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生物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汇编.docx

    • 资源ID:25974273       资源大小:87.98K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生物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汇编.docx

    1、高考生物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汇编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要点精析】 基本知识一、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方法(一)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孟德尔在研究生物的性状遗传时,正确地选用了豌豆作实验材料,原因是:1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在自然状况下永远是纯种,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结果可靠。2豌豆品种间的性状差别显著,容易区分,用豌豆做杂交实验易于分析。(二)科学地设计实验方法:1首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然后研究多对相对性状在一起的传递情况。2详细记载实验结果,科学地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3以丰富的想像提出假说,解释实验结果,并巧妙地设计出严谨的测交实验,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2、进行验证。二、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应掌握的基本概念(一)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叫显性性状;F1中没有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叫隐性性状。(二)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三)表现型和基因型: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叫表现型,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生物体被研究的性状的有关基因组成叫基因型,例如豌豆高茎的有关基因组成有两种:DD和Dd,矮茎的有关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四)纯合体和杂合体:由含有相同的显性基因或者隐性基因的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合子所

    3、发育成的个体称为纯合体,简称纯种。由含有显、隐性不同基因的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合子所发育成的个体称为杂合体,简称杂种。例如,被研究的相对性状为一对时,基因型为DD或dd的个体为纯合体,基因型为Dd的个体为杂合体。(五)等位基因和相同基因:在杂合体内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在纯合体内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两个相同的基因叫相同基因。例如,D和d是等位基因,D和D或者d和d是相同基因。(六)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显现出不同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例如,在杂种后代中,一部分个体表现为高茎,另一部分个体表现为矮茎的现象就是性状分离现象。三、基因的分离规律(一)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1实验结果:(1)F1只表现显性性状;(2)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分离比接近于31。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见重、难点知识。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1)方法:让F1与隐性纯合类型相交。(2)作用:测定F1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测定F1的基因型;判断F1在形成配子时基因的行为。(3)结果:与预期的设想相符,证实了:F1是杂合体,基因型为Dd;F1产生了D和d两种类型、比值相等的配子;F1在配子形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二)基因的分离规律:见重、难点知识。(三)基因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1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若要选育的优良性状是显性性状,则应通过连续的自交和选择,确定为纯

    5、合体后,才能选用和推广。若要选育的优良性状是隐性性状,经自交测定得到确认后,再选用和推广。2在预防人类遗传病方面的应用:人类有许多遗传病由隐性基因控制,近亲结婚的夫妇,有可能从共同的祖先那里遗传得到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从而使后代出现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应禁止近亲结婚。四、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1实验结果:(1)F1只表现显性性状;(2)F2除了出现两种与亲本相同的类型外,还出现了两种与亲本不同的类型(即出现了性状间的自由组合现象);(3)F2四种表现型的比值接近于9331。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见重、难点知识。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1)方法:让

    6、F1与双隐性类型相交。(2)作用:测定F1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测定F1的基因型;判断F1在形成配子时基因的行为。(3)结果:与预期的设想相符,证实了:F1是杂合体,基因型为YyRr;F1产生了YR、Yr、yR、yr四种类型,比值相等的配子;F1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进行了自由组合。(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见重、难点知识。(三)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意义:1理论意义: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原因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2实践意义:在杂交育种中,有目的地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两个亲本进行杂交,使两个亲本的优良

    7、性状结合在一起,培育出同时具备两种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五、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一)性别决定: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叫性别决定。生物界中雌、雄性别的决定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染色体决定性别是一种最普遍的性别决定方式。1常染色体:概念: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常染色体。2性染色体:(1)概念:与决定性别有关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2)类型:XY型性别决定:全部的哺乳动物,某些两栖动物和双翅目、直翅目昆虫属于此种性别决定。ZW型性别决定:鸟类、爬行动物,某些两栖动物和鳞翅目昆虫属于此种性别决定。3XY型性别决定:(1)特点:(2)后代性别:决定于父方(二)伴性遗传:1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

    8、遗传上表现出与性别相伴不离的联系,这种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2实例:人红绿色盲的遗传,血友病的遗传。3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以红绿色盲的遗传为例):红绿色盲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后代的发病情况有以下四种:从上表可以看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是:(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2)致病基因多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他的外孙。4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的原因:(1)色盲基因(b)与它的等位基因(即正常基因B)分别位于两个X染色体上,Y染色体因过于短小而没有相对应的等位基因。(2)女性只有在两个X染色体上都带有致病基因时才表现为色盲,而男性只有一个X染色体,因此只要X染色体上带有致病基因就表现为色盲。5防止伴性

    9、遗传病发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重、难点知识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的基础,是本小节的重点知识。对分离现象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以及基因分离规律和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是理解和掌握遗传规律的关键,也是解释自然界中各种遗传现象的科学依据,是本小节的重点知识。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涉及到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较为复杂;伴性遗传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但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又不完全相同。因此,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以及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上基因遗传的关系,是本小节的难点知识。一、掌握对遗传现象解释的要点孟德尔的两个经典遗传实验中的性状分离现象和性状间的自由组合现象,

    10、都出现在F2。而F2产生这些遗传现象,与F1体细胞中基因的存在状态、F1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基因的遗传行为有关,也与F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值、F1各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关。尽管教材中对两种遗传现象的解释不相同,但解释的要点则基本一致。因此在学习和理解对遗传现象的解释时,关键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1F1体细胞中,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2F1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基因的遗传行为。3F1形成的配子类型及比例。4F1各种类型的雌雄配子彼此结合的机会。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杂交后,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这是因为:1在F1(Dd)的体细胞中,控制相

    11、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D和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2F1进行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和d彼此分离,各进入一个配子。3F1形成含有基因D和含有基因d两种类型比值相等的雌、雄配子。4两种类型的雌配子与两种类型的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F2出现DD、Dd和dd三种基因型,比值为121,出现高茎和矮茎两种表现型,比值为31。三、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在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杂合体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掌握基因的分离规律,关键要理解以下两点:1等位基因的独立性:等位基因虽然共存于

    12、一个细胞内,但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既不融合,也不混杂,各自保持独立。2等位基因的分离性:正是由于等位基因在杂合体内独立存在,才使得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四、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后,F2出现不同相对性状间的自由组合现象,这是因为:1在F1(YyRr)的体细胞中,控制豌豆粒色的一对等位基因Y和y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控制豌豆粒形的另一对等位基因R和r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2F1进行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即Y与y分离,R与r分离,与此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

    13、位基因自由组合,即Y可以与R组合,也可以与r组合;y可以与R组合,也可以与r组合。3F1形成YR、Yr、yR、yr四种类型比值相等的雌、雄配子。4四种类型的雌配子与四种类型的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F2出现九种基因型,四种表现型,四种表现型的比值为9331。五、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杂合体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又叫独立分配规律。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要注意理解以下两点:1同时性: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同时进行。2独立性

    14、: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间的相互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六、伴性遗传与遗传基本规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是由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染色体与生物的性别决定有关。在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XX,是同源染色体。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XY,这一对性染色体虽然形态、大小不同,但却分别来自父方(Y)和母方(X),并且在减数分裂时能部分配对,说明X与Y之间有一部分同源,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性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也彼此分离,同时,性染色体也与其他常染色体进行自由组合。因此,伴性遗传同样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然而,伴性遗传又有它的特殊性。

    15、因为其一:雌、雄个体的性染色体不同;其二:有些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还有些基因只存在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因此。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往往与性别相伴不离。在分析生物的性状遗传时,如果既有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又有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则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基因的分离规律处理,整体按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处理。 【知识扩展】 一、不完全显性遗传孟德尔在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共研究了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结果都具有明显的显隐性关系,即杂合体(如Dd)与显性纯合体(如DD)

    16、的性状表现完全相同,这种遗传现象,称为完全显性遗传,在生物界中具有普遍性。以后遗传学家发现,有的相对性状在F1中不分显隐性,而是同时表现。例如,普通金鱼与透明金鱼杂交,F1呈现一种中间性状,身体的一部分透明,一部分半透明,一部分不透明,叫五花鱼。这说明,在杂合体内,显性基因的显性作用不完全。雌、雄五花鱼相交后,F2出现了普通型,五花型和透明型三种金鱼,三种表现型间的比值与F2三种基因型间的比值一样,接近于121,说明杂合体内的等位基因照样分离。这种杂合体与显性纯合体的性状表现不完全相同,杂合体内显性基因的显性作用不完全的遗传现象叫做不完全显性遗传。所以,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可以是完全的,也

    17、可以是不完全的。二、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孟德尔在做豌豆的杂交实验时,没有碰到过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现象。事实上,生物体有许多性状,也会有控制相应性状的许多基因,而任何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有限的,因此一个染色体上必然会有很多基因。这些在同一个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的基因,既不能分离,也不能自由组合,它们是如何遗传的呢?1910年,美国的遗传学家摩尔根及其合作者,通过果蝇实验,研究了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揭示了遗传的另一个基本规律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基因连锁互换规律的实质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一个染

    18、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常常连在一起,不相分离,一起进入到配子中去;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局部交换而发生了互换,使得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了重新组合。基因的连锁互换现象在生物中普遍存在。这一遗传规律的发现,证实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说明了因基因间互换而发生的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原因之一。三、从每对相对性状入手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涉及到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较为复杂。然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就每一对相对性状而言,仍然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因此我们在分析两对或两对以上

    19、相对性状的遗传问题时,只要确定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是独立分配的,就可以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然后再将两对相对性状综合在一起分析。例如,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2的结果如下:黄色圆粒种子315,绿色圆粒种子108,黄色皱粒种子101,绿色皱粒种子32,共计556。如果按一对相对性状来分析,结果应是:黄色种子=315+101=416,占74.8,接近3/4;绿色种子=108+32=140,占25.2,接近1/4;圆粒种子=315+108=423,占76.1,接近3/4;皱粒种子=101+32=133,占23.9,接近1/4。根据概率的乘法定律:两个相互独立的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20、等于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乘积。因此,综合分析两对相对性状在F2中存在的情况,结果应是:黄色圆粒种子出现的概率是:3/43/4=9/16;绿色圆粒种子出现的概率是:1/43/4=3/16;黄色皱粒种子出现的概率是:3/41/4=3/16;绿色皱粒种子出现的概率是:1/41/4=1/16;即F2四种表现型的比值为9331。四、本小节知识间的联系(一)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下图(一)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A与a,B与b为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而图中的A与B,A与b,a与B,a与b则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图(二)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两对等

    21、位基因,其中C和D,c与d是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它们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二)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可概括为以下三点:1基因型是生物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现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2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例如,在完全显性遗传时,显性杂合体与显性纯合体的表现型相同,而二者的基因型则不同。3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因为生物的生活环境也会影响生物的性状表现。所以,基因是生物性状表现的物质基础,是内因;环境因素是生物性状表现的外因。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三)两大遗传规律的联系和区别:1两大遗传规律的联系:(1)两大遗传规律

    22、在生物的性状遗传中同时进行,同时起作用。(2)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基础。2两大遗传规律的区别:见下表(四)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遗传实验表明,随着控制杂合体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对数的增加,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更为复杂。下表表示的是,在非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的情况下,F1等位基因的对数与F2基因型和表现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从理论上对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作出预测和分析。(五)人类遗传病的特点:根据控制人类遗传病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可将人类遗传病分为五种类型,其主要特点列表如下: 从上表中可看出:1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女患病机会均等,无性别差

    23、异;由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女患病的机会不等,有明显的性别差异。2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有连续遗传,代代发病的现象;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有隔代遗传现象,一般双亲无病,后代有病。五、与其他章节知识间的联系(一)细胞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的关系:细胞核遗传,是指由细胞核内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染色体是核基因的载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通过雌、雄配子共同传递的。细胞核遗传遵循基因的三大遗传规律。细胞质遗传,是指由细胞质内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含有的DNA分子。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在杂交过程中,杂种后代只表现母本性状。原因

    24、是大多数生物卵细胞的细胞质比精子的细胞质多,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进入卵细胞的一般是精子的细胞核,精子的细胞质很少进入甚至没有进入到卵细胞内,因此受精卵的细胞质主要来源于卵细胞。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只能通过雌配子来传递。所以细胞质遗传不按基因的三大遗传规律进行。虽然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没有丝毫的关系。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存在于细胞这个统一的整体内,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它们控制的遗传现象必定也会相互影响。所以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二)遗传的基本规律与第三章的减数分裂知识密切相关。减数分裂

    25、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是理解基因分离规律的关键。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是理解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关键。在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相互交叉,进行部分片段的互换,是理解基因连锁互换规律的关键。总之,遗传基本规律方面的知识要与减数分裂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掌握。(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上原来连锁的等位基因间的互换,使基因间进行了重组,与本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知识相关。(四)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将在第七章中学到。 【例题讲解】 【例1】 某种基因型为Aa的高等植物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目是 A

    26、雌配子雄配子=11 B雌配子雄配子=13CA雌配子a雄配子=11 D雄配子很多,雌配子很少【解析】 与此题相关的知识点是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课本中在解释分离现象时,有这么一段话:“F1(Dd)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最终产生了含有基因D和d的两种雌配子和两种雄配子,它们之间的比数近11。”这里所讲的11,是指含有基因D和含有基因d的两种雌配子的数目相当,含有基因D和含有基因d的两种雄配子的数目也相当,不能误认为含有基因D和d的雌配子与含有基因D和d的雄配子的数目相等。因为,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所以,含有D和d基

    27、因的雄配子,要比含有D和d基因的雌配子的数目多得多。同样,基因型为Aa的高等植物产生的含有A和a基困的雄配子,要比含有A和a基因的雌配子的数目多得多。答案:D 【例2】 玉米的黄粒(A)对白粒(a)为显性,将一株纯合的黄粒玉米与一株纯合的白粒玉米相互授粉,则这两株玉米结出的种子中 A胚的基因型不同,胚乳的基因型相同B胚的基因型相同,胚乳的基因型不同C胚和胚乳的基因型都相同D胚和胚乳的基因型都不同【解析】 与此题相关的知识点是基因的分离规律和植物的个体发育。解答此题可分两步进行:(1)当纯合的黄粒玉米(AA)作母本时,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两个极核的基因型为AA,则纯合的白粒玉米(aa)作父本,精

    28、子的基因型为a,遗传图解如下:(2)当纯合的白粒玉米(aa)作母本时,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两个极核的基因型为aa,则纯合的黄粒玉米(AA)作父本,精子的基因型为A,遗传图解如下:将上述两次杂交的结果进行比较,可知这两株玉米结出的种子中,胚的基因型相同,而胚乳的基因型不同。答案:B 【例3】 豚鼠的毛色由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黑毛雌鼠甲与白毛雄鼠丙交配,甲生殖7窝,共产下8只黑毛豚鼠和6只白毛豚鼠。黑毛雌鼠乙与白毛雄鼠丙交配,乙生殖7窝,共产下15只黑毛豚鼠。请分别写出三只亲鼠的基因型:甲_,乙_,丙_。【解析】 与此题相关的知识点是基因的分离规律。应用基因的分离规律解遗传题,一般分以下三步进

    29、行:(1)正确判断相对性状间的显、隐性关系:判断方法通常有两种: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后代中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相交,后代中分离出来的那个性状为隐性性状。此题有两种交配类型: 亲代: 甲黑毛 丙白毛子代: 黑毛(8只): 白毛(6只)表现型比: 1 1 亲代: 乙黑毛 丙白毛子代: 黑毛(15只)根据判断方法第和第种交配类型可知,黑毛是显性,白毛为隐性。(2)写出隐性个体的基因型和显性个体基因型中的已知部分:甲:B_;乙:B_;丙:bb(3)求出显性个体基因型的未知部分: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可能是纯合体,也可能是杂合体。它们基因型中的未知部分,可以根据后代的表现

    30、型及比例去推测,也可以根据后代中隐性个体的基因型去推测。由于第种交配类型的后代中,黑毛白毛=11,而且亲代丙的基因型又为bb,所以甲的基因型应为Bb。由于第种交配类型的后代全是黑毛,而且亲代丙的基因型为bb,所以乙的基因型肯定为BB。答案:Bb BB bb 【例4】 蕃茄的高茎(D)对矮茎(d)是显性,茎的有毛(H)对无毛(h)是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将纯合的高茎无毛蕃茄与纯合的矮茎有毛蕃茄进行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又与“某蕃茄”杂交,其后代中高茎有毛,、高茎无毛、矮茎有毛、矮茎无毛的蕃茄植株数分别是354、112、341、108。“某蕃茄”的基因型是_。【解析】 与此题

    31、相关的知识点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基因的分离规律基础上提出的,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解遗传题时,可先对每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分析,然后再综合分析两对相对性状同时存在的情况。此题的解题步骤如下:(1)确定第一次杂交后产生的子代的基因型:根据题意写出第一次杂交图解:亲代: 高茎无毛DDhh 矮茎有毛ddHH子代: 高茎有毛DdHh(2)确定“某蕃茄”的基因型:根据题意写出第二次杂交图解:亲代: 高茎有毛DdHh 某蕃茄_子代: 高茎有毛 高茎无毛 矮茎有毛 矮茎无毛354株 112株 341株 108株分别统计第二次杂交后,每对相对性状在后代中的分离比:如果只考虑茎的高矮这一对相对性状,后代中:高茎矮茎=(354+112)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生物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汇编.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