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绝对打印版刘凤科160题详解汇编.docx

    • 资源ID:23632075       资源大小:101.54KB        全文页数:10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绝对打印版刘凤科160题详解汇编.docx

    1、绝对打印版刘凤科160题详解汇编2009 年指南针综合提高阶段讲义-刑法刘凤科第一讲刑法概说【例1】下述案件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与乙没有共谋地同时向被害人开枪,其中一发子弹导致被害人死亡,但查不清楚是谁射出的子弹。甲乙都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B丙与丁共谋杀害被害人,同时向被害人开枪,其中一发子弹导致被害人死亡,但查不清楚是谁射出的子弹。丙丁都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C张三与李四没有共谋的伤害被害人,导致被害人轻伤。事后证明只有一人的行为导致其轻伤,但查不清楚谁的行为导致其轻伤。张三与李四构成故意伤害罪(未遂)。D甲单独入室盗窃被发现后,向被害人腹部猛踢一脚,被害人极力抓捕甲,经过现场的乙接

    2、受甲的援助请求并知道真相后,也向被害人的腹部猛踢一脚,被害人因脾脏破裂流血过多而死亡,但不能查明谁的行为导致其脾脏破裂。甲乙两人构成抢劫罪共犯,按照抢劫致人死亡的加重处罚情节量刑。答案:A【错误。解析:没有共谋,不属共同犯罪,只是同时犯。按照“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都未遂】B【正确。解析:有共谋,按照共同犯罪中的“部分行为共同说”,都既遂】C【错误。解析:无共谋,属同时犯,查不清,说明二人的行为与该结果无直接因果关系,构成故意伤害(轻伤)的未遂,而故意伤害(轻伤)的未遂不构成犯罪】D【错误。解析:二人构成抢劫罪共犯。根据“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甲对该行为负全部责任,属于抢劫致人死亡。乙属

    3、于承继的共犯,承继的共犯人对先行行为导致的加重结果不负责任。】【例2】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缩小解释方法本身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根据缩小解释方法得出的解释结论一定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所以,刑法第238 条组织他人卖淫罪中的“他人”可以缩小解释为女性。B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和补充法,因此刑法的适用具有谦抑性,即应当遵循有利于行为人的原则。换言之,在解释刑法的时候,应当按照有利于行为人的角度解释,从而得出有力于行为人的解释结论。罪刑法定原则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等就是这一思路的体现。C刑法分则的部分条文对犯罪的状况不作具体描述,只是表述

    4、该罪的罪名。这种立法体例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对明确性的要求。D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不允许在事后减少犯罪构成要件从而增加犯罪可能性,也不允许改变刑事证据规则,从而事后能够以较少或较简单的证据作为定罪根据。答案:A【错误。解析:前半句正确。解释方法允许与按照解释方法得出来的结论允许与否无直接关系。得出的结论要受到目的解释的限制,要接受目的的检验】 B【错误。解析:第二、三句错误。第三句的说法与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毫无关系】 C【错误。解析:刑法的明确性与罪状和罪名的表述没关系。】 D【正确。解析:这两种做法都是违背罪刑法定原则的】【例3】关于刑法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刑法第261 条遗弃

    5、罪中的“负有扶养义务”的人,解释为既包括家庭成员,也包括负有扶养义务的其他人,属于扩大解释,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B刑法第241 条第2 款:“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的,依照本法第236 条(强奸罪)的规定定罪处罚。”其中的“性关系”应解释为仅指性交行为。这是一种缩小解释,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C将正在使用中的运钞车解释为金融机构属于扩大解释,将自动取款机解释为金融机构也属于扩大解释D刑法第315 条破坏监管秩序罪:“依法被关押的罪犯,有下列破坏监管秩序行为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中的“罪犯”解释为包括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属于扩大解释 答案:A【正确】 B【正确】

    6、C【正确】 D【错误。解析:此处属于类推解释。此处的“罪犯”只限于“已决犯”,不能包含“未决犯”。注:脱逃罪包含“未决犯”】【例4】对下列案件,我国不具有刑事管辖权的是( )A美国人甲乘坐中国国际列车前往俄罗斯,列车进入俄罗斯国境后,该美国人在车上杀死了一个日本人。B一架开往日本的法国航空器飞经中国领空时,机上乘客菲律宾人乙劫持该航空器飞往中东某国。C老挝人丙要杀害越南人,子弹穿越中国领土打死越南人。DA、B、C、D 等十人谋划到中国杀人,只有一人入中国境实施犯罪被抓。E美国人丁欲杀死中国人,从美国寄有毒的信件,在美国海关信件被扣。F中国人戊,在美国犯罪,法定最高刑两年。G意大利人汤姆,杀害在

    7、该国的中国人。H中国人张三乘坐外国船舶,当船舶行驶于公海上时实施犯罪行为答案:A【正确。解析:不能用旗国主义,但旗国主义只包括船舶和航空器(不限于国旗,国徽等也可)】 B【错误。解析:飞经中国领空,直接适用属地原则,可以管辖】 C【错误。解析:子弹飞经中国,属于行为的一部分在中国发生,有管辖权】 D【错误。解析:在共犯当中,只要部分行为在我国境内发生,可以管辖】 E【错误。解析:希望结果发生地、结果可能发生地在我国的,可以管辖】 F【错误。解析:中国人在外犯罪的,都有管辖权。不过,三年以下的可以不予追究,军人、国家工作人员除外】 G【错误。解析:直接适用保护原则。另:外国人犯中国规定三年以下的

    8、,可以不予追究】 H【错误】【例5】关于属地原则的例外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不适用中国刑法。B发生在港澳台地区的犯罪,不适用我国大陆刑法。C特别刑法有规定的犯罪,不适用刑法典。D民族自治地方可以由自治区或者省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制定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施行,从而不适用中国刑法典部分条文。答案:A【对。解析:中国刑法的例外。】 B【对。解析:大陆刑法的例外】 C【对。解析:刑法典的例外】 D【对。解析:刑法典部分条文的例外】第二讲犯罪概说与构成要

    9、件该当性【例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立法解释的效力与法律相同,所以,立法解释可以作出类似法律拟制的解释结论。B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不存在溯及力问题,所以不应当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原则。C实施安乐死的行为虽然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但应根据刑法第13 条的但书(“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宣告无罪。D构成要件具有法定性,构成要件要素都是刑法明文规定的,所以,只要是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要素,就不可能成为构成要件要素答案:A【错。解析:立法者作为立法者身份时可以修改法律,但作为一个解释者时,只能立足于法律作出基本解释】 B【对。解析:法律本身才涉及溯及力问题,对法律的解释根本不存在是否涉

    10、及溯及力的问题】 C【错。解析:行为既然符合这个罪的构成要件,则肯定构成此罪。若如题述,直接说不符合构成要件,无罪即可。构成就构成,无罪就无罪,不必啰嗦什么先构成、后轻微无罪啥的】 D【错。解析:构成要件有明文的,也有不明文的。】【例7】甲意图杀死将要来访的乙,事先准备毒饮料至于书架,不料在乙来访之前甲女丙误当饮料喝下而死亡。关于本案,说法正确的是(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B本案存在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对象错误)C甲的故意杀人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D甲的行为触犯故意杀人罪(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定罪量刑答案:A【错。解析:行为人没有实行行为,只是预备行为

    11、】 B【错。解析:不存在对象错误】 C【错。解析:有因果关系就是故意杀人既遂了】 D【对。解析:一个行为,两个罪名。另:刑法不讨论预备行为的因果关系问题,只有实行行为才讨论因果关系问题。过失、教唆等也不谈】【例8】下列与不作为犯罪相关的表述,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抗税罪要求行为人实施特定的抗税行为,而且不履行纳税义务。所以抗税罪既是作为犯,又是不作为犯。B甲警察接到报案:有歹徒正在杀害其妻。甲立即前往现场,但只是站在现场观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此时,县卫生局副局长刘某路过现场,也未救助被害妇女。结果,歹徒杀害了其妻。甲和刘某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没有履行救助义务,均应成立渎职犯罪C在押罪

    12、犯乙因为表现好获准回家,而无故不返回关押场所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的脱逃罪。D刑法规定的所有作为犯,都可以以不作为方式实施,即构成不真正的不作为犯。所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可以由不作为方式实施。答案:A【错。解析:抗税罪是作为与不作为相结合的犯罪。本题把抗税罪说成是竞合的犯罪(交通肇事罪)。】 B【错。解析:警察有义务,局长无义务。】 C【对。解析:脱逃罪可以是不作为形式】 D【错。解析:不是所有的都可以,有的犯罪用动词作了限定。举例也不对】【例9】以下关于不作为犯罪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抱离现场致被害人死亡,属于不作为故意杀人。B警察乙追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该人受伤后警察离开

    13、去追另一违规人,导致该人重伤的,警察乙构成不作为的故意伤害罪。C父子二人骑车出行,儿子出车祸重伤,但该父亲一直怀疑该孩子非自己亲生,故没有救助该孩子致孩子死亡,后鉴定果然不是亲生儿子。该父亲不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D行为人不慎将烟头扔在仓库里,具有发生火灾的危险,行为人能够及时消除危险,但想通过造成火灾陷害仓库保管员,故意不消除危险,导致火灾发生。该行为应认定为不作为的放火罪而不是失火罪。答案:A【对。】 B【错。解析:警察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涉及义务的冲突问题。注:有时合法行为可能构成犯罪,如逮捕贩毒的妇女,明知妇女家中有婴儿,仍旧逮捕妇女致婴儿不顾而死亡的,构成不作为犯罪】 C【错。解析:

    14、在法律上系父子关系,有作为义务】 D【对。解析:由过失向故意的转化,构成放火罪。比较:过失行为导致被害人重伤有死亡危险,不理的,构成过失致人重伤和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例10】甲的过失行为造成了B 重伤(已经成立犯罪),同时产生了生命危险。按照当时伤情,如果及时将被害人B 送往医院,B 不至于死亡。但甲故意不救助因而导致B 死亡。对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过失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所以本案应当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B甲的过失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本案应当认定为过失致人重伤罪,死亡结果属于意外事件。C甲的过失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导致

    15、死亡结果的原因是甲的不作为行为,所以本案应当认定为不作为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数罪并罚。D甲的过失行为与不作为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所以本案应当认定为不作为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数罪并罚。答案:A【错。解析:是因不救助而死,而不是过失重伤而死。】 B【错。解析:最后半截错误】 C【对。】 D【错。解析:一个行为独立导致结果发生的,那么此行为或事件之前的行为与结果无关】【例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认识到皮箱里可能存在枪支、毒品和假币,仍将其放在家中,事后发现里面只有毒品和枪支。甲的行为成立非法持有枪支罪、非法持有毒品罪与持有假币罪的未遂,属于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

    16、断。B不作为犯罪可以是故意犯罪,也可以是过失犯罪;不作为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等未完成形态。C甲雇请乙为自己看守山林,但长期没有给乙发放工资,乙不断催讨。甲产生杀乙之念。夏天某日暴风雨时,甲令乙上山看护林木,期待乙遭雷电死亡。乙果真在在山林中遭电袭击死亡。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D行为人非法拘禁被害人,之后暴力殴打致使被害人受伤,行为人不予救助,最终导致被害人死亡。行为人成立非法拘禁罪与不作为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答案:A【错。解析:涉及对持有行为的判断问题,主观上认识到枪支和毒品的存在,客观上确实存在,构成此二罪,是两个持有行为的重叠,数罪并罚;对于假币,客观上不存在,则是不能犯。】 B【对。】

    17、 C【错。解析:该行为无罪,并不属于类型性的故意杀人实行行为。】 D【错。解析:直接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一罪。比较:此处是非法拘禁使用暴力的,与非法拘禁过程中故意杀害被害人的情况不同,后者应数罪并罚】【例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脱逃罪是作为犯,遗弃罪属于不作为犯罪,抗税罪则是作为犯与不作为犯的结合。B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对象是毒品。C贿赂是受贿罪的行为对象。D票据诈骗罪的对象包括骗取的财物和使用的票据。答案:A【错。解析:脱逃罪可以不作为方式实施。】 B【错。解析:在制造毒品的行为中,毒品不是行为对象,毒品是制造行为的滋生之物。】 C【错。解析:贿赂是组成受贿行为的一部分。】 D【

    18、对。解析:涉及到犯罪工具与行为对象区别的问题,一般犯罪工具不是行为对象。但此罪例外。】【例13】下列关于结果加重犯的认定,说法正确的是( )A甲本欲伤害B,但由于发生认识错误而伤害C,导致C 死亡。根据结果加重犯的构造,结果加重犯应是对基本犯罪行为对象造成加重结果,所以甲不成立故意伤害的结果加重犯。B乙对被害人实施轻伤行为,被害人在逃跑过程中不慎从二楼窗户掉下摔死的,甲的行为成立故意伤害致死。C丙对他人实施暴力造成重伤后,随手将烟头扔在地上引起火灾将被害人烧死。由于故意伤害的基本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不能认定为故意伤害致死,只能认定为故意伤害罪与失火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D丁

    19、绑架了被害人,结果引起警方的解救行为。警方由于判断失误,误将人质当作犯罪人而射击,导致人质死亡。对于本案,不能认定犯罪人丁的行为成立绑架致人死亡。答案:A【错。解析:结果加重犯既包括基本犯罪的对象,也包括对象错误和打击错误的对象。】 B【错。解析:要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的结果加重犯,必须要求行为实施的基本犯罪行为导致被害人有死亡可能性。比较:在抢劫、重伤等可能导致被害人可能死亡的情况下,此种类似情况被害人死亡的,可以成立。】 C【错。解析:不能认定结果加重犯,必须是故意暴力的实行行为直接导致死亡。】 D【对。解析:此处系警察的判断失误,失误结果由警察承担。比较:若警察并无失职,行为人拿被害人当挡箭

    20、牌致被害人被警察枪杀的,则成立绑架致死。】【例14】下列判断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入室抢劫取得财物后,仓皇出逃时,不小心将睡在地上的婴儿踩死。甲的行为属于抢劫致人死亡。B甲以杀人故意开枪射击乙,虽未命中,但乙患有心脏病,因枪声所惊,致心脏病突发而死。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C二重的因果关系也称重叠的因果关系,是指两个以上的行为分别都能导致结果发生,但在没有意思联络的情况下,竞合在一起导致了结果发生的情形。D甲以杀人故意、乙以伤害故意共同对丙实施暴力,造成丙死亡,但丙只有一处致命伤,却不能查明该致命伤由谁造成。根据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原则,认定甲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乙成立故意伤害罪

    21、。答案:A【错。解析:抢劫致人死亡必须是抢劫行为导致他人死亡。比较:若行为人遇到第三人呼喊抢劫或主观上认为第三者可能阻止抢劫,而将第三人杀害的,都属于抢劫致人死亡。因为抢劫压制反抗,不限于财产占有人的反抗。】 B【对。解析:实行行为导致死亡结果,直接认定故意杀人既遂。】 C【错。解析:二重的与重叠的不同。后面的例子是二重的。拿投毒举例:二重的就是都投100%可以致死的药;重叠的是各投50%,重叠在一起致死。】 D【错。解析:甲乙系共同犯罪,在伤害犯罪上成立共犯。根据“部分行为共同说”,甲成立故意杀人既遂,乙成立故意伤害致死,都要对被害人的死亡负责。外话:要注意题目中的“同时”和“共同”等字眼的

    22、区别。】【例15】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明知被害人当时身无分文,但使用严重暴力,压制其反抗,迫使对方次日交付财物的,被害人次日交付了3000 元。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不存在因果关,所以,本案应认定为抢劫罪(未遂)与敲诈勒索罪(既遂),数罪并罚BA 为了抢劫,进入B 的住宅后,对B 使用暴力追打,B 逃到阳台上,打算沿着阳台边的下水道管爬下去,但从3 楼阳台上摔死。本案属于抢劫致人死亡的加重情形。C丙与丁都对A 有仇,丙见丁向A 的食物中投放了5 毫克毒物,且知道5 毫克毒物不能致A死亡,遂在丁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添加了5 毫克毒物,A 吃下食物后死亡。丙投

    23、放的5 毫克毒物本身不足以致A 死亡,故丙的投毒行为与A 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D戊持上膛的手枪闯入其前妻钟某住所,意图杀死钟某。在两人厮打时,钟某自己不小心触发扳机遭枪击死亡。钟的死亡和戊的杀人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使戊对因果关系存在认识错误,也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答案:A【错。解析:甲的暴力行为与取得财物具有因果关系,直接认定抢劫罪的既遂。比较:若甲事先不知被害人无钱,叫被害人第二天给钱的,这种情况下的认定就应若题干所述,因为此例中甲取得财物并不是基于抢劫,而是基于发现被害人无钱后对被害人的再次威胁。】 B【对。解析:与例13的B选项比较。注:“追打”是关键词】 C【错。解析:无论丙是否

    24、知道,后投毒的行为人与死亡都有因果关系。此处丙属故意杀人罪的既遂;若丙不知,则可能是过失致人死亡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按照禁止溯及理论,丁与结果无因果关系,可能只是故意伤害罪。】 D【对。解析:只要行为人实行行为开始了,结果发生了,二者有联系了,中间有何曲折在所不问。比较:甲推乙入井,欲使乙摔死,结果乙被推入井中并未摔死,而是得不到救助饿死,也应认定甲故意杀人罪的既遂。】【例16】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想杀死A,便在A 准备进行穿越沙漠长途旅行的前夜,悄悄地溜进A 的房间,把A 水壶里的水换成无色无味的毒药。乙也想杀死A,同一夜的晚些时候,也溜进了A 的房间,

    25、在他的水壶底部钻了一个小洞。次日晨,A 出发了,他没有发现水壶上的小洞。两小时之后,A 在沙漠中想喝水,但水壶是空白。由于没有其他水源,A 在沙漠中脱水而死。对于本案,由于没有甲的行为,A 也会死亡;而没有乙的行为,A 也会死亡,所以甲和乙对死亡结果都不负责任。B丙看到一块石头快要落在B 的头上,便推了一下B,使石头砸在B 的肩膀上。尽管B 的肩膀也受到了伤害,即使丙希望B 的肩膀受到伤害,也不能将伤害结果归责于丙的行为。C丁没有按照规定对原材料进行消毒,导致职工感染疾病死亡。但事实上,即使丁按照规定对原材料进行消毒,也不能发现病毒。由于未消毒的行为不存在结果回避可能性,所以不能将死亡结果归责

    26、于丁的行为。D在狂风暴雨之际,乘客不顾摆渡人员戊的“危险”警告,执意要求摆渡人员戊让其过河。摆渡人员戊在运送乘客过河时,渡船翻沉导致乘客死亡。由于乘客认识到并接受了危险,不能将结果归责于摆渡人员戊。答案:A【错。解析:关于因果关系,我们从自然事实变化上判断,被害人是渴死的,那么乙就是故意杀人的既遂;而甲则是故意杀人的未遂。】 B【对。解析:该行为不构成犯罪,没有因果关系,且防止了更严重的结果。】 C【对。解析:不作为犯罪成立的条件之一就是具有结果回避可能性。且此处系过失行为,无因果关系,不存在犯罪】 D【对。解析:风险自担。】【例17】下列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等问题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甲

    27、欲杀害其情敌张三,故意为其购买机票,劝其外出旅游,张三答应,但旅游时遇突发海啸死亡,张三的死亡和甲的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只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B乙欲杀其仇人赵某,在河边对其砍了10 刀,被害人重伤昏迷。乙以为赵某已经死亡,遂离去。但2 小时后,赵某自己醒来,误将沙砾吸入喉咙,窒息死亡。赵某的死亡和乙的危害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丙在公园为争一个座位而和素不相识的田某发生争吵,在相互扭打过程中,丙推了田某一掌,后者倒地后因诱发脑溢血、心脏病死亡,丙的行为和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D丁基于杀害的意思,对被害人李某使用暴力,后者重伤后昏迷,丁即将其扔下深渊。事后查明:李某是在被抛弃时碰上巨石而摔死的

    28、。丁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应当数罪并罚答案:A【错。解析:无实行行为。】 B【对。解析:虽然介入了被害人自己的行为,但该介入行为是正常的,不影响定性。】 C【对。解析:被害人存在特殊体质,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总会有因果关系的。注:介入因素永远不包括被害人的特殊体质。】 D【错。解析:本题属事前故意。不需要行为人具有认识,直接认定故意杀人的既遂。】【例18】下列案件中,行为人甲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A甲向乙食物投放毒药,乙中毒后不至于死亡,但因中毒疼痛难忍,便上吊自杀身亡。B甲杀乙,乙仅受轻伤,但乙因迷信鬼神,而以香灰涂抹伤口,致毒菌侵入体内死亡。C甲欲杀乙,

    29、在山崖边对乙砍了5 刀,乙重伤昏迷,甲以为乙已经死亡,遂离去。但乙自己苏醒过来后,刚迈了两步即跌下山崖摔死。D甲持刀杀乙,乙虽受伤,但其受伤部位与程度,不致发生死亡结果;可是乙是血友病患者,受伤后流血不止而死亡。E甲开枪射击乙,虽未命中,但乙患有心脏病,因枪声所惊,致心脏病发作而死亡。F甲在与乙发生口角后,对准乙的胸脯打了一拳,乙倒地后抽搐,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后查明,乙是因为受刺激,心脏病发作而死,乙的邻居都知道其疾病,但甲对此毫不知情。G甲持刀杀乙,乙在负伤逃跑过程中被其仇人丙发现,丙认为复仇良机不可失,便拔枪射中乙,致乙死亡。H甲杀乙致乙受伤,乙在住院治疗中,丙故意放火烧毁医院,乙因伤避

    30、逃不及而葬身火海。I公务员甲徇私舞弊、滥用职权,严重损害丙的利益,致丙产生持枪杀甲之念。公安人员乙极力制止丙的行为,丙开枪杀死乙。J甲开车撞伤乙,乙因此而住院,因医生的严重过失致乙伤口恶性感染而死亡。K甲坐公共汽车从某市的A地到B地。因上下班高峰期汽车拥挤,甲在车上只得一直站在车门口。汽车行驶过程中,售票员乙叫甲往车厢里挤,便于其他乘客上下车,甲坚决不从,二人发生激烈争吵。后来,司机丙大声斥责甲,甲觉得自己受了侮辱,用脚猛踢司机丙的后背,司机丙返身打甲,甲躲闪,在此过程中,汽车失控,导致骑自行车的行人丁被压死。L甲开枪射击立于悬崖上之乙,乙虽未被枪击中,但因枪声所吓,导致失足坠崖而死。M甲杀乙

    31、致乙卧床不起,其间发生地震,乙因受伤不能逃避而死亡。N被告人刘某与孙某系邻居,两家素有过节。2003年5月28日,因孙家在院内所晒衣服丢失,孙某的妻子在当院叫骂,两家群斗被同院邻居劝开,各有所伤,后经公安派出所处理,孙家赔偿刘家医疗费120元。同年6月7日,孙某在街上碰到刘某,就指着刘某骂,二人对骂几句后,孙某拾起地上的一根棍棒就追打刘某,在躲避中,刘某跑到公路中央,此时恰有一辆出租汽车经过,将刘某撞成重伤。答案:A【错。解析:后行为异常,属介入因素。】 B【错。解析:后行为异常,影响力很大,独立导致死亡结果,属介入因素。】 C【对。解析:在悬崖边,受重伤的被害人坠崖属正常情况,不属介入因素。】 D【对。解析:被害人特殊体质不导致因果关系中断。】 E【对。解析:同上。】 F【对。解析:同上(过失)。注:很可能出现意外事件的情况。】 G【错。解析:第三者行为独立导致被害人死亡,属介入因素,中断甲的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 H【错。解析:同上。】 I【错。解析:甲与死亡结果无因果关系,丙成立故意杀人罪。】 J【错。解析:医生严重过失导致甲行为与乙死亡结果的因果关系中断。注:一般过失不中断。】 K【对。解析:有因果关系,甲可以认识到后果,要负责。】


    注意事项

    本文(绝对打印版刘凤科160题详解汇编.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