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道德经全本陈忠译评.docx

    • 资源ID:23274853       资源大小:46.75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道德经全本陈忠译评.docx

    1、道德经全本陈忠译评道德经全本陈忠译评、石潭竹苑校注(六十八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徼(jio):巡查。这里作规则、规律讲。道可以用语言来形容,但不是经常所说的那个道。可以给他们定义一个名字,但不是经常所说的那个名。用无,给天地生成的初始阶段命名。用有,给万物产生的基因命名。所以因为要用经常所说的 无 的词汇意义的眼光,去观察天地生成、发展、变化的奥妙,探索他的奥秘。用经常所说的 有 的词汇意义的眼光,去观察万物产生、发展、变化所依循的规律。无和有是出自同一需

    2、要而别创新义的两个词意相反的概念,都可以把他们称之为是一种抽象,从具体到抽象进而再进行抽象,则是进入认识最高境界的大门。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之。故有无相生,难宜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弗(f):不的意思。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恶生成。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不善生成。同样的道理,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难也就没有宜,没有长也就没有短,没有高也就没有低,没有音也就没有声,没有前也就没有后。从这个道理出发圣人治理国家都采用无为而治的

    3、策略,实行无言的教化,万物生成和兴起后不去进行管理,出现了什么新的物品不据为己有,做什么事也不去计较能否得到补偿。有功于人世间而不居功,只有有功而不居功才能成为万世不朽之功。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不给贤能的人以特殊的待遇,就能让民众不去争夺名位。不珍视财货,就能使民众不去当盗贼。不展现可以让人引起欲望的事物,就能使民众不在思想上引起惑乱。因此圣人在治理民众的时候,都采取使其心理无所想,使其都能吃上饱饭。削弱民众的意识,强健民众的筋骨的策略。这样就

    4、会使民众经常处在无知无欲的状态中,使那些头脑复杂智计巧妙的才能之士也不敢有所作为。在治理的国家中采取这种无为的办法,那么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第四章:道冲,而用之又弗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是一个大器皿,怎样往里装东西它都永远不会溢出。道是非常深广的,它纯朴天然是万物产生的本原。它对万物具有挫磨逢锐,解除纠纷,给万物以光和热,让万物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大地上的伟力,它就如清澈的水可以毫无偏袒地照见万物的一切作为,对有些作为它要做长久的存留和记载,以便适时地做出奖惩。我不知道道是由什么产生的,但我知道道的出现是在天地生成之前。第五章:天地

    5、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刍(ch):这里解释为草把。刍狗,用草把扎束而成的假狗,祭祀用。橐(tu):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籥(yu):同“龠”。古代通风鼓火器上的管子。橐籥:古代称风箱为橐籥。牝(pn):雌性的鸟或兽,与“牡”相对。玄牝,这里指神秘的母体。天地对世间万物没有亲没有爱,把世间万物当作草束之狗一样看待。参悟了道的真谛的人也没有亲没有爱,把老百姓当作草束之狗一样看待。天地之间就像一架大风箱,中间虽然是虚空的,但绝不因其虚空而天就塌下来,万物在

    6、天地之间就像这架大风箱的活塞,只要有所行动,风箱里的空气就会涌动起来,冲之欲出,破坏了原有的秩序。因此,巧言令色智谋百出,莫如坚守自然无为。虚无的本质是永恒,所以把它称之为不可琢磨的母体。这个神秘的母体的门户,我们把它称之为产生天地的本原。这个母体像空气一样绵绵不断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感觉得到有它的存在,当它产生天地万物之时又看不到是如何产生出来的。第六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邪(y):古同“耶”,疑问词。天地的寿命是最长久的。天地的寿命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地本身并不谋求它寿命的长久,因此它们的寿命才会

    7、长久。根据这个道理,圣人对把自身的人生追求置于遵循自然法则(道)之后,所以他才能先人一步完成自身追求的目标。把自身置于纷扰杂乱的世事之外去观察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才能妙悟道的真谛从而保存着真正的自我。这难道不是由于他的无私,因此而达到了真正的拥有吗?第七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高层次的美德就像水一样,水以其美好的品德滋润万物而对万物又无所求,自甘居于别人都厌恶的地方,因此水就很接近于得道了。人生与水近似,居住之地要选择自然祥和之地,心理状态要调整的自然祥和像深渊一样无波不惊,与人相处要给

    8、予人以祥和和亲爱,对人讲话语气要祥和语言要诚实,若为政要正大光明以祥和自然为本,做事要以自然祥和为原则尽心尽力,举动要坚守自然祥和的宗旨选择最好的时机。因为只有不为自身谋求,因此才能不改变真正的自我才不会有灾异降临到头上。第八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疑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把物品盛入器中,使物品从器中流淌出来,不如其量可以完全容纳于器中。把金属物捶打的又尖又锐,此金属物也就容易断折。金玉满堂,没有办法能守得住。富贵之后就骄傲奢侈,是自己给自己留下的隐患。功业完成之后不谋求从功业中得到好处,是天道的法则所要求的。第九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9、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阂,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涤(d):清洗、清除。阂(h):阻隔不通。承载和住扎着魂魄的身体与魂魄合抱而为一体,能做到魂魄须臾也不离开吗?专心以呼气吸气来调理使心境平和,能做到像婴儿那样心无所虑纯真自然吗?清除心中的杂念用道这面神妙的镜子照照自身,能做到一点瑕疵都没有吗?爱民治国,能做到实行无为而治吗?耳眼口鼻开闭张阖之间接触到世俗间的花花世界,能够做到不起竞争之心而甘心雌伏吗?把世间任何事都了解得清清楚楚,能做到把它们忘得干干净净重新回到一无所知的境地吗?对生物繁殖它

    10、、饲养它,繁殖它而又不占有它,饲养它而又不以饲养之功而作为依恃对其有所图报,等它长大了不去宰杀它,这就是所说的达到了道之德的含意。第十章: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毂(g):车轮中心的圆木, 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 中有圆孔, 可以插轴。埏(shn):用水和土。埴(zh):黏土。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引申为陶冶、培育的意思。牖(yu):窗户。三十根车幅条共同以车轴的葫芦为支点,就是因为这个车轴的葫芦是中空的,所以它有造车的功用。用粘土烧制陶器,就是因为把陶器造成空谷之形,所以它才有盛装物品的功用。建造房

    11、子开凿出门和窗,就是因为房子的中间是空的,所以它才有居住人的功用。从这个道理出发:有,是以获利作为终极目标的;无,是以有用作为终极目标的。第十一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艳丽的色彩会使人的视觉神经受到刺激导致眼睛功能降低,好听的音乐会使人的听觉神经受到刺激导致耳朵功能降低,好吃的美味会使味觉神经受到刺激导致口舌辨味功能下降,骑马围猎会使纯净的心灵受到刺激导致心猿意马收束不住,珍贵的稀世之物会使人的纯朴本性受到刺激导致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从这个道理出发圣人对物的追求只求能满足生存的生理需求而不去追求额外的

    12、其他享受,因此圣人行事只追求用而不追求利。第十二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为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惟吾有身,苟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矣。平常的人得宠或受辱就会惊喜或惊惧,看重心中的忧虑就像看重自身一样。什么叫作宠辱呢?得宠是因为你身居人下,是靠主人恩赐给你的,所以你得宠就会感到惊喜,失宠就会感到惊惧,这就叫宠辱若惊。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我所以有那么大的忧虑,是因为我有对我自身的患得患失,假如我完全不考虑我自身的得失,那么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因此如果以自身的患得患失去治理天下,那么你

    13、只配寄身于天下做个普通之人而不配去治理天下;如果你像爱惜自身那样爱惜天下,那么就可以把天下事托付给你,让你去治理天下。第十三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看又看不见,给它取个名字叫作夷。听又听不到,给它取个名字叫作希。捉又捉不住,给它取个名字叫作微。对它的解释至此已经没法再说得清楚了,因此把它这三个特点混合在一起笼而统之地把它叫作一。只能这样描述:它的上面部分不明亮,下面部分也不黑暗,它像绳子一样垂

    14、直而挂无可名状,复归于它的本来面目就是什么也没有。这就是所说的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形象的形象,说到底,就是所说的恍恍惚惚似真似幻。若迎着它走去看不到它的头面,若跟随它走又看不到它的背影。它用原始自然法则,统御和主宰现实的社会存在。它能知道天地自何而始,它就是所说的道的法则。第十四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而不新成。古时候善于修道的人,达到了微妙玄通的境地,常人是无法看清他们的本质世界的。就是因为没有办法看清

    15、他们的本质世界,因此我们只能硬去给他们画个表象之像。像冬天过河走在冰面上那样迟迟疑疑,像提防四邻的侵害那样谨慎小心,像做客那样端庄拘谨,像就要融化的冰那样流散,若用敦厚纯朴去形容他们就像树皮那样天然,若用空旷深广去形容那他们就像山谷那样深邃,若用浑浊去形容那他们就像含有泥沙的水。要让浑浊的水变清,除非使水回归于静止状态,那样水中泥沙才能渐渐沉淀而水也就清澈了,但是水又怎么能回归于静止而又保持长久的静止呢?只要静止又转化为运动,那么浑浊就会渐渐地开始加剧了。按照道纪法则去修道的人,是不愿意把自身突出显露出来让人一见而识的。就是因为他们不愿意突出显露自己,因此他们才能保有自然本原的自我,而不被世事

    16、的发展变化所异化。第十五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名。复名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笃(d):忠实,一心一意。把自身的魂魄调整到虚无的极境,守住由虚无之境而达到极深的静止,在万物并作之中,我用虚静之境去观察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世间万物多得数也数不清千姿百态但最终都要回到它们本来状态。回归到本来状态叫做静,静叫做天道所归的命。天道所归的命叫做常,知道万物最终都归于常叫做明。认识不到万物最终皆须归于常,抗常行事就会召祸。知道了常这个概念内涵之所包容的意义,进而就会认识到常的实质乃是公平

    17、,能够公平的对待天下万物,就能够得到天下万民之所拥戴而成为管理天下的王,王顺天行事就可以得到天的庇佑,天乃是道之所生,道乃是永恒不灭的物质世界未被感知的存在,所以按此去做终身至死都不会出现危险。第十六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太古之世,老百姓只知道有个君王。到了上古之世,老百姓都亲近和赞美君王。到了中古之世,老百姓都畏惧害怕君王。到

    18、了近古之世,老百姓则在背后恨骂君王。为君者诚信不足,就不能取信于民,所以太古之世的君王都非常谨慎小心,重视自己的言行,不轻易发布任何政令,国家治理好了,老百姓都认为这是靠他们自己的努力自然而然的事。(太古之世以后)崇尚自然无为的大道被废止了,代之而起的是讲求仁义。巧智奸诈出现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极为严重的弄虚作假。六亲不能和睦相处了,才会重视孝慈用以对抗逆暴。国家处于昏乱的状态之下,才会有忠臣奸臣之分。所以(回归到太古之世的崇尚自然无为而治)杜绝和抛弃用仁义去规范百姓的作法,老百姓还会回到慈孝上来。消除掉所谓的圣人智者,老百姓会受益百倍。杜绝奸诈欺骗追名逐利,社会上就不会有盗贼。以上三点,由于用

    19、它作为文章的论点显得不够概括,也不够深刻,因此再把它们作以归纳,使其类属分明,归纳后为八个字“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七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晦,飘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我主张杜绝各种学说在社会上流行,请大家不必感到忧虑。(常言道)唯唯诺诺与阿谀奉承并没有多大差别,美德与丑恶之间的距离也仅一步之遥,这种常言告诫人们所应警惕的是

    20、非难辨问题,我们不能不加以警惕,世间学说像大水泛滥一样望不到边。所以当众人都兴高采烈的,相去参加丰盛的大筵一样,像登上春台一样心旷神怡地趋奉各学说之时,我则独自淡然处之,对众人之举就像没有发现一样,就像婴儿尚在母胎还没有出生为孩儿一样茫然不觉。就像乘车漫游,不知何处是归所一样。众人都把各派学说的价值看得高到不切实际的地步,而我则把它看得如同垃圾一样,难道是由于我是个愚蠢之人,生了一颗愚蠢之心吗?在茫茫的世事之中,世俗之人都觉得自己明明白白,而我却独自觉得像处在昏迷状态一样。世俗之人都认为自己对世事无所不通,而我却独自觉得世事有如混沌一片。我恍恍惚惚就像走进了黑夜,飘飘荡荡就像没有落脚之点。众人

    21、都有其各自以为之慰籍的骄傲,而我却独独顽固的坚持我的浅陋。我之所以要独独地异于众人,是因为我把使自己成为吃母奶之婴儿那样淳朴的自然人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第十八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其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窈(yo):深远,幽静。这里当作微小解释。通德的形象,是完全按照道的法则显现的。道作为物质世界中未被感知的物质,给人的感觉是似真似幻。在惚惚恍恍之中好像存在一个影像。在恍恍惚惚之中好像存在一个实在的物体。微小而模糊,其中含有道的本原之精,这个精是非常真实的实在物,在精里含

    22、有可以与世间万事万物互相沟通的信息。从古到今这个信息都永恒的存在,用以观察世间的发展变化。我如何能知道世间之事从其无到其有而又归于无的永恒不变的发展变化规律呢?就是因为我之信息和道之信息保持在互通之境。 第十九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恃,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则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虚心则能完满,屈己则能刚直,浅薄往往容易自满,陈旧往往是新的开始,财富的少蕴含着多,多容易迷失本性。因此圣人抱定本原的自然的宗旨而给天下人做出榜样。不以自己观察到的自己作为尺度衡量自己,因此

    23、能够不受迷惑。不自以为是,因此能够明了事物发展变化之理。不自我否定,因此能够有功于世。不沾沾自喜,因此能够长久的让人尊敬。就是因为圣人与世无争,因此天下没有什么人能够与他去争。古时候所流传下来的“曲则全”的格言,难道是无的放矢吗?实实在在是完满来源虚无的至理名言。第二十章希而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有不信。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跂(q):抬起脚后跟站着。

    24、离纵而跂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注:“谓跂足违俗而恣其志意,亦谓跂足自高而訾毁于人。”吾尝跂而望矣。荀子劝学无声之言是自然之言。狂风不能持续刮满一天的时间,骤雨也不能持续降满一天的时间,谁管刮风下雨呢?是天和地。天地所做的越出道之所限之度的事尚且不能保持持久,更何况人呢!因此,凡是遵循道的法则行事的人就是与道保持一致,凡是依据德之规范行事的人就与德保持一致,凡是脱离道和德的法则而自行其事的人就与道和德处于对抗的地位。与道融为一体的人道也让他得道,与德融为一体的人德也以德报答他,脱离道和德的法则规范行事的人因其对抗道和德也会受到道和德的惩罚。对上述之观点若不能做到十足的诚信,就不能取信于道和德。踮

    25、起脚只以脚尖着地不能保持长久的站立,跨起大步奔跑也不能保持长久的如此快速行走。以自我观察衡量自我的人就处于糊涂状态,自以为是的人就不能明了事理,对己所行之事总有追悔之处的人就不能建功立业,沾沾自喜自满自足的人也不能长久感到满足。上述种种,在道看来,可称之为残汤剩饭或者叫多余的病态行为,对上述种种,谁都会感到讨厌,因此有道之修养的人从来不把自己置于那种境地。第二十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一物在宇宙尚属

    26、混沌状态之时就已经生成,它的生成时间在天地生成之前。它寂静而寥廓,独立存在而永远不变,周而复始的运行而永远不疲惫,它可以产生天地和天地之间的万物,是天地和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用一个字代替它叫作道,硬去概括它的本质称之为大,大的含义就是消逝,消逝的含意就是遥远,遥远的含意就是返回起始之处。因此天可以称之为大,地可以称之为大。道的本质是大,王的本质也是大。在宇宙之中有四大,而王是其中的一大!人按照地的法则发展变化,地按照天的法则发展变化,天按照道的法则发展变化,道按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变化。第二十二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出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

    27、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如果把重轻看作是根与枝叶的关系),那么重就是根,轻就是枝叶。(如果把静和躁看成是君臣关系),那么静就是君,躁就是臣。因此君子作竟日之游,都要备齐辎重相随。这样,虽然遇有参观景点喧闹拥挤难觅休息之所,也能像燕子那样有个自己的窝,超然于喧闹拥挤之外。作为万乘之国的国君又怎么能为满足自身的喜好,而轻易涉险去做游猎之事而置国事于不顾呢?轻率行事则能失掉自身赖以生存的根本。浮躁行事则能使国君失掉王位。第二十三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人无弃人。常善救物,故物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

    28、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谪(zh):谴责,责备。楗(jin):竖插在门闩上使闩拨不开的木棍。善于行走的人不留行走的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留给人指责的话柄,善于计算的人不使用计算工具,善于关闭门窗的人没有门栓之类关锁用具门窗也不会被打开,善结扣结之人没有用绳索之类结的扣结也不会被解开。因此圣人以永恒的善去普救世人,也因此世人没有不可救之人。以永恒的善去救物,也因此世上没有不可救之物。这就是所说的循道。因此善于做人的人不崇拜被誉为人之师表的名人,不善于做人的人总是羡慕别人的富有。不崇拜名人,不羡慕别人的富有,虽然无所不知但却像个大痴大迷的人,这就是所说的达到了通玄通妙之境。第二

    29、十四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谿(x):同溪,作溪流讲。忒(t):差错的意思。认识雄刚不符合道之法则,坚守以雌柔为宗旨,作载运天下万事万物的溪流。作载运天下万事万物的溪流之后,就能达到永恒之德与灵魂熔为一体永不分离,复归于如婴儿那样的自然人状态。认识所知所识都非终极之识,坚守以无知无识的昏矇为宗旨,为天下人作出榜样。为天下人做出榜样,则能使天下之人对永恒之德的理解不出现误差,世界才能复归于无边无际的虚无状态。认识荣华富贵能导人入于歧途,坚守以自敢贫贱为宗旨,作能盛装天下万事万物的空谷。作能盛装天下万事万物的空谷,融入灵魂的永恒之德才修养完满,复归于如树皮那样的自然纯朴的状态。把树皮从树上扒下来就成了可以盛装物品的器皿,圣人把自然纯朴用作统帅灵魂的官长,因此大道是不可分割流散的。第二十五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昫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呴(x):慢慢呼气。羸(li):瘦弱。隳(hu):毁坏;崩毁。卿相想夺取天下而自为君王,我看这件事是做不得的


    注意事项

    本文(道德经全本陈忠译评.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