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辛弃疾词两首试讲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资源ID:22736360       资源大小:32.62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辛弃疾词两首试讲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弃疾,可以是个非常特别的词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以往我们接触过的很多诗人词人们,有的是以落魄书生形象出现的,比如杜甫,柳永这样的,要么就是官场失意之人,比如陶渊明,白居易这样,还有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学者型的,比如苏轼这样的,有自己独特且成体系的世界观,又是诗人,又有点像哲学家。但总的来说,这些都是文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给人一种有点弱不经风的感觉。而辛弃疾不是,辛弃疾在还没有凭借他的词作出名之前,是个地地道道的民族英雄,是以一个武将的身份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的。这和岳飞似乎有

    2、些相似。史书上记载,辛弃疾出生在北方,是山东济南人,长得是那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一看就是一副英雄的模样。但当时的宋朝已经偏安江南,山东已经被金人占领,已经不属于宋朝的国土。用今天的概念来套的话,当时的山东就是个殖民地。大家想想,生长在这个地方的人,一个从小就颇有英雄胆识的人,他对于国家,对于国土,是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辛弃疾青年时期最名动朝野的有这么一件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反抗金朝的暴虐统治,辛弃疾也乘机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奔耿京部下,为掌书记,并劝耿就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次年正月,受耿京的委派,辛弃疾等人赴建康,就是今天的

    3、南京,面见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辛弃疾等人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直奔济州(今山东巨野)有五百万之众的金兵营地,将张安国生擒绑缚于马上,疾驰送到建康处死。那一年,辛弃疾只有22岁,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吧,那么年轻。而且就兵力来讲,50人对5百万,这个比例大家可以算一下,足可见辛弃疾的厉害!大胆地猜测一下,他的本事,应该不会太次于岳飞的。但他和岳飞却又很不同,首先是际遇不同。岳飞是一直执掌兵权,可说是戎马生涯,大半生都是在打仗,但辛弃疾却在那次以后,几乎没有再打过仗。为什么呢?首先,南宋的皇帝,大多都是很没什么胆识的皇帝,满足于一时的安逸和繁华,觉

    4、得守着南宋这么个半壁江山就可以了,而辛弃疾却一致劝诫,要收复北方河山,他与当权者的政见显然是不相容的,所以皇帝不喜欢他。其次,大家知道,一个皇帝,他要守住自己的权利和作为皇帝的尊严,他是非常忌才的,辛弃疾的文才武工都太强,又有胆识又有智谋,当权者自然心里不爽,但碍于辛弃疾的名声实在是大,于是只能安排他做一些地方上的小官,而且一直被调任,目的就是不让他在地方上组织比较有实力的兵力,完成他的复兴大计。辛弃疾很有才,有才的人自然比较狂放,不怎么知道收敛,加上他的爱国心,就更加不知道怎么在官场上隐藏自己的抱负,这可以说辛弃疾坎坷一生的一部分原因,于是他的后半生,在没什么实权的情况下,只能用作词来遣散自

    5、己的心情,来抒发自己的胸怀。古时候的文人有一个特征,就是他们不是为创作而创作,他们大多是因为胸怀郁闷,才希望从创作文学作品中得到慰藉,辛弃疾也是。他和岳飞的不同,根本就是在他没有岳飞的戎马生涯,没有怎么在沙场上报效国家,没有事先理想的遗憾使他比岳飞更抑郁。而他和我们学过的陆游也不同,陆游也是爱国诗人,但他首先是个文人,一生没怎么上过战场,他诗作里的战场其实都是臆想,都是歪歪,而辛弃疾是有实战经验的,他也确实有军事才华,所以他也比陆游更抑郁。大家知道,如果一个东西你从来没得到过,也倒就不去想了,而你得到过,又被人抢走,你时时刻惦念着,又不能去做,才是最郁闷。辛弃疾就是这么个状态。所以他的词,有很

    6、深厚的感情基础,是不做作的。而他的经历和性格,又使他的词风真正有了豪放的疏狂的味道,意境是很深远的。结合写作背景比较词作的主旨二、本文分析1、提问:首先请大家默读这首词的上片,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词中给我们传达的一些具体信息,比如彼时所处的季节、诗人所处的具体位置,已经他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等等。明确:季节:秋(清秋)位置:建康赏心亭(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看到的景物:水、天(水随天去秋无际),山岭(遥岑、玉簪螺髻),落日、楼(落日楼头),吴钩(把吴钩看了)听到的声音:鸿雁的叫声(断鸿声里)2、提问:刚刚说了,辛弃疾的词他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悲愁,孤独3、提问;那从刚刚我们提炼的景物中,有

    7、哪些东西可以表达出他的这种心情呢?首先我们来看这个“悲”的情绪。秋、断鸿。另,作者也有直接写去他这个情绪的句子:献愁供恨/江南游子/无人会,登临意。在词中,往往词人的情绪是一个连锁反应,悲愁,愤懑,孤独也并不是区分的很明显。所以我们可以整个宏观地把握上片的情绪,显然是负面的,是不快乐的,这是辛词的基本基调,其实也和他的生活际遇有很大的关系。4、提问:我们说过,辛弃疾作为一个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加之他性格的疏狂气,他的词是很大气的,那么从上片他的描写的景物来看,哪几处也证明了这一点呢?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

    8、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山岭、落日、楼头,这些都是远景,词人也写到了是远目,可见他视线的开阔。一个词人他看东西的习惯,往往和他的性格气质很相近,婉约派的词人往往注重细小物件,而辛弃疾却有胸怀河山的气魄,可见他的胸襟之大。5、讨论:把吴钩看了后,为什么要紧接着把栏杆拍遍呢?这两句在逻辑上有什么关系?表现了词人此时什么样的心情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吴钩是吴地盛产的一种宝剑。辛弃疾早年厮杀战场,看到兵器总会勾起他戎马生活的回忆,对自己生活经历的不平和愤懑之情油然而生。拍栏杆是一个动作,是对他这种情绪的一个具体表现。用动作反应心情,自然,生活,让人感同身受,使得词

    9、显得平易近人。因为愤懑而拍栏杆,就和我们因为兴奋而拍大腿一样,是个很自然的反应,让人读起来,非常亲切。总结:上片虽然重在写景,但却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使得我们很容易把词的内容和词人的心情,他的生活遭遇联系在一起,也能初尝豪放词的一些特点。导入:在读下片之前,要和大家交代一下辛弃疾写词的一个习惯,就是他特爱用典故,所以后世之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掉书袋”。他的很多词,都有典故,那些特别经典的,大多典故特别多,一串一串的有如江河奔腾之势。所以辛词的文化内涵是很深厚,通常引经据典好不畅快,极能显示出他的旷世才华。这和陶渊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人很不一样,这是他词作的独特风格。当然,我们不能以典故的多

    10、少来论诗词作品的优劣,典故也不是证明一个诗人或者词人文才的唯一标准,希望大家可以掌握辛弃疾在运用典故时的很多特色,从而看出其中的好处。6、提问:请大家默读下片,把其中的典故梳理一遍,总结出这些典故所讲的内容。用典: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一共有三个,第一个讲了游子季鹰思乡的故事。第二个讲了刘备讽刺许祀心无报国之志的故事。第三个讲了桓温感叹流年飞逝年华苍老的故事。7、提问:作者写典故,实则是为了写自己。他是在利用典故道出自己的心声。那么这三个典故分别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声呢?第一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归乡的心声,他本是山东人,却在江南羁留了数十载,内心自然也有思乡之情。如果加深联想,我国古代

    11、的政权中心都是在北方,而南宋,就像一个游子一样,因为战乱而羁留他乡,作者就此也有借自己思乡之意道出了收复北方河山的心愿。第二个典故表面是借许祀自嘲自己没能尽力说服统治者收复北方,实则是在嘲讽统治者如许祀一般不知心忧国家命运。第三个典故第一层含义是在哀叹自己年华的老去,人老了,越来越难以实现心中抱负了。而从更深一层看,也有隐射国家的意思,随着南方的暂时安定,政权中心和统治者人心越来越涣散,北伐的可能也越来越小,偏安江南到底是暂时的,从这里也表现出辛弃疾对于国家前途的深深忧患。张翰乐于归隐谋取私利雄才大略叹时光流逝8、提问: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

    12、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

    13、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9、提问:从分析这三个典故,我们也可以总结一下典故的作用是什么呢?1,使得作者的感情表达更含蓄。2,用委婉的语气达到讽谏的作用。3,增强词的文化内涵。10、提问:在三个典故之后,作者在词的末尾写到了“红巾翠袖”,大家知道,红巾翠袖就是女子的意思。那作者为什么会提到女子呢?大家可以

    14、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探讨这个问题。从词的感情基调来看,整首词以沉郁为主,特别是运用了典故,使得感情更为内敛含蓄,甚至有了那么些压抑。而提到女子,特别是用了红、翠这两个比较表明颜色比较鲜艳的词,则能词的整个感情基调稍微带动起来一点。虽然也只是擦去英雄泪,似乎还是很沉重,但到底有了寻常人间的气息。所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辛弃疾在到位地表达了自己的寂寞之心的同时,也表达自己渴望寻常儿女感情的隐秘愿望,使词看上去更有鲜活的气息,显得不那么死气沉沉了。11、提问: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阙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

    15、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辛弃疾是中国古代的文人中,非常特别的一位,他有文人的气质,但也有武将的豪迈,这一对看似矛盾的东西反映在他的词作中却是显得那么和谐。文学的魅力,就在于这其中隐藏着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在这挣扎中显示出的张力,这是人内心的真实形态,也是文学要表达的永恒主题。辛弃疾以他独特的词风做到了,虽然他一生无法作一名将军收复河山,但却为后世留下了耀人的文学作品,让后人理解他复杂矛盾而痛苦的内心,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第二课时一、朗读全文,纠正读音。舞榭歌台(xi )佛狸祠下(b )二、解读典故、分析诗句。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

    16、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

    17、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虚景。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

    18、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

    19、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

    20、失措。看注解8: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此时,作者提到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作者的一个意思,是什么?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

    21、纵容金兵烧杀抢掠。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7、“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看注解11: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作者有什么感想?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处作者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本来是不堪

    22、回首的。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就更应该慎重,那么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呢?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作者:出生地所处时代经历做官写作时的年龄苏轼四川眉县北宋中期冤狱、坎坷文官,颇有政绩47岁辛弃疾山东济南南宋初年建功立业,不得重用武官,战功卓著66岁作品

    23、: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环境: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人物周瑜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情节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孙仲谋、刘裕、廉颇刘义隆、佛狸、张浚比较讲解: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

    24、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篇二: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3.能有感情地朗诵。【教学重点】1.词作的风

    25、格和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环节】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1.提问背诵。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

    26、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楚天千里清

    27、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移情于物。“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个短语,一幅画面)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动作细节见心性)下片赏析:比起上片来,下片在理解上就要更用心思。因为这里用了几个典故,不了解典故,就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怀。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张翰)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备)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桓温)(惜流年,悲不遇)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首词作于1205年,词人66岁,在镇江知府任上。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

    28、吊英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刘裕)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刺时政)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跋焘)(感世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叹不用)三、小结辛弃疾词两首的思想感情板书:水龙吟:览江山,书愁绪;惜流年,悲不遇。永遇乐:吊英雄;刺时政,感世情,叹不用。四、辛词的用典1.这两首词的思想感情就是上面说到的。在形式上,两首词都表现为长于用典。关于用典,刘勰有过概括,认为他可以“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在文心雕龙)同学们可以结合这两首词谈一谈,用典有什么好处。用典可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收笔墨经济,词句典雅,表意委婉,内涵丰富之效。2.关于辛弃疾词中的用典,人们也各有自己的意见: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楼静思)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词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固是一病。(刘潜夫)另据古今词话:“稼轩守南徐日,每开宴,必令侍姬歌所作词,特好歌贺新郎,自诵其中警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多如是,与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顾问坐客:何如?既而作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特置酒招客,使妓按歌,自击节。遍问客,必使摘其疵。客多逊谢不可,或措一二语,不契,又弗答。相台岳坷,时年最少,率然


    注意事项

    本文(辛弃疾词两首试讲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