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docx

    • 资源ID:24762961       资源大小:41.81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docx

    1、耕作学知识点总结绪论什么是耕作学?Cropping System & Soil Management;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研究对象:耕作制度。耕作学的主要特点?研究对象: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本身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目标性。第一章 耕作制度原理根本概念: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 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种植制度: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总称。考其包含哪些内容1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 作物组成和配置的总称。组成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配置:作

    2、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2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套种、混作等多熟种植方式;以及轮作、连作。3熟制:即同一块农田上一年之内种植作物的季数。种什么?种哪里?作物布局如何种?何时种?熟制茬口衔接、经济效益种植方式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 综合技术体系。1土壤耕作:常规耕作;少免耕、残茬覆盖耕作2农田培肥: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管理、平衡3农田保护:土壤侵蚀风蚀、水蚀、水土流失控制、农田防护林建设。二者关系: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养地制度是耕作制度的根底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耕作制度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撂荒休闲连年耕种集约农作制自然条件是根底,社会需求是动力,用地养

    3、地程度提高是内涵耕作制度的功能?技术、宏观布局我国耕种制度根本特点、开展方向方向:集约、高效、可持续目前趋势:1、作物结构、复种方式优化,复种指数波动2、种植模式:高产高产高效3、连作面积扩大,单一化加重4、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渐推广5、养地制度:单一化的无机投入农业挑战:人口粮食平安;城市化耕地资源;产量水资源;资源环境矛盾制约可持续开展;气候变化;小规模经营制约现代化。耕作制度问题:复种指数下降,闲田增多;机械化缺乏;种植结构单一,连作严重;土地质量论述自然、社会经济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的关系资源: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与能量的来源。农业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类

    4、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光、热、水、土、生物农业社会资源: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技术装备和各种农业根底设施。人口、经济水平、科技水平、投入及市场资源与环境状况决定一个区域耕作制度形成与开展我国农业资源的根本特征:自然:光热水一,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偏少,水是大局部地区的限制因素。年辐射量最多:青藏高原160kcal/cm2以上全年日照时数华南:一般1800小时,日照百分率45%长江中下游:分别为2000-2200小时及40-45%华北:分别为2600小时与65%内蒙、西北各地:3000小时及60-7

    5、0%最多的中心: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内蒙西部、宁夏、甘肃北部、柴达木盆地和西藏西部地区,全年日照时数达3100-3300小时,日照百分率达70%。二,雨热根本同季,夏季光、热、水共济。三,热量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气候灾害频繁。四,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强烈,地方性气候明显。五,光热水匹配不协调,地区差异显著。社会:人口:人口多、农村人口过剩经济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市场容量小农业资金缺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大设备:有效灌溉面积40%;化肥用量大;机械化耕地70%;现代装备水平缺乏,农用能源增长较快科技:提高快,不平衡;传统农业技术水平高、现代常规农业技术根本普及农业高新技术开展相对差距大第二章

    6、作物布局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 作物结构+配置。广义:特定区域的种植业区划,即作物的地理分布,它要求作物能够很好地适应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环境。包括:作物总体布局、品种布局、秧田布局。狭义:一个生产单位农场、农户、村镇等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及分布情况。作物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作物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间上的分布。需求、条件、作物特性结构、配制可行性作物布局的内容和步骤内容:作物、品种、田块、熟制的布局步骤:1、明确:社会对农产品需求2、调查:当地资源环境、生产条件状况3、根据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划分生态经济适宜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4、确定:作物组成、面积比例5、

    7、确定:种植区、田间配置6、可行性鉴定作物布局的意义?1、农业布局的根底2、因地制宜:适宜的作物类别、品种、比例种养结合、生态平衡3、确定适宜的作物结构4、促进农业的多种经营农、牧、渔结合作物布局的根本原那么和依据?1、根本:首先满足社会需求2、作物: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3、市场:符合市场需求4、农民:要有合理的经济效益5 . 搭配:兼顾多样性与专业性,适当集中,灵活多样。6、灵活:根据生产、经济、技术条件变化不断调整7、生态:用养结合、综合平衡作物生态适应性:特定地区,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环境的吻合程度。作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种的系统特性+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

    8、择结果。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和质缺乏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那么该物种不能存在,甚至灭绝。对于具体生物而言,各种环境因子存在一个生物学的适应上限和下限也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大小决定了该物种对环境因子的忍耐范围。光适应性C3作物特点:光饱和点低、CO2补偿点高、光合效率较低;举例:小麦、大麦、水稻、棉花、大豆、马铃薯、西红柿、葡萄C4作物特点:光饱和点高、CO2补偿点低、光合效率较高举例:玉米、高粱、甘蔗、谷子、苋菜耐阴作物&喜光作物耐阴作物:光饱和点、CO2补偿点低; 喜光作物:光饱和点、CO2补偿点高现在栽培

    9、的大田作物绝大局部是喜光作物。一般收获籽粒喜光性强,以茎叶为目的的蔬菜需光稍少,茶叶、咖啡等耐阴性稍强喜光作物:水稻、棉花、大豆、谷子;耐阴作物:叶菜类、马铃薯、豌豆、萝卜。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长日照作物:某生育阶段日照长度超过12h以上时才能正常开花结实,北部的中高纬度地区。短日照作物:某生育阶段日照长度低于12h时才能正常开花结实。南部的低纬度地区中日照作物:对日照长短反响不敏感,一年四季均可开花结实长日照作物:麦、油菜、甜菜、萝卜、三叶草短日照作物:水稻、玉米、谷子、甘蔗、甘薯。中日照作物:番茄、菜豆、四季豆、黄瓜及水稻、棉花、烟草考:长/短日照作物 南/北移 生育期提前or推后;温度

    10、适应性喜凉作物要求:温度低,生长盛期适宜温度为1520,整个生长期需要10积温15002 200。 分布:在无霜期较短的北方或者南方山区,在暖温带或亚热带冬春季节的复种作物或填闲作物。喜凉耐霜型:油菜、豌豆、春小麦、大白菜、胡萝卜、芜箐及箭舌豌豆、毛苕子等绿肥作物。喜凉耐寒型:适宜生长温度为20左右,冬季可耐-18-20的低温。冬小麦、冬大麦、黑麦、青稞裸大麦。喜温作物要求:温度水平较高,生长发育盛期适宜温度为2530,需要10积温2 0003 000,不耐霜冻。温凉型:生长适宜温度2025,10积温18002 800 。大豆、糜子、甜菜、红麻。 温暖型:生长适宜温度2530,水稻、玉米、棉花

    11、、甘薯、黄麻、蓖麻、芝麻、苎麻。耐热型:忍耐30以上的高温,高粱、花生、烟草、南瓜、西瓜。亚热带作物要求:年平均温度高于20,1月份平均温度不低于0。冬季的极端最低温度是不低于-7-15我国:茶、油茶、柑桔、油桐、马尾松、杉木、和甘蔗。热带作物要求:最冷月平均温度18以上才能生长,5 左右即受冻我国:橡胶、油棕、椰子、可可水旱适应性喜水耐涝型:水稻喜湿润型:陆稻、燕麦、黄麻、烟草、甘蔗、茶、毛竹、黄瓜、油菜、马铃薯中间水分型: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耐旱怕涝型:谷子、甘薯、糜子、花生、向日葵耐旱耐涝型:高粱、田箐、草木犀对土壤养分的适应性耐瘠型:豆科作物;根系强大、吸肥能力强的作物高粱、向日葵

    12、、荞麦、黑麦等;及根系和地上部不太兴旺,但吸肥能力较强或需肥较少的作物谷、糜、大麦、荞麦、胡麻、芝麻喜肥型:小麦、玉米、西瓜、杂交稻、蔬菜。中间型:这类作物需肥幅度较宽,适应性广。 对土壤质地的适应性适砂土型:花生、甘薯、马铃薯、西瓜、南瓜等作物;沙打旺、苜蓿适壤土型:棉花、大麦、油菜、豆类、麻类、烟草;小麦、玉米适粘土型: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大豆、小豆、蚕豆对土壤酸碱度pH的适应性宜酸性作物:pH56,黑麦、燕麦、马铃薯、芝麻、甘薯、荞麦、小花生、油菜、烟草、绿豆。宜中性作物:pH67,小麦、大麦、玉米、大豆、油菜、豌豆、向日葵、棉花、水稻、甜菜、高粱。宜碱性作物:pH7.5,棉花、甜菜

    13、、草木犀、高粱、苜蓿。对土壤盐碱度的适应性耐盐性较强的作物:稗、向日葵、蓖麻、高粱、苜蓿、紫穗槐耐盐性中等的作物:棉花、黑麦、油菜、黑豆、甜菜不耐盐或忌盐的作物:糜、谷、小麦、甘薯、燕麦、马铃薯、蚕豆耐碱作物:小麦、大麦和棉花地势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影响集中表现在作物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上。1、地势升高温度减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40.7,积温减少150,相当于纬度北移一度多纬度每北移一度,积温要少110140。2、地势升高雨量增加。总结:地势的上下影响熟制布局。高寒地区只能一年一熟,低海拔地区可以复种。北坡:多为耐寒、耐阴、喜湿的作物,如马铃薯、蚕豆、豌豆、油菜、燕麦、甜菜等;南坡:

    14、多为喜阳耐旱与喜暖的作物,如玉米、高粱、谷糜、大豆、甘薯、棉花等。第三章 多熟种植1. 多熟种植熟制:表示耕地利用程度,主要包括一年一熟制,多熟制:三年四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两年五熟,一年三熟。多熟种植multiple cropping:同一田地上、同一年内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是作物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集约化。类型:包括复种、间套作两个方面。1.1复种单作:在同一田块一季种植一种作物。特点:小麦、水稻、大豆;作物单一、管理方便、便于机械化操作、劳动生产率高。复种: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按收获季数分为:二茬复种、三茬复种和四茬复种。主要形式:直播复

    15、种、移栽复种、再生复种、套作复种等。1.2间混作间作Intercropping:同一田块、同一生长期、分行或分带同时种植多种作物。符号:要求:主要生长期共生,超过2/3;特点:集约利用空间;作物可以单行、多行,成行成带分布;多样丰富、尚好管理、土地生产率较高;但由于间作作物不同,因此不便于机械化宽带型尚可、劳动生产率稍低。混作:同一田块、同期 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亦称混种。符号:特点:是作物在田块中分布不规那么,比拟混乱。间作vs混作:混作同间作一样都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所不同的是前者规那么分布,而后者是无序的。其缺乏之处在于不便分别管理作物生长。带状种植:不等于间作,未起到多熟作用,但

    16、可形成上下茬作物轮换种植,发挥轮作的优势。1.3套作relay cropping: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符号:/要求:前后两茬作物共生期较短,一般低于1/3。特点:集约利用时间;相比于单作,能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资源、耕地利用率高、耕地年单产增产潜力大、复种指数提高;不便于机械化宽行尚可等缺乏之处间作vs套作:以作物共生期所占的各作物生育期的比例来区分,共生期小于每个作物生育期的1/3为套作。此外,套作的两作物种植密度与单作时根本相同。套作vs复种:套作是在接茬种植时间缺乏的情况下或为了更充分利用时间情况下采取的一种特殊措施,目标是集约利用时间资源,因

    17、此广义上属于复种。立体种植: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实际上是间、混、套作的总称。2.分析种植指数%=全年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表示耕地利用程度的上下多熟种植的作用+举例1、提高土地利用率集约利用时空资源、提高复种指数2、提高产量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甘肃吨粮田、华北麦玉两熟3、协调争地矛盾,促进可持续开展缓解开垦荒地的压力,因而减少了土地的退化、沙化或草原与林地的破坏,保护了生态我国多熟种植的开展方向1、挖掘高产潜力2、多元化、高效化3、新技术、新材料4、农机农艺配套5、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复种为什么可以增产增效?0、根底生态学原理:科

    18、学构建了群落的物种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物种结构:上下茬作物的合理搭配互补时间结构:多季利用;空间结构:共生对空间的集约利用、对土壤不同深度水分、养分的利用。1、生产经济效益:延长了作物光合作用时间,从而集约利用光、热、降水等自然资源以及土地资源,从而增加了单位耕地面积生产力。经济效益一般提高。如:华北地区麦玉两熟优于一季玉米或小麦;西南地区麦稻或薯药稻模式优于一季水稻2、生态效益:增加了地面覆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土流失。南方的水旱轮作复种还有改进土壤、减少病虫草害的作用。如:华北地区冬小麦的冬季覆盖作用;南方的麦稻两熟水旱轮作;3、社会效益:增加了农产品产量及丰富度,减缓作物争地矛盾,

    19、促进了农业生产全面开展。如:北方棉田的复种、套作,农民可以额外获得薯类、豆类、辣椒等产品。南方的稻田复种,农民可以额外获得紫云英、青钊黑麦等饲料或肥料。4、稳定生产:增强全年产量的稳定性。“夏粮损失秋粮补复种条件? 热量水分地力+肥力劳畜力、机械条件经济效益决定性因素复种技术包含的内容: 1、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 2、争取生长季节育苗移栽、套作、免耕播种、地膜覆盖、作物晚播4、间混套作间混套作效益原理是什么?对生态位不同时间、空间、营养的作物进行搭配,形成人工复合群体;五大效应:异质效应生态位的不同减少竞争;密植效应形态学不同;稀:改善水肥,密:透光通风边际效应边行、内行生态条件不同不同的生产效

    20、应发挥边际优势时空效应生物学:时空要求不同充分利用固定的空间和时间资源补偿效应多种作物共生减轻病虫、旱涝灾害化感效应间混套作技术要点1、作物品种选配生态适应性相近、特征对应互补、经济效益高于单作2、田间结构配置垂直、水平3、生长发育调控播种、水肥、化控、病虫害、早熟早收第四章 轮作、连作轮作:在同一田地上在不同季节、年际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或者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倒茬:轮作中前茬作物与后茬作物的轮换,也称“换茬连作:在同一田地上连续种植同种作物的种植方式。茬口:轮连作中 影响后茬作物的 前茬作物+茬地,是轮作倒茬的根本依据。茬口特性: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气候、时间、生物、

    21、耕作栽培措施 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作物的茬口特性不同形成特定的轮作方式。轮作倒茬的作用1、病虫草害减轻2、土壤养分和水分协调、均衡利用3、土壤理化性状、土壤肥力调节和改善4、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提高经济效益论述轮作在农业中的作用?1、低投入的传统农业阶段:地力培养2、高投入的现代农业阶段:作用受到了削弱,地位下降3、现代持续农业体系:轮作作用重新受到重视替代农用化学品、病虫草害控制轮作一定能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吗?不一定。决定于作物组成、相应的的农业技术措施。合理轮作+合理施肥减少土壤中氮素和腐殖质的损失,肥力水平到达平衡甚至不断提高。在化肥工业高度兴旺的今天,也应重视轮作。长期实验说明:轮作较

    22、连作增产;即使大量施化肥,轮作也有增产作用。忌连作作物:茄科:马铃薯、烟草、番茄;葫芦科:西瓜;亚麻、甜菜茄、豆、麻不耐连作;主粮、棉、甘蔗耐连作。不耐连作作物:陆稻;豆科豌豆、大豆、蚕豆、菜豆;麻类大麻、黄麻菊科向日葵,茄科辣椒耐短期连作作物:甘薯、紫云英耐连作作物:麦类、玉米、水稻、甘蔗、棉花连作的举例:小麦连作制:春小麦连作东北平原;冬小麦连作北方无灌溉的冬麦区。玉米连作制:辽东半岛和黄淮海北缘地区。水稻连作制:单季稻连作南北方都有;双季稻连作南方稻区。棉花连作制: 新疆棉区。麦-稻复种连作制:淮河以南、长江两岸。麦-玉复种连作制:黄河流域南部平原、长江流域山地。思路:植物:营、水需求,

    23、毒害。土壤:性状供肥能力连作的弊端:1、营养物质偏耗2、土壤水分大量消耗3、有毒物质积累4、病虫草害加重4、土壤物理性状恶化。6、土壤的供肥能力降低连作弊端/障碍的消除施肥和灌溉及时足量消除营养偏耗和水分缺乏农药及时合理使用缓解病虫草害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障碍。品种有方案地更换土壤耕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有毒物质分解,调节土壤微生物活动状况提高土壤供肥能力。但凡有利于控制病虫蔓延和杂草滋生的各种农业技术措施都可缓解连作的危害。为什么生产上还有连作存在?1、社会需要。粮、棉、糖2、资源限制。特定的资源条件只适宜栽培某种作物3、经济效益。棉花、烟草4、作物结构。商品粮、棉、蔗基地作物优势单一5、

    24、作物的耐连作特性、新技术应用第五章 土壤耕作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层和地面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画出土壤耕层结构图,说出各层特点作用,并结合耕作制度现状分析如何构建合理的耕层?表土层:010cm,受气候条件和耕作栽培措施影响较大。覆盖层03cm,种床层310cm稳定层:1030cm根系活泼层作物对养分、水分、空气要求的敏感地带。该层的土壤物理性状、蓄水和保水和供水供肥能力对作物生长发育有重大影响。心土层:3050cm结构紧密,受外界影响较小肥力因素较为稳定,物质转化慢。对耕层肥力和作物生长有影响。犁底层:深耕时,农具力作用

    25、+底土较强的塑性,在耕层和心土层之间形成了容重较大,封闭式的犁底层。犁底层减弱了耕层和心土层底能量和物质流通。耕层熟土层:耕作经常作用的土壤、作物分布的主要土层01525cm表土+稳定层思路:作物需要:耕层、播床、肥料入土、去杂草、减病害土壤结构:耕层构造、三相比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土壤三相比水肥、水热、水气矛盾调整耕层、播床深厚、适宜残茬、肥料及杂草翻耕入土病虫害消灭核心:使耕层构造的各要素之间比例协调。耕层构造:耕层内,各个层次的矿物质、有机质、孔隙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5%、气体25%土壤耕作的类型A根本耕作Basic tillage),又

    26、称初级耕作Primary tillage特点:入土深,强度大,显著改变土壤物理性状,后效较长。举例:翻耕、深松、旋耕。B表土耕作,又称次级耕作(Secondary tillage)特点:入土浅,一般不超过10cm;强度小。目的: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生产条件。举例:耙地(harrowing)、耱地Dragging、中耕Intertill、镇压Packing、作畦Bedding、起垄Ridging如何选用、配套?1.看天2.看地:地貌、土壤耕性、时间土壤耕性:影响耕作难易、质量的土壤属性。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宜耕期:土壤适于耕作的时期。3.看作

    27、物:不同作物要求耕层深度、紧实度不同。4.经济效益核心:保土保水+改善土壤生产力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国外定义:在一季作物之后地表残茬覆盖至少为30%、土壤侵蚀控制约在50%的耕作和种植体系。包括免耕、垄作、覆盖耕作、带状耕作等。国内定义:尚不明确,一般指为减少水土流失、土壤侵蚀而实施的耕作措施。保护性耕作举例免耕(No tillage)三个技术环节:覆盖、免耕播种、应用广谱性除草剂免耕+秸秆覆盖+轮耕少耕(Reduced tillage)等高耕作法、沟垄耕作法残茬覆盖耕作法mulch tillage防风蚀耕作保护性耕作技术分类根据对土壤的影响程度,划分为3种

    28、类型:微地形: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地面覆盖:覆盖耕作土壤物理性状:少耕含少耕深松、少耕覆盖、免耕保护性耕作的理论依据1生物耕作2土壤自调作用3减少机械作业的副作用传统耕作的优缺点优点:形成耕层、防治杂草病虫害、翻耕残茬和肥料缺点:土壤侵蚀、水分损失、不利于有机物积累、破坏原有土层、增加能耗本钱保护性耕作的优缺点优点:保土减少扰动+秸秆覆盖=减少侵蚀、水土流失节水秸秆覆盖减少太阳辐射、阻挡水汽上升培肥保持改善结构气体、水分交换;化学物质:有机碳、NPK;微生物活性土壤:保护减少侵蚀、水土流失水分保墒 肥力培肥/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结构改善耕层结构作物生产:耗时少、投入低,节约、增产。增产增效节省工时、

    29、降低投入、降低污染缺点:土壤:温度地温下降早春季节紧实长期导致紧实,容重增加。养分表层富化下层贫化机械化作业困难地面覆盖。作物:杂草、害虫发生加剧,对除草、杀虫剂的依赖性加重技术:适宜的农机具缺乏。长期翻耕:有机质下降,水土流失严重;长期少、免耕:容重增加,犁底层变浅,有机质层化。解决途径?土壤轮耕举例:华北麦玉两熟区:连续三年免耕后进行土壤翻耕土壤耕作制:土壤、气候条件与轮作方式相适应多种耕作法组成的技术体系保护性耕作在中国的前景:局限: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是作物产量不高、效益不明显,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稳产丰产技术是目前中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的限制性因素之一。认知:农户认为秸秆过多、病虫害增加和产量不稳设备:现今配套的农机设备较少,农机具不完善,缺乏相应的追肥机械和植保机械。第六章 养地制度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体系。目的: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农田


    注意事项

    本文(耕作学知识点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