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1.docx

    • 资源ID:25661570       资源大小:30.53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1.docx

    1、伶官传序教学设计1伶官传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欧阳修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组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 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

    3、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作者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至皇祐五年(1053)间所撰。在二十四史中,有两部五代史:宋初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称旧五代史,欧阳修撰的名为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以纪传体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其列传中有合传伶官传,记载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人为后唐庄宗所嬖幸并导致败政乱国的史实。和很多史学家一样,欧阳修编撰史书的目的是为封建帝王提供统治经验和历史鉴戒。因此,他除了记叙史实之外,还常常以“论”、“序”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本篇便是伶官传前的序论。

    4、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人。官至枢密副使,参加政事。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积

    5、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工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宋史卷三百十九史传。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令人。后唐庄宗李存勗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

    6、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四、时代背景介绍。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

    7、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五、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强调:矢(sh)盛:shng(盛衰之理);chng(盛以锦囊)函(hn) 六,课文上的知识点 原: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函: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是匣子。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七、自读要点(学生讨论)。 找出论点。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葸在强调后者。 找出论据。 主

    8、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转衰的事实。 文章如何通过正反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在叙事中融人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仓惶出逃、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最

    9、终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证了开头的论点,加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八、讨论:如何理解文章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伶官的情况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紧密,重点落实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过程直接联系起来,突出中心。 1九、介绍新五代史,推荐课外阅读资料: 新五代史即五

    10、代史记,74卷,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因为有薛居正编篡的旧五代史在前,故称之为新五代史。旧史记载了大量帝王“受命于天”等荒诞不经的事,欧阳修以为此书不宜于“垂劝诫,示后世”,故重新编写了五代史。列传皆用类传,有家人一行义儿伶官等传。推荐阅读伶官传及其他篇章。 十、板书设计 胜衰之理岂非人事 (庄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仇雠已灭 意气之盛何其衰也 得之易守之难 成败皆人 谦受益满招损 历史教训: “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十一)、语言训练示例 将下面两段话改成对偶句,并试析两种表达的优劣。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

    11、而纳之。 修改_。 试析:_。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修改:_。 试析:_。 参考答案 修改:庄宗受矢,太庙藏之,每逢出征,则遣从事。以太牢告祖庙,请三矢于灵前。盛以锦囊,负以己躯。统师前驱,士卒争先。凯旋而还朝,纳矢而入庙。 试析:全部使用对偶句,显得板滞。奇偶并用,长短错落,给文章注入灵动之气。 修改: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未及辞庙,仓皇东出,贼未及见,军已溃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试析:答案可参照(1)伶官传序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12、2、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虚词:原,函,告,抑,本。 B、一词多义:与,归,易,告。 c、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3、能力目标: 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

    13、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二、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

    14、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三讲解: (一)思考第一段: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2问:找学生翻译此句。(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2)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例证法 作者立论的依

    15、据是什么?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3)重点字词: 原-名词用作动词,推究,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所以的原因 (4)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二)第二、三段 (1)由时间理出过程 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

    16、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给)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系:缚)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被动) 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2)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

    17、“忧劳”的呢?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告:祭告,祷告。 盛:装。 盛以锦囊:“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3)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

    18、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夜,东:名作状。夜:在夜间。/东:向东。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4)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

    19、呢?”回应论点。 此句用了正反对比。 抑-或者。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三)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于:被动。 所: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的短语。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 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伶官传序 欧阳修 时间事件结论教

    20、训 908年(23岁)受命继志祸智 盛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患勇 (得)忧劳可以兴国常多 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积困 盛衰之理于于 岂非人事哉忽所 衰926年(41岁)身死国灭微溺 (失)(一夫夜呼)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组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21、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导入。2、简介背景:五代史(放入文中介绍)。3、简介作者:欧阳修。4、阅读课文。5、讲析课文,重点第三段,着重体味语气。6、拓展练习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

    22、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 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 讲析课文:

    23、 (一) 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

    24、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5、(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26、?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九)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十)小结: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十一)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 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六国论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如果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论”字,怎样改好? 如:兴亡论等。


    注意事项

    本文(《伶官传序》教学设计1.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