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docx

    • 资源ID:27571927       资源大小:608.41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docx

    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第一章绪论一、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2.6Ma内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第二章 地貌学基本概念一、地貌的成因分类:(一)外力地貌(气候地貌):以外力地质作用主导而形成的地貌,一般以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组合。其分布规律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二)内力地貌(构造地貌):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貌。a.新构造运动直接造成地貌:青藏高原隆起,三峡地形。b.剥蚀构造地貌:指已形成的地质构造,经过外力风化剥蚀后,把其构造揭露出来。c.火山地貌:由于火山地质作用

    2、形成的地貌。(三)人工地貌二、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三、地貌发展阶段:地文期:指以侵蚀和堆积为主的相互交替阶段。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夷平面: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如一个地区一系列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

    3、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第四章 流水地貌及堆积物一、 洪流:沟谷中流动的、水位暴涨暴落的暂时性水流称洪流。 洪流的特性:常发生在暴雨或冰雪消融的季节;历时短暂,流速大,水道紊乱;搬运力大于河流,分选作用差,地貌塑造和堆积过程比较迅速,并常伴生灾害。 (1)洪积物的岩性、岩相和结构 (P70) 定义:暴雨或冰雪消融季节,含有大量砂石高速运动的浊水流,分散成多股槽流或者槽流连接成面状洪流, 从出山口倾泻或流入主河道,由此堆积形成的扇形堆积物称洪积物。 岩性:主要是碎屑混合物,很少发现化学沉积物。 岩相: A、扇顶相,B、过渡相,C、扇缘相 结构:多元结构。 (2)扇顶相岩性:以巨

    4、砾、砾石等粗粒沉积物为主,夹有细粒沉积物透镜体,巨砾间为后续水流细粒充填,发育急流交错层理。(如有短暂的后续水流,细粒物质被带走,从而孔隙度大) 过度相:为漫洪相砂土夹槽洪相砂砾组成,槽洪粗粒沉积物成条状由扇顶伸入,剖面上呈各种透镜状,常与细粒沉积物交互,呈现不连续层状,称“多元结构”,洪积砾石ab面呈叠瓦式排列,从扇面各点向谷口倾斜。 扇缘相:主要漫洪相亚砂土、亚粘土组成,具有由粉砂与亚粘土组成的“纹泥状”薄层理。透水性差,有时夹薄层有机质沉积物。各相带在平面和剖面上都呈过渡关系。洪积物岩相界限离山口的距离取决于气候和新构造运动对洪流作用的影响。沉积物厚度最大处在中部,山前有活动断裂时近断裂

    5、带最厚。“多元结构”:槽洪相粗粒沉积物成条状由扇顶伸入,剖面上呈各种透镜状,常与细粒沉积物交互,呈现不连续层状,称“多元结构”。砾石透镜体代表古河道位置,砾石ab面逆指上游。(3)洪积物具有明显的相变,但比较粗略,各带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物质成分较单一,不同地点的洪积物岩性差别较大。 分选性差。 磨圆度较低。 层理不发育。 在剖面上呈现多元结构(4)洪积作用地貌冲沟:发育在坡地上的小型流水侵蚀沟谷。冲出锥:冲沟水流在沟口形成的小型堆积地貌。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地区洪流形成的扇状堆积地貌。洪积平原:山前若干洪积扇(或冲积扇)相连形成的中-大型组合形态二、泥石流:泥石流是洪水夹

    6、带大量固体碎屑物质沿着陡峻的山间沟谷下泻而成的特殊洪流。其中粘性泥石流是高粘度、高密度和高速运动的重力流。 (1)密度大,搬运力强,是洪流的5-50倍;爆发突然,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是山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 搬运介质:泥、砂、水 被搬运体:大石块 搬运方式:悬运、推移、惯性移动 (2)形成条件 A、地貌:大面积的汇水区,通道区窄而深,坡度陡峻。 B、物源:源区有足够数量的碎屑物质。 C、水体: 暴雨或冰雪融化季节 D、触发因素:重力或其它触发因素(人工活动)(3)泥石流堆积物特征(粘性泥石流) A、岩性:为与当地岩性一致的石块、砂、粘土的混杂堆积。 B、分选:极差,与冰碛物相似。 C、粒径:

    7、粒度频率曲线具双峰(图)。 D、结构:有层而无理,砾石AB面逆指上游。 E:次生构造:泥包砾、泥球、充填构造、压楔构造;0.5m以上砾石上有纺锤状碰撞坑或擦痕。三、河流地貌裂点:成型河谷中, 每一次侵蚀基准面下降都会引起河流溯源侵蚀,溯源侵蚀所达到的那一段河床纵向陡坎称为裂点 岩槛:由于河床上岩性的差异而形成的陡坎称为岩槛(1)河流阶地:过去不同时期的河谷底部(河床及河漫滩部分),由于河流下切或构造抬升(侵蚀基准面下降)超出一般洪水面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谷坡上,这种地貌称为河流阶地。 阶地的分类 :A 、侵蚀阶地 B、基座阶地 C、堆积阶地 :嵌入阶地 内叠阶地 上叠阶地 掩埋阶地四、冲积

    8、物河流的沉积物统称为冲积物。其主要鉴别标志是: 砾石成分复杂, 往往具叠瓦状排列。砂和粉砂的矿物成分中不稳定组分较多。 碎屑物质的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高。 冲积物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层理一般倾向河流下游。 冲积物常呈透镜状或豆荚状,少数呈板片状。 冲积物往往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第五章 重力作用一、斜坡重力作用及其分类 (1)滚落作用:A.崩塌:陡坡(50度)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 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 称为崩塌。 山崩:发生在山地 塌岸:发生在岸坡 塌陷:发生在岩溶洞穴 塌方:发生在土石体中 冰崩和雪崩:发生在冰雪中。 B.错落:岩体

    9、沿陡坡、陡崖上平行发育的一些近垂直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其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移动岩体基本上保持原岩结构和产状。C.撒落:斜坡上的风化碎石在重力作用下,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的现象。 剥蚀地貌:剥蚀坡 堆积地貌:倒石锥(上部细、下部粗,细土充填裂隙;显示粗略的分选。最厚处在斜坡由陡变缓处。) (2)滑动作用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斜坡岩土体 重力作用 具有滑动面 运动整体性 (3)流动作用 A、泥流(泥石流) 斜坡上的厚层风化土石(或黄土、红土)被水浸泡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缓慢流动的现象。 热带、温带发生于暴雨集中区,坡

    10、度2040之间。 寒冷气候区:形成冻融泥流。 地貌:泥流阶地、泥流阶地群(冻融泥流) 堆积物:泥土与碎石混杂,无分选和层理。稀性泥石流的主要物源。 B、土层蠕动 P43 斜坡上的表层岩屑,受温差或冻胀影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顺坡缓慢移动的现象。(土爬) 速度慢,几mm几十cm/年。但长期积累也会引起建筑物的破坏。 C、片流作用 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表面上形成的面状水流(片流)对坡面的破坏作用。 它可以带走雨滴溅起的泥沙,对坡面上松散的土层产生较均匀的破坏作用,即面状洗刷作用。它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坡度为45度时片流作用最强。 二、片流作用的堆积物坡积物deluvium A、定义:是片流和重

    11、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 B、岩性:以砂、粉砂和亚粘土为主,其概率累积曲线为细一段式。角砾以棱角-次棱角状为主,短距离搬运岩性与斜坡上基岩一致。C、结构、构造 平面上:近坡部分以粗粒为主,夹细粒透镜体;中部以亚砂土或亚粘土为主,夹少量碎石透镜体,宽度和厚度最大;近谷底部为亚粘土,厚度不大,有时过渡为坡积-冲积层。 垂直坡面上:形成自下而上由碎石-亚砂土-亚粘土构成的韵律层,表面常发育古土壤。 坡积物层理:与坡面倾向、倾角大体一致,岩屑扁平面多顺坡向排列,长轴与坡向近垂直。 三、滑坡滑坡形成的条件 A、岩性:具有易滑地层 B、地质构造:软弱面滑动面 C、地貌:2545度的斜坡,有效

    12、临空面 D、气候和降雨: 滑坡体加重、滑动面抗滑力削弱 E、地震: 滑动面松动、土层液化 F、人工活动:开挖边坡边坡失稳并形成有效临空面、垦荒水土流失、加载下滑力加大。崩塌与滑坡的区别:第六章 冰川、冻土一、冰川分类:(1)山岳冰川A、冰斗冰川及悬冰川 冰斗冰川:雪线附近占据着圆形谷源洼地或谷边 洼地的小型冰川。消融区和积累区不易分开。 悬冰川:冰斗内积雪量大于消融量,冰从冰斗挤出,呈小型冰舌悬挂于冰斗口外的陡坎上。 B、山谷冰川:冰斗口外的悬冰川不断伸长达到山 谷中,并沿山谷流动形成山谷冰川。 C、山麓冰川:一条或几条巨大的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扩展或汇合成广阔的冰川。(2)大陆冰川 A

    13、、冰原 在微弱切割的分水岭及高原上,发育面积较大,地面平坦或下凹的冰体。面积几百km2。 B、冰帽(ice cap) 随着冰雪的积累,冰原表面由下凹转变为穹形上凸,称为冰帽。面积最大可达5万km2 。 C、冰盖(ice sheet) 面积超过5万km2的冰体称为冰盖。二、冰川的地质作用(1)剥蚀作用 挖掘(拔蚀)作用,是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将冰床基岩破碎并拔起带走的作用。 磨蚀作用:是指冻结在冰川中的岩石碎屑对冰床的刮削、磨蚀过程。 (2)搬运作用 (3)沉积作用 产生于冰川的停顿、消融时期。搬运过程中的岩屑堆积下来,即冰碛物。 三、山岳冰川剥蚀地貌1、冰斗:基岩洼地,后部深凹,冰斗坎,具反向坡

    14、 2、刃脊,角峰 3、冰槽谷,:纵剖面上起伏较大,冰蚀湖盆,串珠状湖泊。 横剖面上呈“U”型 ;谷壁光滑,其上发育擦痕或刻痕。 悬谷:支谷冰川谷底悬于主冰槽谷的坡上。 4、羊背石:由于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位于冰床上的石质小丘。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平行,不对称,迎冰面平缓,带有擦痕、刻痕及新月形的磨光面;背面较陡,由阶状小陡坎及裂隙组成。四、冰川堆积物由冰川直接形成的堆积物称为冰碛物。经冰川融水搬运后,沉积在冰川内部或附近的堆积物,称为冰水沉积物。(一)冰碛物1、冰碛的成因分类 (1)滞碛:冰下高压环境下通过滞卸作用形成的冰碛物,致密坚硬,具有定向构造。 (2)流碛:冰川中融出的饱水岩屑或岩屑层

    15、在重力作用下,作粘滞性蠕动或流动,在低洼处堆积而形成的冰碛。常压下堆积,具有流动性和一定的分选、斜层理,下粗上细,砾石叠瓦状排列。 (3)冰面融出碛:冰川在停顿过程中消融,在表面或下面沉积下来的碎屑物质。常压下堆积,无沉积构造。2、冰碛物的基本沉积特征(1)岩性:既有远源成分, 又有近源成分,以近源为主。山岳冰川的碎屑成分与基岩成分一致,主支流成分不相混合。大陆冰川的冰碛物成分复杂。含不稳定矿物。 (2)粒度:粒度差异悬殊, 分选极差,频率曲线不服从一般的正态分布,多数冰碛物呈双峰型。(3)结构构造:岩块和砾石无定向排列,杂乱无章,混杂堆积。有时具有粗略的分层:下部为致密的滞碛,上部为松散的含

    16、较大砾石的消融碛。有时冰川融水造成透镜状层理、斜层理。 (4)砾石磨圆度:冰川中的碎屑颗粒彼此不相磨擦、碰撞, 故冰碛物磨圆度极差。 (5)砾石形状及表面特征:具有一定的定向,但要经过统计才能看出。A轴有一个极密区,AB面紊乱。与现代泥石流刚好相反。冰碛物表面常有磨光面或交错的钉头形擦痕,还可出现凹坑和裂隙。 (6)石英砂表面特征:棱角状、壳状端面、圆形的刻蚀坑、槽或擦痕。3、冰碛地貌 (1)底碛丘陵、鼓丘 (2)侧碛堤、中碛堤 (3)终碛堤(二)冰水沉积物 1、冰前沉积 冰水流出冰川后,在冰川外围堆积起来的沉积物。冰前沉积形成的地貌特征与河流形成的地貌特征类似。 主要地貌:冰水扇、冰水冲积平

    17、原、冰水阶地、冰湖沉积。 2、冰川接触沉积 冰川区内或紧靠冰川而形成的冰水沉积物。与冰碛物混杂、交叉、重叠,沉积后变形强烈。 主要地貌:冰阜阶地与冰砾阜、锅穴、蛇形丘。 (1)冰阜阶地与冰砾阜(P105) 冰阜阶地:冰退时,冰融水在冰川谷两侧形成溪流,在谷壁与冰川之间堆积一定层次的沉积物。当冰川全部融化后,堆积物的前缘因失去支撑而跨塌,形成陡坎,与河流阶地相似,称为冰阜阶地。 冰砾阜:冰川消融后,冰面河流坠落谷底的产物。 (2)锅穴 当冰川后退时,在冰水沉积物中常遗留有大小不等的冰块,当这些冰融化后,会引起上部沉积物的陷落,在地表形成凹坑。 (3)蛇形丘 主要发育在大陆冰川区。冰下河出水口处的

    18、冰水沉积物,随冰川后退而增长,有明显的不均匀斜交层理。四、冻土地貌1、 冰缘(periglacial): 狭义:冰川作用的外围地带,年均温度0 左右,多年冻土层发育。 广义:凡是年均温度在0 左右的地区,具有多年冻土层发育的气候条件,并不一定在冰川的外缘 。 冻土区:指广义的冰缘环境。2. 冻土地貌 a、冰楔 形成条件:持续严寒,年均温-6 -9 ,裂隙发育,冰脉逐年冻融,形成“V”形楔体、砾石定向、直立层理、围岩挤压变形,成群分布。 B、构造土(多边形、石环、石圈) 形成条件:水分充足、含砾石、反复冻融,垂直和水平分选共同作用的结果。 C、冻融褶皱: 形成的气候条件与冰楔近似,形态复杂。活动

    19、层冻结产生的下压力、永冻层产生的顶托力共同作用。 D、冻胀丘 冻胀丘:粒度和水分含量的不均匀,形成局部隆起。 冰核丘:土层中不断吸收冻结层间水或层下水,形成地下冰核使地面隆升形成冰核丘。 第七章 风成地貌及黄土一、风蚀作用及地貌1、风蚀作用(aeolian erosion):风以其自身力量和所挟带的沙石对地表岩石、松散物的破坏作用。 吹蚀作用:风将地表松散物质吹离原地的过程。对象主要为粘土- 粉砂级的松散物质。 磨蚀作用:风携带的沙粒对地表岩石的冲击、磨擦使其破坏的作用。 2、几种典型的风蚀地貌: 风蚀壁龛:风沙吹蚀岩壁所形成的蜂窝状小形态。 风棱石:由风沙流长期磨蚀形成的几个磨光面组成棱角明

    20、显的砾石。 风蚀蘑菇石:风沙流对孤立突起岩石的长期磨蚀过程中,由于风沙主要集中在近地面附近部分,形成上大下小的风成蘑菇石。风蚀垄槽:在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而裂隙发育,风沿着裂隙不断地吹蚀,形成垄槽地形(雅丹)。 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而形成的洼地。 风蚀谷:风沿着暂时性洪水所形成的冲沟吹蚀,使谷地进一步扩大,形成风蚀谷。 魔鬼城:在较软弱的水平岩层分布区,风蚀作用常形成一些平顶层状山丘,类似断壁残垣的千载古城。二、风积地貌(1)信风型风积地貌 灌丛沙丘:风沙流在前进中遇到障碍物时,便在其背风面发生沉积,形成各种不规则的沙堆。 新月形沙丘:是一种平面形如新月的沙丘。其纵剖

    21、面有两个不对称斜坡:迎风坡微凸而平缓,延伸较长,坡度520, 背风坡微凹而陡,坡度为2834。 纵向沙垄:大致顺着主要风向延伸的长垄状沙丘。高度一般为1030m,长数百米至数十公里。 抛物线沙丘:形态与新月型沙丘相反,沙丘的2个翼角指向风源方向,沙丘的凹侧迎风,平面上像一条抛物线。 (2)季风型风积地貌 指在2个方向相反的季风交替作用时形成的沙丘。风积地貌的排列延伸方向大都与主风向垂直,沙丘经常是前后往返。新月形沙丘链:在2个方向相反的风物交替作用下,新月形沙丘的翼角彼此相连面形成新月形沙丘链,高度一般为1030m,长几百米至几公里。 横向沙垄:一种巨形的复合新月形沙丘链,长1020km,一般

    22、高50-100m,最高可达400m。沙垄整体比较平直,两侧不对称,背风坡陡,迎风坡平缓。 梁窝状沙地或穹窿沙丘:由隆起的沙穹窿与沙窝相间组成。 (3)对流型风积地貌 龙卷风三、黄土1、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广泛分布的松散土状堆积物,主要特征是:呈浅灰色或棕黄色,主要由粉砂组成,富含钙质,疏松多孔,不显宏观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具有很强的湿陷性。 2、从全球来看,黄土覆盖面积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10%,集中分布在温带和砂漠前缘的半干旱地带,即分布于北纬30 50左右和南纬30 40 左右的地带内。从生成环境来看, 黄土主要分布在两种区域:(1)古冰盖的前缘(2)荒漠或半荒漠区的边缘。四、黄土的地层与

    23、年代第八章 岩溶作用一、岩溶地貌 1 、地表岩溶 (P86) 石芽与溶沟 石林与岩溶漏斗 峰丛、峰林与溶蚀洼地 孤峰与岩溶平原 2、过渡型:落水洞,竖井 3、地下岩溶:溶洞(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地下岩洞的通称),暗河,地下湖二、岩溶堆积物 1、地表岩溶堆积物 泉华(石灰华) 赭土(蚀余红土): 地表碳酸岩盐被溶蚀后原岩中残留的粘土杂质。由于含次生氧化铝和氧化铁而成红色,有时含未被溶蚀的灰岩角砾。 2、地下岩溶堆积物第十章 地质年代学第十一章 新构造运动一、(古)构造运动: 发生在第三纪之前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发生在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 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有历

    24、史记载,并可以通过考古法、历史法及仪器进行研究。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块体:活动断裂、活动盆地和活动褶皱所分割和围限的块体二、 特点: 新构造运动的发展趋势、性质及强度具有区域差异,有的地区相对宁静,有的地区非常强烈。 新构造运动既有垂直升降运动又有水平运动。 褶皱变形弱:新构造运动发生的褶皱变形,规模比老构造运动小得多,并局限在一定地带。 普遍的断块运动:断裂变动的继承性、活跃性及其分布的普遍性,是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继承性和新生性三、新构造运动的形式 :1. 大面积升降类型 2. 断块构造类型 3. 挤压褶皱构

    25、造类型 4. 断褶构造类型 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 第三章 第四纪基本问题一、第四纪沉积物第四纪沉积物的概念:沉积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与有机物质,如砾石、砂、粘土、碳酸钙、生物残骸等。 1.1 基本特征 (1)松散性:习称“松散堆积物”,也有胶结或固结的,如玄武岩掩盖下的变质残积物、泉华、钙板等。 (2)可移动性:在其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不断进行着破坏、搬运、再沉积作用和各种各样的变化。 (3)岩相变化快: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如洪积扇,因而地层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 (4)成因多样 (5)不同程度地风化 (6)哺乳动物化石丰富并特含古人类化石1.2 粒度分级二

    26、、沉积物成因分类(P16)三、判断成因类型的标志(1)沉积学标志:A.岩性 砾石,砂和粘土 B.结构(流动,非流动营力结构) C.沉积构造 (层理,楔状体,结核,网纹) D.产状 E.沉积体形状(2)地貌标志:A.直接地貌标志 河流阶地,洪积扇等 B.间接地貌标志(3)环境标志:A、有机环境标志 a.海相化石 b.淡水化石 c.其他陆相生物化石 B、无机气候标志 a、黄土、岩盐、石膏干旱 b、红土风化壳温暖、潮湿 c、粘土矿物四、概率统计曲线五、第四纪 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P233) 1 局部地层层序(相对顺序)的拟定A.接触关系 : 切割关系 掩埋关系 过渡关系(同时异相) B.高低关系:

    27、适用于河谷区、海湖岸、山前洪积区,通过确定各种阶地类型及高程2 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与方法 (1)生物地层学原则:根据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和间断性来划分对比第四纪地层。难点在于难于找到一定数量的有鉴定价值的化石。 方法: 利用哺乳动物化石,其他化石作为辅助手段。 利用哺乳动物群(组合)而不是“标准化石”。 前第四纪残余种、更新世特有种与现生种的百分比含量。 古人类化石。 (2)气候地层学原则:第四纪全球性气候波动的重要特征是冷暖、干湿的旋回。这种气候的波动可以引起植物群的迁徙和古沉积环境的变化。因此利用气候标志划分第四纪地层,既可行又可信。可以利用反映气候特征的一切标志。(P168) 宏观(

    28、岩性、地貌、生物化石) 微观(各种环境代用指标,精度和分辨率更高) (3)地貌学方法:地貌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形成一系列层状地貌,利用分布于这些不同高程地貌面的沉积物,可进行第四纪地层的划分。 该方法主要适应于湖、海岸,溶洞以及河谷、阶地比较发育的地区。 可追索。 (4)岩石学方法:自然分层只能在野外进行,无法搬运,它是今后一切综合研究的基础。 利用第四纪沉积物的颜色、组成、结构、构造和风化程度等岩性差异来划分地层。该方法是根据堆积物形成的气候、构造作用作用时间长短不同来划分。只要有变化,就可将其分成不同的层。 (5)年代学方法:利用各种年代学方法可直接划分第四纪年代地层,这是目前国际上广泛

    29、应用的一种方法。 年代学方法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A. 物理年代法 B. 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法 C.其它方法(6)古人类及历史考古法:由于人类发展在地球各大陆大体相似,石器演化明显,分布广泛,研究程度较高,故古人类+考古学资料可用以帮助对比第四纪特别是全新世以来地层。 古文化:按照原始人的生产工具划分的发展阶段。 文化遗存:原始人使用的工具、村社遗址、用火痕迹等。 文化层:含有文化遗存的地层。 文化期:和一定的文化相适应的时代。 六、第四纪下限问题各阶段、划分依据七、 第四纪生物界特征及其研究1、哺乳动物根据生育方式分为三类:单孔目动物(低恒温、卵生),有袋类动物,有胎盘哺乳动物(恒温、胎生)2、

    30、现代动物分属6个动物地理区:古北界和新北界,东方界,热带界,澳洲界,新热带界。(P209) a古北界 :古北界以欧亚大陆为主的动物地理分区。它涵盖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和阿拉伯、喜马拉雅山脉和秦岭以北的亚洲 ,缺乏长鼻目和犀科 b东洋界 :包括印巴次大陆、秦岭以南的亚洲、新几内亚岛屿。 c热带界: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阿拉伯半岛 .没有鹿和熊。 d新热带界 :南美和西印度群岛 ,由于全北界动物的入侵,形成了一个原始性(新生代以前与北美隔绝,发展了有袋目、翼手目、食肉目、灵长类)和大量迁入动物组成的动物群。 e澳洲界: 以单孔目、有袋类闻名,最具原始性。 八、人类发展阶段1、人类文化期的划分 旧石器时期:包括 Q1 Q2 Q3 中石器时期:距今1万年8千年 新石器时期:距今8千年3千年 历史时期: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A.南方古猿(早期猿人)B.猿人阶段(晚期猿人) 1.50.3 MaBP 国外:印尼爪哇猿人 国内:兰田猿人,北京猿人旧石器文化早期,学会了用火 C. 早期智人阶段( homo sapiens ) 旧石器文化中期 国外代表:尼安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 (德国) 国内


    注意事项

    本文(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