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蜂病敌害的防治.docx

    • 资源ID:25450984       资源大小:29.74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蜂病敌害的防治.docx

    1、中蜂病敌害的防治简介:中蜂病敌害的防治,我现编辑成电子文档,希望对各位养蜂爱好者阅读有所帮助。文档包括中蜂病敌害的防治全部内容A4共计31页,以下是部分摘录:中蜂病敌害的防治一、白垩病的防治方法 蜜蜂的病害种类较多,主要有:白垩病,蜂麻蝇,黄曲霉病,蜜蜂慢性麻痹病,蜜蜂孢子虫病,蜜蜂螺原体病,蜜蜂囊状幼虫病,蜜蜂蛹病,小蜂螨,雅氏大蜂螨。 (一) 白垩病白垩病又名石灰子病,是蜜蜂幼虫的一种顽固性传染病。该病在我国台湾省发现较早,在我国南方省份80年代末期也开始流行此病。近些年来传播蔓延较快,给养蜂生产造成很大危害。1病原 致病菌为子囊球菌,菌丝雌雄异株,两者结合进行有性生殖,形成膨大的子囊球,

    2、其内充满着孢子囊,里面具有大量的子囊孢子。孢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干燥状态下可存活15年之久。2症状发病初期,病虫成为无头白色幼虫,体色与健康幼虫相似,体表尚未形成菌丝;中期,幼虫柔软膨胀,腹面长满白色菌丝;后期,整个幼虫体布满白色菌丝,虫体萎缩并逐渐变硬,似粉笔状。死虫尸体有白色、黑色两种。工蜂将虫体由巢房内拖出到巢门前的地面上和蜂箱底部,工蜂及雄蜂幼虫均可感病,雄蜂幼虫尤为严重。大幼虫阶段易感,巢房盖被工蜂咬破,挑开后可见死亡幼虫。 感染子囊球菌的幼虫,前3天无明显症状表现,少数幼虫体表长出白色菌丝,多数幼虫在第五天死亡。在蜜蜂幼虫体内病变分为6个阶段。孢子静止期(348小时)这一时期在幼

    3、虫中肠内可发现孢囊,孢子球已散布在食物中,孢子粘结在孢子球上呈静止状态。孢子萌发期(372小时)孢于在肠道内开始萌发,孢于萌发时膨大为球型,然后伸出发芽管,此时中肠组织未遭侵染,仍属正常。菌丝增殖期(2472小时)孢子萌发后,在中肠内食物团里形成菌丝,并有孢子产生,此时中肠组织仍无病变出现,接种4872小时,菌丝由肠道内壁穿透围食膜侵入真皮细胞。穿透肠壁期(7296小时)接种72小时后,菌丝体生长旺盛,且有菌丝团穿透肠壁,中肠外壁真皮细胞有穿孔,部分细胞受破坏,45天后,中肠受到破坏并发现整团菌丝自马氏管穿出。 体腔增殖期(72120小时)苗丝穿透肠壁或马氏管后,即在体腔内不断增殖,引起脂肪体

    4、、气管和肌肉发生病变。 穿透体壁期(96120小时)菌丝在体腔内大量繁殖,同时侵染体壁,体表充满菌丝,雌雄菌丝在体外交配产生孢囊。3诊断方法 若发现死亡幼虫呈白色或黑色,表面覆盖白色菌丝或黑色孢子粉时,挑取幼虫尸体表层物涂于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大量白色菌丝和孢囊及孢囊孢子时,则可确诊为白垩病;4防治方法采取换箱换脾和药物防治相结合的措施。首先取出病群内所有病虫脾及发霉变质的蜜粉脾,换以清洁的蜂箱和巢脾供蜂王重新产卵。换下的巢脾用二氧化硫(燃烧硫黄)密闭熏蒸消毒4小时以上,可按每10张巢脾放入硫黄35克计算,也可用4甲醛溶液消毒巢脾,浸泡24小时或喷脾再密闭48小时

    5、。加强饲养管理,蜂群应安置于干燥通风向阳的地方,避免在箱底积累潮气,时常扩大巢门帮助蜂群通风,尤其是雨后帮助蜂箱干燥更为重要。 治疗可用:优白净,将药液作100倍稀释,抖落巢脾上的蜜蜂喷脾,每脾约10毫升,每天喷喂1次,用药两次停1日,再用药两次为一个疗程,间隔45天,再作第二个疗程防治,病幼虫可得到治愈。灭白垩一号,为一种高效杀真菌药剂,用法是,取药1包(3克)用少量温水溶解,加50的糖水1升,充分搅匀,喷喂40脾蜂,每3天1次,连续用药45次为一个疗程。二、蜂麻蝇蜂麻蝇又名宽额诺蝇、肉蝇。是以幼虫寄生于蜜蜂体内, 取食其血淋巴和肌肉为生的一种内寄生蝇。除寄生于蜜蜂外,尚有丸花蜂及其他一些野

    6、生蜂。在我国发现于内蒙古、新疆、湖北及黑龙江的部分地区。1形态特征 成虫银灰色,体长69毫米。头部复眼之间有白色条纹,侧额和侧颜均覆有黄色的毛,下颚须细长, 黄色,触角也为黄色,额很宽,雄性约占头宽的13。胸部背面暗灰色,雄性纵条略明显,在雌性中几乎没有纵条。翅透明,腋瓣几乎纯白,边缘带黄色,平衡棒白色,呈烧瓶状。雄性蜂麻蝇的腹部具有大的黑斑和粉被,第二背板有3个常融合的黑斑。 雌性腹部完全被黄灰色粉所覆盖。刚孵化的小幼虫,体长为 0.70.8毫米,宽017毫米,幼虫在蜜蜂体内发育为老熟幼 虫,体长1115毫米,宽3毫米。虫体中间粗壮,两端尖细,呈乳白色。蛹为围蛹,长0.40.7毫米。 2生物

    7、学特性雌性和雄性蜂麻蝇通常在蜂场以外的地方活动,而受孕的雌蝇则盘旋在蜂场上空,喜欢在涂有蓝色、白色、灰色和有光泽的蜂箱盖上栖息。在蜜蜂飞翔中,当雌蝇迅速追上蜜蜂时,便在蜂体上产下幼虫。幼虫以锐利的上颚刺穿蜜蜂腹部节间膜,钻入蜂体内,吸食其血淋巴和肌肉。受危害的蜜蜂29天死亡,多数在45天死亡。幼虫在蜂体内吃光胸部肌肉和腹部各器官,最后仅剩下一个几丁质外壳。幼虫由寄主头胸部连接处或其他部位钻出,潜入土壤中化蛹。716天羽化为成虫,完成一个生活周期需1530天,以蛹越冬。蜂麻蝇多发生在夏季,侵袭青壮年蜂。受危害蜜蜂初期表现疲乏无力,飞行速度缓慢,最后则完全失去飞翔能力,无力地在蜂箱前地面上爬行,身

    8、体出现痉挛、颤抖,仰卧而死。受害严重的蜂群,被害率可高达2844,每天死亡蜜蜂有数百只至数千只,严重影响蜂群的发展和采集力在沼泽地带、滨湖沿海地区、杂草丛生的低洼地区发生尤为严重。 3诊断方法取病蜂或死亡的蜜蜂2030只,去掉头部和第一对足,然后打开胸腔,用放大镜观察,若有蜂麻蝇幼虫寄生,即可在蜜蜂胸部肌肉中见到。 4防治方法 杀灭成虫和幼虫利用蜂麻蝇喜欢栖息于蜂箱盖的习性而又不能辨别水面或其他物面的特点,可在蜂箱上放一白瓷盘,其内盛满水,使其落入水中淹死。清除病蜂和死蜂将蜂群内的蜜蜂抖落于蜂箱外,健康蜂则迅速回巢,而被蜂麻蝇寄生的病蜂因行动缓慢留在蜂箱外,然后将病蜂和死蜂集中起来烧毁,消灭其

    9、幼虫。三、黄曲霉病黄曲霉病又名结石病,是危害蜜蜂幼虫的真菌性传染病。该病不仅可以引起蜜蜂幼虫死亡,而且也能使成年蜂致病。分布较广泛,世界上养蜂国家几乎都有发生,温暖湿润的地区尤易发病。 1病原主要为黄曲霉菌,其次为烟曲霉菌。这两种真菌生活力都很强,存在于土壤和谷物中。黄曲霉菌成熟的菌丝呈黄绿色,烟曲霉菌的成熟菌丝呈灰绿色。以孢子传播,分生孢子圆形或近似圆形,大小为36微米,呈黄绿色。 2症状 患病幼虫初呈苍白色,以后虫体逐渐变硬,表面长满黄绿色的孢子和白色菌丝,充满巢房的一半或整个巢房,轻轻振动,孢子便会四处飞散。大多数受感染的幼虫和蛹死于封盖之后,尸体呈木乃伊状坚硬。成蜂患病后,表现不安,身

    10、体虚弱无力,行动迟缓,失去飞翔能力,常常爬出巢门而死亡。死蜂身体变硬,在潮湿条件下,可长出菌丝。3诊断方法 若发现死亡的蜜蜂幼虫体上长满黄绿色粉状物,则可取表层物少许,涂片,在400600倍显微镜下检验,若观察到有呈球形的孢子头和圆形或近圆形的孢子及菌丝时,即可确诊为黄曲霉病。4流行特点黄曲霉病发生的基本条件是高温潮湿,所以该病多发生于夏季和秋季多雨季节。传播主要是通过落入蜂蜜或花粉中的黄曲霉菌孢子和菌丝,当蜜蜂吞食被污染的饲料时,分生孢子进入体内,在消化道中萌发,穿透肠壁,破坏组织,引起成年蜜蜂发病。当蜜蜂将带有孢子的饲料饲喂幼虫时,孢子和菌丝进入幼虫消化道萌发,引起幼虫发病。此外,当黄曲霉

    11、菌孢子直接落到蜜蜂幼虫体时,如遇适宜条件,即可萌发,长出菌丝,穿透幼虫体壁,致幼虫死亡。 5防治方法 蜂场应选择干燥向阳的地方,避免潮湿,应时常加强蜂群通风,扩大巢门,尤其雨后应尽快使蜂箱干燥。对患病蜂群的巢脾和蜂箱消毒,撤出蜂群内所有患病严重的巢脾和发霉的蜜粉脾,淘汰或用二氧化硫(燃烧硫黄)密闭熏蒸。患病蜂群喷喂优白净或抗白垩一号药物治疗,方法及用量均同白垩病。在淘宝上可以下载中蜂病敌害的防治全文31页,在淘宝中输入 莫泊桑小说 项链、羊脂球 我的叔叔于勒 电子书版 搜索即可,或联系QQ:6。1形态特征 大蜂螨的个体发育分3个阶段,即卵、若螨和成螨。卵圆形。雌螨可产两种卵,一种为有肢体卵,0

    12、65毫米45毫米。一种为无肢体卵,个体较小,逐渐变黄枯干而死。雌螨在幼虫封盖后60小时开始产下有肢体卵,卵白色,在薄薄的卵膜内可见到胚胎,形似紧握的拳头。若螨若螨分前期若螨和后期若螨。前期若螨卵圆形,白色透明,具有4对足,大小为07毫米08毫米,腹面具有肛板,气管未成熟。足为角状,跗节有小吸盘。雄性前期若螨大小为06274毫米058069毫米,肛板外形较硬,气管及足与雌螨相同。雌性后期若螨为卵形,大小为0911毫米1l416毫米,背板骨质化明显。雄性后期若螨为圆形,大小为0740.88毫米0708毫米,4对足。根据刚毛的分布可以区分出雌雄性螨,雌螨多刚毛,而雄性的刚毛只分布在肛区。 成螨 雌成

    13、螨,棕褐色,体被整个角质化的背板所覆盖,背板具有网状花纹。有些雄螨背板上具有黑色斑,身披浓密的刚毛,体呈椭圆形,大小为144毫米173毫米,腹面由胸板、生殖板、腹股板、腹侧板及肛板组成。口器位于身体的下方,由整肢和脚须组成刺吸式口器,气门在第三及第四对足基节间外侧,足粗短,由6节组成。雄成螨,体呈卵圆形,淡黄色,骨质比较少,大小为089毫米073毫米,背板与腹板愈合,触角上有可动肢,变为凹状附肢,小端匙状,适于传送精液。口器下方为性器官,腹面各骨板除肛板外,均不明显,腹面前肛区多刚毛,体后部刚毛较粗。2生物学特性生殖特性 1只雌螨能产17粒卵,多数产25粒,进入巢房内的大蜂螨有产卵能力的占94

    14、.8,无产卵能力的仅占52,试验查明,雌螨进入蜜蜂封盖幼虫房48小时后与雄螨交尾受精,腹部膨大,行动迟缓,6064小时开始寻找产卵场所,并将卵产于巢房壁和巢房底部。大蜂螨产卵能力虽然很强,但成活率很低,能够形成新雌螨的仅占358,死亡38;形成新雄螨的占17,死亡9.4,而不能发育为成螨的占33。雄螨与雌螨交配后不会立即死亡,大部分雄螨是在幼蜂羽化出房后死亡,而雌螨则随着幼蜂出房时寄生于蜂体或转移到新的幼虫房。试验证明,潜入工蜂封盖巢房的大蜂螨均为雌螨并在封盖房内只繁殖一代,没有世代重叠现象。受孕雌螨,产1个卵时,多数情况下发育为雌螨,若产两个以上的卵时,则必有一个发育为雄螨。检查封盖巢房,鉴

    15、别雌螨与雄螨之间的性比例为142:1。生活周期大蜂螨的生活周期分别为卵期2024小时,前期若螨5258小时,后期若螨8086小时。雄螨整个生活周期为65天,雌螨7天。寄生习性蜂螨的寄生分为蜂体自由寄生和封盖房内繁殖两个阶段。在蜂体自由寄生阶段,寄生于工蜂和雄蜂的胸部和腹部环节间,一般情况下,1只工蜂体上寄生12只雌螨,雄蜂体上可多达7只以上。在封盖巢房内繁殖阶段,工蜂幼虫房通常寄生13只,而雄蜂幼虫房可高达2030只螨。其原因是:第一,雄蜂幼虫房集中于巢脾边缘,温度较低,适于大蜂螨的寄生和繁殖。第二,雄蜂幼虫发育阶段分泌激素的引诱作用。 第三,雄蜂幼虫发育期较工蜂幼虫长12小时,工蜂对雄蜂幼虫

    16、饲喂次数多,这样便增加了蜂螨潜入的机会。温度的影响大蜂螨发育的最适温度为3235。1013即可冻僵。1820开始活动,42出现昏迷,4345出现死亡。据室内人工培养观察,大蜂螨最长可活54天,在繁殖期成螨平均寿命为4345天。在北京地区,越冬蜂群内蜂螨寿命在3个月以上。而在我国东北、西北寒冷地区,大蜂螨在成蜂体上寄生寿命可达6个月以上。 3大蜂螨对蜜蜂的影响受大蜂螨危害严重的蜂群,在蜂箱前可见到许多蜂体变形的幼蜂,翅不能伸展或残缺,工蜂体型变小,雄蜂的性功能降低,蜂王寿命缩短。幼虫在产生眼睛色素时如被23只大蜂螨寄生,体重将减少1520,大蜂螨吸食蜜蜂体液,可使蜜蜂每2小时减轻体重010 2,

    17、飞行能力也降低。如在幼蜂羽化后l10天寄生大蜂螨,蜜蜂的寿命减短50。此外,被大蜂螨危害的蜜蜂,由于身体被刺穿伤口,很容易造成蜜蜂麻痹病病毒的侵入,感染麻痹病。 蜜蜂被大蜂螨寄生后,经常扭动身体,企图摆脱,结果造成蜜蜂精疲力尽,虚脱死亡。正在发育的蜂群,因蜂螨的寄生,蜂群群势减弱。受害严重的蜂群,各龄期的幼虫或蛹出现死亡。巢房封盖不规则,死亡的幼虫,无一定形状,幼虫腐烂;但不粘巢房,易清除。死蛹头部伸出,幼蜂不能羽化出房。也可在工蜂、雄蜂幼虫及蛹体上见到寄生的大蜂螨。若在秋季繁殖适龄越冬蜂时期之前不及时治螨,蜂群就不能安全越冬,造成严重损失。4蜜蜂对大蜂螨的抗性(抗螨性) 中蜂是大蜂螨的原始寄

    18、主,在长期演变过程中,使中蜂产生了抗螨性,主要原因是中蜂清理蜂螨的能力强。试验观察证明,中蜂用前、后足刷理其胸、腹部或扭转腹部的侧腹面,以清除身体上的螨,并且清除很快,这种清理行为称作自行清理。当自行清理不成功时,蜜蜂便立即摆动身体作清洁舞动作,由同伴蜂用上颚叼咬蜂螨,并用前足抱着,叼离蜂体或掉落在蜂箱底部,这种动作称为同伴清理行为,是主要的清理行为。成堆蜜蜂清螨现象占少数,这种称作集体清螨行为。 5诊断方法 症状检查根据巢门前死蜂情况和巢脾上幼虫及蜂蛹死亡状态判断。若在巢门前发现许多翅、足残缺的幼蜂爬行,并有死蜂蛹被工蜂拖出等情况,在巢脾上出现死亡变黑的幼虫和蜂蛹,并在蛹体上见到大蜂螨附着,

    19、即可确定为大蜂螨危害。 峰螨检查从蜂群中提取带蜂子脾,随机取样抓取50lOO只工蜂,检查其胸部和腹部节间处是否有蜂螨寄生,根据蜂螨数与检查蜂数之比,计算寄生率。用镊子挑开封盖巢房50个,用扩大镜仔细检查蜂体上及巢房内是否有蜂螨,根据检查的蜂数和蜂螨的数量,计算寄生率。春季或秋季蜂群内有雄蜂时期,检查封盖的雄蜂房,计算蜂螨的寄生率,也可作为适时防治的指标。6发生规律 蜂螨的消长与蜂群群势、气温、蜜源及蜂王产卵时间均有较密切的关系。在北京地区,大蜂螨自春季蜂王开始产卵、蜂群内有封盖子脾时就开始繁殖,夏季蜜粉源充足,蜂王产卵力旺盛,蜂群进入繁殖盛期,这时蜂螨的寄生率 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到了秋季外界气

    20、温低,蜜源缺乏,蜂群群势下降,而蜂螨仍继续繁殖,并集中在少量的封盖子脾和蜂体上,则蜂螨的寄生率急剧上升;到秋季或初冬蜂王停止产卵,蜂群内无子脾时,蜂螨停止繁殖,以成螨形态在蜂体上越冬。 因此,大蜂螨一年四季在蜂群中都可见到。7防治方法热处理把蜜蜂抖落在金属制的网笼中,以特殊方法加热,并不断转动网笼,在41下维持5分钟,可获得良好的 杀螨效果。此种物理方法较化学药物杀螨的好处多。但在实际应用上较不方便,未能在养蜂生产中推广应用。 生物学特性的应用利用大蜂螨喜欢雄蜂房的特性, 制造特殊的雄蜂巢础,诱使蜂王产雄蜂卵,孵化为雄蜂幼虫,待蜂螨向雄蜂房聚集后抽出烧毁,采用这种方法可使蜂螨减少2030。此外

    21、,经常割除雄蜂巢房,并清除雄蜂幼虫和蜂螨,以减少寄生率。 药物治螨根据蜂螨寄生于蜂体、繁殖于封盖房的特点,为了取得彻底的防治效果,最好在早春蜂王尚未产卵和晚秋蜂王停止产卵,蜂群内没有封盖于脾的有利时机施药。治螨药物种类很多,现将我国常用的有效防治药物作一介绍,供防治时选用。(1)速杀螨:是一种新型杀螨剂。对蜜蜂安全。试验测定表明,致死浓度为205ppm,对蜂螨的毒性较高,使用25ppm喷带螨的蜜蜂,4小时内蜂螨全部被击落,杀螨效果达100,蜂群防治,使用浓度为0.1,即每个安瓿0.5毫升加水500毫升稀释,在非采蜜期,蜜蜂回巢后,喷洒蜂体,斜喷至蜂体有细雾滴为宜。隔日用药1次,一般两次即可。如

    22、不彻底,隔1周后可再用药1次。 (2)敌螨一号:为非脒类杀螨新药。对蜜蜂安全,致死浓度为2186ppm。对大蜂螨毒性高,使用25ppm喷带螨的蜜蜂,杀螨效果达100%。在蜂群中使用浓度为0125,即每个安瓿05毫升药物加水40Q毫升稀释,于傍晚均匀喷洒蜂体,每周用药1次,连续用药两次,杀螨效果可达100。该药不仅可以杀死蜂体上的螨,而且可以杀死巢房内的蜂螨。 (3) 螨扑高效杀螨片:该药是蜜蜂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新型杀螨剂。对大蜂螨具有高效杀灭效果,使用方法简便易行,杀螨快而且持久,对蜂安全,无残留。使用方法是:用图钉将药片固定于蜂群内第二个蜂路间,强群2片,呈对角线悬挂,弱群l片,3周为一疗程。

    23、这种新型杀螨剂与现有药物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杀螨剂附着在载体上,不与蜂产品直接接触,对蜂产品无污染。 第二,对蜜蜂安全,对大蜂螨杀灭效果好,药效持续时间长,对陆续出房的螨可相继杀灭,防治效果高达100。 第三,使用方便,省工省时,在需要治螨时,随同检查蜂群时将药片悬挂在巢脾上即可,无需另行开箱,同其他喷雾、熏烟治螨药物相比,可提高工作效率510倍。 该药已获得国家专利,是当前我国防治蜂螨药物中最为理想的药物,在实践中深受广大蜂农的欢迎和赞扬,现已在全国普遍推广应用。以上3种药均由蜜蜂研究所蜂药厂生产,供应全国需要。十一、烂仔病的防治由于“病原”对抗生素敏感,病群用药物较易控制。但不久会

    24、再次复发。周而复始,似乎有始无终。针对上述特性,鄙人根据自己经验总结出一些“防、治”陋法。如对大家有用,吾心慰也。 所谓“防治”,既是防为主,治为辅。防是一堵墙,这堵“墙”牢实了,“病”无法穿越,何来治一说。 一、防 1、蜂王:蜂王是是群之母,蜂之源,整个王国的兴衰首要在于“王”。在“王”换与留这个问题上本论坛蜂友众说纷纭,莫衰一是。有人说“王”用了一、二年还是青壮年,该留之;有人说“王”该1年2换理论上分析前者不无道理,但不利于“防”病。因为“王”留下时间越长,携带病菌(毒)越多,加上年久体衰,产子(卵)绵缓质差,即便是优秀蜂王,同样容易导致病情萌发。再好的“王”也要舍得割爱。从防病的角度出

    25、发,1年2换无可非议。这是养蜂人日久月累得来的的宝贵经验。及时换王不但是保证群势强盛的关键,同时也是减少病源的法码。曾在一篇文章中见过这样一段叙述:“换王抑制病害的意义在于:断子,箱内缺少寄主,切断传染的循环,减少主要传染源;体内带毒工蜂无虫可育,出巢采集,新出房的工蜂因群内无病虫,无需清除病虫,不会受到感染,在哺育下一批新王产卵孵化的幼虫时不成为传染媒介;通常新蜂王生活力强,带毒少。” 2、箱、脾:蜂箱与框脾使用时间越长,积聚菌(毒)越多。有条件的话,最好一个季度或半年换一次消过毒的蜂箱,并且及时换掉旧脾。旧脾不但令巢虫钟爱,而且粘附在巢眼底和巢眼壁上一层层厚茧衣更是病(毒)的寄宿处。如长期

    26、不换箱、换脾(旧),即便是一次“假性烂仔”便成了“真性烂仔病”迅速爆发的根源(诱发)。 3、饲喂:蜜蜂也是动物,需要一个强健的体质。强健体质的建立与养蜂人(主人)的关爱分不开的。缺蜜少粉季节不能让蜜蜂自生自灭,应当给予必要饲喂。然而,不是饲喂过了蜜蜂就会变得强健,弄不好适得其反,只有科学合理地饲喂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购买的花粉年份莫测,陈年花粉营养缺失大半。在不明原因下,为了你的爱蜂健康强盛,不妨加入适量的“精氨酸”、“赖氨赖”,令花粉营养足沛如初。多喂蜜水,少喂白糖。白糖喂多了有害无益(营养素单一,久喂蜂衰)。有人会质疑:我从来没这样喂也没见得过病。那是因为你的爱蜂在你精心照料下蜂盛体健。一

    27、旦忽略管理蜂体质衰弱下来,就会染病。就象我们人一样,各种疾病潜伏在肌体内,只是我们肌体强壮将“病”抑制了下来,一旦某个系统“薄弱”,病菌(毒)就会乘虚而入爆发疾病。 4、施药:针对“烂仔病”爆发高峰期(南方8-10月,北方不敢妄说),7月中下旬就要做好预防措施,给爱蜂施药预防,驱除体内病菌(毒)。为了避免药残污染,许多蜂友以及专家撰文呼吁施喂中药,提倡环保是对的。而中药的药性只在于调理和极微抑制,实用性不大,且十分烦琐,本质上起不到多大作用。因为“欧幼”的诸种病菌只对西药抗生素敏感,可以说一触即灭。如此说来,只有弃“中药”施“西药”才是稳妥之举。为了避免药物残留,不可水喂(工蜂会将含药糖水搬入

    28、巢房储存),只能粉喂(粉、蜜、药拌匀后发酵一天,搓成团放在框梁上)。一般连续施喂两次即可,到9月份再连续施药饲喂两次。 如果蜂人做到了上述四点,不能说确保你的爱蜂百分之百安然无恙,但至少能将发病机率降低到了最少限度。要么就别玩(养蜂),要“玩”就必须得遵遁这一行的自然规则,否则后果不虞。(用什么“抗生素”,请见后)。 但世事无绝对,再好的“防”也会也会出万一。一旦发病,要面对现实,沉着冷静。既然这样子了,急有什么用?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改变眼下糟糕的局面。 二、治 有关治“烂仔病”的方法(药物),网上一搜索,满目皆是。有些蜜蜂方面的杂志也在规教蜂人施药,五花八门,相互抄袭;手法不一,但最终殊途同

    29、归。甚至有绝对权威的中华蜜蜂网对“烂仔病”施药之法同样滞后千载。统一概之,手法老套,抱残守缺,没有创新,根本不能与时同步。劳苦知乏的养蜂人,以为得到了神医“华佗”和“扁鹊”的福音,于是依样画葫结果几番折腾,钱花了,人累了,蜂没了 普遍看到的,听到的都在教人施药之法:“用“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XX粒”。殊不知,这些药物都是几十年前“抗生”药物,早年研究人员将医治之法发表了出来,一直被人抄来抄去相传至今。改革开放后,受市场经济的剧烈冲击,有关“蜂”方面的研究单位作鸟兽散,再无人对病菌不停变异进行跟踪和研究。所以施药仍然用以前老一套。也就是说,还在用当年的弓箭射飞机。 下面来说说我的施“

    30、治”陋法: 既是:换箱、换脾、施药、换王四步骤。给病群一个相对的新净环境。 1、换箱:将换下的蜂箱搬离蜂场,免得爱蜂闻味而至遭感染。然后用水冲洗干净蜂箱放在日光下暴晒几小时,再用“4的甲醛溶液”或70%酒精对箱内喷杀消毒,干后洗净备用。 2、换脾:同样将换下的脾搬离蜂场,用火焚之。换入的新脾一定要“封盖仔脾”或消毒的备用巢脾(空脾),切勿调换入幼仔脾,因为带病工蜂体内病菌倘未清除,工蜂爱仔心切,会立即哺喂,这样一来等于白花了气力,新一轮“烂仔”会立马爆发。 3、施药:将病王幽囚于框梁上,让它发挥最后一点作用抑制工蜂产卵。不要急于介入新王。首先要做的就是施药。“大师们”宣嚷的“土霉素”、“四环素

    31、”对病菌已没有多大杀伤作用了,病菌已适应性地产生了抗体。人类针对病菌耐药特性又研制出了第二代“抗生素”,可笑的是病菌又迅速产生另一种适应性的基因接着人类研制出第三代,第四代可是无论人类怎样改变“抗生素”灭杀成因,病菌不久又会产生出新的基因自保。现在已发展了第五代“抗生素”药物。如此周而复始,“人”、“菌”大战延续不断,不知何时是了。鄙人根据“烂仔”染色“革兰氏阳性”或“革兰氏阴性”多样性病因的特点。筛选出几类抗生素药物供大家参考:“大环内酯类第四代”、“氨基苷类第三代”、“头孢第一、三、四代”(头孢第一代着重灭杀“革兰氏阳性”,对“阴性”却无能为力。第三代秒杀“革兰氏阴性”,却对“阳性”作用极微;第四代“阴、阳”同时灭杀,但杀“阴”明显胜过“阳”。所以一、三、四代要有选择性地同时使用。) 4、换王:施药三天后,工蜂体内病菌完全清除。介入一只产卵积极的健康蜂王(提前一天除去病王)。蜂王产满两脾后,将卵脾抽出,换入子脾,让劫后余生的蜂群繁


    注意事项

    本文(中蜂病敌害的防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