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练习题50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

    • 资源ID:26357245       资源大小:78.75KB        全文页数:6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练习题50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

    1、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练习题50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练习题50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 西湖漫笔(节选)宗璞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琤 (chn cn),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A.黄龙洞绿

    2、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B.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喜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表

    3、现出茁壮的生命力。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1)“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这句话是从文中的第一自然段中抽出来的,请问它应放在哪一句的后面?( ) A.B.C.D.(2)本文凝聚笔力,着重描写了_。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A句运用了_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_。B句运用了_、_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_。(4)“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作者对这种绿,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解析: (1)B(2)西湖的绿(3)排比;西湖各处的绿也不尽相同;比喻;排比;青苔各富情趣的形状(4)作者感受到了蓬勃的生机和茁壮的生命力。

    4、 【解析】【分析】(1)句子衔接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衔接,要注意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由上句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可知下句选“”比较恰当。(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3)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4)体会句意,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

    5、思表述合理即可。故答案为:(1) B ;(2) 西湖的绿; (3)排比、西湖各处的绿也不尽相同比喻、排比、青苔各富情趣的形状;(4) 作者感受到了蓬勃的生机和茁壮的生命力。【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了语句衔接,结合上下文及所给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3)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4)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2阅读短文,回答问有题。 诗中的“秋” 小时候,爸爸教我一字一句地朗诵唐诗,还说,你长大了就能懂得读诗的妙处。我问爸爸什么叫“妙处”,爸爸笑而不答。不过,读诗的时候,纱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跳舞,风吹竹叶沙沙伴唱,

    6、还有草丛中的牛蛙沙着嗓子呱呱地叫,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 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一个秋天,因为子夜吴歌秋歌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问爸爸“捣衣”是什么意思,爸爸说,隔壁林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这样,衣服可以洗得干净些,这就是“捣衣”。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描写秋天的古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哦,这首诗我懂得。我家屋后有山,山上有树,每逢深秋雨后,看月光在树间穿行,听山泉在岩石间流淌。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这两句我也懂得,只是我并不喜欢菊花的长相,

    7、它们的花瓣为什么这样整齐呆板呢?纸剪出来的似的。谢了的花梗子又黏又滑,还有一种难闻的怪味。读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秋风送远了帆影跟好朋友分别,心里是多么难舍啊! 张籍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相对照,不都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写活了吗?渐渐地,我读诗读出了兴趣,也会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和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关心起诗人的身世际遇了,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1)第段中爸爸的吟哦声显得很“古典”,主要是因为(

    8、 )。 A.爸爸读诗有古人的韵味B.萤火、风吹竹唱、蛙叫的衬托C.吟哦的唐诗内容很典雅D.“我”听不懂觉得神秘(2)第段中“捣衣”是指( )。 A.万户月下演奏B.儿童调皮捣蛋C.特殊材质衣服D.用棒子打衣服(3)第段中“我”学到的读诗方法是( )。 A.要联系生活实际想意境B.要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C.要想象诗句域面悟情感D.要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4)作者引用的诗句中,与“秋”无关的是( )。 A.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B.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C.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5)第段中作者引用秋思和逢入京使的主要目的是( )。 A.说明两首诗题材

    9、不同B.说明两位诗人都思乡心切C.说明两首诗写法不同D.说明要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6)如果将第段“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中的“水墨画”换成“油画”,你觉得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 (7)“我”最终也体会到了爸爸说的“读诗的妙处”,请你联系全文说说有哪些妙处。 解析: (1)B(2)D(3)A(4)D(5)D(6)不恰当。理由:油画色彩浓重,与“清淡”不相符;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更符合中国古诗的韵味。(7)联系生活,读懂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读出兴趣;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比较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关心诗人的身世际遇,增长知识。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

    10、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由第1自然段“不过,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可知。(2)由第段中“我问爸爸“捣衣”是什么意思,爸爸说,隔壁林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可知。(3)由“哦,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可知。(4)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意思是骑马在路上时偶遇老乡,但当时随身没带纸笔不能写信给家里,只好请对方口头传达自己的情况 。与“秋”无关。(5)由“两相对照,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可知。(6)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7)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

    11、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故答案为:(1)B;(2)D;(3)A;(4)D;(5)D;(6)不恰当。理由:油画色彩浓重,与“清淡”不相符;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更符合中国古诗的韵味。 (7)联系生活,读懂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读出兴趣;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比较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关心诗人的身世际遇,增长知识。【点评】(1)(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6)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7)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猫(节选)季羡林 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

    12、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wi);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样,应对进退,谨小慎微,斟酌(zhn zhu)词句,保持距离,感到异常地别扭。 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qun)曲在窄狭的室内窗台上,活动的空间好像富富有余。()它并没有什么特点,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它脾气也确实暴烈如虎。它从来不怕任何人。谁要想打它,不管是用鸡毛掸子,还是用竹竿,它从不回

    13、避,而是向前进攻,声色俱厉。 除了暴烈咬人以外,它还有另外一面,这就是温柔敦厚的一面。我举一个小例子。虎子来我们家以后的第三年,我又要了一只小猫。这是一只混种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我们家人管这只猫叫洋猫,起名咪咪;虎子则被尊为土猫。这只猫的脾气同虎子完全相反:胆小,怕人,从来没有咬过人。只有在外面跑的时候,才露出一点儿野性。它只要有机会溜出大门,但见它长毛尾巴一摆,像一溜烟似的立即窜入小山的树丛中,半天不回家。这两只猫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进门,虎子就把咪咪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它自己本来没有什么奶,却坚决要给咪咪喂奶,把咪咪搂在怀里

    14、,让它咂自己的干奶头,它眯着眼睛,仿佛在享着天福。 (1)请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咪咪外貌的句子。 (2)其实在季老先生的文章中,对虎子也有一段外貌描写:“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这句最可能放在文中第二自然段的_处。(填序号) (3)作者先写了老猫的_特点,再写老猫的性格特点,其中性格特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_,二是_。 (4)对这篇文章的情感流露和语言表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作者语言朴实,娓娓道来,事例翔实可信,情感真挚动人B.作者抓住了猫的特点,甚至名字的由来,表达出他对老猫的喜爱C.作者善于对比,动物与人的对比,更能表现他对动物的喜爱D.作者主要是想表达对老猫

    15、的喜爱,只是为了突出它敦厚的特点才写的另一只猫解析: (1)这是一只混种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2)(3)外貌;暴烈如虎;温柔敦厚(4)D 【解析】【分析】(1)外貌描写即对描写对象的容貌、神情、体型、姿态等的进行描写,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3自然段找到答案。(2)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解答时,我们认真读给出的句子,确定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填入的句子。(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

    16、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故答案为:(1)这是一只混种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2);(3)外貌、暴烈如虎、温柔敦厚 ;(4)D【点评】(1)了解什么是外貌描写,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2)此题主要考查了语句衔接,结合上下文及所给的句子进行分析判断即可。(3)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4课外阅读。 我爱乡村的傍晚六月里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山村故多。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的山川原野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去放牛的小山网。我美美地

    17、呼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柔和的夕阳,绚丽的晚霞,横卧在不远的天边的群山,倚山而建的一簇簇的村落,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我望着群山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远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一阵晩风吹来,稻苗一起一伏,使我仿佛置身一片金色的海洋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一边唱歌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録的西瓜地,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唱,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一个个大西瓜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蝴

    18、蝶落在瓜蔓母亲的臂膀里,阳的余晖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只水牛正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还抬起头来,“哞”地长叫几声来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和感受。 我多么喜欢乡村这迷人的傍晚,我多么喜爱乡村这恬静的生活!(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恬静-_ 遐想-_ 喜悦-_(2)画“_”的句子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 (3)短文是按的_顺序进行描写的。请用“_”画出表示这一顺序的词语 (4)作者抓住了起伏的山峰、_、西瓜地里丰收的景象以及_等有特点的景物进行描写,突出傍晚乡村的_,抒发了作者_、乡村傍晚的感情。 解析: (1)安静;畅想;高兴(

    19、2)比喻;稻田的美(3)由远及近;跳望;远处;远处;在我身边的山坡上(4)金黄的稻田;引须高歌的大水牛;美丽;喜爱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把“金黄的稻田比作“金色的海洋”是比喻,写出了稻田的美。 (3)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由“跳望;远处;远处;在我身边的山坡上 ”可知,作者是按由远及近写的。 (4)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

    20、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故答案为:(1)安静、畅想、高兴 (2)比喻、稻田的美 (3)1、由远及近 2、跳望;远处;远处;在我身边的山坡上 (4)金黄的稻田、引须高歌的大水牛、美丽、喜爱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4)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5课外阅读 植物也要睡眠 人和动物都要睡觉,以补充体力和精力。但是你知道吗?植物也要睡眠。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

    21、发现有的植物的叶子、花儿会昼开夜合,有的夜开昼闭。科学家把植物的这种现象叫“睡眠运动” 比如公园中常见的合欢树,它的叶子由许多小羽片组合而成,在明媚的阳光下,舒展而又平坦。可一到夜幕降临时,那无数小羽片就成对地折合关闭,好像被手碰撞过的含羞草叶子,全部合拢起来,这就是植物睡眼的典型现象。花生也是一种爱睡觉的植物,它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便慢慢向上闭合,表示白天已经过去,它要睡觉了。有的时候,我们在野外还可以看见一种开紫色小花、长三片小叶的红三叶草,它在白天有阳光时,每个叶柄上的三片小叶舒展在空中,但到了傍晚,三片小叶就闭合在一起,垂下头来准备睡觉。以上仅仅是一些常见的例子,会睡觉的植物还有很多很多

    22、,如酢浆草、白屈菜、含羞草、羊角豆等。植物的花也有睡眠的要求。花儿的睡眼,时间有早有晚,有长有短。太阳花就是一个贪睡的小家伙,它在上午10点钟才刚刚醒来,绽放开五颜六色的花。可是,一过中午,它就闭合起来睡觉了。碰到阴天,它似乎很贪玩,要到傍晚才进入“梦乡”。各种各样的花儿睡眠,姿态也各不相同。蒲公英在入睡时,所有的花都向上竖起来闭合,看上去好像一个黄色的鸡毛帚;胡萝的花,垂下头来,则像正在打瞌睡的小老头。(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三叶草的_睡眠现象。 (2)第段从_和_两个方面写植物的花的睡眠。 (3)什么是植物的“睡眠运动”? (4)判断正误。 花生要睡觉的时候

    23、,它的叶子会慢慢向上闭合。太阳花每天中午准备睡觉。这篇文章是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顺序来写的。解析: (1)拟人;昼开夜合(2)睡眠时间;睡眠姿态(3)植物的叶子、花儿会昼开夜合,有的夜开昼闭。科学家把植物的这种现象叫“睡眠运动”。(4)正确;错误;正确 【解析】【分析】(1)文中画线句子把“三叶草”当作人来写,赋予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植物的花进入“梦乡”。”写出了植物的花睡眠时间。“各种各样的花儿睡眠,姿态也各不相同小老头。”写出了植物的花睡眠姿

    24、态。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一自然段找到答案。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正确;错误;太阳花就是一个贪睡的小家伙,它在上午10点钟才刚刚醒来,绽放开五颜六色的花。可是,一过中午,它就闭合起来睡觉了。碰到阴天,它似乎很贪玩,要到傍晚才进入“梦乡”。正确。 故答案为:(1)拟人、昼开夜合 (2)睡眠时间、睡眠姿态 (3)植物的叶子、花儿会昼开夜合,有的夜开昼闭。科学家把植物的这种现象叫“睡眠运动”。 (4)正确;错误;正确 【点评】(1)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

    25、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13分) 拱桥老臣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已经很老。那时,他在村庄东边的一座老石屋里,已经当了许多年的校长。 说是校长,其实是抬举他,因为他只管一个老师,那老师也就是他自己。 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一座真的拱桥。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都是要过沟的。那条四丈宽的沟,雨天浊流滚滚。水( )仅齐校长的膝盖,( )对十来岁的孩子来说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没有木桥、石桥、铁

    26、桥,只有校长这座肉做的桥。一次,洪水把我们隔在这边,校长便从对岸过来,在水中蹚来蹚去。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得自己平时太捣蛋对不起他,二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能再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去背。最后,八个同学都被背到了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躲。他浑身湿透,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来吧,孩子。”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 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别不好意思,爷背孙子嘛。该上课了,快来。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他不容拒绝地说道。 临上岸时,校长趔趄_(li qi,身体歪斜,脚步不稳)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去,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扳着我。 “这不过来了吗?”他说。

    27、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脸,说:“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_(tn t,倒塌)的拱桥。 喘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_走的,_爬的。”“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踹了他一脚。 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候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不但而且 一边一边 不是而是 虽然但是(2)“我”不好意思让校长背的

    28、原因是什么?请在文中用“_”画出来。 (3)对“他浑身湿透,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表现了校长的劳累,体现出他作为教师的责任和奉献。B.校长全身被气势汹汹的洪水打湿了,他感冒了。C.他已经背了八个学生,此时他已很劳累,喘着气,并且喘气的声音是低沉的。(4)“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去,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扳着我。”从句中的“扳”字你体会到( ) A.校长担心自己摔倒,所以紧紧扳着“我”。B.校长对“我”的爱护以及害怕“我”受到伤害的紧张。C.“我”太重了,校长差点儿背不动“我”,所以要用手扳着。(5)读完文章,我认识了一位_、_(填两个恰当的

    29、四字词语)的校长。他这样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哪里? (6)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拱桥”的理解。 解析: (1)虽然但是;不是而是(2)画出:一是觉得自己平时太捣蛋对不起他,二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能再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去背。(3)B(4)B(5)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示例:校长怕我们过不去,就背我们过沟,成了我们过沟的“拱桥”;他不但背我们,也背过我们的父母,说明他长期坚守在这偏僻的乡村,体现出他作为教师的责任和奉献。(6)文中的“拱桥”一方面指校长的身材,他的腰已经很弯了,像拱桥;另一方面,文中描写了校长背我们过沟,成了我们真正的“拱桥”。“拱桥”给了我们希望和关爱,表现出校长对我们无尽

    30、的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故选“虽然但是”;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故选“ 不是而是”;(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4自然段找到答案。(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结合句子及选项比较判断正误。(5)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6)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分析、推断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故答案为:(1)虽然但是;不是而是 (2)画出:一是觉得自己平时太捣蛋对不起他,二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能再让人背,尤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练习题50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