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惊蛰与复苏阅读.docx

    • 资源ID:27962282       资源大小:35.24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惊蛰与复苏阅读.docx

    1、惊蛰与复苏阅读惊蛰与复苏阅读【篇一:苇岸惊蛰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惊蛰一文,完成1924题。(18分)惊蛰苇岸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叫绝的,除 了它的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 古典诗歌般的名称。这是语言瑰丽的精华,它们所体现的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使我们后 世的汉语运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惭愧。“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 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 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这是一个 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

    2、象的被动、消极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 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 亮了,该上路了。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有“geming”意味的节气,连阴数日的天况,今天 豁然晴朗了(不是由于雨霁或风后)。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或池塘,从中央到 岸边,依其深浅,水体色彩逐渐减淡。小麦已经返青,在朝阳的映照下,望着满眼清晰伸展 的绒绒新绿,你会感到,不光婴儿般的麦苗,绿色自身也有生命。而在沟壑和道路两旁,青 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已似报纸头条一样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 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在田里,我注意到有十几只集群无规则地疾

    3、飞鸣叫的小鸟(疑 为百灵);它们如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羽色近似泥土,落下来便会无影无踪; 我曾试图用望远镜搜寻过几次,但始终未能看清它们。可爱的稚态、新生的活力、知前的欢 乐、上升的气息以及地平线的栅栏,此时整个田野很像一座太阳照看下的幼儿园。“惊蛰 过,暖和和。”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 (选自大地上的事情)19. 根据文意,请概括 “惊蛰”一词的含义。(3分) 20作者认 为二十四节气名称令我们骄傲和惭愧的原因是什么?(可联系当今人们运用汉语的实际情况 分析)。(3分) 21试简析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22文章第段首句在结 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分)

    4、 23. 谚语“惊蛰过,暖和和”,改为“惊蛰过,暖和了”表 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阐述理由。(3分)24“清明”、“谷雨”、“白露”等节气的名称,蕴 含着东方田园风景与中 国古典诗歌般的美,请选择其中一个节气,模仿作者对“惊蛰”的解 读,以合理的想象加以描绘。(3分) 19. 春雷(1分)惊(唤)醒了(1分)自然万物(1 分)。(共3分)20.节气名称体现了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我们因此为先人的智慧感到骄傲 (1分);今人运用汉语,存在不够规范、不够简洁(1分)、表意缺诗意美的现象,所以感到 惭愧(1分)。(共3分)21. 比喻句(1分),形象贴切地(1分)表现了惊蛰“显现出一丝善 意的冒犯和介

    5、入。”(1分)(共3分)22. 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1分);内容上: “惊蛰”这一具有“geming”意味的节气,与上文中“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相呼 应(1分),同时为下文展开描述“豁然晴朗”的画面做铺垫(1分)。(共3分)23.原句叠词、 押韵并用(1分),琅琅上口,易于记诵(1分);改动后句子不再押韵,语言平淡,民间谚语 的韵味消失(1分)。(共3分)或:“暖和和”运用了叠词,仿佛使人感受到了融融的暖意, 突出了人的主观情感,而“暖和了”只是一个气温客观的变化过程(1分)。另外,“暖和和” 与上句押韵,朗朗上口,符合谚语简洁好记的特点(1分)。改动后,句子没有了这样的效果

    6、 (1分)。(共3分)24. 描绘扣住季节特征(1分),想象合理(1分),语言通畅(1分)。(共 3分)附答案示例:白露微微透着些曦光的清晨,茫茫秋水泛着些许的寒意。一丛丛郁郁青 青的芦苇凝着一层细细密密的白霜,摇曳在清寒的秋风里。【篇二:2015 通州区中考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通州区2015年初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 2015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精 神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人们不仅

    7、在追 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而阅读能打开我们每个人的空间,让我们意识到天空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阅读能够不断地唤醒我们的记忆,让那些早已遗忘的往事和体验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并且_。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横线处应填的词语均正确的一项是(2分) (2)阅读可以影响人,而坚持阅读,不断地思考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只有我们每个人坚持阅读,才能不断地增长知识,提升修养。下面与强调“要坚持阅读”这个观点一致的一项是(2分) a“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b“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 c“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郭沫若 d“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

    8、寿 2下面语段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在白公馆、渣滓洞,在英雄受难的地方,人们仿佛还可以看到许云峰在老虎凳上的坚贞不屈;可以听到陈然朗诵我的自白时的_;可以感受到江姐怒斥叛徒时的_。捧起红岩,重读那段满含悲壮而又令人_的历史,真是感慨万千。红岩烈士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凝聚起一座_的丰碑,用他们的生命铸就了不屈的红岩精神。 a气势磅礴视死如归心潮澎湃流芳百世 b大义凛然义正辞严肃然起敬永垂不朽 c抑扬顿挫锲而不舍肃然起敬流芳百世 d大义凛然慷慨激昂心潮澎湃永垂不朽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1页(共8页)3下列选项中对语病修改有误的一项是(2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河文化激发出更大的

    9、活力,呈现出新的载体和形态。由于刘白羽、刘绍棠、王梓夫等人的影响,使通州出现了“运河文学现象”。在通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爱好者,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运河文化为创作题材和汲取养分的源泉。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通州宋庄逐渐聚集了一批现代画家。他们共同选择了通州大运河畔这块土地,生息创作,不仅深深影响了通州的艺术领域,还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这就是著名的“画家村现象”。这些都是运河文化与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产物。 a句中的“激发”应该改成“焕发”。 b句中应该去掉“使通州出现了运河文学现象”的“使”字。 c句中应该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爱好者”后面加上一个“群体”。 d句中

    10、应该把关联词“不仅?还”改成“不是?而是”。 4.你去拜访一位书法前辈,他刚写完一幅作品(如下图)。你想由衷地对这幅作品进行赞美,下面四句话,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笔画敦厚,沉着稳健。 b丹青妙笔,入木三分。 c飘若浮云,矫若惊龙。d字字珠玉,酣畅淋漓。 6.古人写山的诗句不胜枚举,想必你一定积累了不少这样的诗句。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写到“,行舟绿水前”;杜甫在望岳中写高山险峻,分割南北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登上山巅、清晨望日的句子是“飞来峰上千寻塔,。”(每空1分,共3分) 7.祝枝山,明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相传有一次,他去拜访朋友

    11、。朋友请他留一幅字。他当即泼墨,写下“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朋友读完,大为生气。祝枝山一笑,说:“不必生气,你念错了。”于是大声地念了一遍,朋友转怒为喜。朋友和祝枝山都是怎么读的?请为这句话分别加上标点。(2分) 朋友读: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祝枝山读: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8.阅读唐代诗人杜甫八阵图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5分)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八阵图赞美了一个人物,在杜甫另一首诗歌蜀相中也概括了这个人物的功绩,下列选项中同样描述此人的诗句是( )(2分) a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 b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

    12、遥望远途还。 c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d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 (2)八阵图中所赞美的这个人物让你感受最深的品质是什么?并结合古典名著中有关该人物的情节简要分析。(3分) 答: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2页(共8页)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912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13、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二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丙)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9下列词语中的“道”与“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环而攻之翻译:包围起来攻打这个国家 b民信之 翻译:使百姓互相信任 c亲戚

    14、畔之翻译:父母兄弟都会背叛这样的统治者 d所欲与之聚之 翻译:(百姓)想要的就给他们,并为他们聚集起来。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译: 12上面三个文段,所提出的主要观点有共同之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此观点的理解。(4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37分) (一)阅读文章,回答1318题。(共12分) 惊蛰响起春天的前奏 肖复兴 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名字,起得很有意思,都是两个字,简洁、平和。在所有用动词标识的,比如立春立秋的“立”,夏至冬至的“至”,或处暑的“处”,霜降的“降”,无一不是平和,很客观、中立的表明节气到

    15、来的意思,是一种诉说而已。唯一富有动作感和感情色彩的,是惊蛰。一个“惊”字,凸显这个节气的来头与气势与众不同,有一种惊叹的意思在内。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3页(共8页)小时候,老师在讲解惊蛰这个词的时候,说是天空打雷惊动了地底下的虫子要拱出地面了。老师的这个解释,强调了雷、虫和土地这样三者的关系。现在想想,觉得很有意思。如果不打雷,便惊动不了睡了一冬的虫子;如果睡了一冬的虫子没被雷声惊醒,便不会从冰封冻了一冬的土地里拱出来;而虫子能够从冰冻的土地里爬出来,是因为这时候的土地里的泥土已经变得松软了。雷、虫和土地这三者,皆因这个惊蛰的节气到来,而发生了如此密切互动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个节气中,

    16、雷、虫和土地这三者才从静止状态变为动态,活了起来,有了生命。 其实,在北京,很少能够听得到惊蛰时打雷的。惊蛰的雷声,应该出现在南方。但是,没有雷声的惊蛰,还能够叫惊蛰吗?那些小虫子怎么能被惊醒呢?惊蛰的雷声,应该像是起床的铃声,上课的钟声一样,准点准时出现才对。那时候,惊蛰的雷声,只出现在我的想象里。想象着雷声响了小虫子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春天到了,这样一幕戏的三部曲,有声有色,次第出场,动画片一样。 小时候,不懂得这个生命就是春天的生命,是大自然万物开始生长的生命,是唐诗里早就写过的“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的生命。 那时候,就知道这个节气到了,冬眠的各种小虫子,该开始活过来了。那时候,在我居住

    17、的北京大杂院里,松软的泥土里开始有蚂蚁出来了,湿漉漉的墙上开始有小肉虫蠕动了,回黄转绿的蒙蒙树枝上开始有破茧而出的飞蛾,也开始有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飞来了。 即使后来到北大荒插队,这个印象依然很深,北大荒这个节气里,春雪还在,依然很冷,但我相信蹲仓蹲了一冬的熊瞎子也该醒过来了,能够从树洞里出来找食吃了。更重要的是,春耕开始备耕了。生产队的铁牛拖拉机,一色火红的车身,拖着铁犁耙,列阵村头,就要下地翻耕土地了。 在我小时候,有一个惊蛰吃梨的传统,觉得就像立春那一天要吃萝卜一样,是一种民俗,但我不明其意。老人们说,春天到了,这时候乍暖还寒,天气又燥,吃点儿梨,败败火。那时候,鸭梨存放一冬,都已经变蔫儿

    18、,要不就是心里发黑了,我们常吃的是一种叫做红肖梨的梨,那种梨水分充足,甜中带酸,黄色的皮上有红红的光晕,很鲜艳,很适合春天的色彩,应该是属于惊蛰的颜色吧。 今年的节气有意思,雨水赶上和春节大年初一同一天,惊蛰又紧挨着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后一天。雨水那一天,北京下了一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叫做“百年不遇水浇春”,惊蛰的这一天,莫非也能出现这样的奇迹,让我听到春雷鸣春的声音吗?那可是真的如放翁诗中所写的那样,雷动风行惊蛰户,湖海春回发兴新了。 其实,不管这一天有没有雷声,惊蛰,前有雨水,后有春分,夹在这两个节气之间,它的角色就是来奏响春天的前奏曲的。 (2015年3月人民日报海外版) 13古人于节气日,

    19、多会吟诗赋词,寄托情怀。结合文章内容,判断下面诗句属于表现“惊蛰”节气的一项是(3分)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d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1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联系文章段,比较分析原文段与链接材料之间表达效果的不同。(不少于80字)(5分) 【链接材料】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白雪覆盖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春光了。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

    20、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4页(共8页)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答: 15文章题目“惊蛰响起春天的前奏”寓意丰富,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自己的阅读体验。(不少于80字)(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9题。(共14分) 海上丝路 古老的中国以丝绸而著名。中国借丝绸打开了通往世界各国的大门,并且通过丝绸贸易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广泛的文明交流。提

    21、起丝绸之路,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横贯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其实,除了陆上通道,古老的中国还经由海路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与“陆上丝绸之路”相对应,这条海上通道被后来的学者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尽管“海上丝绸之路”不被众人所知,但实际上它比“陆上丝绸之路”延续的时间更长,所经过和到往的国家和地区更多,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更大。 “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始于秦汉。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药,遣徐福东渡,开辟了最早的东海丝绸之路。到了汉武帝时,中国的海船已经能远航印度洋,与南亚、东南亚各国进行丝绸贸易,这是南海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我们的古人还不具备与狂风恶浪做

    22、斗争的能力,海上事故频频发生,因此,在唐代以前,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主要还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完成。唐宋两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期。唐朝“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退出了西域地区,陆上丝路被阻断,海路成为主要的交通枢纽。而唐宋两代特别是到了宋代,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便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元明两代,统治者更是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迅猛发展。约15世纪初,明成祖派遣郑和先后七次率领大规模船队下西洋(指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印度洋),航行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为世界

    23、航海史上的壮举。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东海和南海两条航线。其中,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第一,南海航线:据史书记载,唐代时,我国的商船就已经可以到达阿拉伯地区。当时的南海航线主要从我国南部港口城市广州出发,向南连接东南亚,途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各国),再穿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达大食(阿拉伯帝国)。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也在不断拓展。元代南海航线已经拓展到了非洲,而到了明代,中国商船已经可以航行到美洲。南海航线把中国和三大地区即以室利佛逝(今印尼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印度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

    24、一起。这些地区是当时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中心。中国的丝绸以及“四大发明”主要是沿着南海航线,通过阿拉伯、波斯等国商人传播到欧洲的。因此南海航线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第二,东海航线:最初的东海航线主要从山东的登州、莱州出发,向东经渤海到达朝鲜半岛,再绕朝鲜半岛到达日本。两宋时,由于北方为辽、金所占,港口城市随之南移,逐渐形成由泉州、明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到达朝鲜和日本的直航路线。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输出最多的商品除了丝绸外,还有瓷器,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器之路”。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儒

    25、学对日本、朝鲜以及欧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虽然不是佛教的发源地,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成为华夏的一部分,并随同华夏文化一道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家。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5页(共8页)【篇三:2015年闸北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有答案)】 闸北区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学科期中练习卷(2015.4)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

    26、对应的,答题时请注意,不要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 黄国荣 全民阅读成为当下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不只是因为它写进了十八大的报告,媒体上传国家将为它立 法,更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不再读书让人忧心忡忡。号召、立法故然是件好事,但这事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其效果也不容乐观。假如我们不正视民族当下的现实,不脚踏实地抓具体落实,仍然继续满足于文件上写、会议上讲、嘴上说、电话上统计、形式上忽悠这种浮夸、应付、糊弄的工作作风,而无实际阅读活动的组织和现实困难的解决,即便立了法,也只能仅仅是一种空打雷

    27、的声势而已。 我们民族当下的现实是什么呢?北大王余光教授在哈尔滨出版界图书馆界全民阅读年会的发言中 说,20年前季羡林老师曾经说,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他不赞同季老师这话,但不好意思当面反对,他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是最爱读书的民族,而是不爱读书的民族。梁晓声先生在他的讲座中也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说,我国年人均读书四本多,他认为这个数字是骗人的,中国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读过四本书。我非常赞同二位的说法,我也认为,中华民族真不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 中华民族若不爱读书,怎么会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炎黄子孙那么多苦读书的美传,你们没有耳闻? 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孙敬好

    28、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这个“悬梁刺股”的典故可能外国人都知道。还有匡衡“穿壁借光”的故事,唐代诗人岑参还曾有诗赞“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但是,我要请问一句,因为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就证明我们的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我还 要问一句,孙敬、苏秦、匡衡、车胤、孙康他们如此苦读读的是什么书?他们又因何如此苦读?很显然,他们读的是当时的课本或教材,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这种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的习惯吗? 我们现在所说的全民阅读,并不是指在校学生为完成学业为应试而读课本读教材教辅这

    29、种读书,而 是指民众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陶冶自我的心灵情操,完全出于自觉的阅读。这种阅读既没有人逼迫,也没有任务要求、更没有指定书目,是没有功利,纯粹个人爱好的阅读;所读的书不是教材教辅,而是那种可读可不读的“闲书”。 自古以来,读“闲书”是遭反对的。不只是长辈、老师反对,连政府都反对。我们民族观念中的读书,是为仕途、为功名而求学,是非常功利的。历来视求学读教材教辅是“走正道”,读“闲书”是“走邪路”。过去是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苦读;如今是因“年龄是个宝,学历不可少;戴了博士帽,才得乌纱帽”而苦读。尽管论语中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种勉励学人勤奋读书的名

    30、言,但实践中,书读好了有余力了去做官的人数不胜数,而官做好了有余力了再好好地读书的人却不多,古往今来也少有这方面的典故。 中华民族是不爱读书的民族,这话听起来不好接受,但这是事实。我们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始皇帝就 做过焚书坑儒的傻事,他就不想让国人读书,不仅要把全国的书烧掉,而且要把全国的文人儒士也都坑掉,要不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会更加灿烂辉煌,经典会更加丰富多彩。不只是皇帝不让中华民族读书,连我们的圣人老子和孔子,他们也并不赞成天下老百姓都读书,做有知识的人。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道德经第三章)他是说,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使百姓头脑简单浑沌

    31、,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志气,强健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无知无识、 没有欲望。孔子也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第八)意思是说,可以指点老百姓 走哪条路,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不只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流行,一直 到新中国成立都是如此。 读书其实是一种习惯,一种区别于野蛮的文明习惯。自古以来,中国读书的人只是士人,读书是文 化人的事情,今天的中国人,除知识分子外,一般普通家庭就没有藏书的习惯,倒是有相当多的人以藏书 来装潢门面的。 让一个本来不爱读书的民族改变习惯热爱读书,光靠政府立法、下文件、发号召是不管用的。事关 民族习惯、民族素质、民族尊严的事,要全民族来认识,来改变。 在美国、西欧、东欧的街头、公园、候机厅、候车室、飞机上、火车上,随处你会看到捧着书孜孜 不倦地阅读的人们,不管男女老少,他们随身总忘不了带书。而我们中国人呢?我们手里捧着的不是书本, 而是ipad、手机,人一天到晚泡在游戏和“八卦里,是提高不了素质的,相反只会让人更庸俗、更自私、 更没有道德底线。因嫉妒而毒死自己


    注意事项

    本文(惊蛰与复苏阅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