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戎芳毅中国宰相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docx

    • 资源ID:25577112       资源大小:44.17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戎芳毅中国宰相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docx

    1、戎芳毅中国宰相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戎芳毅:中国“宰相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论文编号:AN3T20148440619目 录一、选题原因目的及意义 - 2 -二、制度制定与实施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政策背景 - 5 -三、制度原始文本 - 10 -四、从经济学角度剖析制度的经济含义 - 12 -五、制度颁布后带来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 - 16 -六、制度的现实意义,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 17 -一、选题原因目的及意义宰相制自皇帝至西周就已经出现萌芽,一直到清朝时期,宰相制才真正走到尽头。可是在宰相制存活的几千年的时间中,在历史长河中,宰相制一直作为一种中央集权的政策存在在人们的视野中。还

    2、从未研究这一政治制度的经济学意义。因此,笔者将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重视这一政治制度,希望能给现代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带来一定助益。本次选题的原因:(1)从历代把宰相制的定位来看,如表一: 表一:丞相制在历朝历代的定位 时期丞相制的历史定位夏商西周内容上有“相”意在辅佐君主,但实质上还不算上宰相制春秋战国建立丞相职位,作为一种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丞相”正式成为官名,作为一种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汉朝仿照秦朝,将宰相制度作为一种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隋唐官职有变,但宰相制仍被作为一种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宋朝将宰相划分为三部分,但宰相制仍被作为一种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元代宰相制仍被作为一种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明朝形式上废除宰相,无正式宰相名分,但仍存在作宰相职责的官职,可以说是一种政治制度清代沿袭明朝,存在“宰相”官职,但无名分,仍作为一种政治制度 资料来源:由XX搜集整理得来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宰相制”也叫“丞相制”在历朝历代都作为一种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还未将这一制度与经济挂钩,阐明其经济学意义。因此,这也就是笔者为何选这一选题的原因,笔者将从全新的角度分析这一政治制度,解剖这一政治制度背后的经济学含义。(2)从对“丞相制”的历史评价来看,也都把这一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 丞相制存在的约1500年间,丞相制经历了一些列变革,也是在古代制度中变革次数最多的一项制度,最终,丞相制度以相权的削弱和

    4、皇权的加强而消失。历代皇帝都希望丞相可以辅佐自己处理朝中大小事务,但又害怕丞相一手遮天,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最终还是还是选择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历史学家对丞相制的评价大多是认为丞相制的设立是弊大于利的。主流历史学家认为:丞相虽然分担了皇帝应该要处理的国家事务,减轻了皇帝负担,在特别时期还可以代替皇帝行使国家权力、统领军权,但是丞相容易勾结自己的党羽,以权谋私,甚至想一手遮天,这容易造成对皇帝的蒙蔽,对于皇权和国家来讲都是一种威胁。但值得肯定的是,丞相制的存在减少了党派之争,减少了政治上的动乱。无论历史学家对“丞相制”的评价如何,是好是坏,他们都只是说了“丞相制”对政治上的影响,未分析其经济学

    5、含义,未对这一制度的经济学含义进行评价。笔者将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一政治制度,对这一政治制度进行经济学评价,再见丞相制之一制度的优劣。选题的意义:选择这一题目,一方面是想介绍丞相制的历史发展和历史兴衰,从历朝历代著名的宰相的事迹入手,站在新制度经济学的高度,俯瞰这一制度的经济学意义,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度剖析这一制度在不同朝代的不同经济学含义,从而给现代企业治理、公司治理、社会治理甚至是国家治理带来启发;另一方面,是想借助这一题目仅从丞相制这一制度入手,简单的谈谈中央高度集权与权力的下放的优劣,希望对当今社会相关类似的制度的构建有所帮助。选择这一题目不仅是希望这一政治制度对企业的行政

    6、制度的设立有所启发和帮助,更是希望企业通过笔者的分析,对“丞相制”这一行政制度有经济学的的理解,从而在制定公司制度章程的时候提供良好的借鉴,从收益和成本的角度看待行政制度,将更有利于公司的长期、稳定、和谐的发展。不仅如此,小则看企业,大则对社会和国家都将会有所启发,将会使社会和国家能够更加团结,更加具有凝聚力,有利于社火和谐和国家治理。同时,也能够协调好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作为一项制度做好百姓与国家的“缓冲带”的作用,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是有所帮助的。为了能够使读者对本篇文章有更清晰的了解,将写作思路图绘制如下: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政策背景颁布后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丞相制新制度经济学角

    7、度分析对现实社会的启示交易成本角度产权理论角度委托人代理人角度契约理论角度成本收益角度宰相制的变革过程二、制度制定与实施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政策背景 由于“丞相制”这一制度贯穿春秋到元朝这一历史时期,因此,笔者将把各个朝代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说明在不同朝代下“丞相制”的社会背景、政策背景和时代背景。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并对历朝历代丞相制度有更好的对比比较,笔者将这三大背景做成表格,以便读者进行阅读和分析比较。表二:历朝历代丞相制的社会背景朝代社会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动荡,不安宁,百姓整日遭受战争的苦恼,苦不堪言,社会矛盾积聚。当时的战争主要就是春秋五霸争霸战分别是吴越之战.乐毅征齐.桂陵马陵之战,

    8、战国七雄争霸-长平之战。各诸侯国争霸结束后,都采用一系列政策手段维护国内安定。这时,各种思潮出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秦服装:受五行思想的支配较原来战国时期有较大的改变,等级制度森严道德教育:采用发夹的学说治理国家即人出生到死亡,只要保持本性就好了,不需要学习道德教育,也不学要任何宗教信仰价值观。秦始皇陵:修筑时间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汉朝前209年,秦末,由于政令愈发严苛,而最终爆发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事件,先秦六国诸侯旧贵族也借此时机纷纷复国。公元前207年四月,楚国贵族后代项羽在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而刘邦则入关推翻秦朝廷。其后,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

    9、”,并自行分封天下,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之后两股势力开始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在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佐下,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于前202年正式称帝,立国号“汉”,西汉建国。隋唐集三百年战乱失散的文献,而修造大运河则暴虐无道,人们吃不饱,睡不着,看管还特别凶狠,动不动就狠狠地抽打。隋朝末年由于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叛军反,被缢弑于江都,仅存在了几十年隋朝便宣告灭亡。唐朝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登位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此后,唐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唐

    10、诗、书法,印刷术和火药都出自这一时期。宋朝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宋代的农材赋役制度,大致延续唐末的两税法,但增加了丁税。宋朝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从宋朝开始,东南沿海的港口成为新的贸易中心。元代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繁荣,其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知识分子被失去上升阶梯(科举)导致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资料来源:由XX搜集整理得来表三:历朝历代丞相制的时代背景朝代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春

    11、秋战国时期,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朝统治者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紧密盟友和原商朝统治者的后裔,以及一些获准保持原来土地的地方豪强。这样,中华世界就被分成大批政治实体,由于战争连绵不断,许多诸侯国被消灭。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它已经丧失了一度行使的大部分政治权力。这些诸侯国到了战国初期已经变成了完全独立的国家。 秦战国时代后期,秦统一六国,一统天下。大国由此兴起。当时军人是最为荣耀的职业,平民可以通过战功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使得秦过成为当时最强大、富有的国家。秦灭六国,北征匈奴、降服百越、严刑峻法。汉朝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

    12、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极其具有代表性,扮演了承先启后的重要关键地位。汉朝分为西汉(前202年9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有王莽短暂自立的新朝(9年23年)与西汉更始帝时期(23年25年)。汉高帝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 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自称中汉,又称后汉; 汉昭烈帝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自称季汉,又称西蜀;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隋唐隋朝,公元581年建立。隋文帝的贡献:创立新的选官制度;创立开皇律;律法不再像南北朝时那么

    13、残酷;兴建义仓;创立科举制度;简化地方官制,政治清明。唐朝,从公元618年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共存在了289年。唐朝的兴盛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隋朝打下的基础,唐朝继承了隋朝诸多制度,唐朝分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宋朝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北宋初期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造成了靖康之耻,

    14、北宋灭亡。赵构在江南建立了南宋。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1276年,元朝军队攻占临安,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元代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对汉人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半封建半奴隶制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疆域广阔的王朝,也是首次征服全中国地区的征服王朝。元朝由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市),1279年灭南宋,完成统一。元朝且为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与伊儿汗国等四大汗国的宗主国,名义上五国同为蒙古帝国,其藩属国涵盖东南亚各国。蒙元征服中国后持续对外扩张,

    15、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爪战争等。元中期皇位更迭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明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北巡,元朝退出中原,与明王朝对峙,史称“北元”。资料来源:由XX搜集整理得来表四:历朝历代丞相制的政策背景 朝代政策背景春秋战国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军事: 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变法:管仲变法 秦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中央官制:三公九卿选官制度:军功爵、文

    16、法吏政治形势:严刑峻法,君主专制变法:商鞅变法汉朝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治术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臧荼、彭越、英布等为王,以及一些功臣为列侯隋唐隋唐时,典章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等,对后世影响深远。隋唐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宋朝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

    17、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元代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蒙古国对华北的统治方式,是草原贵族原有的统治体系在它所征服的定居农耕地区的延续。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领六部,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中书省下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省,主要负责财政事务,不过时置时废。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澎湖巡检司:管

    18、辖澎湖和琉球。资料来源:由XX搜集整理得来三、制度原始文本 春秋战国时期: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期,在想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起来。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相当于宰相.的位置,并且皇帝十分看好的。 吕氏春秋.下贤:“魏文侯见翟黄,踞于堂而与之言。翟黄不说。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女欲官则相位,欲禄则上卿,既受吾实,又责吾礼,无乃难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秦朝时期:丞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丞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秦朝开始有了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位列三公,为最高行政长

    19、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中央制度: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召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汉朝时期:西汉前期的中央行政制度早期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西汉,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汉武帝时期,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内廷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

    20、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东汉光武帝时,三公权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东汉早期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和太尉,三公职位虽高,却无实权。尚书台掌管全国政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为其主管长官;尚书仆射一人,为尚书令之副;左右丞各一人,为令、仆之佐。尚书令下分六曹,每曹有尚书一人,侍郎六人。同时,东汉政府还设立三套监察机构,分别是中央的御史台、兼具京官和地方官身份的司隶校尉与地方的州刺史。光武帝同时设立中常侍等宦官职务。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削弱的三公的权力,尚书则权高位低,同时也为之后的宦官乱政埋下隐忧。汉献帝建安13年,曹操掌控下的朝政下令废除三公制,

    21、恢复汉初旧制,复设丞相,由曹操出任,军国大事一由丞相统任。隋唐时期: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的正副长官是中书令和侍郎,下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制。门下省的正副长官是侍中和侍郎,下设给事中,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驳正违失,并审批尚书省的奏钞。尚书省的正副长官是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下设左右丞;该省统辖吏、户、

    22、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执行中央拟定的政令。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臣下避居该职,形同虚设,故左右仆射实际上成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为三省宰相共议军国大事的场所。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己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宫参政。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却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唐中叶后,三省六部制名存买亡。宋朝时期: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

    23、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元朝时期: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遵用汉法,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始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宰执官。其后,相继于各大地区建立行中书省。初期,仍沿用前代制度,以中书省宰执官出领各行省,称行某处中书省事。以后此类行省实际上已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前代所置临时性的分遣机构不同,行

    24、省官若仍以中书省宰相行省事系衔,就与中书省的权限没有区别,嫌于外重,遂更定官制,只称某处行省某官,不再带中书省宰相职衔。至元二十三年(1286),铨定省、台、院、部官,罢各行省所设丞相,只置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以与都省相区别。后来,部分地大事繁的行省许设丞相。延祐七年(1320),复罢各行省丞相,已置者皆降为平章政事。叶顺铁木耳(13241328)以后,某些行省又设丞相,视需要及任职者的地位而定。各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两员(从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两员(从二品),其品秩与都省官同;左司、右司合为一,置郎中、员外郎、都事,品秩皆低于都省。元末,有些行省还增置“添设”平章、右丞

    25、、左丞、参政等官。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距离省治远的地方,另设宣慰司统之,作为行省的派出机构。四、从经济学角度剖析制度的经济含义 宰相连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发於卒伍”。历史上只有辽以宰相为正式官名,其他朝代却都另有正式官名。其职权管辖广狭程度也各有不同,行使职权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宰相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秦朝才真正有了丞相的官职。秦和西汉时的宰相指相国或丞相,御史大夫是副职。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以大司徒、司空、太尉为三公,共掌政事,备位宰相,但实权移至尚书台,由尚书台长官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

    26、纲。魏、晋以中书监、中书令为宰相,而相国、丞相变为赠官,或为权臣篡夺之阶。南北朝时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就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中权力最大者则是录尚书事。隋代定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为宰相。唐代时又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尚书省为左右仆射,三省长官分掌制令、封驳和执行的权力,是最高中枢机构。唐太宗以后,又特派其他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衔,参与政事堂议政,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明清两代喜欢以古官名尊称要职,所以往往称内阁大学士或军机大臣为相,实际上自明洪武十三年废丞相后,已

    27、不再设相。一般说来,由于君主集权的加强,宰相的权力即随之减轻。宰相制在历经约1500年的时间里,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经历了起起伏伏。那么宰相制的设立以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下面,笔者就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宰相制。首先,宰相制内部的形式市场变动,通常是为了迎合皇帝的权利,配合皇帝的要求。从战国时的丞相制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到三公九卿制,再到三省六部制,实际上是对相权一步步分散,加强了皇权。三公和三省就是对宰相权力的制衡,这实际上体现了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制衡体现了权利的相互制约,权利的相互制约就要求信息的相对公开,这就避免了以前一人为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对信息、大臣的完全垄

    28、断和完全制约的现象。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降低交易成本:以开创先例相杰之首中国第一宰相管仲为例。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颍水之滨)。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在军事方面,管仲认为兵在精不在多,强调寓兵于农,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起来。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管仲为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

    29、勋。因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管仲为相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军事和行政上都提出相应的改变措施,并辅佐齐桓公成为公认的霸主。在这一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宰相的职权就是帮助皇帝治理国家,在另一方面,可以说管仲才是真正治理国家的人,齐桓公只是发布公告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说,皇帝是剩余权益的所有者,而在想只是一个打工者,只能领取每年的俸禄作为年薪。皇帝听从宰相的意见,宰相对下边的大臣们进行统一的管理,有奖励有惩治。当时宰相的一手遮天对于皇帝而言是降低了交易成本,节约了相关成本。因为,宰相将下面官员上报的信息全部汇总整合,得出结论,降低了皇帝的时间成本;宰相对汇总的信息进行整合,得出结论,为皇帝提出

    30、政策建议,这降低了皇帝的决策成本;宰相就如同一个大管家,宰相的任务重于皇帝,皇帝就有了时间做他自己的事情,只在发表公告和昭示的时候出现就可以,这就大大降低了皇帝的成本。其次,在群臣之间,群臣的奏章交由宰相过目,不重要的事件由宰相全权处理,这就降低了大臣们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这也是降低交易费用的一方面。 第二,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宰相制的变革:在当时宰相能够一手遮天就在于他手上握有当时的除皇帝以外的最高权力,最高权力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宰相拥有了权利就有了稀缺资源,于是宰相就获得了绝对优势。一旦宰相拥有了绝对优势就会威胁皇权,同时为了争夺这种稀缺资源和绝对优势,在群臣之间就会形成竞争。这就可能

    31、出现暗中勾结,宰相对下属的管理情况只有宰相一人知道,他们之间的官场勾结都形成了对皇帝的蒙蔽,出现不履行契约或随时倒戈的道德风险。为了避免这种道德风险,避免过度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为了避免威胁皇权,从秦朝起就三公,从隋唐时期就有三省。三公、三省都是随着皇权巩固的需要,但又兼顾国家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率而创造的一种新的制度,即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制衡。第三,从产权理论分析宰相制:产权不仅包括有形实物产权,也包括无形产权。在这里,任用宰相的权力就是一种资产,这种资产的所有权归皇帝所有。一方面,皇帝有权任命令他满意的人为相,这就在大臣之间形成竞争,非公平的竞争是主流形式。一些人善用阿谀奉承,进献谗言的方式博得皇帝的喜欢,这就会产生一些奸臣,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所有人都明白产权的所有者是谁,也明白宰相将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代替皇帝行使部分权力,因此就会形成宰相手中的权威。宰相有了权威就可以更好地管理、惩治下属,这将有利于国家的治理。另外,权臣对权利的追求将会形成一种激励,无论其结果是好是坏,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的一些效用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例如官场中的官员试图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


    注意事项

    本文(戎芳毅中国宰相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