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 资源ID:24152460       资源大小:122.94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1、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经济地理复习资料第1章 绪论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两个阶段)(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17世纪以前。2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3代表性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2)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商业地理著作的体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3)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

    2、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特点:主要从与经济

    3、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2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3.行为主义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特点:强调对决策者行为的分析。4结构主义分析代表学者:哈维(D.Harvey)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欧美)(1)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2)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

    4、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4)空间尺度,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4)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 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对象:经济活动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五)经济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根据对经济实践的总结,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经济

    5、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欧洲地理学家指出,经济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然而,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未得以解决。而经济地理学家却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2、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3、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一)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 (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四)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2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

    6、理论之间存在如下区别:(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 (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

    7、,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7)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都给予充分考虑。 区位条件概念: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概念: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

    8、体分布的原因。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2、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不同的区位选择。 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的重要性: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经济活动按照市场需求开展,可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经济活动需要平等竞争、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也要借助市场来实现。(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市场

    9、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对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影响: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而不同。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影响 1)内部规模经济 2)外部规模经济(2)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2)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战略的重要性: 市场战略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方面。 一般而言,获取超额利润的竞争有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3)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不仅有规模之差,更有内容之差,不同的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市场特性往往是由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的特点而

    10、引起。在不同的区域,由于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其它不同因素,占首要地位的需求层次往往并不相同。(4)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市场竞争环境 (2)市场秩序和管理 (3)市场意识 3、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包括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它自然与人文环境等。 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 政府首先作为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政府作为消费者表现在: 为维系政府管理职能的正常运转,必须拥有政府用建筑物、政府办公用设备以及其它政府所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政府为维系国家安全以及社会治安所产生的设施与装备需求。政府对外交往行为以及对

    11、外援助所产生的需求。政府建设与管理的为公众服务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需求。政府的其它需求,例如地震、水灾等灾害发生下的需要以及战争状态下的紧急需求等。(2) 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1政府通过制定规划以及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引导、调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2在促进国土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政府制定相应的鼓励经济活动在某一地区发展以及限制经济活动在另一地区发展的规划。(三)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竟争环境的形成。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政府以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发展为原则,增加市场的开放度,维

    12、护市场秩序并加强管理,加强市场的法制环境建设,都将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 (四)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区位一般是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的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所决定的。对于那些成本高、期待收入低于成本的地区,如果政府鼓励其发展,政府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客观上起到增加该地区期待收入的作用,当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时,经济活动就可以在这一地区兴起与发展。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工业区位理论的前提及其原因: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6个): 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

    13、城市; 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 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P61杜能农业区位论意义:a.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b. 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创立了孤立化

    14、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c.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1、中国的城乡关系基本体现为农村包围城市,城市为农村提供加工业品,农村为城市提供农产品的这样一种相互依赖的现实情况。2、从市场特点来看,中国虽然建立了粮食大市场,但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信息不灵通,造成农副产品丰收成灾和资源浪费的例子数不胜数。3、中国的交通格局非常复杂,交通状况和运输手段的区域差异较大,发达和很不发达交错并存。4、中国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重点:(1) 运费指向论

    15、解决的问题: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a. 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b. 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c. 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2) 劳动费指向论: 劳动费指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工资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距。指标一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韦伯劳动费指向论的思路P72: 指标1:劳动费指

    16、数概念: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平均劳动。标准: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指标2:劳动系数概念:每单位区位质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质量标准: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 (3) 集聚指向论: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v 纯粹集聚集聚因子的必然归属的结果,即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v 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

    17、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 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分散因子的作用是集聚结果所产生的,可以说是集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与集聚的大小有关。其作用主要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般间接费、原料保管费和劳动费的上升。 第4节 区位的行为主义分析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基本原理是:“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他的这一原理是通过空间费用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来反映的。根据收益性空间界限的区位模型来阐述(说明)史密斯区位理论结论。P85 收益性空间界限的区位模型结论1:总收入和总费用的空间变化能够形成

    18、利润最大的最佳区位。与此同时,也可形成空间界限,即超过此界限就不可能得到利润。在空间界限内如果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话,企业可自由布局。结论2:空间的费用和收入也能够反映出工业区位模型的形态,费用曲线或收入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即费用或收入的空间变化大),工业越集中;相反,则表现出分散的倾向。 第4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第1节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交通和行政因素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要点:如何区分K值)P94(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市场原则是建立中心地系统模型的基础。假定前提条件:(1)中心地分布

    19、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分布均匀,居民收入和需求及消费方式相同。(2)具有相同的交通条件,且运费与距离成正比。(3)消费者都利用距离最近的中心地,就近购买物品。(4)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都一致,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销售价格+交通费。 在四个假定前提条件下,中心地均匀地分布在平原上,同类中心地间的距离也相同,且每个中心地的市场区域都为半径相等的圆形区域。(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比如m-1(m1)级中心地是布局在两个m级中心地连接线的中点。(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

    20、系统第二节 零售业区位论普劳德福特(M.J.Proudfood),1937年提出美国零售业的五种类型:1.中心商业区 2.外围商业区 3.主要商业街 4.近邻商业街 5.孤立商店群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论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营利性服务企业区位选择的层次性:其区位选择一般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一是服务企业对不同城市的选择;二是对城市内特定区域的选择;三是对具体区位地点的确定。一个服务性企业选择在某一个城市布局时,至少要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该城市能够接受企业服务的规模和范围;服务区的人口数量和消费偏好;总体消费能力和消费量的分配状况;不同服务行业的总体消费潜力;其他竞争者的数量、规模和质量;竞争程

    21、度等。第5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企业增长动因最基本动因是追求营利1实现规模效益2实现交易内部化3技术优势的发挥4来自竞争的压力企业增长战略: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1)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一般来说,企业早期的增长多以此为主。2)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方式:a、后向一体化指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 b、前向一体化指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3多样化: 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向不同行业扩展,即向与原产品无关的行业发展,形成经营的多样化。通道扩张: 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通道包括人际关系通道、机

    22、构(或体制)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P129 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跨国公司的微观区位选择:(一)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的原因: 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二)集中于边界地区的原因: 区位相邻,交通方便,同时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发展中国家,政府在边界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等,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

    23、种边界区位。(三)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由于历史原因产生的密切社会联系地区,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避免劳资冲突。尤其是密切的人际关系带来外资在侨乡的集中。公司研究与开发(R&D)机构的区位特征的区位要求:(1)接近于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 (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要素集约度产业分

    24、类: 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产业类型。根据产业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可以划分出为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很高,如农业、采矿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大量的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如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劳动力特别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如传统的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主要是依靠技术的投入,技术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较大,如高新技术产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1. 佩蒂-克拉克定理2. 库兹涅茨法则P180 基本内容:第1 随着时间的

    25、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2 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3 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3. 霍夫曼定理4. 雁行形态说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首先,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具有优势的资源和要素,形

    26、成区域经济增长的优势,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使区域内的其它资源也尽可能地得到综合利用。 其次,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这里,主要是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特点,特别是区域主导产业在区际分工中的作用。 再次,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是内部各个产业之间联系紧密,发展协调。这里,要重点分析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之间在数量、规模、时序和空间布局方面的协调程度。第四,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具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这样的产业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区内外的资源和要素,

    27、并有效地将其转换为输出,形成强大的扩张和输出能力;能够在外部环境发生大的变化时,通过内部组织机制的调节,减少和消除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能够在内部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情况下,不断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第五,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体现在主导产业先进,新旧产业的更替快。主导产业越先进,就越有能力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区域内新旧产业更替快,区域经济组织就会充满活力。这样,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就越有推动力。 最后,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必须具有高结构性效益。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农村工业化: 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农村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

    28、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1)农村工业化加快了农区的经济发展:1)农村工业化改变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2)农村工业化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市场化进程。3)农村工业化不仅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培植了非农产业这一新的增长点,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村工业化从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2)农村工业化推动了农区的社会进步:1)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和消费需求,促进和刺激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非农产业增强农村的对外交流引发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进步。(三)农村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农村工业化推动农村小城镇发展的良性循环:非农产业发展小城镇的

    29、发展吸引更多的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促成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大;城镇地域逐渐扩大。(四)农村工业化逐渐建立了新型的城乡关系:)农村工业化使传统农村地区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工业化增强农村与城市的经济社会联系。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定义: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有源于供给与需求的两个循环过程。供给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收入需求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 低购买力投资引诱小资本缺乏低生产率低收入 无论从供

    30、给还是从需求观察,这两个循环都是从低收入又回到低收入,不断地恶化。并且,它们在“低收入”处相连接,相互影响、强化,使经济增长滞缓,长期陷入贫困状态。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P212胡佛与费希尔指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标准阶段次序”,经历大体相同的过程。 1自给自足阶段:农业为主,较封闭、状态分散。 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 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区域间贸易和经济往来不断扩大。 4工业化阶段:工业兴起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主导力量。 5服务业输出阶段: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输出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P212 罗斯托根据对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一些国的经济增长过程所做的研究结果,归纳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有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3起飞阶段 4成熟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我国进行综合经济区划的原则: 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 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资源的相关性; 经济发展方向的一致性; 考虑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满足综合经济区在地域分工中承担独特任务的需要; 适当照顾一定行政区界线的完整性。经济区: 经


    注意事项

    本文(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