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自然地理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一.docx

    • 资源ID:25485715       资源大小:24.87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然地理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一.docx

    1、自然地理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一自然地理学名词总汇(一)1.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2.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3.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4.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5.岩浆岩:

    2、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6.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7.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8.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

    3、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9.褶皱: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成为褶皱。褶皱能直接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两种。10.断裂: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因所受应力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虽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位移的断裂构造叫做节理。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则称断层。11.火山喷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火山喷出物很复杂,有气体、液体和固体。火山喷发形式有两类:裂隙式喷发;中心式(或管状)喷发。1

    4、2.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的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13.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板块浮在软流层上,其内部稳定,边缘是比较活跃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扩张型边

    5、界(或增生型、拉张型、离散型边界):是新地壳增生的地方,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如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边界。其主要特征是,岩石圈张裂,岩浆涌出,形成新的洋壳,并伴随高热流值和浅源地震。俯冲型边界(或汇聚型、挤压型边界):见于两个板块相向移动、挤压、汇聚、俯冲、消减的地方。又分为海沟岛弧型(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和地缝合线型(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转换断层型边界(或次生型、剪切型、平错型边界):在这种边界上,没有板块的新生和消亡,是由于前两类边界的活动导致板块间的其他部分作剪切向水平错动而形成,仅见于大洋地壳中。14.大洋中脊:由于海底扩张形成的,位

    6、于大洋中间、纵贯世界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大洋板块新生的地方,是板块发散型边界。15.地缝合线: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缝合线。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沟系中发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16.地质年代:在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的组成、构造及外部形态不免经常发生变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时间,可以清晰的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通常以地质年代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和顺序,地质年代又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之分。17.相对年代法: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此法虽能分清地质时间的先后

    7、,却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18.绝对年代法: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元素蜕变规律计算其绝对年龄,即距今天的年数。 19.温室效应:大气成分,尤其是某些微量和痕量气体,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对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却能强烈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再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因长波辐射而导致温度降低,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即大气的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及近地面大气温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适合地球生物和人类的生存,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既包括自然大气中固有的CO2、水汽、O3、CH4、N2O等成分,也包括人类活动释放的污染物质,主要有氟氯烃化合物(CFC

    8、s)及CO2、CH4等。20.信风:低纬信风带是自副热带高压向赤道低压带吹送的气流,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在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气压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可以预期在一定季节海上盛行的风系,称为信风。特点是风向稳定,因其与海上贸易密切相关,也称贸易风。信风向纬度更低,气温更高的地带吹送,因此其属性比较干燥,有些沙漠、半沙漠就分布在信风带内。21.海陆风:在沿海地区,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以一日为周期,这就是海陆风环流。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22.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

    9、(谷风);晚间地面风从山坡吹向谷地(山风),以一日为周期,这就是山谷风环流。23.焚风: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1/100m),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按湿绝热直减率降低(0.5-0.6/100m),大部分水分在迎风坡降落。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这就是焚风。焚风效应对植被类型与生态特征、成土过程和土壤类型都有一定影响。焚风在我国西南山地特别显著。24.气团:是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铅直稳定度等物质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气团内部物理属性相近,其

    10、天气现象也大体一致,因此气团具有明显的天气意义。25.锋: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为锋。锋是占据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锋面两侧的空气温度、湿度、气压、风、云等气象要素有明显差异,锋面坡度越大天气变化越剧烈。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26.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根据气旋产生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两种类型。27.厄尔尼诺:为西班牙文,意为“圣婴”,秘鲁渔民用以称呼圣诞节前后南美沿岸海温上升现象,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则用以专指赤道

    11、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在有的年份,由于大气环流变异,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移,东南信风减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寒流,海温升高,上涌还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和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释放大量H2S进入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流的这种变化,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称为厄尔尼诺。28.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域称为海。大洋的边缘因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分离的部分称为海。海从属于洋,或者说海是洋的组成部分。海的面积和深度都远小于洋。由于靠近大陆,有河流注入,海水的理化性质受陆地影响。基本上没有自己独立的洋流系统,也不具有洋那样明显的垂直分层

    12、。29.潮汐:由月球和太阳引力引起海面周期性的升降现象。根据潮汐的周期变化,可分为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三种类型。30.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潮流也分为半日潮流、混合潮流和全日潮流三种类型。31.波浪: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四个要素。32.洋流:大范围的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就是洋流(海流)。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3.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水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

    13、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的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其成因主要是地面水在本身重力作用下,不断侵蚀地面的结果。河流沿途接受不同级别的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这就是水系。水系形式是一定的岩层构造、沉积物性质和新构造应用场的反映。34.流域:每一条河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就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35.流域面积:流域地面分水线和出口断面所包围的面积,在水文上又称集水面积,单位是平方公里。这是河流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大小直接影响河流和水量大小及径流的形成过程。36.河网密度: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其大

    14、小说明水系发育的疏密程度。受到气候、植被、地貌特征、岩石土壤等因素的控制。37.河流的水情要素:为了认识河流的特征及其地理意义,描述水情变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水位、流速、流量、含沙量以及河流的温度和冰情等。38.径流的形成阶段:停蓄阶段、坡面漫流阶段、河槽集流阶段。39.径流模数: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上的产水量。单位m3/(akm2)。在所有计算径流的常用量中,径流模数消除了流域面积大小的影响,最能说明与自然地理条件相联系的径流特征。通常用径流模数对不同流域的径流进行比较。40.径流系数:一定时期的径流深度y与同期降水量x之比,=y/x。径流系数常用百分比表示,降水量大部分形成径流则值大,降水量大

    15、部分消耗于蒸发和下渗,则值小。41.沼泽:通常把较平坦或稍低洼而过度湿润或有薄层积水,生有喜湿植物并有泥炭形成或积累的地段称为沼泽。形成过程: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42.地下水:埋藏在地面以下土壤岩石空隙(孔隙、裂隙和溶隙)中的水统称地下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表水的渗入和大气中水汽的凝结。其物理性质有湿度、颜色、透明度、比重、导电性、放射性、嗅感和味感。43.波美度:盐水的比重可用波美度来表示,一升水内含有10克NaCl,则其盐度相当于1波美度。44.泉:当含水层或含水通道被揭露于地表时,地下水出露成泉;或者说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45.硬度:是指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这是评价水质的重要指

    16、标之一。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当水煮沸时,部分钙、镁离子与重碳酸作用生成重碳酸钙、重碳酸镁沉淀,沉淀部分叫暂时硬度。水沸腾后仍留在水中的钙、镁含量即为永久硬度,等于总硬度减去暂时硬度。46.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经过堆积和变质演变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态,能自行流动的天然冰体。它随气候变化而变化,但不会短时间内形成或消亡。雪线触及地面是发生冰川的必要条件,故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冰雪气候的产物。47.成冰作用:是指积雪转化为粒雪,再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的过程。重结晶、渗浸和冻结成冰,是成冰作用的三个基本类型。48.雪线:某地某一海拔高度上,可能存在年降雪量等于年消

    17、融量,这一高度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通称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叫雪线。49.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50.风化壳:地球表层岩石风化与剥蚀后,由残留在原地覆盖于母岩表层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其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如高温多雨,温度差较大,岩石多节理、裂隙、构造破裂显著。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植被、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地势起伏和缓较稳定,植被覆盖度高,地表流水侵蚀

    18、较弱,地下水流动显著且地下水位较低。51.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时才能发生,因此,坡体滑落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因素和诱发因素。52.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并将侵蚀的物质搬运到山前谷口,在河流下游或河口进行堆积,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凡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成为流水地貌。53.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是指线状水流向分水岭方向的侵蚀。它是河流下切侵蚀作用的结果,是河床、谷地不断的向源头方向伸长。54.流水

    19、的搬运作用:流水携带泥沙和推动沙砾发生位移。其方式有悬移、推移、跃移和溶解搬运。55.流水的堆积作用:当流动的水量减少,坡度变缓,流速降低或进入水流的泥沙增加时,其动能就减小,一部分物质堆积于坡麓、河谷、平原、洋盆、称为堆积作用。56.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山口堆积而成的扇形堆积体。洪水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砾石搬运物,到出山口由于坡度急剧变缓、水流分散和下渗、水量减少、流速减缓,动能降低,因而大量的碎屑物散开形成以出山口为顶点,向外辐射状的扇形堆积体。常年径流也可形成类似扇形地貌,称冲积扇。两者并无明显界线,主要是发育环境不同。57.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水

    20、混合的特殊洪流。形成泥石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坡面坡度和沟谷纵比降较大(谷深坡陡的地形),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供给。泥石流是种地质灾害。58.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到某一基面的控制,河流下切到这一基面后,就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河流侵蚀基准面。海平面是控制外流河向下侵蚀的下限,这一控制河流下蚀的最低基准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湖盘、干支流交汇处、坚硬岩坎甚至堤坝,也可以成为句地的或暂时的基准面。59.平衡剖面:在河流长期作用下(老年河流),当河床纵剖面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达到相对平衡(即河床冲淤平衡),流水只把支流

    21、汇入泥沙全部搬运入海而床底纵剖面保持稳定不变,这时的河床纵剖面称为均衡剖面,它表现为一条近似平滑的凹形曲线。60.河谷:是以河流作用为主,并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参与下形成的狭长形凹地,是一种常见地貌类型。河谷通常由谷坡与谷底组成。谷坡上常发育阶地。河流谷底则发育河床与河漫滩。61.河漫滩:洪水期淹没、平水期出露水面的河床两侧的河谷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62.牛轭湖:河漫滩或冲积平原上,河流凹岸的侵蚀和凸岸的堆积持续进行,可形成自由摆动的河曲,灯泡型曲流河道的曲流颈,因河流侧蚀而变狭窄,最后在洪水期被洪水冲掘,河道取直,这就是曲流的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的河道,比降增大,流速加快,侵蚀加强,而原弯

    22、曲河段流速变小,发生淤积,平水期河流走新的直道,残留下形如牛角的弓形河道转化为湖泊,称牛轭湖。63.离堆山:由于地壳上升,弯曲的河流随之下切(切入河曲地段的基岩),自由河曲就转为深切河曲,若下切过程中伴有较强的侧蚀,导致曲流颈被裁弯取直后切穿,原弯曲河道被废弃,曲流颈与废弃河曲之间的山丘即成为离堆山。64.河流阶地:较宽的谷底,尤其是河漫滩河谷,经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谷底部分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沿河分布于谷坡上,即洪水位淹没不了的谷底部分称为阶地。阶地由阶面和阶坡组成。阶地类型有: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65.河流劫夺:一条河流溯源侵蚀使分水岭外移,导致一条河流夺取另一

    23、条河流上游河段的水流,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称为河流劫夺。被夺河上游改道,下游因失去源头而成为断头河。66.河口三角洲:在河流入海(湖)地段,河流和海洋(湖泊)水体存在强烈的交互作用。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67.准平原: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假设一个原始面经过侵蚀和堆积,经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的地貌,就是准平原,也就完成了一个侵蚀循环,此后如果再度出现地壳抬升或基准面下降,便进入了另一个侵蚀循环。68.喀斯特作用: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主,以流水的机械侵蚀和重

    24、力崩塌为辅,共同对碳酸盐类岩石的破坏改造作用成为喀斯特作用。其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存在可溶性的岩石和具有溶解力的流动的水。69.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也叫岩溶地貌,桂、黔、滇广泛分布。岩溶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均可形成喀斯特地貌。70.冰川地貌:是指第四纪古冰川及现代冰川作用形成的各种侵蚀地貌形态和堆积地貌形态的总称。包括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三大类型。71.冰川作用:冰川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称为冰川作用。冰川是改造地球表面形态的巨大力量。包括冰川的侵

    25、蚀作用(刨蚀+拔蚀)、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72.冻土:是指地温处于零温或者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或岩体成为冻土。分为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季节冻土和终年不化的多年冻土两类,冻土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并受海陆分布、岩性、坡向,植被和雪盖的影响。主要在高纬、极地区和中低纬高山高原,气温低而降水量少的地方。73.冻融作用:由于气温周期性的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水和地下冰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土层反复冻融,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导致岩(土)体破坏、扰动和位移,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这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地貌作用,它使岩石受破坏,松散沉积物发生分选和受到干

    26、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冻土地貌。冻融作用包括冻胀、冻裂、冰劈、扰动、滑塌等许多复杂过程,于是形成各种相应的冻土地貌。74.风沙作用:包括风蚀作用、搬运作用、风积作用。风蚀作用包括吹蚀和磨蚀两方面:风吹过地面,由于风压力和气流紊动而引起沙粒吹扬,这种作用,称为吹蚀。风挟带沙粒运移,对地表岩石进行挫磨,乃至钻进岩石裂隙或凹坑进行旋磨,这种作用称为磨蚀作用。搬运作用主要是通过风沙流即携带沙粒气流的运动实现的。当风力减弱或风沙流遇阻,风中携带的沙粒沉降于地面,这种现象就是风积现象。75.风成地貌:由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堆积所形成的侵蚀形态和堆积形态,称为风成地貌。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世界上的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热带温带荒漠区。76.雅丹地貌:形态与风蚀残丘近似但由蚀余松散土状堆积物,如河湖相地层形成的一类特殊风蚀残丘。雅丹“维语”意为陡壁小丘,后来泛指风蚀土墩,风蚀垄、槽相间的形态组合。它以罗布泊西北古楼兰附近最为典型。77.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在我国集中分布于黄土高原。黄土颜色呈各种黄色调,以粉沙为主,结构疏松,富含碳酸岩类。风成黄土具垂直节理,层理不明显,孔隙度大,湿陷性强,抗蚀性弱,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注意事项

    本文(自然地理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一.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