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 资源ID:24107245       资源大小:30.36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1、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新课程小学语文 (四上) 年级电子集体备课教案教材内容第七组备课时间主备者何蝶红参与者陈莹、徐位利、岑益松、王昌荣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

    2、。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在进行本组教学时,应以“成长的故事”为核心,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事,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把了解到的故事和想到的问题,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在“展示台”

    3、中,用各种形式展示本组语文学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语文学习的快乐。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时安排两课时介绍、了解总理生平,可以扫除学生学习障碍。也可以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为学习本文奠基。范读,使学生受到感染,进一步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神韵,让课文语言在学生心中活起来。让学生思考这种问题是引导学生联系全文的内容深入地理解课文,是对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的训练。教学目标1、有感

    4、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指名读。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5、理请线索。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由读课文。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课文可分为几段?(三)、学习生字生词,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2、学生自由读生字。3、指名读生字。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汇报要求学会的字。(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3

    6、)、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汇报要求认识的字。(1)、指名读。(2)、开火车读。(四)、练习朗读课文。(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第二课时(一)、谈话激趣。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

    7、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

    8、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3、汇报上面的问题。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

    9、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1、读最后一段。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课程资源开发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

    10、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课后反思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体会课文中少年周恩来的思想感情,感受他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这篇设计中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这些方法包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在对比中思考、用表演再现课文情境,再现这一部分课文的内容,这可以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当时的情景,进一步体会少年周 恩来的远大志向,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时安排3从课题入手,联系学过的课文,通过猜题,让学生充分设想,并鼓励学生说明理由,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通过充分交流,让学生在

    11、思辨中明确课文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读出评语的内容并体会评语的含义。叶圣陶先生的评语,虽然只有两句话,但内涵丰富。首先指出作者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并指出了写得亲切自然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也就是写得不抽象,不空洞,二是“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说明小作者对所写的事情很熟悉,有真情实感。这短短的几句评语,是对小作者的鼓励,也是对怎样写好作文的指点。抓住有关词句,让学生自己探究、推论,引导学生发现。引导学生体会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体会它在表现人物心理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体会宏观世界在表达文章中心思想方面的作用。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12、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让学生体会如何作文,更让学生体会如何做人。教学目标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课文写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叶老先生家院墙上的爬山虎。从课题看,你认为课文可能主要写些什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发生在叶老先生家里的一件事,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给作者留下了终身

    13、难忘的印象。为什么这件事对作者的影响这么大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二)让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词。(三)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本课生字较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准这些生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删”:sh1n是翘舌音,不要读成s1n。“篇”、“荐”、“颠”、“蕴”、“堪”都是前鼻音,要注意读准。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本课共有12个生字。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的练习。如:填表,按要求给生字分类。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诀”,左边是“讠”,右边是“ ”,合起来

    14、是“诀”。在书写时要注意“ ”的一捺,不要写成一点。“篇”字,可以用复习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遍、偏”等。另外,“沫”和“味”字形相近,但要注意区别,“沫”字右半部是“末”,不是“未”,不要写错。“荐”字下半部是“存”,不要错写成“在”,“洽”和“给”等字形;都要注意分辨,不要写错。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1)让学生说出在预习课文时有哪些词语不理解。(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以“匪”字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匪”在课文中组成新词是“受益匪浅”,学生理

    15、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匪”字作为加粗的字,在字典中“匪”字的解释同“非”,而“非”在字典中有多种解释,这是汉语中的一字多义现象,结合词义,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在这个词中“匪”应解释为“不是”。那么,课文中写作者的作文,被叶圣陶先生修改后,使自己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受益匪浅”这个词,应理解为:受到的好处不浅。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教给的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逐个弄明白。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推荐:把好的人或事物向别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典雅:优美不粗俗。秘诀:能解决问题的不公开的巧妙的办法。蕴含:包含。受益匪浅:得到的好处不少。堪称楷模:

    16、可以称作为榜样、模范。(四)造句练习。1受益匪浅2堪称楷模(造句的步骤:第一步,在造句前,老师应让学生弄清词语的意思,包括词语的本义和在课文中的意思。第二步:找到课文中带有“受益匪浅”“堪称楷模”的句子,先读懂,然后分析句式。第三步:仿照文中的句式练习造句。)(谁)受益匪浅(为什么)。(谁)(为什么)堪称楷模。(五)作业。1读课文。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一)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课文讲的是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时间是1963年,当时“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3给课文分段,

    17、说一说各段的主要意思。全文可以分为三段。第1段(14自然段)讲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第2段(510自然段)讲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第3段(11自然段)讲这件事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二)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1课文一开始写老师把那个大本递给“我”,“我”打开本一看,一下子愣住了,为什么?(因为当小作者翻到自己那篇作文后,看到了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密密麻麻的小字,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2“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受益匪浅”,就是受益不浅。“隔岸观火”,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

    18、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这句话前半句是说“我”从这件事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后半句是说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是“我”自己的作文,所以感受特别深,受到的教育也特别深。)3“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读这个句子,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这是作者看到叶老先生对自己作文认真修改后的具体感受。“大气候”指有大的作为。“难成大气候”,就是不可能有大的作为。这句话从两个方面具体写了所受到的教益。一是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做学问应有的态度。而这两点相比之下第二方面的启发和教育更为重要。使自己认识到从事文学事

    19、业是很艰巨的,必须下大力气,具有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否则不可能有大的作为。4叶圣陶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怎样的评语?评语的含义是什么?5让学生有语气地朗读下面的一段课文:“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时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读后说说这段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蜚声”,扬名,很有名望。“文坛”,指文艺界。“蜚声国内外文坛”,就是在国内外的文艺界都很有名气。15岁的“我”受到这样一位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当然很激动。

    20、”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形象地写出了当时那种无比激动、充满信心和幻想的心情。这段话充分表达了“我”在读完叶圣陶先生评语后那种无比激动、无比喜悦、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幻想的思想感情。)6小作者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时,课文中几次写到“我”注意到叶老先生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为什么要写这些?(“我”两次注意到叶老先生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一是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二是黄昏时,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爬山虎。因为小作者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这篇课文,印象很深,看到眼前的这种美丽的景色,小作者情不自禁地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从叶圣陶先生“笑着点点头”可以

    21、看出,那篇课文里写的就是自家院子里每天都能见到的爬山虎,使小作者知道了他对它们非常熟悉,而且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要写这些。)(三)总结:大家对课文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交流。从发言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叶圣陶先生给小作者修改作文这件事,使小作者深受教育和启发。使他不仅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更主要的是认识到做学问应有的态度,认识到了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里。(四)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思考课后练习第2题。 第三课时(一)引导学生仔细看图。1让学生思考,然后说一说。(1)“我”到叶老先生家做客,感到“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

    22、的老爷爷一样让大家感到亲切。”“我”是怎样产生这种感觉的?(课文中写到“叶小沫引我到客厅,叶老先生已在门口等候。”而且,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问过“我”的年龄后,还“笑着讲了句:你和小沫同龄呀!”,所以小作者感到他“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2)“我”到叶老先生家做客,“叶圣陶先生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或指南之类”这说明什么?(说明叶圣陶先生站得高,看得远,他没有就作文谈作文,他对爱好文学的青少年的期望是:“要多读各科的书”、“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这两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对爱好文学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3、尤为重要。)2让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结尾一段:“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对于一个孩子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十五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那个夏天变长了。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1)说说文中加点语句的意思。(这些语句写出了通过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又邀“我”到家里做客这两件事,使“我”深受启发,使“我”认识到: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的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

    24、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当时,“我”只有15岁,还是个孩子,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当然不可能很深刻,课文中写“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是恰如其分的。)(2)文章这样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课文这样结尾耐人寻味。最后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就是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自己前进。最后的这句话点明了题目。)(二)用笔画出课文中有关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的部分。(从“回到家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1让学生反复读这些语句,读懂后,说一说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为“我”修改作文的?2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平时的作文实践,归纳

    25、出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把用得不准确的词改准确,首先要注意题目。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了。把长句断成短句。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更清楚完整。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三)总结。(四)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说说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课后反思教材中,作者在叙述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时,蕴含了许多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体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不管运用何种教学方法,我们都要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们也应该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让学生体会如何作文,更要让学生体会如何做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27 乌塔课时安

    26、排1略读课文更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这样学生生的理解和感悟才是真的,不是空谈。课文的思想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反差,阅读之后的讨论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旅游时,你们是不是由爸爸妈妈带着?可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竟然独自一人游欧洲。你们想不想了解这位小姑娘是怎样独自一人旅游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交流初读感受,提出

    27、疑难之处。(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三、再读感悟,发表见解。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2小组内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4)出示课文插图,看插图,你认为乌塔是个什么样的孩子?4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外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等的资料,谈一谈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有哪些不同之处,你认为外国孩子的哪些优点值得我们中国孩子学习,中国孩子的哪些优点是外国孩子所缺少的?四、课堂总结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学

    28、了本课后,你有何感受,受到什么启发。课后反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28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课时安排讨论、交流的内容,有利

    29、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帮助学生认识书信的形式。开放性地答题,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学生正确读书的习惯。教学目标1、1认识7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3讨论:如果你收到

    30、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二、指导阅读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2交流: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课后反思略读课文是课内检验或者巩固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重要凭借。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敢于放手。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必要的提示和指导是不可少的。进行有效地交流,有效地交流要做到四个适度:交流的内容适度,教师的指导适度,学习小组的形式适度,不同的学生目标的达成要适度。四是要注意拓展。在这个设计中,读(再寄小读者)(戏(寄小读者)和给颜黎民的信以及帮张国强写封回信。这样安排,意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因此不要做过多、过高的要求。最后一点建议是:因为书信中张国强遇到的事情在学生生活中较为普遍,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以趋起到一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语文园地七课时安排4引导谈话,找到口语交际的生长点,激发说的兴趣。采用辩论形式,调动和鼓励学生记忆表象。兼顾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