以散风邪。越婢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 炮。方中麻黄宣肺以利水,石膏清解郁热以肃肺气之下降;甘草补脾以扶正;姜,枣调和荣卫以行阴阳。以上两证,虽同为风水而有虚实之分(亦如桂枝汤和麻黄汤虚实之分)。审其虚者,则用防己黄耆汤,一定抓住身重汗出

    5、恶风的主证; 审其实者,则用越脾汤, 一定抓住脉浮、恶风,身肿不渴的主证。对水肿发作时需要察其部位而治之。才能达到因势利导使水邪乃服。仲景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凡腰以上肿,多因风寒湿邪,侵于肌表,闭郁肺气,水湿停留而成。故治宜宣通肺气,开发毛窍,使在外之水从汗液排出;腰以下肿,有虚有实;虚者为阳气不足,不能化气行水而使水邪停居于下; 实者为水湿之邪停留于下而为水肿,但其人正气不虚脉沉而有力,兼见小便不利,以及腹部胀满等证。腰以上肿,发汗当用越脾加朮汤 (即越婢汤加白朮四两);腰以下肿,而阳虚气寒,小便不利当用真武汤;脉沉有力而小便不利者,当用牡蛎泽泻散(牡蛎、

    6、泽泻、枯蒌根,蜀漆、葶苈,商陆根, 海藻各等分,异捣,下筛为散, 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水之去路有二:在表者发汗,在里者渗利,因势利导,使水气得去而愈。但临床所见,也有腰以上肿,而内渗于里;腰以下肿,而外溢于表,以致肺气不宣,肾气不化,大气不转。如此则可变通其治:如以发汗去其表邪,又要兼用渗利,务使在里之水可以尽去;腰以下肿,既要渗利,又应提壶揭盖开其肺气,使上窍通而下窍利, 则水邪方能尽去。发汗与利小便为治水两大法门,此外对于正虚者又有温阳化气,健脾运水、扶正散邪、益气固表等法。应变通选用而不拘于一格。二. 皮水皮水是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阻塞中焦,故腹

    7、中胀满;肺气虚则不能通调三焦,以致水湿停留,故下肢踝部浮肿,按之没指,为水性润下之征。 皮水之脉浮与风水同。但无恶风身痛等证为异。皮水治法: 皮水脉浮为水在表,因势利导而发其汗,可用越婢加朮汤。如果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可用防已茯苓汤主之:防已茯苓汤:防已三两, 黄耆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尤怡认为皮中水气,浸淫四末,而壅遏卫气,气水相逐,则四肢聂聂动也。防已,茯苓善驱水气,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且合黄耆、甘草助表中之气,以行防己,茯苓之力也。三、 正水正水是由于脾肾阳虚,不能气化以蒸发水湿之邪,以致水停于里而不行,故

    8、腹满而脉沉迟。水多则外溢而身体浮肿;水气上迫于肺因而作喘;若水凌干心阳,则身重短气不得卧;火不温肾,水寒下控其人则阴肿而烦躁不安;若水邪侵肝,气机被阻,故胁下与腹作痛。肝之疏泄功能乖戾,其气时而上冲,时而下降,水液随气上升,则时时津液微生;水液随肝气下降,则小便续通; 肝病犯脾,不能运化水湿,所以腹部胀大;如果水邪侵脾,脾失转输之常,不能升清降浊,水湿聚中,流于四肢,故腹胀大,四肢苦重难于活动。脾为水困,津液不生,气亦不足,故见口渴、少气。脾不散精于肺,肺不通调水道以行决渎,故小便难;如果水寒之邪盛于下,肾阳衰弱,不能温化水气,水气增多,故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也。肾阳不温阳气不充, 故阴下

    9、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 阳气不华于上,其面反瘦。五脏水邪, 因其生理各异,故病理与证候而不相同。然而五脏水邪为病,其中肺,脾,肾三脏阳气之虚衰,不能行气化津而使水邪内停则是它们的共性。因此,在治疗中总以通阳化气,消阴利水之法实为上策。后世医家,将水分为阴,阳两类,阳水为热为实,治以驱邪为主。如水气逼肺而作喘,通调不利而小便短涩,治用苏葶丸(苏子, 葶苈) 或沉香琥珀丸(苦葶苈子, 郁李仁、防已,沉香、陈皮、琥珀、杏仁、苏子,赤苓,泽泻、麝香)。若通身水肿,二便不利,脉来浮滑,其人体力不衰者,可用疏凿饮子外散内利(椒目、赤小豆, 槟榔、 商陆、木通,羌活,秦艽,大腹皮、茯苓皮、泽泻);如果形气

    10、稍差,或年老体弱之火,则用外散内利两解之法,如茯苓导水汤最为理想(泽泻,茯苓、桑皮,木香、木瓜, 砂仁、陈皮、白朮,苏叶、大腹皮、麦冬,槟榔)。阴水为寒为虚,如果大便溏薄,畏寒气怯脉软肢冷者,宜用温补之法,如补中益气汤(人参, 黄耆、炙甘草、白朮、陈皮、升麻、柴胡、当归, 生姜,大枣);或用实脾饮 (白朮、茯苓、炙草,木香, 木瓜, 附子, 槟榔, 草果, 干姜);如果脉沉面黧,小便不利,心悸, 头眩、背恶寒者,可用真武汤(附子,白朮,生姜、白芍, 茯苓)。如果尺脉沉迟,或见细小,小便不利;,而又腰酸脚弱者,可用金匮肾气丸缓治为上。清人吴谦有外治之法,其中的贴脐琥珀丹颇具巧思,用之多验 (巴豆

    11、去油 12克,轻粉6克,硫磺3克,研匀成饼。先用新棉一片布脐上,内饼,外用帛缚; 时许自然泻下恶水,待下三, 五次后,去掉药饼,以粥补住。日久形羸,隔一日取一次,一饼可救三, 五人)。吴谦认为肿胀之病,属虚寒者,自宜投诸温补之药,而用之俱无效验者,虚中必有实邪也。欲投诸攻下之药而又难堪,然不表之终无法也。须行九补一攻之法,是用补养之药九日,俟其有可攻之机,而一日用泻下之药攻之。然攻药亦须初起少少与之,不胜病渐加之,必审其药与元气相当,逐邪而不伤正始为法也。其后或补七日,攻一日;补五日,攻一日; 补三日, 攻一日。缓缓求之,以愈为度。余在临床, 治此病颇能体会吴氏用心之苦,因而勤求搏采,对肿胀水

    12、症,如用补药无效而又不能峻攻时,爱用自制方,名曰白玉消胀汤甚佳(茯苓 30克,玉米须30克,白茅根30克,抽葫芦12克,冬瓜皮30克,大腹皮10克,益母草15克, 车前草15克,土元l0克,茜草 10克,川楝 10克,延胡 10克,紫苑10克, 枳壳 10克) 此方通气行水,活血助疏,上利肺气以行治节,下开水府而畅三焦。虽亦有逐邪之力,然无伤正损人之弊,施诸补药以后而肿胀不减者用之,每获良效。水肿是一个病状,有许多原因可以引发,如肝硬化腹水,肾炎病的水肿,心脏病水肿,营养不良水肿等,则实非本文所能全部概括。四、 石水石水是由于肾阳虚衰,不能温化水湿,水气不能从小便排出体外,而下结于少腹,故腹胀

    13、如石坚硬。病在下焦,属于水气内结, 切其脉沉而不起。水结于下,未及于肺,所以其大不喘。水气在肾而粼于肝,可见肋下胀满疼痛等证。总而言之, 四水之中, 风水与皮水相类属表;正水与石水相类属里;但风水恶风,皮水不恶风; 正水自喘,石水不自喘为异,临证之时须加以鉴别。石水的治疗,可选用温补脾肾,佐以舒肝通络之法,如真武汤加桂枝,川楝、延胡、石楠藤,小茴香等药物。第三节 水气上冲证治一. 水气的概念 (此处水气非指水肿)古人对水气的概念,有认为水气是水之寒气,如成无已注水气上冲:水寒相搏, 肺寒气逆;也有人认为水气即是水饮,如钱天来注水气,水饮之属也。我认为他们似乎各自说对一半,因水与寒,往往统一发病

    14、,水指其形,寒则指其气,如影之随形,不能分离。所以水气的概念,既有水饮,也有寒气。二, 水气上冲的证机水气上冲证,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历代医家比较重视,在治疗方面也有所发展。此证源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方论) 仲景提出以苓桂为主方的相应治疗,为后世治疗水气上冲创立了证治基础。但原文中的苓桂方证,加减化裁,有机地分列于不同的篇章,使人难以掌握全面。而无法引用。为此,进行综合归纳,提要钩玄并参以己意,务使水气上冲体系与系列方证特点而大白于医林。伤寒论 第67条内容,是论水气上冲证治,我认为这一条是论水心病的代表作。的病名,是受西医风心病病名影响而产生的,病名突出了病症的重点,反映了病的实质问题

    15、,比水气凌心的名称直接了当,一见便知。关于这一条的原文是。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文中的若吐若下, 先点出了证机属虚而非实。正是心阳先虚,然后才有的发生。心脏属火,为阳中之太阳。上居于胸,秉火阳之权威,震慑下焦水寒之邪不敢越雷池一步。今因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心阳一虚,则坐镇水寒之权威失势,因此在下焦的水寒阴气便有可乘之机,乃有发生。近世医者,受西医学之影响,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所发生的心血管瘀阻的心绞痛和冠心病。反而不知心的生理特点在于阳气。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为阳中之太阳, 通于夏气。这

    16、段话是说心为生命的根本,主宰神明的变化。心有这大功能,乃是它的阳气功能所决定。因为心属火脏,而上居于胸,胸与火皆属阳,故心称为阳中之太阳心主阳气为第一位、心主血脉为第二位。心主血脉心主神志,都与心阳的主导作用有关。如果心阳亡失,则就停止了搏动,血脉不行,神志消灭。以心阳虚为主,诱发水寒之邪从下而上冲打击心胸阳气与血脉的流通。同时也应该看到在的同时,必然中焦的防水大坝的脾土,和下焦管理水气的肾阳也表现了松驰无力,不能制伏水寒之邪上行亦大有关系。心下逆满的逆之一字,义有双关,既指水气上逆之病机,而又道出相应之症状。满,就是胀满,或叫痞满,为上腹部的气机痞塞不通所致,因而出现胀满不通之证。,旧注解为

    17、胃脘之间证候。殊不知此乃心脏阳虚见证之一,上虚而气不降所以为中满也。凡心脏病之心下痛与痞满,而误诊为胃脘病者,临床所见较多,医者所不可不察也。今考心阳虚于上,水寒之气动于中,故有气上冲胸直犯离宫之变,仲景不言气冲于胸之具体见证,今特补述于下: 胸为心之宫城,乃阳气所会之地。高学山所谓 光芒四射中,但觉一团太和之元气相聚耳 今心阳被水寒之邪所遏,则自觉胸中满闷,或兼见憋气与疼痛。肺居胸中,行使治节之令,水寒凌肺,金寒津凝,则可出现咳嗽,气喘,痰涎较多,面部虚浮等证。起则头眩, 是指病人头晕为重,只能静卧,不敢起动。造成眩晕原因有二: 一是心脾阳虚,清阳之气不足上养清窍; 一是水气上冲,阴来搏阳,

    18、清阳既虚且抑所以头眩。我们结合临床观察,水气上冲头目尚不止此,每见视力下降,目见黑花,耳聋, 鼻塞与不闻香臭等五官科疾患。徐水县农民,李x x, 56岁,患鼻塞证,尤以夜晚为甚,只能以口代鼻呼吸, 所以口腔干涸为甚。偶因心悸情余为治,辨为水气凌心之证,予苓桂朮甘汤五帖。服讫而鼻塞随之痊愈。昌黎中学,李某年已不惑,患视罔膜炎,视物右上方有黑色物体遮盖不散。曾服益气聪明汤,杞菊地黄汤等方,无效可言。余见其面黧舌水、脉弦而又心悸头晕,辨为水气上冲,蒙蔽清阳之证。为疏苓桂朮甘汤加泽泻。约服三十余剂,而眼前之黑花消失不见。根据临床观察,水气上冲还往往出现咽喉不利,类似梅核气症,梗塞喉中,吐之不出,咽之不

    19、下。文革前余带学生在城子矿实习。某生治一白姓妇,患梅核气,经用(金匮)半夏厚朴汤,已三进而丝毫无效,乃转余诊。切其脉弦,视其舌苔则水滑欲滴。余辨为水气上冲,咽喉被水寒所痹塞而非痰气之证。乃用桂枝12克,茯苓30克,白朮 10克,炙甘草6克,连服五剂,咽喉通利,病已愈矣。某生讶以为神,问曰:半夏厚朴汤方为何无效? 曰:半夏厚朴汤治痰气上凝之喉痹;苓桂朮甘汤则治水气上冲之喉痹。此证脉弦、舌水而是其候,误为痰气遂有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某生叹服。脉沈紧,沉主里,又主水病,弦紧为寒,沉紧正是水寒为病的反映。第四节 水气上冲的诊治一 望诊水为阴邪,上凌于心,心之华在面,心阳不振,荣卫凝涩,则面必见黧黑,名

    20、曰“水色,其甚者,或在额颊、鼻柱唇口、下颏等处,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叫水斑心开窍于舌,心阳不足,则舌质必然淡嫩; 火冷津凝,水不化津,故舌苔水滑欲滴。二 脉诊(辨脉法) 云: .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 脉沉、涩、弱弦、微, 此名阴也。水气上冲为阴证,仲景指其脉为。沉紧,阴病见阴脉似无可议,然验之临床,水气上冲之证,脉来常见沉弦,或只弦,只沉;病重者,则心阳浇漓,自顾不暇,其脉则出现结,或沉伏无力,亦不可不知。三 辨证(一) 气上冲胸: 心阳上虚,水气上冲,其证有二: 典型者,患者自觉心下有二股气向心胸或咽喉上冲;不典型者,不见明显的气上冲,但从下往上依次出现的或胀、

    21、或满、或悸等等见证十分明确,故也不难辨认为是水气上冲病证。(二) 胸满: 水气上冲,胸阳受敌,阴霾用事,则见胸满。此证以夜间为甚,气候温和则轻,冷冽则加重。往往伴见气短,咽喉不利,如有物梗, 呼吸受阻等证。(三) ,心悸: 心悸的出现有二: 在气上冲胸咽时,则心悸随之出现。另一种是自觉左侧颈部之血管发生酸胀与疼痛时,则立即出现心悸之证。心悸每发作于晨起,夜卧、饱食之后,呈阵发性,轻者可以自止。(四) 短气: 心阳虚衰,膻中之气不充,又被水寒凝滞,则出现短气之证。如身体不动,或行路缓慢一般则不会出现短气。如登楼爬高,少顷则觉气短发憋,呼吸紧促而常伴咽喉有痰使人痛苦万分。严重者则可令人周身出汗、小

    22、便失禁,失气频频,心脏悸动如出。四 水气上冲的治法: 补阳降冲,利水消阴。方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 茯苓、 桂枝, 白朮、 甘草 (炙)方义: 茯苓作用有四:(1)甘淡利水;(2)养心安神;(3)行肺之治节;(4)补脾厚土。所以, 茯苓一味而有消阴利水,养心定悸、补脾以固堤坝之全权作用,而为本方之主药。桂枝在本方作用有三:(1)通阳以消阴;(2)下气以降冲;(3)补心阳以制水寒,而与茯苓配合相得益彰,亦为本方之主药。假如本方有桂枝而无茯苓,则不能渗利水邪以伐阴气;如果只有茯苓而无桂枝,则不能上补心阳之虚,下不能通阳以行津液。由此可见苓, 桂二药相须相成,协作有方而缺一不可。至于本方的白朮补

    23、脾协助茯苓以远化水湿; 炙甘草则助桂枝上扶心阳,中保脾胃之气,以缓水势泛滥。以上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实为(汤液经) 水剂代表之方,而与火剂三黄泻心汤遥相呼应。(三) 苓桂朮甘汤治验: 例一: 吴媪,65岁,患有冠心病,近来颈旁之脉管胀痛为甚,而且有时跳动,令人不安。切其脉弦,视其舌水滑,结合心脏悸动与胸满憋气等证,辨为而使血脉不利。为疏: 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朮 10克, 炙甘草10克。连服七剂而颈脉之痛全愈。由此证明,苓桂朮甘汤有疏通血脉消除痛胀之功。例二: 陆x x,男,42岁。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西医抢治两月有余,未见功效。现证为心胸疼痛,

    24、心悸气短,每当心悸发作,自觉有气上冲咽喉,则气息窒塞,有时憋的周身出冷汗,而有死亡之感。舌淡苔白,脉弦时结,脉证相参,余辨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脉不利之证。方用苓桂朮甘汤加龙骨,牡蛎温阳降冲以治水寒之上逆。此方服三剂,气逆得平,心神得安,心悸与疼痛大有起色。但脉仍有结,犹显露出畏寒肢冷等阳虚见证。乃于上方减去龙骨, 牡蛎,另加附子、 白芍,生姜以成真武汤扶阳驱水之法。此方服三剂,手足转温,而不恶寒,然心悸气短犹未全瘳。余再投苓桂朮甘汤加肉桂6克以复心阳;更加党参,五味子各l0克以补心结之气,连服六剂,诸证皆愈。例三, 山西大同王君,相见于山阴精神病院。其人面黑如煤,自诉,胸满短气,郁时憋闷欲

    25、绝,不能登楼爬高坡,心悸时兼见早搏,西医诊断为冠心病余切其脉沉弦而结,舌苔水滑。夫面色黧黑是为水色; 脉沉是为水脉;舌苔水滑,气不化津而为水候。今色、舌,脉皆反映水邪为患, 则知胸满短气等证,而为无疑。治当温心胸之阳气,伐水寒之阴邪。乃用桂枝12克,茯苓 30克,白朮 10克,炙甘草 10克。此方服至五剂,胸满转舒, 气息变长,揽镜自照,面黑变淡。患者服药见效,信心倍增,连服此方,约服五十余剂,这一严重之霍然而愈。例四: 北京李x x, 男,46岁,患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所奇者左颈之大血管随心悸而憋痛不休。迭经中西治法而病不愈。切其脉沉弦,视其舌水滑欲滴。乃问之曰:心下有上冲之气否? 病发

    26、时颇为明显, 而悸与胀亦从此时出也。余辨为血气不利之重者。乃用桂枝 15克,炙草l0克,茯苓30克,白朮l0克,先令服七剂,左颈血管胀痛与心悸气冲良己。效不更方又服七剂而获全功。例五: 叶x x, 女,53岁,患心悸与胸中憋气证,而右手五指麻木为甚。切其脉弦,按之而软,视其舌淡,苔则水滑。此也。所以手麻者,心阳不煦,血气不充,流行不利也。乃用桂枝12克,茯苓30克。炙甘草I0克,白朮10克。此方连服十剂,胸不憋气,手麻不发,心悸亦安。例六: 张x x,男,62岁,每晚则胸满憋气,后背既凉且麻。切其脉弦,视其舌水,辨为而阳气不足。乃用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白朮l0克,茯苓30克。瞩服七剂背寒

    27、与胸满俱减,照方又服七剂,病已近愈,因其阳气浇漓、为疏: 附子20克,白朮20克,茯苓40克,白芍 15克,生姜20克,桂枝20克,蜜为小丸,以资巩固。例七: 徐x x,女,38岁。自觉心下有气上冲于胸,胸满心悸、头目眩晕,不敢移动,西医诊为美尼尔内耳病,然治疗无效,始求中医诊治。切其脉沉弦,视其舌苔白水滑。余辨为水气上冲的头为诸阳之会,反被水寒阴气羁縻,所以发生眩晕与胸满心悸等证。仲景所谓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是也。方用桂枝12克,茯苓30克,白朮10克,泽泻20克,炙草6克,连服十数剂而愈。 通过以上的治验,可以看出有影响血脉瘀阻不利的颈脉胀痛;水气冲心的气上冲证 寒凝气滞的与胸中憋

    28、闷证; 卫气不利的手发麻,清阳不上的头目眩晕证等。苓桂朮甘汤治疗而独树一帜,效果非常令人满意。至于它的证候表现, 据临床观察已超出仲景所述,今后必然另有新的发展。我的学生傅延龄君通过实验研究,证明此方具有一定的抗心脏缺血; 抗心律失常及正性肌力等作用。由此来看, 苓桂朮甘汤是治疗的王牌,临床之士不得忽视。(四) 苓桂朮甘汤加减1.本方减白朮加杏仁,则叫苓桂杏甘汤,用治水气上冲,水寒迫使肺之宣降不利,不能通调水道,疏利三焦,而出现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证。1990年,我带研究生在门诊实习,一老媪患心脏病多年。最近续发咳喘,面目浮肿,小便则少。服药虽多,然面肿一直末消。余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苔则水滑。此证心阳


    注意事项

    本文(刘渡舟医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