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docx

    • 资源ID:23326055       资源大小:46.68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docx

    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2018教育学考研: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1(超长)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理论的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所以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者雏形。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原因:(1)教育学的创立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主要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发展奠定是有着密切关

    2、系;(3)教育学的独立同一些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4)教育知识的丰富沉淀。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身世教育理论体系。(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集成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

    3、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概念和术语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和范畴;(3)研究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结果方面: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专家和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5)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

    4、: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反对思辩教育学;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5、等;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中国与苏联的教育专家;代表观点: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

    6、别和对立的根源;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

    7、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根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可以将教育分为正规教育(主要致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2)根据教育的实施机构,可以把教育机构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3)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的程度,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二、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一)教育的结构:教育总体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教育的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1,教育的内部结构:指教育者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微观的结构构成,即教育活动的结构,是有教

    8、育者(主导者)、受教育者(主体)和教育影响也称为教育中介、教育措施(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2,教育的外部结构:宏观层面,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和人口等其他系统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结构,也称教育系统的结构。(二)教育的功能功能通常是指由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1)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这是根据教育作用对象的不同所作的分类。前者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是指教育对人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后者是教育的派生功能(或工具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培养人来影响社会的

    9、存在和发展;(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莫顿提出),根据教育的性质做出的分类;(3)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莫顿提出),根据教育作用呈现形式的不同所做的分类;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1,教育是上层建筑;2,教育是生产力;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1,生物起源说:沛西能和勒图尔诺;有关教育起源正式提出的第一个的学说。教育起源于本能的需要,中度发展的需要;2,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说:前苏联和中国的教育家持这一观点,

    10、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力劳动;五、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的特征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与道德知识为主;教育方法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2,近代教育的特征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3,现代教育的特征教育和生活劳动发生密切联系;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和普及化;班级授课成为主要的教

    11、育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广泛使用;教育形式多样化,并且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关键词古代教育特征: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保守性、象征性、宗教性、无条件性、无理论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与生活相脱离。近代教育特征:世俗化、国家化、义务化、法制化、教育内容丰富化、教育与生产开始有机结合。现代教育特征:全面发展性、生产性、民主性、主体性、科学性、人文性、终身化、全民化、多元化。补充:论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2,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管理民主化,教学民主化3,教育的终身化4,教育的全民性

    12、和普及性5,教育的主体6,教育的创新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1,教育独立论:代表人物:蔡元培内容:1922年,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提出;2,教育万能论:代表人物:爱尔维修;3,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舒尔茨;内容: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的知识、技能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人的资本形态;该理论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带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4,筛选假设理论代表人物:伯格、斯蒂格利茨等;内容:认为教育是一种表示个人能力的工具,揭示了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人的固有生产力,为雇主识

    13、别、选拔不同能力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它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5,劳动力市场代表人物:皮奥雷、多林格、戈登等内容:包括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皮里奥、多林格和戈登)和人力资本模式以及工作竞争模式等;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教育是决定劳动者在哪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及影响1,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政治体制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3,文化影响教育目的;对学

    14、校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对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师生关系等也有一定的影响。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影响受教育者;会渗透到教育影响中的各个环节中,对教育措施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能改变受教育者的数量。5,人口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规模、教育结构和教育质量;人口素质影响着教育素质;人口结构(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对教育也有一定影响。三、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现代教育史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专门劳动力的培养,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吧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没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

    15、素质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把科学知识转化成生产力;教育生产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力,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不仅能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还能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体现在教育能够传播真理,启迪人的民主意识;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通过宣传通知阶段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促进青年一代政治社会化的发展。3,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是科学文化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促进

    16、科学革命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能直接生产科学技术;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可以推进科学技术研究。5,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能够改变人的生育观,对于控制人口出生率具有明显影响;受教育程度与人口迁移呈正相关;教育可使得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四、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1,现代化与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是指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的教育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和观念层面的现代化;2,全球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是指近代以来,以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增长为动力,人们不断跨越空间

    17、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获得物质和信息的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在众多方面制定共同纲领,采取共同行动的过程;其显著特征是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之间的竞争也随之激化;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教育应采取的对策是正确把握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巩固交与发展的定位;辨识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有意识地抵御全球化的风险;拓展视野,增强全球意识和国际理解的教育;加强道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3,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是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基础上的经济;其劳

    18、动主体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有知识的人;内在动力是提升知识和技术领域的创造力,价值取向是崇尚能力本位的;教育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需要大量知识性劳动者,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劳动者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4,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之后,信息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信息化社会改变了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使得教育管理便捷化;5,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是指一个集体群体、社会共同体、区域联合体中共存的且有一定联系的诸种文化,其核心原则是所有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对其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促

    19、成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有利于确立平等、接纳和宽容的态度和价值观;促成了教育民主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多元化;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变革。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1,顺序性2,阶段性3,差异性:如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4,不平衡性二、人的身心发展对教育的制约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阶段性决定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不平衡性决定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关键期)给予合适的教育;差异性决定了要因材施教;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单因素论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等;二因

    20、素论是指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三因素论是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所持的观点,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三方面;四因素论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心理;五因素论则是在四因素论基础上加上反馈因素;2,内发论与外铄论:持内发论的多是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和成熟论者,如卢梭和格赛尔(同卵双生子爬梯试验);持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华生、荀子和洛克等;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关注两者的相互作用与转化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四、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学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具有可塑性;其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特点;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血

    21、统论)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等;遗传素质对人发展的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相关。五、环境极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因素是指那些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华生;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一)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1,个体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教育对个体个性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个体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三方面。人的主体意识可以看成是人对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教育正是通过对人的智力、能力,品德的培养而提高人对自我的认识;人的个体特征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

    22、个体差异性;人的个体价值归根结底是通过他在社会生活中发货作用的大学来衡量的,人越有知识、越有能力、越有道德,便越能展现其生命的价值,而教育能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富裕人创造生命价值的信心和力量。2,个体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由自然人、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体现在促进个体的观念社会化、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及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三方面;个体观念社会化,就是个体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个人体质与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学校教育对个体智力与能力的指导、规范和促进作用是任何其他因素都无法比拟的;个体的身份是个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影响个体社会化

    23、的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媒、职业组织、社区等。(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有效发挥条件1,学校教育其基本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者人的发展方向,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较多的正面影响;学校教育给人的教育比较深刻、系统和全面;学校中有受过专门培训的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法会主导作用的条件在于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和学生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3,学校教育的主要作

    24、用有效发挥条件(1)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资深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及促进自身的发展。(2)教育自身环境。(3)家庭环境的效应。(4)学校不能越社会条件,高于社会之上的发挥主观能动性。(5)社会发展情况。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1,概念。指整个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

    25、人”;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间的关系。联系在于: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方针的方向,教育方针是落实教育目的的途径。区别在于:教育方针所含内容更多。教育目的一般只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包括“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型概念,是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属于,是政治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教

    26、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者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受约束力;教育方针是由政府或政党等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二)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为卢梭、裴斯特洛齐以及一些持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思想和教育学者,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需要;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纳托普、涂尔干、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等;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2,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杜威提出;前者是教育本身的目的,后者是从外面强加给教育的目的;3,教育准备生

    27、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前者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后者则是杜威;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三)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及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人的依据: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1949年以来各时期的教育目的1949年: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1957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8、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年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3年景山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各级各类学校要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为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1995年教育法其中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

    29、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身上要形成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施教育目的的根

    30、本途径;(五)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而且在活动中相互渗透,各育之间不可分割,各育之间不能相互替代。二、培养目标(一)培养目标的概念1,概念: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具体标准和要求;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教育目的包含着四个层次:最高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3,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1)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