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构建公式模型.docx

    • 资源ID:24355423       资源大小:138.15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构建公式模型.docx

    1、构建公式模型构建公式模型,实现“原理”简约化一一我这样教学抽屉原理的第1课时2011-06-28 20:58:41| 分类:典型教案篇|举报序号订阅构建公式模型,实现 原理”简约化这样教学抽屉原理的第 1课时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二堂八一希望小学 宋瑜设计背景自己上过、也曾听过其他教师执教抽屉原理一课。在该内容的教、学中, 学生往往很难透彻理解 总有、至少”的意思。而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其意思、 掌握其求法,可谓是想千方设百计”。尽管如此,学生却依然雾里看花”,而导 致教师愁在心头”。为此,我一直在思索、寻求一种能把这节课上的轻松、简明 易懂的方法。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所思浅呈出来,与同行探讨。教

    2、材简析:抽屉原理是人教版课标操作教材六年级下册 p70-p73页数学广角内容, 它主要研究的是与存在性”有关的一类数学问题,如3名学生中,一定有2名学 生同一个性别;367名学生过生日,一定有2个或2个以上的同学在同一天过生 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 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 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就称之为 抽屉原理”。教材这部分内容由3个例题和一个练习组成,分3课时完成(根据实际情 况也可划分为2课时)。它借助3个例题呈现了抽屉原理的2种基本形式:【原理1】如果把a+1只鸽子分成a个笼子,

    3、那么不管怎么分,都存在一个 笼子,其中至少有两只鸽子。【原理2】如果有a个笼子,Ka+1只鸽子,那么不管怎么分,至少有 一个笼子里有 K+1 只鸽子。具体编排如下:通过课时主题图可以看出: 教材编排十分注重以 “操作、观察、交流、推理、 表述”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 “数学证明”的过程,理解 “抽屉原理”隐藏和蕴含 的数学方法,培养 “模型 ”思想,在建模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 思考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知基础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在学生的身边, “抽屉原理 ”的应用例子很多。除了前面提到 的,还有,如:把 3 个足球放进 2 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至少 放

    4、进 2 个或 2 个以上的足球。又如:任意 13 个人中 ,至少有 2 个人或 2 个以上 的人是在同一个月份出生的。 可见,这类问题在学生现实生活中是有一定感性经 验的。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 p70-p72 :例 1 、例 2教学目标:1 、在具体情境中感知 “抽屉原理 ”的存在与应用。2、 从具体问题情景的结果分析入手,引导经历 “抽屉原理 ”的探究过程,理 解“总有和至少 ”的意思,掌握 “至少数 ”的求法。3、 通过操作、 观察、推理、交流、表述等学习活动, 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构建公式模型,渗透建模思想。4、 会用“抽屉原理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 “抽屉原理

    5、 ”的灵活应用感受数 学的魅力。教学重难点:理解 “总有和至少 ”的意思、构建公式模型求 “至少数 ”教具准备:课件、 3个文具盒、 4支铅笔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宣读课题,引出内容出示课题: “抽屉 ”师:认识这两个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出它。问:在生活中,抽屉是用来干什么的?(装东西)师:对,抽屉是用来装东西的,不过,生活中除了抽屉,能装东西的容器还 有很多,那装东西的事件里面隐藏着什么学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抽 屉原理”【板书:原理】教学思考:抽屉”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体,生活中见的多,用的多。开课和 学生齐读课题,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抽屉的作用,以 装东西的事件里面隐藏 着什么学问

    6、呢? ”宣布探究内容。由于好奇,学生会质疑:抽屉还有学问?这种 熟 悉而又陌生” 一知还有不解”的心理会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继续探究欲望。二、操作验证,经历过程,发现规律1、实物操作,初次感知 总有、至少”把3支笔装进2个笔筒。(1) 动手分一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2) 指名边演示、边口述、边课件显示:I | | /他 Q匕、山出)A问:谁看清楚了每种分法他是怎样拿、放铅笔的?边说边做给大家看。生1:第一种是一次拿3支放到第一个笔筒里。生2:第二种是先拿2支放到第一个笔筒里,再把剩下的1支放到第二个笔 筒里。师:第二种情况还有不同的拿、放方法吗?生:先把每个笔筒各放1支,然后再把剩下的1支

    7、放进其中的一个笔筒。随生的回答,板书图示师:引导学生看图这种拿放方法,可以让我们一目了然的看出:3支铅笔放进2个笔筒,不管怎么装,总有一 个笔筒会装进2支铅笔。板书:总有问:总有”是什么意思?生:就是一定会有的意思课件显示师:引导学生看图通过分的结果可以看出:把3支铅笔装进2个笔筒,虽 然分法不同,拿、放的过程不同,但是不管怎么分,每种分法中总有一个笔筒会 装进2支或2支以上的铅笔。这时,我们就说: “支铅笔装进2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2支铅笔。”【课件显示表格,并完善内容(师在 总有”至少下面加着重号,以强调 引起重视)】待分物品要分的份数操作结论3支铅笔2个笔筒不管怎

    8、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2支铅笔。教学思考:从最小数据开始操作研究,便于让学生简洁、明了的经历不同 的拿、放过程,使学生一看就懂”,为正确理解 至少”作铺垫;同时体现数学建模 简约性原则。2、勾忆平均分”切入新知生长点把4支铅笔装进3个笔筒。(1) 动手分一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装法,说一说,你是怎么拿的。(2) 全班交流:指名边演示,边口述,教师根据交流有序显示不同的分法: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能发现什么吗?生1:第三种两个笔筒都装了 2支,一样多。生2:第三种、第四种分法中,都有一个笔筒装了 2支。生3:第一、二种分法中,有一个笔筒的铅笔数都多于 2支。师:谁能综合表述一下这些同学的发

    9、现?生:把4支铅笔装进3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会装进 2支或2 支以上的铅笔。师:说得真好。这时,我们就可以说:把 4支铅笔装进3个笔筒,不管怎 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2支铅笔。师边说边完善表格里的内容待分物品要分的份数操作结论3支铅2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2支铅笔。笔4支铅笔3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2支铅笔。师:刚才有同学们提到了 一样多”这几个字,你能根据这几个字联想起我们 学过的什么知识吗?生:在除法中,每份分的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师:那我们能把4支铅笔平均分到3个笔筒吗?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操作,指名演示给大家看。生

    10、:我先把每个笔筒各放进1只,但是还余下了 1支铅笔。然后把余下的1 支铅笔在放进其中任意一个笔筒。师:是这样吗?随着学生的操作表述,师用图示板书:J (余师:引导学生看图示这种先平均分总数,再分余数的方法,我们一目了然 就可以看出:“4只笔装进3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2 支铅笔”完善板书:/K11 1余下的1支不管放进哪个笔筒,1余)总有一个笔简至少会装逬z支铅笔。教学思考: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活动中出现的与探究新知有利的一切 资源,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女口:这一环节,学生动手摆放铅笔后,发现、 交流:有2个笔筒装的一样多,都是2支。此时,我抓住一样多”这个词,

    11、引导 学生联想到平均分”时,每份要分的一样多”从而诱导学生发现4 (2、1、1)这种分法不仅可以2支、1支、1支的拿,还可以先1支、1支、1支的拿,然 后再装余下的1支。最后再借助简明的图示表述不同的分法,把学生的 逐次罗列”繁琐思维慢慢转移到 平均分”的简洁思维上来,为后面构建公式模型作铺 垫。3、自主合作,再次感知、理解 至少”的意思把5支铅笔装进3个笔筒。(1) 同桌合作:动手分,用 塔式”分解法记录出所有不同的分装法,说一 说你们的发现。建议:罗列时注意有序操作和记录(2) 全班交流:指名投影展示记录的分法。教师板书55555/IX/I、ZIX/IX5 0 04 I 03 2 03 1

    12、 12 2 1师:罗列出所有的不同分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 枚举法”。板书:枚举法对比观察罗列出的分法,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发现每种分法中都有一个笔筒装进了 2支或2支以上的铅笔。生2:我发现每种分法中,笔筒中装得最多的支数分别是5、4、3、2支。师: 板书:最多(并用圆圈圈出5、4、3、2)师:在每种分法中,你发现了哪个笔筒中铅笔支数最多, 那在这些最多的支 数中,谁又是最少的呢?生:2支最少。 师:板书:最少(再次用方框圈出 2)师:像我们刚才这样,在罗列的所有分法中,先找出每种分法中笔筒装铅笔 的最多数,然后再找出的最多数中的最少数,这个数就是我们要认识的 至少” 数。板书:至少师:现

    13、在,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 至少”吗?生:就是先找最多,然后在最多的数中再找最少,这个数就是至少。师:谁听清楚了?谁还能和他说的一样好? 指多名学生说师:至少数,我们可以这样精要、简明的说它是 最多的最少”。完善板 书:最多中的最少生3:我还发现“2 2、T的分法,可以用 平均分”的方法分。也就是先每个 笔筒各放1支,然后把余下的2支再平分到任意的2个笔筒中。随生的交流, 板书图示5ZIX余下的2支再平分到任意的2个笔筒中吃(余 总会有一个笔筒中至少装进2支铅笔.师:通过这种分法,我们可以较快的知道: “支铅笔装进3个笔筒,不管怎么装,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2支铅笔”。这种先平均分,再平分

    14、余数的方 法,我们称为 假设法”,当待分的物品数较大时,用 假设法”更简便。板书:假 设法问: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把“支铅笔装进3个笔筒,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至少装进 2支 铅笔”。完善表格待分物品要分的份数操作结论5支铅笔3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2支铅笔。教学思考:至少”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理解抽屉原理的难点和关键点,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学生认为 至少”就是最少”如果用单纯的讲解是很难让学 生明白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以教材为指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操作、 自主合作、发现交流机会,引导学生充分经历 枚举法”找最多中的最少”假 设法”先平均分

    15、总数,再平均分余数等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清晰的拿、 放操作中,在简明形象的图示观察中,充分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逐步实现思维 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的过渡,透彻理解 至少”的含义,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4、寻找规律,构建公式模型求解 至少数”把“支铅笔装进2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几支铅 笔?师:请同桌合作:分一分、写一写、想一想、说一说 ,用刚才的方法尝试着 得出结果。生尝试探究后交流。生1: “支铅笔装进2个笔筒,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至少装进3支铅 笔”生2:我同意他的结论。师:说说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生1 :我先把2个笔筒都放进2支,再把余下的1支放进其中任意一个笔筒

    16、, 就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至少装进 3支铅笔。随生的回答,板书 图示师:这位同学用的是 假设法”先把2个笔筒各装进2支,这样就装进了 4支,然后再把余下的放进其中一个笔筒。所以得出: “支笔放进2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装进 3支铅笔”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2:我用的是枚举法,我发现在每种分法中,最多的支数分别是 5、4、3支,在5、4、3中,最少的是3支,所以我知道“支铅笔装进2个笔筒,不管 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至少装进 3支铅笔”随生的回答,板书图示师:条理很清晰,现在我们可以在表格中填上自己的发现了完善表格5支铅笔2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3支铅笔。

    17、5、对比、感受优化的方法师:现在我要考考同学们,看谁能够又快又对的答出我的问题!借助表格,依次显示待分物品分的份数操作结论我的发现7支铅笔2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 支铅笔。8支铅笔3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 支铅笔。15支铅笔4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 支铅笔。25支铅笔4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 支铅笔。65支铅笔8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 支铅笔。生1:7支铅笔2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4 支铅笔。生2:8支铅笔3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3 支铅笔。生3

    18、:15支铅笔4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4 支铅笔。生4:25支铅笔4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7 支铅笔。生5:65支铅笔8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9 支铅笔。师:你们用什么方法判断的这么快?生:用先平均分,再分余数 彷法。问:有同学用 枚举法”吗?为什么不用 枚举法”生:铅笔的总支数太多了,不管是画图分析,还是用塔式法记录,都要写很 多,也很费时间。师:是啊,当待份物品数量较大的时候,用枚举法就比较麻烦,而用 假设 法就非常简便,比如把65支铅笔,装进8个笔筒,我们先假设每个笔筒各放进 8支,这样就装进了 64支铅笔,还余1支,把它放进8个

    19、笔筒中的任意一个笔 筒中,这样就能很快知道: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9支铅笔。教学思考:枚举法是直观形象的让学生知道 至少”的来历,当数据较大时, 再用枚举法就显得麻烦。因此枚举法还兼带着 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假设法。假设法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优化方法, 也正是我们应该渗透给学生的思想方法。 学 生在对比中自然会感知到假设法的简明优越性, 进而,不难发现 商+T的规律。6、探究至少”的形成过程,构建公式模型师:我们已经会正确求解 至少”数,和同桌一起观察表中的结论, 说一说 至少数是怎样得来的?有没有更简便,更优化的方法得出 至少”数?生讨论交流。待分物品分的份数操作结论我的发现3支

    20、铅笔2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2 支铅笔。4支铅笔3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2 支铅笔。5支铅笔3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2 支铅笔。5支铅笔2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3 支铅笔。7支铅笔2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4 支铅笔。8支铅笔3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3 支铅笔。15支铅笔4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4 支铅笔。25支铅笔4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7 支铅笔。65支铅笔8个笔筒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装进 9 支铅笔。生1:我发现至少”数可

    21、以用除法来计算。比如第一题用“3十2=1支)1 (支),再用 1+1=2”,就知道了总有一个笔筒至少会放进 2支铅笔。第二题用“4-3=Q支)1 (支),再用1+仁2”就知道了总有一个笔筒也至少会放 进2支铅笔。师:他的发现对不对呢?我们一起用他的方法在本上写一写,算一算。生写后,展示。课件完善板书 5件1支) 2(支)1+1=25吃=2支) 1(支)2+1=37吃=3支) 1(支)3+1=48件2支) 2(支)2+1=3154= 3(支)3(支)3+1=4254=6(支)1(支)6+1=7658=8(支)1(支)8+1=9问:计算的结果与表中的结论相同吗?关于 “至少”数的求解方法,你有新发

    22、 现吗?生 1:我发现 “至少”数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余数的除法计算得到。生 2:我发现了 “至少”数,就是用计算出的 “商加上 1”。板书:商 +1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综合 2 个同学的回答,你 能用关系式表示出 “至少”数的求解方法吗?生1:被除数 梅数二商余数 至少数二商+1生2:待分物品数要分的份数=每份数余数至少数=每份数+1师:这两位同学的方法都很好。 他们总结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类 似的许多问题三、联系实际,拓展运用,巩固方法看谁说的又快又好。(1)23 个梨分给 7 个人,至少有几个梨要分给一个人?(2)在任意 13 人中,至少有 2 个人的生

    23、日在同一个月 ,想一想,这是为什 么?(3)31 个同学做课间操要站成 4 行,总有 1 行至少要站几个人?(4)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在 52 张牌中任意抽出 5 张,至少有 2 张 牌的花色是一样的,为什么?(5)六(一)班 54 个同学,要分成 4 组,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组至少 要做几个同学?教学思考: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和精髓。所谓思想,是指对数学知 识和方法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 所谓方法,是指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和程序, 它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反应。教学中,做为教师应 “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用一个 方法,解决多个问题, 培养他们 “迁移类推、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能力。因此

    24、, 每一节课我都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观察、 发现、总结知识的规律、 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本节课,借助有余数的除法,引导学生用操作、观察、图示、表格等方法构建 解决 “抽屉原理 ”问题的公式模型,就显的比较简明易懂;让学生遇到这类问题, 觉得 “有据可依 ”!当学生能够利用 “商+1”的规律快速判断出至少数是几时,说明 方法已经理解掌握, “模型 ”已经存在于他们的脑海了。 四、抓住重点,精要交流,余味课外师:把你认为在本节课中最重要的知识、 认为理解最好的知识或还有疑惑的 知识说给同学们听!生 1 :我认为最重要得就是找至少数。我知道可以用枚举法找至少数,首先 把所有的分法都罗列出来, 然后找出每

    25、种分法中最多的数, 最后在找出的最多的 数中再找到最少的数,就是 “最多中的最少 ”。生 2 :我知道用除法就可以很快找到 “至少数 ”。生 3 :我知道 “至少数 ”的意思,就是在分人或分物品的时候,先平均分,然 后把余数再平均分,至少数就是两次平均数的和。【板书:两次平均分】生 4:我知道求 “至少数 ”就是用 “商 +1”师:关于 “至少数”的相关问题,早在 19 世纪,就有德国数学家迪里赫莱进 行了研究,后来他把发现的规律、方法进行了总结,推广,并运用于解决其它数 学问题,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抽屉原理,因为是他最先发现研究的,所 以又称为 “迪里赫莱原理 ”,也被称为 “鸽巢原理

    26、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相信会有更多的原理出现!教学思考:在教学中,艺术的导入和精彩的讲授可以描绘出课堂知识的大 体轮廓,使教学有其形; 而课尾的总结, 围绕重难点简明、 精要的回味却犹如 “画 龙点睛 ”,不仅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沟通内在联系,巩固理解知识,强加 技能方法,还可首尾呼应,保持教学结构的完整性,促进教学过程更完美,余味 课外。课后反思:曾看到一位个老师发表了把数学教的简单些的文章,原文这样写道:我 认识的一位数学老师,每次听他的课,总觉得时间过的很快,问起他的学生,学 生也有这种感觉,而且都说,老师讲的很简单,很好懂。尽管如

    27、此,他教的班级 数学成绩却总是最好的。 于是,我向这位老师讨教上课的诀窍, 这位老师说的很 简单:数学本身是复杂的,老师应该讲的简单一些。”这段话引起我强烈的 共鸣:学生缺少生活问题的处理经验, 他们很难把数学学习与生活问题联系沟通 起来,脱离具体的实例情景研究问题,无异于 “隔山打牛 ”难上加难!数学本身就 是抽象、深奥的,若不把它讲的简明一些,自然一些,我们的学生怎能明白和理 解?这个观点深深的影响着我, 并一直促使我在教学中换位思考着、 探索着、改 进着教学方法。 抽屉原理一课,几年来我自己讲过也曾听其他老师讲过,可 教学效果一直不如想象中的完美。经过多次的思考和尝试我认为:以 “有余数

    28、的 除法”作为新知教学的生长点,从小数据 “分铅笔”开始,引导学生充分实践操作, 通过观察、发现、交流、描述、总结等活动,把 “抽屉原理 ”问题转化为一般的 “数 量问题 ”,把发现的方法和规律形成一个明确的关系、公式,对学生而言,在解 决此类问题时 “有据可依 ”,似乎简单一些。经历了这一次教学思考,我深切感受到:要想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首 先必须在课前做到 博览群书”,装满自己的一桶水”,对所教知识理清 来龙去脉”; 其次,必须充分研究学情,清楚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估计他们学习的 障碍点”,并依此思考探究新知的 切入点”,为他们解决 障碍”找到最有效的途径;再次, 必须采用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发现总结多种学习方式、方法,和多媒体手段辅 助教学,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最后,必须关注和巧妙处理课堂教学 中的细节,才能收获成功;如:关键点、重难点的简明板书,要在恰当时机快速 出现;学生交流中的关键字、词,要认真倾听,启发联想;不同的观点、重要的 发现、精要的总结等等,都应让不同的学生重复、转述、用自己的话表达,依次 巩固理解、体现主体这一些的教学活动都需要教师细心发现,灵活处理。 上好一节课是不容易的,但是只要我们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改进,我相信能把课 上的更好!


    注意事项

    本文(构建公式模型.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