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docx

    • 资源ID:27706581       资源大小:56.15KB        全文页数:7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docx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遂昌电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一、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方法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与学的科学;3.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感互动;4. 有的则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结果和评定。 我们的观点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

    2、就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我们观点的根据反映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把个体从一个生物的实体发展成为社会的实体。也就是把一个新生婴儿的生物个体,经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与品德。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之一,是通过经验传递实现的,通过教与学的人际交往实现的。教育、教学过程,也就是人际交往的过程。 反映教育的结构系统() 教育是一个系统,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子系统。()经验传授系统是传授者通过一定的传授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也就是教;()接受系统是接受者通过一定的接受方式进行学习,也就是学;()经验系统就是传递的对

    3、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等。 这三个系统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这个系统的核心是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教育心理学正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3反映了心理现象研究的独特领域。 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1. 基本理论2. 学习心理学3. 教学心理4. 群体心理5. 个体差异 6. 学生心理健康7. 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8. 教师心理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 开创阶段2. 发展阶段3. 成熟与完善阶段 (一)开创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孔子的智商四分法;启发式教学思想 ,学记:喻的原则 两大支柱学科的推动 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年,自然科学引入心理学研究。 教育理论们卓

    4、有成效的工作()瑞士教育学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教育要依靠心理学”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进行了心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认为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是教育学的三个重要基础,而且心理学应放在首位()卡普切列夫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 (二)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20年代后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华生、赫尔、斯金纳 苏联教育心理学界:以维果斯基和鲁宾斯坦等为代表我国教育心理学界1. 房东岳于1

    5、908年翻译了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2.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 在本世纪50年代主要学习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儿童发展和学科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三)成熟与完善时期(60年代到现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94年在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近十几年来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 (1)主动性 :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 从个体内部强调知识的获得和建构,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节学习 (3)合作性 强调共享教学中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学习,如合作学

    6、习,把个人的思维与群体工作相结合,交互式学习和同伴辅导等(4)社会文化性 强调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任何学习的发生不是在白板上进行的,而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建构产生的。第二节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小学儿童教育心理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二、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1.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2. 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 3. 学习心理 4. 知识的获得与应用 5. 问题解决与创造 6. 技能的形成 7. 品德的形成和培养 8. 学习策略9. 学习的动力机制 10. 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 11. 课堂学习管理

    7、12. 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目的要求这门学科主要阐述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学科第三节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的原则 二、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以了解和分析现象的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现状调查关系调查 发展变化调查 原因调查(三)实验法实验法是一

    8、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 (五)个案法个案法是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第二章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身体发展 一、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1. 顺序性和阶段性2. 稳定性和可变性3. 不平衡性4. 个别差异性 二、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表现(一)我国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发育情况较以前明显提高。在1985和2000

    9、年期间,小学生的平均身高增长了大约36厘米;体重平均增长了约38千克。(二)在小学阶段,大脑皮层逐渐趋于成熟。大脑皮层的成熟奠定了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三)身体其他系统和组织的发展骨骼和肌肉系统小学阶段儿童的骨骼系统发展迅速,其中四肢长骨和颜面骨的发展尤为明显,由于腿部增长更快,所以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几乎接近成人。骨化过程仍在继续,在这过程中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软骨组织逐渐为矿物盐所代替而变成坚硬的骨头。儿童7岁时颅骨几乎完全骨化,腕骨骨化也变得明显,911岁时掌骨和指骨完成骨化。在小学阶段,脊椎骨的骨化才逐渐开始,所以小学生要保持正确的坐、立姿势,以避免脊柱发育异常。 随着骨骼的增殖,

    10、小学生的肌肉大小和力量都逐渐增加,所以这时儿童的肌肉运动变得十分平稳协调。如果加以训练,他们能够表演各种完美的运动技巧。但要注意到,小学生的骨骼肌肉系统还未达到成人的水平,特别是韧带薄而松弛,肌肉力量也还较小,因此运动量不能过大,而且在活动中成人要注意保护,防止骨折、脱臼等意外事故发生。 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发育伴随着整个身体的增长发育,小学儿童心、肺的重量和容量也继续增大。 总之,心、肺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保证了充满活力的儿童肌体能够获得充足的能量和氧气。但小学生的身体还相对比较脆弱,过于激烈的运动会导致其心、肺负担过重,成人要注意保护三、促进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因素 营养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食

    11、物营养的三种基本成分 睡眠小学阶段儿童平均每天需要的睡眠时间是:7岁9岁11小时;10岁为10小时;1213岁为910小时。 有研究表明,小学生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者,大脑工作能力指数高于睡眠9小时以下者。所以,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不宜少于10小时。为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小学生的晚自习和家庭作业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 适宜的运动 考察运动量的最简单方法是估算运动时心率(或脉搏)的变化。对健康的人来说, 当运动时心率达到每分钟180次以上时,为大运动量; 150?a170次之间是中等运动量; 120?a150次是小运动量; 120次以下是轻微运动量,锻炼身体的作用不大。这一估算方法适用于一般健康成人和

    12、儿童。第二节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一)小学儿童的注意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其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还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颖、奇特、突发的无关刺激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 到小学高年级,由于儿童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也由于经常性的学习行为习惯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自控能

    13、力,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同时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也有很大发展。(二)小学儿童的记忆发展记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小学一到三年级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的效果。小学低年级儿童中存在明显的记忆偶发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当要求儿童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会同时记住和这样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 到了小学高年级(4?a6年级)儿童有意记忆的发展逐步赶上了无意识记的发展,4年级学生的有意识记的成绩开始超过无意识记的成绩,记忆中的偶发现象也开始减少。 形象记忆和抽象记记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形象记忆占优势,他们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优于对言语材料的记忆效果。 小学高年级儿童对抽象言语材料记忆的增长率逐渐超

    14、过了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增长率,但他们对抽象言语材料的记忆仍然以具体事物为基础。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来学习。小学阶段,儿童的意义记忆有了明显的增加,他们学会了用多种记忆方法和策略来促进意义记忆。 如,复述 、组织。(三)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思维的概念感知运动阶段(0?a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 小学生恰恰处在皮亚杰所讲的具体运算阶段,所以他们的思维呈现出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二、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

    15、减弱。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由对个别事物产生的情绪、情感逐渐转化为对社会、对集体和对同伴的情感;由事物的外部特征引起情绪、情感转化为由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情感体验。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三、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人性的一种表现。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他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他人,他对社会的认识和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等等都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表现。社会认知的发展和社会交往。(一)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对社会关

    16、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它与个体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1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自我意识的发展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等方面。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在幼儿期已经产生,但进入小学以后,儿童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范围都进一步扩大。 哈特(S.Harter,1987)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往往涉及到5个独立的领域: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社会接纳性、身体外表、行为表现。 哈特(1982)的研究还表明,小学儿童对自我的评价与教师评价、同伴评价相一致,这表明小学生已经能够较客观地评价自己。 我国学者王宪清(1982)认为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有以下特点:从受外部

    17、条件的制约过渡到受内部道德认识的制约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还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得分一直很稳定;女生的得分随年级上升而下降,即年龄越大,自我评价越低。 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指自我意识中的情绪、情感方面,如自尊感、内疚感、羞愧感和自豪感等。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随着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越来越深刻。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萌发自尊感,表现为犯错误感到羞愧,怕别人讥笑、害怕当众被训斥等。学龄初期儿童普遍具备了比较稳定的自尊感。2小学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小学儿童对他人的认识从了解他人的外部具体特征向了解他人的一般的心理特征发展。 儿童对权威关系的认

    18、识反映了儿童对成人儿童关系的认识特点。 儿童对友谊的认识反映了儿童对同伴关系认识的特点。赛尔曼儿童友谊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37岁)这时儿童还未形成友谊概念。他们认为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谊。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朋友听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自己的同伴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互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明显的功利性还不是患难与共的合作。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友谊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儿童逐渐懂得了忠诚、理解、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他们互相倾诉秘密、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但这时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第五阶段(12岁开始

    19、)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择友严密,建立的友谊能保持很长时间。(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在小学阶段,儿童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断增长,他们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赖和服从开始走向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与此同时,建立在平等合作基础上的同伴交往也日益增多。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 一、认知差异(一)一般认知能力的差异(智力)智力水平差异表现早晚差异智力结构上的差异(二)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学生在与学习任务有关的专门领域的知识基础存在很

    20、大的个体差异。 (三)认知风格的差异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冲动型和沉思型 二、人格差异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方式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模式中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差异有多种表现,气质、性格差异是最核心的两个方面。 (一)气质差异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 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气质无好坏之分(1)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2)采用个性化

    21、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二)性格差异性格是一种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典型的行为方式。 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内向型、处向型三、性别差异(E.E.Maccoby & C.N.Jacklin,974) 女孩的言语能力比男孩更强。十岁以后,男孩比女孩数学能力更强。十岁以后,男孩逐渐显示出更高的?空间?a视觉?能力。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更强,这种倾向在儿童两岁时就可以看出来。1. 女孩比男孩“合群”。2. 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暗示的影响。3. 女孩的自我评价低。4. 女孩运用机械方式进行学习时表现出色,

    22、男孩运用概念方式进行学习时表现更好。5. 男孩的分析能力更强。6. 女孩更多受遗传因素影响,男孩更多受环境因素影响。7. 女孩缺乏成就动机。8. 女孩的听觉功能好,男孩的视觉功能好。第三章 学习心理第一节学习的概述一、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通过反复练习或经验获得的行为及其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二、学习的特点 人类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一)人类学习的特点 人类学习是积极、主动的 人类学习的方式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人类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二)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 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 (小学时期是学习态度初步形成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班集体、作业的态度

    23、上) 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 三、小学生学习的类型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 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并认为人们的许多行为习惯、知识、经验等就是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 信号学习(刺激替代学习)二、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说),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试误说),人和动物遵循着同样的学习规律(三大定律)。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一、格式塔的顿悟说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是个体借助问题情境中的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发现重新组织事物之间的关系带有突然领悟的性质,

    24、因此苛勒认为学习就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他强调学习是掌握知识结构,也就是学习事物之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发现学习,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发现基本原理或规则。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马斯洛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自我实现,是完满人性的形成。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能充分地发挥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潜能,使个体达到最佳状态。潜能的充分发挥能给人以最高的喜悦,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马斯洛把以自我实现

    25、为目的的学习称为内在学习,这种学习是自我奖赏的,不需要外部强化。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意义学习:一种与完整的个人发生联系的学习,这种学习涉及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等方面。 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有意义的学习是自我发起的、自我评价的。 有意义的学习大多是在做当中进行的。第四章知识的获得与应用第一节知识概述一、知识的含义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这是一种广义的知识,它贮存于个体头脑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如书本、光盘上)即为人类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把人类的知识转变为个体知识的过程。二、知识的分类及表征一是陈述性知识,二是程序性知识 表征是指信息被记载和表示

    26、的方式第二节知识的获得一、概念的学习(一)概念的含义概念是人脑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又可称为概念的定义特征或共同关键特征)是决定事物性质、并使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非本质特征(又可称为非定义特征)则是对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 (二)概念的种类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难下定义的概念和易下定义的概念(三)概念的学习概念学习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两种形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1概念形成学习者通过比较、辨别大量的正反例子,从中归纳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过程,就叫作概念形成。 第三节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一、迁移的含义一种学

    27、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二、迁移的分类(一)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的影响。 (二)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活动所需的实践或练习次数减少,或使另一种学习的深度增加或单位时间内学习量增加,或者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使学习者顺利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等。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三)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特殊迁移指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另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如,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对课文阅读理解的影响。非特殊迁移是指迁移产生的原因不明确,既可能是一般原理原则的迁移

    28、,也可能是态度的迁移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含义问题解决的特点一、问题解决及其特点问题解决的概念 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问题解决的特点问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新问题,即第一次遇到的问题;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将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进行重新转换或组合;问题一旦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原理或规则,就贮存下来,并成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二、几种有代表性的问题解决的理论试误说顿悟说 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式现代认知理论一)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加工理论将问题解决看成是信息加工系统(即大脑或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把最初的信息经过加工转换成最终的信息状态的过程。 问题状态可以分为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中间状态。 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利用算子从初始状态转变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寻求解答的方案(手段目的分析法、向前探索法、逆向反推法)


    注意事项

    本文(《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