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版必修2高中语文历史的涛声 阅读与鉴赏 9 宋词二首 念奴娇 赤壁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51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品语言、赏意境,体会词人情感,理解豪放词风。 2、鉴赏本词,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过程与方法: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的艺术境界中 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教学重点】品味词作豪放雄浑的气势、苍凉悲壮的情调,体会词人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沉重感慨。【教学难点】品味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的特点。【教材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词作名篇,也是文学史上豪放词的扛鼎之
2、作,地位非常重要。苏轼在人生劫难中登临赤壁矶,奔腾而去的长江水引发了他无限情思,他追忆古人之功成名就,慨叹自己之老来无成,笔墨间尽显苍凉悲壮之气。【学情分析】学生以前学过苏轼词作,但多为婉约风格,鉴赏这个首豪放词,可带领学生体会苏轼多变的风格,同时也可学会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学方法】 诵读法 比较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诗情词意入课来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一直有“诗庄词媚”之说,词,这种从它诞生起就被人们称为“诗余”的文学形式,虽然以吟咏风花雪月,缠绵悱恻见长,但这种不高的格调,却大大限制了它的发展,在这个时候,中国文坛的巨匠苏东坡走来了,他以其豪迈之气,为中国词
3、坛注入了新鲜活力,并为词的发展“指出了向上一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走进他的诗词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板书)二、淡妆浓抹总相宜探讨一:在词盛行的宋代,人们根据词作的风格将其划分为两派,是那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代表人物是谁?(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学生讨论解决)探讨二: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4、。小结:苏轼是文学高手,其词作豪放处胸胆开张,婉约处凄切迷离,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大手笔正是如此,苏轼总会给我们无限期待)(师生齐背苏轼婉约代表作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体会其风格。)三、登高怀远话怀古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又云“山令人古,水令人远”,多情的诗人登山临水,探幽访胜之时,美妙的自然往往能触动诗人的情怀,此时,浩淼的时空,纷纭的历史,便在诗人心中撞击,凝成解不开的情丝,汇成悲壮苍凉之诗篇,这种怀古诗往往能“发思古之幽情”,也最具有动人的力量。 怀古诗最常用的手法是怀古伤今,当苏轼登上赤壁矶,面对着脚下滚滚而逝的长江之水,他想到
5、了哪些古人,又由这些古人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身世之感呢?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2、读清句读3、读出感情一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一名同学读,读后其他学生纠错)字音:浪淘(to)尽 初嫁了(lio) 纶(gun)巾 樯橹(qingl) 还酹(li)二读,初知情感,读出语气。(一名同学读,读后其他学生评价)感情变化: (上阕)雄壮(下阕)旷达三读,欣赏名家范读,体会音韵之美。小结:声音是流动的音符,它的欢快跳跃会在我们心间涌动成动人的歌。感情饱满的诵读,可感受词之音韵之美、和谐之美,我们在以后的诗词赏析中一定要多一些诵读。五、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出示黄州图片)苏轼来
6、到黄州,登临赤壁矶之前,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在诗案中度尽生死之劫,是一个未带枷锁的囚徒,心情之复杂之低落可想而知,而黄州是苏轼走向成熟,实现人生转折的地方,正如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所写:“所以不妨说,苏东坡不但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 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实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不过,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很多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
7、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我们将从词作中寻找答案。六、情在言语中探讨一:这首词是豪放词,大家齐读词作,体会词的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确: 豪放之景 旷达之情探讨二:以词之模式,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是情感的触发点,那上阕都写了哪些景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由这些景作者想到了什么?明确: 大江 浪 故垒 乱石 惊涛雄浑 开阔 波澜壮阔 充满力量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小结:(出示赤壁矶图片)在这幅图片中,我们看到赤壁矶之山之水,还是充满了和缓之美,作者眼中
8、之景实是心中之景,乌台诗案的惊心动魄,历史风云的错综复杂,无不在作者眼前一一体现,心中有丘壑,自然眼中之景波澜壮阔。探讨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水与月,是古人在诗歌中经常吟咏的物象,水以其缠绵多情而被人寄托无限情思。师生共同回顾记忆中的咏水美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山是眉峰聚,眼是水波横”“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些诗句中所写之水与这个句所写之水有着不同之处,正是这个异,才使眼前的长
9、江之水有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力量。区别是:作者眼前之水,是融入了人事之水,所以,眼前这条滚滚而去的长江就不再是仅仅一天有形的长河,它幻化为波涛浩淼的历史的长河,无数的不可一世英雄人物在波涛中一一体现,又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中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浪”淘尽的是千古风流人物,而不是砂砾,可见,这里的“浪”不但仅长江中卷起千堆雪的浪,也是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长河中的巨浪。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这样一来,一下子就将眼前之景与历史的风流人物联系在一块儿了,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合作探究(一)上阕1、 人说学士
10、之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要唱苏轼的词都要高歌“大江东去”,可见开篇之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已然成了苏轼作品的象征,这是唯有苏轼能驾驭的大开大阖之典型。下面请同学们来品一品,你品味出了什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确】“大江”空间之广阔、气势恢宏、意境壮阔,“淘尽”大浪淘沙,淘净洗尽风流人物。“千古”时间之悠久,人物之众多。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写景和抒情结合自然,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1字面:难道江浪真的
11、像淘沙一样,淘洗着风流人物,把他们都淘洗净吗?2引申谁又能顶住时光冲蚀,经历住历史的考验呢?3面对长江我们会想起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谁的感慨?(孔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已”喻指时光的流逝。孔子早就有这样的嗟叹,苏轼登赤壁临长江,也会由这滚滚的江水想起持续流逝的时光,无情的逝水,淹没了古代多少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逐步销声匿迹,不再有当年的光彩。苏轼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并将我们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气势恢宏,笔大如椽。 2、 但苏轼挥起这如椽巨笔,只轻轻一句“故
12、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 垒”:旧时的营垒,由大江引出赤壁。“人道是”:传说,以此点明这里并非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仅仅借此怀古抒发自己的感情。交代了时代:(三国) 地点:(赤壁) 人物:(周郎)空间之阔大只聚焦于“赤壁”,时间之悠远只聚焦于“三国”,人物之众多只聚焦于“周郎”。“周郎赤壁”:四字更耐人寻味。周郎是指周瑜,能否改成“周瑜赤壁? 明确:“郎”显得特别年轻潇洒,这是一个有亲切意味的美称。“赤 壁”,原不属于哪个人,词人却让他归了周瑜,赤壁因周瑜而著称。反过来,周瑜指挥了赤壁大战而扬名,周郎与赤壁密不可分地联在一起。3、接下来,词人浓墨重笔描写赤壁的景色。【齐读】“乱石穿
13、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们知道,古人作词讲究炼字,留下很多炼字佳话。下面请同学们品一品,你喜欢哪几个字?结合图片来细细的咀嚼。【明确】 “乱”:岩石山崖的奇形险怪。“穿”: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石:从“形”的角度,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山石奇峭高峻。“惊”:本意为“马骇也”,像惊马一样的波浪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写出江水的汹涌澎湃。拍:从声的角度。写涛,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能够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赤壁江山之“声”;“卷”:写出了浪涛翻滚力量之浩大。“雪”: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犹如白雪,写出了
14、浪花之汹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赤壁江山之“色”;。“拍岸”后的“惊涛”所出现的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词人从正面写赤壁江山的胜景,形、声、色俱全,描写出赤壁景色的什么特点?(雄奇壮阔)【板书赤壁雄奇景】把我们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这种境界能暗示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代环境,通过这种描写能体现三国时怎样的社会环境?用四字成语概括一下。(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群雄割据。问鼎中原。英才辈出。)从形、从色、从声上,我们能一起感受到也仿佛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写景的目的是为抒情,也是为写人,只有这样的赤壁,这样的长江才能和英雄周瑜相配,就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能写伊
15、人一样,就像杨柳岸晓风残月只能写离情一样,这样的赤壁长江才能千呼万唤出周瑜的形象。作者通过长江写赤壁,通过写景这种描写手法,最终为人物出场作出铺垫,这种写法叫?(衬托的手法)4、上阙末句有何作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用明确:承上启下。承上:“江山如画”是对眼前之景的概括,如画江山,非多情之人,眼中岂有如此之江山。“一时”:与千古相对,缩小单位,就赤壁来说。多少英豪为之付出,周瑜就是其一主角。启下:“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画的江山,正是英雄建功立业,驰骋征伐之处。美景如画英雄如烟小结上阕:上阕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江
16、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我们齐读上阕,再次感受这赤壁雄奇景。上阕心得:1、美景需要我们发现的眼睛。 2、写作需要我们放飞“想象”这双隐形的翅膀。探讨六: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却选择了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1、三国志中记载,赤壁之战主战方为东吴,主战将为周瑜,赤壁之战成就周瑜毕生功业。2、“抑曹扬刘”之三国演义此时还未成书。我请个同学读描写周瑜的句子,【个别学生读】词人是怎样描写周瑜这个英雄人物形象的?【讨论】(二)下阕“遥想 公瑾 当年
17、,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1、中上片重写景,下片 “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 2、称呼:公瑾、周郎 (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3、 “当年”指何时?周瑜指挥赤壁大战时,34岁,正意气风发。4、“小乔初嫁了”, “小乔”,是乔玄的小女,是当时有名的美人。 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周郎与她结婚,到赤壁之战的时候,他俩成为夫妇已经10年了。在这里,老师有个疑问,小乔在赤壁之战前十年嫁给周瑜的,把他和赤壁之战放在一起写,是不是诗人的疏忽了?应把“初”改成“出比较好吧?写他
18、的婚姻生活,是否是闲笔?【明确】“初”刚刚开始,“出”既可现在时,也可过去时。在这里,词人玩了个时空穿越,因为一女子刚出嫁时是最美的,更何况是江南美女小乔呢,看似闲笔,其实不闲。借周瑜娶国色天香的绝代美人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这是侧面描写,衬托周瑜。以美人烘托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小乔之姐大乔是孙权之妻,这说明周瑜已经取得了孙权的绝对信任,这也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补充:烘托“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小结:正如不可一世的英雄项羽,身边若没有美人虞姬,便少了些许侠骨柔情,英雄便不完整。一个细微之处,一个女子的入场,便使整首词有了
19、无限情思。“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阅读下阕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明确:1、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深谙兵法,八十万大军直下江南,不可一世。当时周瑜只有34岁,作为东吴的主帅,本来应一身戎装,一脸严肃,作者是怎样描写他的装束的?(羽扇纶巾),什么是羽扇纶巾?(羽扇是鸟羽所制的扇,纶巾是青丝编成的头巾。魏晋以来,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这是儒将的行头)把周瑜描写成儒将,风度翩翩。接下来,又写其谈笑。于是写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赤壁火光中,在刀光剑影中,周瑜这个笑,比星空还灿烂,写出了周瑜临战前的从容镇定,稳操胜券。曹操八十万大军化为灰、化为烟
20、,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很容易挫败了敌人。老师在查阅资料时,看到一个版本,把“樯橹”写成“强虏”能够吗?【明确】“樯橹”指船桅杆,船桨,这里泛指船。借代的修辞,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在这里,词人怀着极大地热情赞颂周瑜【板书英雄周瑜颂】。“雄姿英发”英姿勃发“羽扇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容淡定小结: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惨烈的一次战役,其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世所罕见,三国中对赤壁的描写,从其准备到战争结束用了大量篇幅
21、,能够说赤壁之战是三国的精魂所在,战争结束了,这段历史便在血光中走向了没落,不过如此惊心动魄的一段历史,却在东坡先生笔下写成了周瑜的“谈笑之间”,我们既要佩服周瑜的英雄盖世,又要赞叹东坡先生的惜墨如金了。苏轼为什么如此艳羡周瑜?我们一开始不是说他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吗,他应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难道他也有不如意吗?在哪一方面?政治上。谁来说说这首词的背景。从某种水准上说,周瑜是他热切向往的,又是难以企及的梦。接下来,我们看苏轼此时是什么样的形象呢?“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是个倒装句,词人形象和周瑜形象构成什么关系?(对比)在诗中如何表现?有几层?我们看大
22、屏幕,填一下表格: 【明确】年龄:方才我们说过周瑜指挥赤壁大战时34岁。而苏轼被贬黄州是四十七岁,可谓知天命年,这是年龄对比。外貌:周瑜外貌是雄姿英发,而词人是早生华发,雄姿英发的周瑜与早生华发的苏轼形成第二组对比。婚姻生活;周瑜有倾国倾城的江南美女小乔相伴,苏轼被告贬黄州之前,便已失去了相濡以沫的爱妻王弗,她年轻貌美,知书达礼,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他以前为她写了一首读后令人柔肠寸断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远处话凄凉。”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的思念,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东坡失去了这样一位爱侣,对东
23、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以上三组对比,都是为下文的对比作铺垫,下文重要对比应是什么对比?事业上的对比。周瑜34岁就是赤壁大战的指挥者,而苏轼被贬时是四十七岁,可谓报国无门,所以苏轼在他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这样自嘲:“心似已灰之木,心若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什么意思?想我一生的功业,就是被贬到黄州之后,又被贬到更远的惠州,儋州,可谓满纸芳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在泪眼朦胧之中,我们似乎看到词人孤独的背景,事业上的对比是非常强烈的,强烈的对比导致一种失落,一种悲剧的美。我们看一下表格:周瑜: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苏轼: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
24、意。在这里,苏轼写周瑜就是为了写自己,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最后词人,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词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明确】“人生如梦”,写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正如苏轼赤壁赋在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和江水、江月相比,和永恒的大自然相比,尤其会有这种喟叹。他为何有这种概叹?因为他想建功立业,但是已近知天命之年,就没有机会了。人生易老壮志难酬,正是壮志难酬所以才感叹人生易老,想当年横槊赋诗的一代枭雄的幽燕老将曹操在历史的舞台上纵横驰骋,施展其雄才大略等等这些风流人物都经不住时间的淘洗,何况自己呢?这是壮志难酬,
25、人生无常的苦闷。苏轼的常人之处在于他总是旷达的,他怎样排解这种苦闷的呢?“一尊还酹江月。”向江月洒酒祭奠,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能够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洒脱。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也是他的诗意人生。【板书失意酹江情】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的憧憬,敬仰,一起来把诗歌读一遍。四、技巧鉴赏通过这首词,你能归纳怀古诗如何鉴赏?【明确】写眼前之景,思历史之事,抒
26、一己之怀。【幻灯片9】五、小结本词融写景、咏史、抒情于一炉,极尽笔墨挥洒豪情,书写长江,书写赤壁,书写英雄周瑜,书写人生况味!六、布置作业1、鉴赏蜀相 2、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赤壁雄奇景 (衬托)-写景 英雄周瑜颂 (对比) -思史失意酹江情 -抒怀六、探究: 俞文豹吹剑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苏东坡豪放词的风格可见一斑。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描绘壮丽之景。不但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