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教育传播学绪论.docx

    • 资源ID:27075623       资源大小:29.29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传播学绪论.docx

    1、教育传播学绪论教育传播学绪论 一、传播的定义 传播是传播者利用传播媒介向受传者传递信息的社会行为。 传播的基本要素: (1)传播者 (2)传播媒介 (3)受传者 (4)信息 传播的基本内容是信息,信息与媒介不可分。二、传播的类型 (1)自我传播(内向传播) 主要是指个人对事物的观察、理解、掌握的一种过程,即人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3)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4)大众传播 是传播者用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目的:是从多方面影响受众,使之接受和认同传播者的意

    2、向。 (5)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三、传播的功能 (1)沟通 (2)协调 (3)教育 (4)娱乐一、教育传播的概念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每题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材 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和教育效果。 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和教育环境

    3、 我们一般采用四要素说: 上述每种关系都有三种情况: 1、关系类型。和谐关系?对抗关系? 2、关系的程度。亲密、一般或疏远? 3、在不同的情境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也不相同。 三、教育传播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2、教育传播学定义 教育传播是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三、教育传播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1、教育传播系统的研究 2、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的研究 3、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 4、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 5、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的研究

    4、6、教育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研究 7、教育传播环境的研究 8、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 9、教育传播的应用研究 1 系统的定义 “系统”就是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组合要素结合而成的,是有特定的整体结构的适应环境的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征: (1)、集合性 (2)、关系性 (3)、目的性 2 教育传播系统定义: 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传递教育信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综合体。 3 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包含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音、反馈与效果

    5、等。 一、教育信息的设计 教育信息即教育内容,在我国通常是国家统一制定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确定的,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形成相应的能力和情感。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1 分析内容,找到知识点 2 组织内容,安排顺序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1 先行组织策略 2 五段教学策略 3 九段教学策略 4 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5 示范模范教学策略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我国学者对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观点: 归纳型:该结构适用于事实、概念的学习 演绎型:适用于原理的学习 发现型:适用于

    6、概念、原理和问题解决的学习 示范性: 适用于技能的学习 一、模式的概念 (一)、模式的含义 有人把“模式”定义为“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这种抽象和简化了的模式,往往是着重表现事物和现象的各种关系和变化原则。 (二)、教育传播模式和构建原则 教育传播模式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1 科学性 2 现实性 3 简明性 4 操作性 5 创建性 一、教育传播过程的含义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区别 区别: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信源即信息的发出者是教师,教师通过口头或黑板书写以及动作演示等形

    7、式,面对面地将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在这种模式中,编码就是教师知识信息转化为口头语言、黑板书写、动作演示的过程,信息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传授,学生通过听、看、问、记的方法接受传来的知识。当然这种模式中学生也阅读文字教材,但教材只是学习的辅助工具 现代远程距离教学模式中,信源是主讲教师或教材主编,他们把知识信息编成文字教材或者制作成录音、录像、光盘、软件等等。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传授给学生,学生在阅读文字教材,收听收看声音图像教材后,获得从信源处发出的信息。在这种模式中,编码就是教学主体将知识信息编成文字教材,或是制作成声音、图像和现代化载体。文字教材、广播、电视、计算机等等新科技媒体都是可供选择

    8、的信道。教育信息的来源与特性 一、教育信息的概念 狭义:教育信息主要指教育内容,如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 广义:除教育内容,如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外,还包含与传递教育内容有关的其他所有信息,如教育管理信息、评价信息、干扰信息等。 (二)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 1、教师 2、客观事物 3、教学信息体 三、教育信息的特性 1 科学性 2 目的性 3 系统性 4 共享性 5 多样性 二、实践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实践 2、参观 一、符号的定义 传播学家宣伟伯指出:“符号是人类传通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能脱离参加传通关系的双方而独立存在。这些符号在甲方脑中代表

    9、一意义,若为乙方接受,在乙脑中也会代表某一意义。因此,符号可以译成意义的传通因素”。符号的分类 一、符号的类型 (一)语言符号 1、自然语言 (1)口头语言 (2)书面语言 2、人工语言 (二)非语言符号 1、动作性符号 2、音响符号 3、图像符号 4、目视符号 符号的外延意义是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是客观性的,它也就是在字典上所标明出来的,能为大家所共同承认的,它是大家能利用符号来进行传播的基础。 符号的内涵意义,是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性关系,它常常有情感上的爱憎与评价上高低等因素,它是主观的。 (三)语言运用的原则 1、目的性 2、可接受性 3、重复性 4、增强性 5、调整性 6

    10、、整体性 (三)图像符号 1、活动图像 2、静态图像 3、图画 一、教育信息的收集 1、明确信息收集的目标和内容 2、选择信息源 (1)、有用性 (2)、可靠性 (3)、可加工性 (4)、完备性 三、教育信息的传递 教学仪态 1、讲述要生动形象 2、教态 (1)外在形象、衣表设计 (2)形态举止、自然大方,协调 (3)神态和交流(眼神的交流) (4)双向交流 一、环境 所谓环境,是指主体周围与主体密切相关的一切要素构成的体系。 二、教育传播环境 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影响教育传播的直接的环境因素 1、校园环境 2、教室环境 3、

    11、社会信息 4、人际关系 5、校风、班风 6、电、光、声、色、空气、温度校园环境 1 校园物质环境 包括校舍建筑;校园建筑的造型、色调、布局;校园各种绿化、美化、净化设施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要注意仪表美。人的仪表,包括相貌、穿着、仪态、风度等,都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第二,主动交往 别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的。因此,我们要想赢得别人,同别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人际关系世界,就必须做交往的始动者,处于主动地位。我们就应少担心,多尝试。当你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攀谈时;当你在舞会上想去邀请舞伴时,你会发现你的努力几乎都是成功的。当你的成功经验越来越

    12、多,你的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充分,你的人际关系处境也会越来越好。 第三,关心帮助别人。 患难识知已,逆境见真情。当一个人遇到坎坷,碰到困难,遭到失败时,往往对人情世态最为敏感,最需要关怀和帮助,这时那怕是一个笑脸,一个体贴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都能让人感到安慰,感到振奋。因此,当别人遇到困难,陷入困境时,你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困难者,安慰失意者,可以很快赢得别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对别人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小心吝啬,怕招引麻烦,交往很可能因此而中止。 第四,赢得别人的尊重 首先,我们必须自尊自爱。俗话说:自爱的人才能受到他人的爱,自尊的人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 保持良好仪表。倘若你疲疲塌塌

    13、,仪表不整,让人看了像个“二癞子”,那么,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就要大打折扣,也是对自己不自重的表现,弄不好别人会看不起你,更谈不上尊重你了。 保持应有风度,不要乱发脾气。同学相处,争论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争论只应对“事”而不对人,不要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得理也应让人,当然更切忌乱发脾气,乱骂人,否则既损身体又伤感情。 不要自视清高,吹嘘自己。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千万不要沾沾自喜,目空一切。如果你看不起别人,别人也会看不起你,当然就谈不上尊重你了。 其次,必须尊重别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尊人会换来受尊,要做到这点,我们应注意: 不要取笑别人,学会给别人“下台阶”。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人都有

    14、自己的“面子”记住,你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 不要强加于人。 别人不愿意发表意见,不情愿做的事,若非让人家去说,去做,免不了要对你产生各种看法,即使按着你的意图去办了,心里也难免不痛快,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不会尊重你了。 不要失信于人。做人之道,信誉不可少,对别人有求于你的事,你一旦答应了就要尽全力去办,并要想法办好。如果出现一些意外一时兑现不了,就应向人解释清楚,求得别人的谅解,只有这样,别人才不会小瞧你。 注意人家谈话。作为听者在他人对你谈话时,要认真地听讲,也许你对他的话不大感兴趣,但你可以试着从对方的表情去了解你应该了解的,或者在适当的时候发表你的观点,避开话题。 第五,宽以待

    15、人 所谓宽以待人,就是指对他人的要求不过分,不强求于人,而是以宽容为怀,能让人时且让人,能容人处且容人。 以宽待人,不是说一味的造就姑息,否则就会失去宽厚的本意,正所谓“过宽杀人”。 第六,识友交友 要慎交友。无论交什么类型的人当自己的朋友,都要慎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朋友如何,对自身的发展往往起很大作用,这是一种看不见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力量。 挚友。指的是恳切、真诚,以感情和原则为生的真心朋友。 畏友,就是能“道义相砥,过失相规”,即指的是朋友之间敢直言规谏,直陈人过,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人。畏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对方脸上的尘土与污点,可使自己及时发现并予以改正。 密友

    16、。就是能“缓急与共,生死可托”。即指亲密无间,感情浓厚,能与自己同甘共苦的朋友。 学友。即是指勤于学习或渊博的朋友。交学友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互为鞭策。校风班风建设 校风就是学校风气。 校风也是校园文化在学校物质和精神领域的投影。它主要是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于师生之中。它是师生共同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具体标志,良好的校风对于师生的心理和行为具有促进力和约束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保障作用。一种好的校风是经过较长时间形成的,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好的校风一旦形成,就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会成为一个学校的无声的命令和无形的纪律。 校风包括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 学

    17、风是对学生思想方法、学习态度、进取精神、学习习惯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要求学生运用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有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教风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集中表现。优良的教风应主要表现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全部的心血和知识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教师为学生而学,学而不厌;精心教导,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校风建设的几点事项 1要结合本校实际提出鲜明的行为、活动特征方面的要求。一种好的风气虽然是长期自然形成的,但学校领导若能及时总结本校师生行为活动的突出特点加以概括,使之更加鲜明,就

    18、能增加自觉性,加快其蔚然成风的速度。当然,领导者的反复宣传,反复提倡,严格要求,使其逐渐普遍化、深入化的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 2要有严格的奖惩措施。在养成良好校风的过程中,领导者必须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对体现本校风气的行为作法要及时坚决地给以肯定和鼓励;对违背该校风气的行为和作法要敢动真格的,坚决予以严厉处分。这样坚持下去就会抵制不良风气的发展,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 3要树立榜样,培养骨干。现代管理的“组织文化”理论认为,模范人物是组织价值观的人格化,是组织传统与风气的载体,起着承担、象征和延续传统与风气的作用。因此,一个学校要养成良好的校风,不仅要大力提倡师生学习效仿外地的先进模范人物,更要

    19、注意培养本校的好典型,使师生们更能从他们身上受到感染和激励。这些榜样和典型要有一定的比例,不得少于20,并不断扩大。否则,无论领导如何倡导,良好的校风也是不会自然形成的。 4重视感情投资,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校风形成的必要前提是建立和谐亲密、友好、理解的人际关系。学校领导必须把建立、维护和改善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任务,特别是以“理解、尊重、谦让、互助”为纽带,爱护师生员工、关心师生员工,以产生较多的“知遇效应”,使广大师生员工甘心情愿地为培养和坚持学校好的风气而竭尽全力奋斗。 5校长要成为一校之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校长的言谈举止,是学校

    20、一定风气的镜子。因此,要倡导一种良好的校风,校长必须带领全体领导成员不论在什么范围和情况下,都要率先垂范,坚持那种良好风气的特征和要求。张伯苓放弃高官厚禄,一心“教育立国”的榜样,才有南开中学品行端正的校风;陶行知拒绝蒋介石的千方笼络而倾心于“育才学校”的精神才有育才中学学生甘为“人中人”的美德。第二节 教育传播环境的功能和作用 一、教育传播环境的基本功能 1、扩展功能 2、增强功能 3、陶冶功能 4、益智功能 5、增强功能 二、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一)对教师的作用 1、扩大教师采集和选择教育信息的范围 2、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3、使教师有可能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教育传

    21、播活动 4、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与学生接触、与社会交往的机会 (二)对学生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4、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传播效果理论简述 传播学体系中的传播效果研究几乎是与传播学自身的发展同步的,从20世纪初开始到现在,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二节 教育传播效果的概念 一、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启示 1、应重视教育传播效果研究 2、借鉴与研究,建立教育传播理论 3、确立科学的教育传播效果研究方法二、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 1、特定的教学目标 2、特定的教学对象 3、采用多种教育传播媒体 4、特殊的效果评价方法三

    22、、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一)、教育传播阶段性效果的表征 1、达标程度 2、教学时间 3、教学规模(二)远期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1、毕业生的工作性质 2、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3、毕业生的工作成果三 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和评价 大众传播效果的测量和评价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定性-定量-再定性的反复过程。早期的传播学研究多数建立在非系统性的观察数据的基础上,研究成果主要来自对这些非系统性的数据的定性分析。50-60年代开始重视“科学的”定量方法,进行系统化的调查研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数据。可是,越来越多的传播学研究者发现定性研究方法在传播研究中的缺陷。定性方法表面上是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但是

    23、,传播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化的信息传播过程,用这些“精确”的数据去解释传播过程中的人文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不精确的结论。70年代后期,人类学研究的实地参与式考察方法开始在传播学研究中盛行。大众传播效果研究重新进入以定性方法为主导的阶段。 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 教育传播效果测量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测量结果的表达方式,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可以概况为定性的和定量的两个类别。所谓定性的测量方法,就是用语言记录测量结果。例如:“多数学生都很用心听讲”。所谓定量的测量方法,就是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例如:“出勤率达到95”。 教育传播效果的评价 教育传播效果的评价研究是一个多维度的研究。

    24、离开具体的教育传播目标和与传播过程所在的社会和文化条件讨论教育传播效果是没有意义的。例如,学校教育传播效果,可以从各项教育目标达标程度的视角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的程度,学生智力的开发等内容。也可以从教育效益的视角进行评价,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教学效益。无论从什么角度进行评价,评价本身并不是目的。教育传播效果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教育的改进。因此,教育传播效果的评价是教育传播效果优化过程的组成部分。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传播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的,为教育传播过程的改进提供及时反馈信息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教育传播项目的开发者,设计者和实施者进行教育传播过程开发和改进决策的依据。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教育传播项目周期结束时所作的关于项目的整体质量,效果,价值等的评判。总结性评价时教育传播项目的潜在用户,赞助者和上级领导等进行相应决策时采用的重要依据。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途径 1、明确目标 2、系统分析 3、科学运用 4、量体裁衣 5、最大优化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传播学绪论.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