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2.docx

    • 资源ID:24228636       资源大小:27.40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2.docx

    1、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2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2 南州六月荔枝丹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荔枝的结构、生长等知识。 2、领悟作者引用古诗文典故的作用。 3、学习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4、尝试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说明文。 二、教学设想 1、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因此本文的重难点应放在对荔枝知识的了解上和一些生动手法的运用上,而对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初中有所提及,故可略及。 2、 用文艺性笔调写作,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对作文要求不应过高,能会一些方法与技巧就行。 3、 在教学方法上,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 4、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中介

    2、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2、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 过程与方法:1、明确学习要求 2、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3、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 2、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2、把握说明顺序,鉴赏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品读赏析文本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文学性 设计思想:1、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 2、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 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对象特征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

    3、子、打比方、作比较 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学前指导:说明文的学习要点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科学性(正确、准确) 说明语言 文学性(生动、形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入 教师提问:你吃过荔枝吗?你对它了解吗? 学生可能答:吃过。荔枝表皮粗糙,红色,肉甜。 教师明确:学习本文,了解荔枝。 二、 教师明确文体知识 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 2: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 3: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 三、 投影打出作者简介,学生阅读了解。 贾祖璋:我国著

    4、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宁县人。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了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四、 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浏览课文,完毕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 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这一标题有何创意? 2、 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里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甘酸浆液

    5、如醴酪”的话对吗?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而用文中之标题? 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后可得: 1、 标题给我们提供了三点信息: 产地 南州泛指我国南方。 成熟期 六月阳历七月。 颜色 丹红色。 以诗为题,新颖,同时也很有概括力(荔枝的重要信息)。 2、 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 壳如红缯错(粗糙) 膜如紫绡错(误作) 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甘酸浆液如醴酪对 3“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标题要好。

    6、五、 文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荔枝的有关知识,要求细读课文,读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完成学案上的图表。 讨论探究后,师生共同可得: 外壳:块状裂片、粗糙 外部形态 颜色:深红色、紫色 (表) 形状: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 果实 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 (主 ) 内膜:白、薄 内部结构 肉: 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 (里) 核(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无核 花期 二月初到四月初 长 生长 产地 我国 (次) 习性 喜温暖 六、要求一学生概述荔枝的有关知识,其他同学思考:文中除了有这些知识,还多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作用?概述后讨论以上问题。 答案可能为: 1诗文, 作用 荔枝

    7、图序 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咏荔枝膜 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 过华清宫绝句(一)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惠州一绝 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2掌故 作用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 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 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3比喻 作用 绛囊、红星、珊瑚珠 说明荔枝颜色红的特点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说明荔枝成片林的绚丽美景 教师小结: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得文章生动了许多,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阅读的兴趣。 七、 布置作业: 1,背诵本文中的诗文。 2,你认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8、与步骤 一、 检查诗的背诵情况。 二、 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说明特例,并思考如果去掉这些特例,效果怎样? 1, 特例 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2效果 内容不够丰富,说明不够周密、严谨、准确。 三、 其实本文的准确还体现在语言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师生讨论后可得: 1, 明确的科学术语。 裂片中央有突出部分,有的尖锐如出刺,这叫做片峰。 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 2, 适当的数量表述。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

    9、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3, 恰当的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五:细读课文,鉴赏表达技巧 这篇课文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能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1、打比方: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更易理解。 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数字,使得事实确凿,更具

    10、说服力 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等等。 3、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 4、引用,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 a. 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

    11、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b. 徐勃咏荔枝膜,说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d. 杜牧的诗歌“长安回望绣成堆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方面说明荔枝不耐贮藏,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e. 苏轼的诗歌“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一方面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展现了一幅蓝图,另一方面说明荔枝的味美。 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科学性,文学性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请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1、科学性 “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测语气,说

    12、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如果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的事实。 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的运算上,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等。 语言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中的“大多数”、“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中的“通常”、“荔枝的肉的细胞壁特别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晒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中的“完全”, 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 2、文学性 本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上。从标题开始,相继引用了陈辉、郭明章、邓萧、徐

    13、勃、杜牧、苏轼等诗人的诗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此外,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 总结: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 七、拓展延伸 1、你从本文的学习中悟到了什么? 2、选取你身边的一种地方特产,运用你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向人们介绍。 八、课堂小结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

    14、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学习说明文的重要导向。 四、 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章,思考、合作探究以下两个问题,完毕后回答。 1, 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什么科学道理? 2, 这篇文章的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彩霞的故事 豆豆是大海中一个极普通的小水滴,今天有机会游到了水面。“啊!外面可真美呀!”豆豆不禁感叹道,“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小鸟在飞,如果我能上天那该多好啊!”一束阳光射到她的身上,她全身暖洋洋的,真是舒服极了。渐渐地她感到困意越来越浓,再也无心看那美丽的天宫,她伏在小伙伴们的身上睡了过去 忽然,她觉得身上越来越热,就像传说中的神仙一样,变成了一

    15、丝青烟,从海面向上慢慢飘去。“豆豆,欢迎你来天宫作客。”不知是谁在与自己说话,豆豆向四处望去。啊!有这么多的小伙伴和自己飞向天宫。她飞呀飞,飞了一天又一天,可是还没见到天宫的影子,她心中有些着急了。 正在这时,一阵风吹过,豆豆不禁打了个寒颤,她感到全身几乎凝固住了。她试着飞,可就是飞不起来,她已还原成了一滴水。她还没来得及看看四周,只觉得身体一沉,落了下去。一想到自己将摔在地上,变得四分五裂,她就怕得发抖。“救救我呀!救救我呀!”她使出全身的力气叫喊着。“豆豆别怕。”灰尘大姐拍了拍豆豆的肩膀说道:“你们这些小水滴要想变成云,就要遇到上面的冷气与下面的热气,因此你们时而成水,时而成气,这就是你们

    16、上升和下落的原因,过一段时间你们就会变成云了。”“啊?”豆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要变成云吗?”“很有可能。”听到这,豆豆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渐渐地她又感到身上暖烘烘的,也轻盈起来。她睁开眼睛,看到无数小伙伴用自己的体温把她弄热,她十分激动,又一次和小伙伴们向上飞去就这样,不知上来下去多少次,她终于成了云的一分子。 早晨太阳出来了,金色的阳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红了。当她正欣赏自己的衣裳时,听到下面的人们,赞道:“看!彩霞多么美啊!”“彩霞?难道我变成了美丽的彩霞,难道彩霞就是我这样的小水滴组成的?”想到这儿她高兴地跳起来喊道:“我成了彩霞!”可她的小伙伴在旁边叹

    17、道:“我见到的彩霞总是变来变去的,可咱们一点也没变化,一点也不好!”听到小伙伴的话,豆豆有些伤心地低下头自语道:“彩霞是怎样游动呢?”她的话音未落,一阵风吹了过来,风好大,吹得她再也站不住了,她失去了知觉,随风飘去 一阵说话声把她吵醒:“看到了吗?彩霞刚才在动呢,现在的形状多像只火鸟呀!听到这,她忘了痛,高兴地喊道:“彩霞动了!”“豆豆姐姐!”站在旁边的一个小伙伴拉了拉她的袖子说:“彩霞为什么只是金黄或红色,而不是绿色呢?”“这”这突来的问题使她有些不知所措,这时那颗灰尘又飞到了她的身旁。“灰尘姐姐!”她忙叫道,“问您一下,彩霞为什么不是绿色的呢?”灰尘笑道:“你向外看看,在彩霞与太阳间有无数

    18、的东西,有灰尘、水气和气体分子,他们使阳光散射,散射后的剩余色光(黄、红)才落到你们身上,所以你们只是黄色或红色。”豆豆终于明白了彩霞所有的秘密。 没过几天,豆豆又变成了普通的水滴,随着雨水回到了她的家大海。晚上豆豆做了个梦,梦到了她变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 1, 雨的形成过程。 2, 生动性 生动的描写: 忽然,她觉得身上越来越热,就像传说中的神仙一样,变成了一丝青烟,从海面向上慢慢飘去 早晨太阳出来了,金色的阳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红了。 拟人的手法: 豆豆不禁感叹道,“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小鸟在飞,如果我能上天那该多好啊!” 晚上豆豆做了个梦

    19、,梦到了她变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精彩的故事: 豆豆变成雨的经历 五、小结“文艺性笔调”的特点 文体上,可编织故事。 内容上,可穿插诗文、掌故、传说 在表达方式上,可有生动的描写、巧妙的比喻、个性化的拟人 五、 布置作业: 用文艺性的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力求写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 附:古代咏石榴的诗文。 1、 燃灯疑夜火,辖珠胜早梅。梁元帝咏石榴2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白居易山石榴 3、 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缤纷磊落,垂光耀质,滋味浸液,馨香流溢 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渊;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 潘岳安石榴

    20、赋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点,皮中如蜂窠,有黄膜隔之,子形如人齿,淡红色,亦有洁白如雪者。 事类合聚 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上的一篇课文。在高中六册教材中,集中在第二册教材选入了一个说明文单元,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此单元的第一篇,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 它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学习说明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学会从哪些方面来阅读此类作品,锻炼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浙教版教材”中相继学过两个单元的说明文:一是第三册第一单元的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核舟记松鼠;一是第五册第二单元统筹方法晋祠乌贼

    21、趣谈。对说明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同时,说明文的主要特征是“它有一个具体可感的说明对象”,与其它文体的文章相比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本篇的说明对象是“荔枝”,学生不仅看过,也吃过,但很少阅读过对其详细介绍的文字资料,学生的兴趣自然会更浓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2、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 过程与方法:1、明确学习要求 2、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3、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 2、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22、1、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2、把握说明顺序,鉴赏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品读赏析文本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文学性 设计思想:1、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 2、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 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对象特征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学前指导:说明文的学习要点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科学性(正确、准确) 说明语言 文学性(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请学生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题解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

    23、“荔枝”作为标题目,而用文中之标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标题要好。 三、初读课文,概括要点 1、阅读课文,概括每段段意 粗读课文后,选取荔枝的某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原话详细准确地表达荔枝的特征。 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图谱移植发展生产 2、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一、引出说明对象 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 三、荔

    24、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根据层次,试说说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四、再读课文,筛选信息 结合课文内容,试分析下列句子对课文理解的正确与否。 1、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的。 2、我们吃的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

    25、完全正确。 4、古代记载荔枝的书有十三种。 5、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长的。 6、能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7、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广东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 教师总结:高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其中主要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其中筛选信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1、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个别词语。如上面第3句原文应是“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透明”,所以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2、在原文的基础上,替换个别词语。如上面第6句原文应是“盛产荔枝的地区”,把“盛”替换为“能”,表意大不相同;3、在原文的基础上,颠倒个别词语的顺序

    26、。如上面第7句原文应是“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广东”与“福建”的位置调换;传递的信息不相同。4、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删减附加条件。如上面第1、4、5句与原文相比,分别少了“成熟的荔枝”、“现在知道的”、“现代科学技术发达”条件,所以这三个表述是不准确的;5、根据文章,逻辑推理。如第2句,根据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应是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所以这个判断也是不准确的。 五:细读课文,鉴赏表达技巧 这篇课文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能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1、打比方: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更易理

    27、解。 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数字,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 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等等。 3、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

    28、。 4、引用,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 a. 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b. 徐勃咏荔枝膜,说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d. 杜牧的诗歌“长安回望绣成堆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方面说明荔枝不耐贮藏,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e. 苏轼的诗歌“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一方面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展现了一幅蓝图,另一方面说明荔枝的味美。 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科学性,文学性 本文是一篇

    29、科学小品,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请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1、科学性 “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测语气,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如果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的事实。 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的运算上,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等。 语言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中的“大多数”、“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中的“通常”、“荔枝的肉的细胞壁特别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晒干

    30、或烘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中的“完全”, 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 2、文学性 本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上。从标题开始,相继引用了陈辉、郭明章、邓萧、徐勃、杜牧、苏轼等诗人的诗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此外,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 总结: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 七、拓展延伸 1、你从本文的学习中悟到了什么? 2、选取你身边的一种地方特产,运用你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向人们介绍。 八、课堂小结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


    注意事项

    本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2.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