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古诗词阅读精题.docx

    • 资源ID:23346886       资源大小:28.84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古诗词阅读精题.docx

    1、高考古诗词阅读精题2013年高考古诗词阅读精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启示? 答案 (1)“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 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 (2)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 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

    2、久的。(以 下理解亦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 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 的时候展露才华。) 6.(浙江省2010届高三第二次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24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这首词上片写的是 (季节)雨后院落周围 的景色。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贬居黄州后自 得其乐的

    3、隐逸生活。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夏末(秋初),幽狭淡雅(清新) (2)苦闷、抑郁的心境 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 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 子。“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 “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凉”,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 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 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

    4、消极情绪。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闲适、自得其乐 下片写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 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 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两句抒发了 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 7.(江西省于都县教研室2010届4月高考模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上联出自

    5、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祭余”是剩余的祭品;下联“士”指介之推。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 (1)一方面是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的初春图景;另一方面是清明扫墓时的悲凉的野田荒陇景象。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以一“悲”字写出了由清明引发的生死感慨。 (2)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 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 比中,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

    6、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8.(山东省潍坊市2010年高考模拟训练A)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因遭诬陷被贬瞳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 (1)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 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2)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

    7、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健行了 强烈的控诉。 9.(2010年上海市黄浦、嘉定区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金陵: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韦庄:唐代末年诗人。府相: 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 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1)颈联中“攒”字是个多音字,为其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Acun(聚

    8、集) Bzn(积聚) (2)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一用颠倒之说,顿然换境。”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 (3)本首诗和琵琶行第二段一样,都以写“江月”作结,分别分析其作用 答案 (1)A,说明:诗句描绘的是雕饰精美的门庭内满堂灯火,象是红烛夜市一般的情景,用“攒”(cun) 字表示灯火之多。 (2)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 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 (3)白诗:用秋江月夜的寂静,烘托出乐声令人沉醉的效果 韦诗:写出环境由喧闹入寂静: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不宁静。 写景抒情:含蓄表达诗人酒阑人散,

    9、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的“愁”怀。 一语双关: “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唐王朝摇摇欲坠,岂不正是残月将落。 10.(福建省惠安三中2010届高三下学期预测)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 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注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1)“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运用了多种手法,请列举其中的一种,并简 析其艺术效果。 (2)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运用拟人的手法

    10、。诗歌把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生动地描写了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 月,此时却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 运用主客换位的方法。诗人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 象地寄托于月亮这个物象之中。 融情于景。“汉月”高照,“胡沙”无边,遥相对应,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更衬托出孤身一人在苍凉 沙漠上行进的艰难。 “费”字炼字极佳。诗人没有直接写沙漠夜行的困难,而用“费马蹄”间接体现,“马蹄”之“费”,明指 对马蹄的磨损,暗含沙软难行,足见行进的艰难。 运用对偶的手法。两联对仗工整,而且上下句意义互补,上句“汉月”,下句“胡沙”,点明了月照沙

    11、漠的 情景(或,“愁地尽”与“觉天低”互补,点明沙漠的广袤,路途的遥远),丰富了词语表达的内涵。 用典贴切,内涵丰富。一是点出张骞出使西域与诗人戍边的自然环境接近,二是用这个典故寓指简直要走 到天地的尽头,表现路途遥远。 (2)诗人通过自己由长安人安西时的情景和在军帐中与临行的李判官痛饮,以及酒酣作书,托李判官带回 的细节描写,表达诗人不畏艰难、远戍边疆的报国之心(或暗含了李判官人京,旅途艰难,须多保重之意), 抒发了怀念亲友的乡思。 11.(海南省2010年高三五校联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

    12、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 (1)颔联寓情于景。“河桥不相送”:与好友别离固已难堪,但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江树远含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无穷无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2)一个“

    13、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一写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12.(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 清平乐 春晚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 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释:王安国,王安石之弟,为人耿直,一生不得志;小怜,北齐后

    14、妃,擅弹琵琶,后常借指歌女。 (1)上片构想奇特,别开生面,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上片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造成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2)有人说此词“成一家风骨”“结笔品格自高”,你是否有同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描写了一幅夜雨过后,万花凋谢,残花遍地的暮春图。比喻,将“满地残红”比之美丽的宫锦被污,表现出面对残春的痛惜之情;拟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饶有趣味;借景抒情,强化了伤春、惜春之情。 (只写手法不分析不得分) (2) 结句由伤春的琵琶声写到触目皆是的杨花始终不肯飞入画堂朱户权贵之家,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慨,写 出了自己的

    15、真性情,是耿直不阿人格的象征。 13.(北京市朝阳区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题。 橘诗 【南朝】虞羲 冲飚发陇首,朔雪度炎州。 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 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 从来自有节,岁暮将何忧!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严寒天气,寒风自西北陇首呼啸而来,朔雪直达岭南炎州,肆虐逞威。 B三四句写风雪过处,树木几乎无一幸免的景象:江南桂树摧折,漠北楸树凋零。 C最后两句写中州橘树从来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 D这首诗咏橘言志,在生动的描写之后,以议论抒情作结,主旨突出,意蕴丰富。 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

    16、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C(“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有误) “独”是“仅仅”、“只”的意思,与风雪肆虐、桂楸摧折的凋零景象,形成对比(或:反衬、衬托),突 出橘树傲然凌霜的形象,表达了对橘树的赞美之情(或:寄寓了的高洁情操)。 14.(北京市东城区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一题。 题 画 李唐 百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注:李唐,宋代画家,精于山水画。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 下列对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类似的作品还有杜甫的春夜喜雨。 B第一句写限中看到的村落实景错落有致,画面淡雅清新

    17、。 C第三、四句慨叹人们只对花鸟感兴趣,对自然山水视而不见。 D整首诗语言浅近,通俗易懂,抒发出内心的种种感慨。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D(A春夜喜雨不是题画诗。B 第一句描写的是画中的景致。C 第三、四句慨叹当时的人只重富贵荣华,表达对社会风气的不满。) (评分要点:1对诗人的思想表述清楚;2结合诗句具体解说。) 15.(江苏省徐州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薛

    18、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挂玉: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2)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 (3)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答案 (1)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 (2)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 (3)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所闻之景。这些景 物凄冷萧条,传达出愁闷落寞的心情。

    19、 16.(2010年东北四校第三次高考模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贬官柳州时期。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 徕服兮”之句。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至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 (2)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恐见(柑)这成林也。”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

    20、案 (1)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2)我认为希望橘树成林。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未在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我同意姚鼐所说的“恐见甘之成林也”。

    21、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 17.(广东省汕头市2010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测评(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1)诗的标题为“晚次乐乡县”,请结全诗内容,分析诗中是如何表现“晚”的?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1

    22、)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末句“夜猿鸣”, 直接拈出“夜”字回应篇首“日暮” 日暮乡情,结束全诗。全诗以景写情,动静结合,以时间为线索表现“晚” 景。 (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入暮以后渐入静境,猿的啼叫声清亮而凄婉,此时此境, 诗人羁旅他乡孤独寂寞之愁,无尽的乡思之情油然而生。 18.(河北省唐山一中2010高考模拟试卷(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祥兴二年(

    23、1279),文天祥被俘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作此诗。 (1)首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化作啼鹃带血归”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联将金陵的荒凉与身世的飘泊一并提出,为全诗定下悲凉的基调。 (2)表达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 19.(江苏省南京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 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析张诗的

    24、主要表达特色。 答案 (1)同:都是返乡士兵。异:一病一老,一在途中一已归乡。 (2)对病军人的同情。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 20.(2010届湖南六大名校高三高考模拟仿真联考(教师版)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25、 【注】王庭珪,宋代诗人,弃官筑草屋于卢溪,隐居五十年。写此诗时,李商隐为了生计,只身远赴梓 州,任职柳仲郢幕府。亚夫,借指幕主柳仲郢。二月二日,农历踏青节。 (1)两首七言律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王诗中的“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态,山石好像披着衣裳,形象 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或“烟村南北黄鹂语”,烟霭笼罩的山村,黄鹂叽叽喳喳地鸣叫,就像人在 兴奋地说话)李诗中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生动地写出了早花柳丝竞相争艳,成群蜂蝶含 情飞舞的情景。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加以分析。 答案 两首诗均写踏青所见

    26、,王诗前三联写了一幅雨后放晴,万物怡然的春景图,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表现了 诗人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李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生动明媚,竞艳含情的春景图,以乐景写哀情,后 两联折,写出了自己潦倒的身世,表达了诗人羁泊天涯、欲归不能的凄苦心情和愁闷郁抑、无人理解的失 意情怀。 21.(海南省2010年高三五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溪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1)两首诗都以溪居生活为题材,但主旨有异,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着

    27、怎样共同的特点。请你结合溪居即事,尝试着对“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 门去却关”诗句中“疑”“急”的妙用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溪居即事主要表现水乡的宁静优美、溪居生活闲适;溪兴主要表现随遇而安,独乐其乐 的闲适心情和隐逸之乐,同时,还有些孤寂。 (2)平白、质朴。用“疑”、“急”二字,把小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好客的内心活动,描绘得惟妙 惟肖,神态毕现。诗人以他那锐利的双眼,捕捉到了这一刹那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 淳朴、天真好客的水乡农村儿童形象。 22.(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

    28、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的主旨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答案 (1) 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 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 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23.(2010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阅读下面两

    29、首诗,完成第问题。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山中与元九书 元稹注 白居易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答案 (1)(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缺少对象或被贬不给分) (2)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

    30、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 (或同 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 (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 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 2010年4月更新 1.(福建省东山二中2010届高三质量检测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 黄庭坚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醾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 注: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黄庭坚:才华横溢,却久谪川蜀,远贬岭南,仕途坎坷。水沉:沉香木。酴醾:蔷薇科春尽开花,花单生,重瓣,白色或浅黄色,甚美丽。黄玉花:水仙花的别名。 (1)请对第一首的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2)结合两首诗说说诗人选择水仙作为意象来写的意图何在? 答案 (1)诗人连用两个比喻,说水仙花骨如沉香肌如玉,写出了水仙有的沁人的芬芳和晶莹澄澈之美。 诗人用两个对比,与酴醾比香突出水仙暗香浓郁;与梅比枝条为显示水仙的柔弱。 (2)水仙拥有晶莹澄澈之美和沁人的芬芳暗指诗人自己有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佳人流落小民之家指自己久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古诗词阅读精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