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docx

    • 资源ID:22805767       资源大小:34.07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docx

    1、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1、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2、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4、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

    2、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5、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6、.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受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8、教育对科

    3、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9、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10、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11、校园文化的概念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用和行为准则。校园文化包括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

    4、文化。12、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1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2)环境;(3)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1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5、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16、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

    5、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17、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18、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19、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0、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

    6、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培养的人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1、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2、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

    7、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23、全面发展教育:德、智、体、美、劳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生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24、建

    8、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25、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6、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27、教师职业的特色:学者和学习者;知识传授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28、.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

    9、)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29、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体现在:(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30、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31、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32、教师的职业素养(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前提;热爱学生核心;团结协作;为人师表;(2)教师

    10、的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3)教师的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4)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32、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专业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33、学生的特点:(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4、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

    11、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首先,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其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最后,教学过程在于建构学生主体。(4)学生是权责主体;35、师生关系的内容:(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36、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发扬教育民主;正确处理师生矛盾。37、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

    12、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38、课程类型:(1)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3)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39、三维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0、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组成部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

    13、用书。41、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关系。42、课程设计模式目标模式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43、教学的具体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

    14、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4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4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原则: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

    15、育性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4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内部动力(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必要环节(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47、我国目前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贯彻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的要求: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还要

    16、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3)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重视运

    17、用语言直观。(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发扬教学民主。(5)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6)

    18、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贯彻巩固性原则的要求:加强知识的巩固;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4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

    19、、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49、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优点: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并且能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缺点: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效果。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优点:能够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也能够

    20、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都,及时检验教学效果并做出调整。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参观法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旧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实验法是指教师应道学生使用一定的一起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种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

    21、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50、现代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指把学生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为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51、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1)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2)现场教学是指教师把学生带到实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52、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1)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2)复式教学是

    22、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53、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54、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教学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3)调控教学方向;(4)检验教学效果。55、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一)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摸底考试)、形成性评价(口头提问或书面测试)和总结性评价(期中期末考试)。(二)根据评价采用的表针,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个人成绩在群体中的排名)和绝对性评价(根

    23、据教学目标测试成绩)。56、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57、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1)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斯金纳的操作性学习理论)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及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2)探究式教学模式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

    24、的探究和思维能力。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3)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4)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它是德国教育心理学家瓦.根舍因提出来的。范例教学的基本过程是:范例性地阐明“个”案范例性阐明“类”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58、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

    25、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59、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60、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7)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8)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61、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服教

    26、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实际锻炼法;(5)品德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6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及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3)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4)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三好学生。63、班集体的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64、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65、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

    27、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66、班级管理的模式有:(1)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2)班级平行管理,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以通过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3)班级民主管理;(4)班级目标管理。67、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叙事研究。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精神分析

    28、心理学(弗洛伊德);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现代认识心理学(奈塞尔)。2、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一种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性;注意的分配,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

    29、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活动的现象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知觉的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4、观察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30、,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6、记忆的分类:(1)瞬时记忆图像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短时记忆听觉编码,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长时记忆意义编码,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2)形象记忆(事物形象);逻辑记忆(事物之间的关系);情绪记忆(情绪或情感觉);运动记忆(动作)。(3)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4)外显记忆;内隐记忆。7、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记忆的过

    31、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8、识记的分类:(1)无意识记,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有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的识记;有意识记,有明确的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2)机械识记,只根据材料的外部练习或表现形式,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9、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2)识记时的态度与情绪状态。(3)活动任务的性质。(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10、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遗忘,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的恢复或提取。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不现遗忘了。11、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12、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