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益肝肾山茱萸.docx

    • 资源ID:24030645       资源大小:22.79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益肝肾山茱萸.docx

    1、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益肝肾山茱萸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益肝肾山茱萸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又名:枣皮、药枣、萸肉、山萸肉。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干燥;以经霜后采者质量较好。原植物山茱萸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本品药材性状: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11.5cm,宽0.51cm。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顶端有的有圆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质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水试鉴别:抽取样品,取果肉于温水中浸泡1520分钟,待果

    2、肉完全鼓起时取出观察。山茱萸单粒呈破裂中空的椭圆形囊状物,淡紫红色或淡紫黑色,略呈半透明状,长1.21.8cm,宽0.61.2cm,外表面(外果皮)光滑,内表面(中果皮)呈肉质状,布有纵向排列的凸起棱线8条(维管束),起于柄、蒂端,汇合于顶点。果核特征:拣取残余果核,除去残肉及附着物,可见完整果核呈长椭圆形,直径约46mm,长约810mm。表面黄白色,通常可见有78条浅纵沟。核壳坚硬,难切开,断面类圆形,可见多数类圆形小腔,排列成环,小腔内有黄棕色至红棕色分泌物,有光泽。核壳厚约1.5mm,壳含有白色种子1枚,形似柏子仁,富油性。一般认为浙江杭州栽培者品质较佳,有“杭萸肉”、“淳萸肉”之称。本

    3、品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功能:补益肝肾,收涩固脱。中医临床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抗休克,抗菌,抗癌,抗氧化,抗衰老,利尿,降血糖作用,能降低全血比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炎症反应;对免疫功能、对碳性粒廓清速率、对血清抗体有影响。张兰桐等药效学及心肌电生理实验结果表明,山茱萸提取液中的总有机酸和一种未知的微量成分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山茱萸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味酸、平。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一名蜀枣。”本草图经曰:“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及琅邪、冤句、东海承县,今海州

    4、亦有之。木高丈余,叶似榆,花白。子初熟未干,赤色,似胡蘈子,有核,亦可啖;既干,皮甚薄。九月、十月采实,阴干。吴普云:一名鼠矢。叶如梅,有刺毛。二月花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五月采实。与此小异也。旧说当合核为用。而雷敩炮炙论云:子一斤去核,取肉皮用,只秤成四两半,其核八棱者名雀儿苏,别是一物,不可用也。”据刘晓龙等本草考证证实魏吴普本草所载的山茱萸应是蔷薇科植物毛樱桃Prunus tomentosaThunb.。名医别录、本草图经、本草衍义及救荒本草等文献所载的山茱萸,确为现今药用的正品山茱萸。经核实,宋代图经本草所附的“海州山茱萸”图,其特征与山茱萸不符,究系何物,需待进一步研究;“兖州山茱

    5、萸”则可能是芸香科花椒属ZanthoxylumL.或吴茱萸属EvodiaFrost植物。明代本草纲目附图所绘花、果特征与山茱萸不符。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所附二幅图,其中一幅有花植物图是蔷薇科樱属PrunusL.植物;另一幅与山茱萸吻合。山茱萸果实含熊果酸、山茱萸苷即马鞭草苷、当药苷、番木鳖苷、鞣质、新环烯醚萜类如莫罗忍冬苷、7-O-甲基莫罗忍冬苷、獐牙菜苷、皂苷等;尚含没食子酸、苹果酸、酒石酸及维生素A等。据尚遂存等预试及TLC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的果肉与果核含有非常类似的化学成分。鞣质和油脂在核中含量较高(分别为16%和8%),而在肉中含量很少。从核中分出7种单体成分,其中5种分别被鉴定为白桦脂

    6、酸、熊果酸、-谷甾醇、没食子酸和没食子酸甲酯。其中白桦脂酸、-谷甾醇和没食子酸甲酯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出。另外,通过TLC对照还证明核中同样也存在苹果酸。含量测定表明它们在肉和核中的量有差别。用薄层扫描仪测定结果,果肉含没食子酸0.0623%,含(dl)-苹果酸0.907%;果核含没食子酸0.1276%,含(dl)-苹果酸0.544%。另对果肉与果核水煎剂的急性毒性及体外抑菌作用进行了对照试验,结果二者毒性都很低;二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杆菌等均显示相当的抑制作用。另据张广强等以气相色谱法从山茱萸核中分离测定出6种脂肪酸,即月桂酸、硬脂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油酸

    7、、亚油酸、亚麻酸),其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90.58%,其中亚油酸相对含量为70.799%,此酸有降低人体血中胆固醇的作用,因此可考虑综合利用。山茱萸的药用部位,古代多论及果肉果核之取舍,上自南朝刘宋,下至清末民初,将近1 500年间,对山茱萸果肉果核入药之取舍,医药诸家,众说纷纭。但纵观古代主要医籍本草的记载,以取肉舍核之说较为多见。故此,传习至今山茱萸在现代中药专著文献中均注为果肉入药。山茱萸的果核,虽然现代国家药典未列入药,但是古籍本草屡见记载,这起码说明果核亦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去核之说是出自雷敩,而宋代官府立为规范的和剂局方则明确规定“和核使亦得”。据此,无论从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的观点

    8、来说,还是从当前人民用药的需要来讲,对山茱萸果核的入药,实有研究的必要。山茱萸果核经过药理、药化、临床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如能取得理想的疗效,即可变废为宝,使其药源在现有的生产水平上增加一倍之多,从而对山茱萸的长期紧缺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到解决。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炮制学(1985年版)讲:“山茱萸核能滑精,去核免滑精”。吴振杨根据一长期患遗精的患者服用含山茱萸肉与核的处方,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更利害的病历认为,山茱萸肉与核不能混用。而戴亚明根据一例临床观察,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肉与核可以同用。王寿春等亲自做了服药试验,并找了6名健康男性自愿受试者,均未出现滑精和其它不适感,说明山茱萸核对健康人无致滑

    9、精的副作用。对一目疾(肝肾阴虚)患者进行观察,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无山茱萸和用山茱萸核之方无明显差异,而用山茱萸肉之方效果显著。对一滑精(肾虚不藏)患者,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用山茱萸核虽滑精好转,但效果不如用山茱萸肉者明显。说明山茱萸核虽无滑精之弊,但无涩精之功,也无补肝肾的作用。故认为临床用药还是以去核为好,若为省工省时而不去核,必须加大药物用量。因此临床应用还是应以中国药典为准。山茱萸的其它部位,如根、皮、叶等是否可以入药用,历代本草很少言及,近据日本学者报道:“山茱萸其根皮可入药,为收敛补药,还可代金鸡纳以治疟疾。”又据浙江中医杂志报道:用山茱萸根皮试治传染性肝炎10例。关于山茱萸除果实

    10、以外其它部位药用价值的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已有学者报道,但还只是一鳞半爪,而且至今仍处于探索之中。同属植物及易混品:(1)红瑞木,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河北、陕西、山东、江西有栽培,树皮、枝条、叶用于泄泻,痢疾、目赤;东北称其为红瑞山茱萸;(2)川鄂山茱萸,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功效与山茱萸相似;宋良科等提出山茱萸果皮与果实的紫外光谱十分近似,但与川鄂山茱萸有区别,用石油醚样品溶液紫外光谱区别川鄂山茱萸和山茱萸最为有效;(3)穿鱼藤:为小梾木的全株,又名疏脉山茱萸,核果卵形,黑色;(4)毛梾,又名红梗山茱萸,分布于华北及辽宁、陕西、甘肃、江苏

    11、、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枝、叶用于漆疮;(5)酸枣(鼠李科),干燥成熟果肉呈不规则的片状或扁筒状,果皮破裂,皱缩,形状不完整,外表面暗红棕色(成熟),肉薄,内表面色较浅,不光滑,质脆,易碎,味酸;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江苏;(6)云枣皮:为滇酸枣的干燥成熟果皮,又名滇刺枣、滇枣皮、酸枣皮、西西果皮;干燥果皮皱缩扁压,多呈不规则片状,稍卷缩,长23cm,宽12cm,厚23mm,表面棕红色或棕黑色,稍光滑或密生细皱纹,内表面平滑或具疏松的果肉,先端可见细小的花柱残基,基部有果柄痕迹,果皮质地硬而脆,潮湿时稍柔韧,革质状,

    12、其中混杂有少数圆球形果核,核直径0.50.7cm,表面具回状突起,气微弱而特异,味酸;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福建、台湾也有栽培;1957年以来,云南以其果皮充山茱萸药用,曾销往江苏、湖南、广东、四川等地,一般认为不习销,云南尚用树皮酒浸外涂,用于烧、烫伤;(7)雕核樱桃(蔷薇科),又名土枣皮,干燥果皮呈不规则片状或囊状,长椭圆形或类圆形,长0.71.4cm,直径0.61.1cm,厚约0.1cm,表面紫红色至红紫色,皱缩有光泽。内表面不光滑,有网状脉纹,顶端隐约可见圆点状柱头痕,基部有果柄及果柄痕,质柔软气微芳香,味酸、微甜,稍涩,果柄长约1.5cm,直径约0.15cm,顶端较粗,

    13、果核卵圆形,一侧稍扁,纵径长约1cm,横径0.60.8cm,表面有显著棱纹,质硬,内有一长卵形种子,果肉水浸液呈红棕色,混浊具酸甜果香气味,如将其掺入山茱萸中很难辨认;产四川德昌、会理等地;(8)山楂伪制品,系将本品用沸水煮烫,去核,切碎,干燥,拌入山茱萸的果核而得,表面呈紫红色或棕褐色,有灰白色小斑点及切截痕,顶端有一圆形深洼,除混有较多山茱萸果核外,偶见未脱落的桔瓣状果核,有山楂的特异清香气,味酸微甜;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山东、江苏;(9)山荆子,干燥成熟果实呈圆球形,但多已压扁,破裂,呈不规则片块状,并去掉果柄及部分种子,直径11.5cm,厚约0.20.6cm,表面紫红色或紫黑色,皱

    14、缩,有光泽,顶端可见宿存的萼筒和花柱,少数可见残存的萼裂片,呈披针形,全缘,宿存花柱的顶端开裂,气弱,味微酸,中部横切面可见残留的种子,宽卵形,长约0.4cm,宽约0.3cm,表面桔红色,光滑,有光泽。种皮革质,质硬,气微,味酸涩;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果实用于吐泻,细菌感染;伪品货源来自于山西省;(10)云南欧李,分布于云南、西藏、四川,种仁用于便秘,瘀血肿痛,跌打损伤,风痹,经闭;四川有以其果皮充山茱萸药用,当地医疗单位已使用十余年,名土枣皮,近年已收购供当地药用;(11)泰山萸肉:为小檗科植物黄芦木(三颗针)的成熟果实;完整的果实呈椭圆形,长712mm,直径46mm,表面红

    15、色或暗红棕色,有不规则皱纹,顶端具圆盘状柱基,基部有细果柄或具果柄痕,有时可见总状花序的果梗,果肉薄,红棕色,味极酸,种子2枚,相对而生,略呈纺锤形,一面平坦,另一面隆起,表面棕色或棕黄色,略光滑,质较硬,破开,种仁类白色,油质,味淡;本品原植物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根为草药三颗针,含小檗碱,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效,果实在历代本草和近、现代文献中均未见药用的记载;1958年山东泰安曾大量收购作山茱萸药用,因产于泰山,故称“泰山萸肉”,1962年被停止收购和使用,后来又屡次发现,1984年以来,被列为卫生部通知查处的山茱萸伪品之一,但至今仍有人采收伪充

    16、山茱萸;(12)巴东小檗,本品的成熟果肉或果实称“野生山茱萸”混充山茱萸;为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0.61.1cm,宽0.30.8cm,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顶端有的残留有圆形宿萼痕,基部稍窄,有果梗痕或具0.30.9cm长的果梗,皮肉较薄,质柔软,气微,味酸、涩;未去果核者为椭圆形或长矩圆形,长至1.1cm,直径0.20.6cm,顶端略宽,基部稍窄,余同果肉特征,果核多为一枚,少数为2枚,呈卵形或梭形;(13)细叶小檗,干燥果实呈椭圆形,长0.50.8cm,宽0.30.5cm,表面暗红色或红棕色,具皱,顶端有圆盘形柱头,基部有果柄痕,果皮内含12枚种子,种子倒卵形,一面微凹,一面

    17、隆起;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宁夏、新疆、山东、河南;(14)鸡树条荚蒾和甘肃荚蒾(忍冬科)的果实;果肉暗红棕色或紫红色,厚度不足0.5mm,多皱缩,先端具花柱残迹,味酸涩,果核扁圆形或扁麦粒形,红棕色或黄棕色,长不足1cm,易切开,壳厚约0.2mm,断面扁圆或不规则形,无分泌腔,种子扁,占2/3,淡棕色;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北、四川、浙江,果实用于咳嗽;(15)陕西荚蒾,干燥果实呈不规则片状,厚约0.4cm,表面暗棕褐色或黑紫色,皱缩,有的先端具花柱残迹,质略软,核椭圆形,背侧具2沟槽,腹具3沟槽,气微,味涩;分布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果实清热解毒,祛风消

    18、瘀;(16)山葡萄(葡萄科),干燥果实呈不规则片状或扁球形,直径0.40.8cm,表面棕褐色,皱缩,无光泽,内表面灰褐色,附有少量果肉,种子多已除去,完整果实可见种子24粒,呈卵形,基部略呈喙状,背侧有脐状突起,腹面具2沟,棕褐色,略光滑,长约0.4cm,宽约0.5cm,质柔软,不易碎,气微,味酸、微甜;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山东,果实用于烦热口渴,膀胱湿热;(17)葡萄,果皮呈不规则卷曲囊状,破裂皱缩,长820mm,表面红褐色,无光泽,微革质,果柄长57mm,具小瘤状突起,果核似梨形,光滑,长约6mm,棕红色,种脊明显,气微,味酸;长江流域以北各地均有分布,果实用于气血虚弱,肺虚咳嗽,心悸

    19、盗汗,风湿痹痛,淋病,浮肿;有地区将葡萄果肉经加工掺入山茱萸中,其比例约占10%20%;(18)以楝科植物川楝的成熟果皮经染色后伪充山茱萸,且多为掺伪,不易识别,特别是炮制品,多是与正品一同炮制,制后颜色十分相近,更难识别,很容易误购误用;(19)胡颓子(胡颓子科),又名土萸肉,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果实酸、涩,平,用于泻痢,消渴,喘咳;(20)吴茱萸(芸香科),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多有栽培,与山茱萸仅一字之差,容易混淆,应注意鉴别;(21)淳萸肉产地加工方法:普遍采用水煮法,即立冬前后当果实成熟变红时采摘,除去枝梗、叶、果柄等杂质,将清洁水置锅内加热至

    20、起小泡时,放入净鲜果(水要盖过药面),继续加热,待水复起小泡时,停止加热,继续浸泡约2030分钟,取出,捏去核,晴天晒干,阴天烘干;因山茱萸是目前供需差距大和价格比较贵的中药材之一,有的药农为了得利,在淳萸肉加工时掺入了一些非药用部分、杂质、异物等,常见的掺伪方式有以下几种:掺未成熟的果肉:采摘时不分青红,一概采之,加工而成,未成熟的果肉入药,不符合中国药典规定,与成熟果实区别,色淡红或黄红,肉薄,无光泽;掺变质果肉:将变质品加工后,掺入正品中,变质品果肉黑褐色,略呈扁团块状,质较坚实,果肉之间不易分离;掺果核:此为最常见的一种掺杂情况,中国药典规定含果核、果梗量不得过3%,现有的药材含核量在

    21、1530%左右,掺入的方式有二种,一种是除去果肉的果核,一种是未除去果肉的果核;掺食盐水:将食盐水喷淋在干燥萸肉内,拌匀,闷一夜,干燥,盐萸肉外表有白霜,口尝有咸味;掺蜂蜜:将蜂蜜加适量水稀释后拌入萸肉内,稍闷,晒干或烘干,蜜萸肉外表油润,粘手,口尝味甜;掺玉米粉:将萸肉用水喷湿,拌入玉米粉,干燥,掺杂品外表粘附一层淡黄色玉米粉,凹陷处为多,手搓可见玉米粉散落或粘附手掌上;掺果核粉:将果核放入垫高磨心的石磨内反复几次碾轧,使部分果核和部分残留果核外表的果肉碾碎,过筛,将筛出物按掺玉米粉的方法掺入,取样品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众多长圆形石细胞,壁极厚,胞腔狭小,孔沟明显;某些产地还有掺明矾水的,在果肉中发现搀杂粘附众多白色、不规则颗粒状结晶,略透明,具玻璃样光泽,质硬而脆,味酸,极涩,易溶于水,经无机定性,铝盐、钾盐、硫酸盐鉴别试验,均呈明显正反应;亦有将柿树科植物柿的鲜果肉以及粥汤、白糖水、泥沙、碎煤渣、石屑等搀杂粘附于山茱萸的果肉中的;(22)药材市场造假办法:以山茱萸核和醋、红糖、啤酒加入,然后用少量白帆水泼入,使其手感为干即可,水分可达10%,口尝有涩感,以手搓之,粘手,发白。


    注意事项

    本文(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益肝肾山茱萸.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