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生理学总结7神经系统.docx

    • 资源ID:24162145       资源大小:345.44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生理学总结7神经系统.docx

    1、生理学总结7神经系统生理学总结-7070、神经系统组成(主要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元(neuron):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胞体:位于脑、脊髓和神经节,为神经元代谢和营养中心,可接受信息、合成递质;胞突:树突:接受信息、引起兴奋或抑制; 轴突:包以髓鞘或神经膜,共同构成神经纤维,产生AP(神经冲动),传出信息;功能: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分析综合信息、发出传出指令、内分泌;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功能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轴突内轴浆的运输物质的过程;耗能轴浆运输具有双向性:顺向运输:自胞体向轴突末梢运输;快速:具有膜结构细胞器,如线粒体、递质囊泡、分泌

    2、颗粒等; 慢速:与细胞骨架有关的微丝和微丝蛋白及一些蛋白酶; 逆向运输:由胞质动力蛋白将一些物质从轴突末梢向胞体方向运输;包括一些可被神经元再利用物质,部分病毒(狂犬病毒)和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等;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trophic action):神经末梢经常释放一些物质(营养因子),持续调节所支配靶组织的代谢活动,影响其结构和功能。营养作用与神经冲动无关 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又靶细胞产生的天然蛋白质,是神经细胞发育、分化、成熟、存活的调控因子,也是神经元损害或发生病变时保护其存活及再生的必需因子,包括NGF、 BDNF、N

    3、T-3、IGF-1、TGF等;神经胶质细胞(glial cell):数量巨大、功能复杂;分布: 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脉络丛细胞等;外周神经系统:卫星细胞(神经节内)、施万细胞(形成髓鞘)等;作用:支持、绝缘、屏障作用:大多星形胶质细胞构成支持神经元支架、少突胶质细胞形成神经纤维髓鞘、参与构成血脑屏障等;对神经元营养作用:运输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产物、产生大量神经营养因子以维持神经元结构功能;调节、维持细胞外适合离子浓度:维持神经元电活动正常进行;参与某些神经递质代谢;免疫应答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抗原提呈细胞;对神经修复、再生的影响;0

    4、71、神经元的通讯功能同一神经元内信息传导轴突信息传导:轴突是神经信息传出主要结构;本质:动作电位的不断产生(以动作电位信息为主);结构基础:轴突膜上丰富电压门控Na+、K+通道;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的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性;绝缘性:保证神经调节的精确性;不衰减性;相对不疲劳性;树突信息传导:树突是神经信息传入主要结构; 本质:多数不能产生和传播动作电位,神经信息以局部电位信息为主,传播方式为衰减性电紧张扩布; 结构特点:树突膜上缺乏足够电压门控Na+通道;胞体信息传导:主要传导局部电位性质的神经信息,存在电压门控Na+、K+通道,也可产生和传播动作电位;不同神经元间信息传导(神经元的跨细胞

    5、信息传导)电突触传递:电突触:以电紧张扩布直接传递信息的突触;电突触的结构基础为缝隙连接(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均不增厚,膜两侧无囊泡,突触间隙仅2nm),其阻抗低,电传递速度快,几乎没有潜伏期,可进行双向传递;哺乳动物体内分布不多,在心肌、平滑肌、肝等组织细胞间分布较广泛;非定向突触性化学传递(non-directed 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曲张体(varicosity):非定向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结构基础;曲张体内含有大量突触小泡,当神经冲动到达曲张体时,递质从曲张体释出,以扩散方式到达效应细胞,与膜上受体结合产生一系列生理效应的过程,即非定向突触性化学传递

    6、;多见于心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与心肌细胞之间;特点:存在信息传递的两个细胞距离较远,突触前后成分无特化的突触前膜和后膜;曲张体与突触后成分无固定接触,一个曲张体释放递质可作用于较多突触后成分(无特定靶点、效应具弥散性);释放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决定于临近细胞膜上有无相应受体;传递时间长、变异大;与电突触传递相比跨细胞传递模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而非电信号-电信号;经典突触性化学传递突触(synapse):神经元之间紧密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接触点)突触小体(synaptic knob):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形成的球形结构;突触

    7、的结构:突触前膜:含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囊泡);突触间隙:含水解酶;突触后膜:含受体、离子通道;突触的分类:轴突-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轴突突触;树突-树轴突触;突触传递一般过程:(以经典轴突-胞体突触为例)神经冲动达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Ca2+通道打开,Ca2+内流,胞质内Ca2+囊泡运动(达突触前膜活化区)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扩散)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产生突触后电位(一定程度去极化或超极化);突触传递产生的效应(产生何种电位)与释放递质及后膜受体有关;突触后电位分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

    8、ic potential,EPSP):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特点:局部电位(非动作电位);去极化大小与刺激强度有关(EPSP幅度大小与释放神经递质量成正比);产生机制:前膜AP释放兴奋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PNa+、PK+Na+内流K+外流(配体门控通道开放)局部去极化(快EPSP);慢EPSP:K+电导;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产生的超级化电位 (IPSP);产生机制:神经冲动达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Ca2+

    9、内流释放抑制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PCl-、PK+Cl-内流、K+外流后膜超极化(快IPSP);慢IPSP:K+电导;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取决于EPSP和IPSP的代数和;EPSP的作用IPSP作用,突触后神经元兴奋;EPSP总和达TP水平,轴突始段产生AP;EPSPTP水平,易化作用(后膜兴奋性);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的产生:EPSP总和达阈电位水平,轴突始段扩布性AP;突触(中枢兴奋)传递特点:单向传递:由于突触结构与功能特点,神经冲动经过突触时只能从突触前神经元传到突触后神经元;突触(中枢)延搁:大多数突触传递都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进行,耗时较多,这个时间延搁决定刺激引起

    10、效应的潜伏期长短,传递经过突触越多,有潜伏期越长;时间总和:兴奋性地质传递时,若与下一个神经元连接的突触小体以适当快的速度连续兴奋时,其在突触后膜引发的EPSP可叠加,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空间总和:当个突触小体兴奋不足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当与下一个神经元连接的多个突触小体同时兴奋时,EPSP可叠加,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时间/空间总和是阈下刺激引起机体神经性反应的突触基础,抑制也有时间/空间总和作用;对环境变化敏感:突触是神经通路各部分中最易受内环境变化影响部位,离子浓度、氧含量、pH、代谢产物改变、神经递质量、受体数量、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特性等均可影响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疲

    11、劳:高频神经冲动持续通过突触时,可使突触前末梢内神经递质释放速度超过合成速度,导致神经递质耗竭,是信息通过突触效率下降的现象;可塑性: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的特性;突触增强(突触易化):表现为突触形态结构的组成数量增加和突触功能效应增强;突触抑制:表现为突触形态结构组成数量减少和突触功能效应减弱;后放:在多突触构成反射回路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元往往可继续发放冲动,使反射活动持续一段时间的现象;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递质释放:主要取决于进入突触前膜末梢的Ca2+量(Ca2+内流);也与突触囊泡蛋白等相关蛋白有关;递质清除:递质灭活(被酶代谢);递质再摄取(已释放递质通常被突

    12、触前末梢、胶质细胞再摄取);影响受体:受体数量、受体与递质亲和力(受体的上调、下调效应;受体阻断剂);突触前抑制;072、神经递质与受体神经递质(neurotansmitter):一类作为化学信号介导神经信息跨细胞膜转导的化学物质总称,主要在神经元胞体合成,贮存在突触前囊泡内,在信息传导过程中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产生一定效应,完成神经元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神经递质的标准:递质必需在神经元内合成并贮存在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突触囊泡内,神经元内具有合成该递质的前体物质和酶系统;当神经元发生兴奋并进行信息传递时,神经递质便从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囊泡

    13、内释放入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电位而发挥生理作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存在使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失活方式(再摄取),以实现突触传递的灵活性;递质直接作用于突触后膜,模拟递质释放过程可引起或刺激神经同样的效应;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可加强或阻断递质的突触传递效应;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神经元产生,调节信息传递效率(非直接信息传递),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调制作用)的物质。递质与调质无明确的界限。主要神递质及其分布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合成:主要在胆碱能神经末梢内合成,少量在胞体内合成;(合成必须胆碱、胆碱乙酰化酶、乙

    14、酰辅酶A);部位:外周: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中枢(脑内):局部环路神经元:大脑皮质、纹状体、海马、杏仁核小脑、脊髓背角等; 投射神经元:大脑皮层、丘脑、脑干、基底前脑、脊髓,向其他脑区发出投射纤维; 受体:M-R:心肌、平滑肌、腺体等; N-R: N1-R(神经元型)、N2-R(肌肉型) 功能:ACh能神经主要参与调控躯体感觉、躯体运动、学习记忆、觉醒睡眠、内脏活动、体温、摄食饮水等;单胺类: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组胺;儿茶酚胺及其受体:NE,E,DA;部位:中枢:NE:延脑、脑桥,其投射纤维包括上行纤维(投射至下丘脑、丘脑、杏仁核、海

    15、马、大脑皮层等)和下行纤维(延脑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下橄榄复合体、脊髓等); E: 延髓,小部分纤维终止于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大部分加入NE能上行腹侧束,沿途支配蓝斑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等;DA:主要存在于:黑质-纹状体通路、下丘脑基底部-正中隆起的垂体门脉血管丛通路、中脑-边缘系统通路、底丘脑-脊髓通路;外周: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NE);受体:NE:(1、2);(1、2、3 );功能:NE能神经和E能神经主要参与调节心血管活动、体温、学习记忆、情感活动、觉醒睡眠、应激反应等; DA递质系统主要参与运动协调、情绪、奖赏、成瘾、垂体前叶各种激素的分泌有关;5-HT递

    16、质系统:部位:低位脑干的中缝核群,中缝背核主要上行投射道高级中枢,中缝大核主要发出下行投射;功能:上行投射与睡眠觉醒有关,下行投射与痛觉调制有关;组胺递质系统:部位:多集中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位于下丘脑后部的结节乳头,纤维投射广泛;功能:参与觉醒、饮水、性行为、内脏功能等调节;氨基酸类:谷氨酸、-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部位: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等;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甘氨酸等;肽类:神经肽、脑肠肽等;其他:NO(等气体分子类)、嘌呤类(腺苷、ATP);递质共存:同一神经元末梢内含有并释放两种或以上的递质(调质)。受体(receptor):细胞膜或细胞

    17、内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配体(ligand):能与受体结合从而占据受体或改变受体空间结构的药物,使递质不能发挥作用的药物称拮抗剂(antagonist)或阻断剂(blocker),能发挥与递质相似生理效应的药物称激动剂(agonist);受体的分类:按分布部位分:突触前受体;突触后受体;按生物效应分:离子通道型受体(促离子型);G-蛋白耦联受体(促代谢型)按天然配体分:胆碱能受体(N、M);肾上腺素能受体(、);5-HT受体、氨基酸类受体等;073、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单线式联系(single line connection):一个神经元之和另一个神经元发生突出联

    18、系;保证反射活动精确性;如视网膜中央凹部分双极细胞与神经节细胞的联系;(点对点感觉投射到大脑皮质及时间总和结构基础)分散式联系(divergent connection):一个神经元通过其轴突侧支与多个神经元发生联系,一级一级分散下去,从而影响许多神经元;有利于扩大神经系统活动范围(存在抑制过程,兴奋不会无限制扩散);(使兴奋或抑制扩散)会聚式联系(convergent connection):多个神经元末梢与少数神经元发生联系,最终集中于一个神经元;CNS实现整合基础结构;(信息得到总和或整合)环路式联系(recurrent connection):一个神经元通过其轴突侧支与中间神经元联系,

    19、中间神经元返回来直接或间接作用到该神经元;(时间上影响作用持久性,是后放(正反馈)与及时终止(负反馈)基础)链锁状联系(chain connection):(扩大空间作用范围)074、中枢抑制(central inhibition)按抑制部位与机制不同分: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抑制性递质在突触后膜引起IPSP而发生的抑制效应;(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使后膜超极化)交互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传入纤维的冲动在兴奋下一个中枢神经元的同时,经侧支兴奋另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抑制另一个中枢神经元;(给肢体一较

    20、强刺激时,该侧肢体屈肌收缩,同时伸肌受到抑制而舒张,使肢体顺利屈曲) 意义: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实现,协调中枢之间活动(完成协调运动等);回返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兴奋自中枢某神经元发出,通过反馈回路(经轴突侧枝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返回来再抑制原来发动兴奋的神经元或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的活动,使其活动减弱或停止; 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同步化;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某些神经递质(调质)可作用于突触前膜上突触前受体,促进或抑制递质释放,起到增强或减弱突触传递作用,其中由轴突末梢经轴-轴突触

    21、作用于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前末梢,减少兴奋性递质释放,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EPSP减小,从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的现象;意义:调整突触传递效应(主要控制感觉传入冲动);075、感觉(sensation):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感觉产生过程:体内、外环境各种变化相应感受器(换能作用)传入神经产生动作电位AP沿特定传导通路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分析综合产生主观感觉;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传导通路丘脑的感觉功能丘脑:感觉的换元接替站,对感觉进行初步分析和综合;按功能大致分3类核团:特异核群(感觉接替核)、联络核群、非特异核群(髓板内核群);特殊感觉信息(嗅觉除外)感觉接替核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层);感觉接替核

    22、:后外侧腹核(脊髓丘脑束及内侧丘系换元站,与躯干、肢体感觉传导有关);后内侧腹核(三叉丘系换元站,与头面部感觉传导有关);外侧膝状体(视觉换元站);内侧膝状体(听觉换元站);感觉接替核、皮层下中枢联络核(换元)大脑皮层特定区域;联络核:丘脑前核、丘脑枕、腹外侧核;髓板内核群多突触换元大脑皮层广泛区域(弥散性);髓板内核群: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一般经典的感觉的传导(嗅觉除外)经过丘脑感觉接替核(也包括丘脑联络核)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产生特定感觉投射的系统。深、浅感觉视、听、味觉脊髓丘脑感觉接

    23、替核丘脑联络核皮层第四层特定感觉脑干特点:专一投射途径,点对点投射;作用:引起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非特异投射系统(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经典感觉传导系的纤维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经多次换元后达丘脑髓板内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特点:非点对点投射;功能: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比较: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接受冲动有特异性(接受各个特定感觉冲动)无特异性(接受脑干上行激动系统冲动)传入神经元接替少多次更换神经元,对麻醉药敏感丘脑转接核感觉接替核、联络

    24、核髓板内核群传动途径有专门传导途径无专门传导途径投射部位狭窄,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域(主要止于第4层,再转与大锥体细胞胞体形成突触联系)广泛,弥散投射至大脑皮层各区(止于大脑各层细胞,在大范围内与皮层神经元树突形成突触联系)阈下兴奋总和阈下兴奋易总和,产生扩布性兴奋(产生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阈下兴奋不易总和,能改变神经细胞兴奋状态(不产生特定感觉,维持或改变大脑兴奋状态)感觉与皮质定位有点对点联系无点对点联系(无专一性)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as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从脑干网状结构到丘脑的传入通路;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的具有上行

    25、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通过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发挥效应。 特点:多突触联系,易受麻醉、镇静催眠药物影响;大脑皮层感觉代表区:体表感觉:第一感觉区中央后回1区:产生快适应皮肤感觉;特点:左右交叉;精确定位,倒立安排;投射区大小与体表部位感觉敏感度有关,分辩越精细代表区越大;2区:产生关节、骨膜、筋膜等深部感觉;3区:产生慢适应皮肤感觉;第二感觉区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对感觉有一定粗糙分析功能,与痛觉有关;特点:正位、双侧性;本体感觉(肌肉、关节等位置觉与运动觉):关节、肌梭等感觉信息投射到运动区(4区,中央前回),产生本体感觉;内脏感觉:范围小,呈弥散性,混杂于体表感觉区、运动辅助区、边缘系统等;视觉:枕

    26、叶内侧面距状裂周围皮层;听觉:颞叶外侧沟下壁的颞横回和颞上回;嗅觉:边缘系统前底部(梨状皮层前部,杏仁核一部分)味觉:颞叶岛盖至脑岛;076、痛觉(pain):人体各部受到损伤性刺激所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常伴有情绪反应,可伴有防御、逃避等痛反应。疼痛是一种生理性的特异感觉,也是一种重要的病理生理反应,常作为疾病的症状之一。痛觉感受器和致痛物质:伤害性感受器(nociceptor):游离神经末梢,无适宜刺激(只要达一定强度或已造成组织损伤均可兴奋);致痛物质:K+、5-HT、H+、缓激肽、组胺、P物质、PG等;传入神经:A(皮肤快痛),C类(皮肤慢痛);躯体痛觉体表痛:快痛(fast pain)

    27、:短暂迅速的(刺痛),感觉清楚,定位明确。慢痛(slow pain):持续而强烈(灼痛),定位不清,发生较缓慢,常伴HR,BP,呼吸改变和情绪变化。深部痛:部位:骨、关节、肌腱、肌肉等;特点:慢痛,定位不清,常伴HR,BP,呼吸改变和情绪变化。内脏痛与牵涉痛内脏痛(visceral pain):特点:慢痛,定位不明确,分辫能力差,对牵拉、痉挛、缺血、炎症刺激敏感,常有情绪反应。牵涉痛 (referred pain):由内脏疾病引起体表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患病器官心胃、胰肝、胆肾脏阑尾体表疼痛部位心前区、左臂尺侧左上腹、肩胛区右肩胛腹股沟区上腹部或脐区077、神经系

    28、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脊髓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脊髓为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脊髓和脑干躯体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extrafusal fiber),发出随意运动、调节姿势、协调肌群活动,是骨骼肌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final commom path);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intrafusal fiber),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梭外肌;运动单位(motor unit):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高位中枢下传信息皮肤、肌肉、关节的传入信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最后公路骨骼肌梭外肌纤维脊休克(spinal shock):

    29、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脊髓暂时失去反射活动的能力,呈现无反应状态。主要表现为:躯体运动和内脏反射消失,肌紧张,外周血管扩张、BP,出汗抑制,大小便潴留,断面以下知觉和随意运动永久消失。恢复特点:恢复快慢与动物种类(进化程度)有关,与反射复杂程度有关;产生机制:离断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下行调节(大脑皮层,前庭核,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和抑制双重作用;(二次脊髓离断后不再发生脊休克现象)脊髓功能:完成一些简单反射,如牵张反射,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搔爬反射,排便反射,排尿反射等;特点:整体条件下脊髓反射受高位中枢调节,易化和抑制双重作用脊髓对躯体姿势的调节:对侧伸肌反射,节间反射,牵张反射脊

    30、髓对姿势的调节:屈肌反射(flexor reflex):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肢体屈曲。屈肌反射为防御反射;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 extensor reflex):肢体皮肤受到强烈刺激时,在本侧肢体屈曲的同时,对侧肢体伸肌收缩,肢体伸直。对侧伸肌反射为姿势反射,维持平衡;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外力牵拉伸长时,能反射性引起受牵拉的同一骨骼肌收缩的现象。 牵张反射感受器:肌梭(muscle spindle),感受肌肉长度变化;(肌梭的支配神经为神经元)腱器官(tendon organ),感受肌肉张力变化;肌梭和腱器官特点的比较:肌梭腱器官分布梭外肌旁肌腱胶原纤维间梭外肌关系并联串联传入神经ab功能肌肉长度变化肌肉张力变化对同一肌肉:神经元作用兴奋抑制(牵张反射)等张收缩传入冲动减少传入冲动不变等长收缩传入冲动不变传入冲动增加被动牵拉传入冲动增加传入冲动增加


    注意事项

    本文(生理学总结7神经系统.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