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八年级下期期末语文考试题练习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docx

    • 资源ID:28008891       资源大小:31.82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八年级下期期末语文考试题练习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docx

    1、八年级下期期末语文考试题练习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八年级下期期末语文考试题练习(2021-2022年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 名句名篇默写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2)世有伯乐,_。(韩愈马说)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宋代陆游卜算子咏梅借梅花盛开来写个人品格高尚的词句是:_,_。 (5)请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默写完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_,_。_,_。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案】窈窕淑女 然后有千里马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

    2、解析】 注意以下词语容易写错:窈窕、大庇、俱欢颜、宦游、知己、天涯等。 字词书写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一只定期qinx(_)的大雁,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2)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xunhu(_)着扑向山下。 (3)当它jirnrzh(_)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4)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nbk(_)。 【答案】(1)迁徙 (2)喧哗 (3)戛然而止 (4)怒不可遏 【解析】 看拼音写词语,注意拼读准确,书写笔画要准确、规范。“徙、戛、遏”笔画易写错,“喧哗”两个字都是“口”字旁。 选

    3、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家院子里有几棵行将就木的松树,今天早晨,他把它们全部刨掉了。 B.登上皂幕山的山顶,就能目空一切,所有景物尽收眼底。 C.看着倾泻而下的水柱,听着振聋发聩的声音,我被它的气势震撼了,脑子里一片空白。 D.近日,高明智湖公园的向日葵灿烂盛开,游客们纷至沓来。 【答案】D 【解析】 A行将就木:指人临近死亡,快要进棺材了。对成语语意理解错误,望文生义; B目空一切:意思是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对成语语意理解错误,望文生义; C振聋发聩: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对成语语意理

    4、解错误,望文生义; D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多用于来指人。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D。 选择题 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2022年,基于全科阅读的课堂教学改革覆盖全市超过1000所以上中小学。(删去“超过”或“以上”) B.佛山木版年画采取了佛山剪纸等传统工艺的精髓,乡土气息浓厚,艺术风格鲜明。(“采取”改为“汲取”) C.为了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教育局策划开展了“读传统经典,建文明城市”。(把“教育局”调到“为了”之前) D.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阶段性取得了成果。(把“阶段性”调到“取得了”之后) 【答案】C 【解析】

    5、 C.有误。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在“读传统经典,建文明城市”后加“的活动”。 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书尧典中说“协和万邦”,易乾卦中有“保合太和”。早在秦汉之际,天人合一、天下大一统的观念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宋明之时,“和”的理念向社会政治、伦理、宗教、艺术等领域渗透更深。“和”字经过三千多年演化,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谐、协调,协调统一谓之“和”;顺和、平和,不刚不柔谓之“和”;和蔼、和气,即性情温和,待人谦和;调和,调和的原意是指调和音乐或调和味道,后人把“调和”引申为化解一切矛盾的方式;和解、和平,所谓“和解”是指结束一切纷

    6、争甚至战争。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2)请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见贤思齐 和为贵 智者 知书达理 仁作贤 君子 【答案】(1)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2)示例1:君子知书达理和为贵 智者见贤思齐仁作贤. 示例2:智者知书达理和为贵 君子见贤思齐仁作贤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文段内容概括即可。根据“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概括得出: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根据“书尧典中说“协和万邦”,易乾卦中有“保合太和”。早在秦汉之际,天人合一、天下大一统的观念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宋

    7、明之时,“和”的理念向社会政治、伦理、宗教、艺术等领域渗透更深。“和”字经过三千多年演化,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谐、协调,协调统一谓之“和”;顺和、平和,不刚不柔谓之“和”;和蔼、和气,即性情温和,待人谦和;调和,调和的原意是指调和音乐或调和味道,后人把“调和”引申为化解一切矛盾的方式;和解、和平,所谓“和解”是指结束一切纷争甚至战争。”分析得出:“和”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据此综述为: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2)本题是组词成对联,根据对联对应词语词性一致的特点分析即可。“见贤思齐”对“知书达理”,“和为贵”对“仁作贤”;“智者”对“君子”。“智者 和 君子”可做主语。故可组对

    8、联为:君子知书达理和为贵,智者见贤思齐仁作。或智者知书达理和为贵,君子见贤思齐仁作贤。 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

    9、奉壹。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凄神寒骨 (3)不可久居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小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C.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空游无所依”,则说明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

    10、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D.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依次写了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远望小石潭的水源,观察小石潭里的游鱼,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答案】 【1】(1)大约/约(2)使(人的心情)凄凉/使凄凉(悲伤)(3)停留/逗留/留 【2】(1)(鱼儿)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D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及通假字、古今异义。可,大约;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居,停留,逗留。 【2】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

    11、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1)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似,好像;相乐,一同欢乐。 (2)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明灭可见,时隐时现。 【3】 D.顺序有误。“观察小石潭里的游鱼”在“远望小石潭的水源”前。故选D。 参考译文: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翻卷,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

    12、蔓,遮掩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

    13、览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文言文阅读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见修竹数千株/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其中有茅屋/其翼

    14、若垂天之云 C.心窃乐之/盗窃乱贼而不作 D.静坐久之/渔人甚异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3】说说作者游江时悟出了一个什么哲理。 【答案】 【1】A 【2】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3】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看待事物。(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 A.修:长/长; B.其:它的,指代修竹林/它的,指代大鹏鸟; C.窃:偷偷地、私下/偷窃; D. 之: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指桃花林的奇异景象; 故本题选A。 【2】 本题考查断句。学者诚能八

    15、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从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故据此可断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3】 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归纳。作者先描写自己的经历,看到了竹林间的一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后又游历茅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此得出结论: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引申开来,作者认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即作画、写文章,

    16、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看待事物。 参考译文: 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有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第二天,路过并前往拜访那户人家,看见琴、书、茶几、坐席等用具都是一尘不染,泛发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缘故。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江上飘荡的帆船,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和耕作着的人,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则谨慎地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认为,做学问

    17、的人的确能从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画呢? 现代文阅读 青少年切勿吸烟 李禾 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今年的5月31日是第33个世界无烟日,其宣传主题是“保护青少年远离传统烟草产品和电子烟”。 我国青少年吸烟问题不容忽视,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烟草调查报告,初中生吸烟率超过6%。青少年吸烟会立即对呼吸和心血管系统产生严重危害,还会加速其成年后慢性病的发生。由于尼古丁具有强致瘾性,80%的青少年吸烟者步入成年后会继续吸烟,难以戒断。“吸烟的人,脸色容易发灰、发暗,这是由于体内一氧化碳浓度过高。”刘宏炜强调,吸烟致病是个长

    18、期的过程,很多人一旦发现身体不适,却为时已晚了。 而电子烟是一种模仿卷烟的电子产品,被打扮得新潮时尚,如有水果口味、泡泡糖口味、巧克力口味、奶油口味,包装上有卡通、酷炫的图案,以此吸引年轻人。大部分电子烟由含尼古丁溶液的烟管、蒸发装置和电池三部分组成。通过雾化等手段,将尼古丁、丙二醇等变成蒸汽后吸食。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烟草病学组发布的“电子烟专家共识”明确指出,电子烟烟油含尼古丁、有机溶剂等,经加热后形成的烟雾含有多环芳香烃等多种有害物质,可损伤全身各脏器,甚至致癌。 世卫组织专门对电子烟进行研究,并得出了明确结论:电子烟有害公共健康,它不是戒烟手段,必须加强管制,杜绝对青少年和非吸烟

    19、者产生危害。 “电子烟面世至今不过十多年,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对健康有危害。烟草依赖就是尼古丁依赖,电子烟具有强尼古丁致瘾性,没有抽过烟的青少年吸过电子烟后,更容易成为卷烟消费者。”甘泉质疑道,目前,电子烟没有产品质量标准、实验室数据,到底包含多少种物质,究竟有什么物质都不太清楚,这样一个产品,为何允许它进入市场公开销售?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委、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时国朝表示,电子烟作为戒烟工具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同时也缺乏生产标准和行业监管。应明确电子烟属性和定位,制定电子烟行业标准,对电子烟制造销售全程监管,杜绝向未成年人兜售电子烟。 针对“吸烟者比不吸烟者不容易感

    20、染新冠病毒”的说法,世卫组织发表声明称,目前没有足够的信息证实烟草或尼古丁对预防或治疗新冠病毒有任何关联,吸烟者发展为重症和出现死亡的风险更高。 一项对1099例新冠肺炎疾病患者的研究显示,出现严重症状的173例患者中,16.9%的患者正在吸烟,5.2%的患者曾经吸烟;需要机械通气、进入ICU或死亡的患者组中,25.5%的患者正在吸烟,7.6%的患者曾经吸烟。相比之下,没有这些不良结果的患者组中,占比分别为11.8%、1.6%。 “一个干干净净的肺,为何非要吸入一些东西?吸入后,怎么会更安全呢?”刘宏炜强调,任何时候戒烟都为时不晚。在中国,投入控烟的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该把更多注意力投入到提高

    21、烟草税、增加烟包图形警示等国际证明行之有效的控烟政策制订中。 (选文有删改) 【1】对烟草危害的概述,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青少年吸烟会立即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产生严重危害,还会导致成年后慢性病的加速发生。 B.尼古丁具有强致瘾性,因此,青少年吸烟者步入成年后都会继续吸烟,难以戒断。 C.电子烟加热后形成的烟雾含有多环芳香烃等多种有害物质,会有致癌的风险。 D.感染新冠肺炎后,吸烟者发展为重症和出现死亡的风险更高。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逻辑顺序,从传统烟草、电子烟以及针对新冠肺炎吸烟者的感染情况分析说明吸烟的危害,条理清晰。 B.文章

    22、详细地介绍了电子烟,并告诫青少年电子烟具有强尼古丁致瘾性,对健康有危害,它不是戒烟手段。 C.文章使用了列数字、作诠释、引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烟草的危害,内容充实。 D.我国投入控烟的人力和物力有限,应把更多注意力投入到提高烟草税、增加烟包图形警示等控烟政策制订中。 【3】假如你身边有同学吸电子烟,你该如何劝说他?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 【答案】 【1】B 【2】C 【3】(1)电子烟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可损伤全身脏器,甚至致癌。(个人健康角度)(2)电子烟有害公共健康。(公共健康角度)(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 B.段“由于尼古丁具有强致瘾性,80%的青少年吸烟

    23、者步入成年后会继续吸烟,难以戒断”,由这句话可知“80%的青少年吸烟者”,并不是全部青少年吸烟者步入成年后会继续吸烟,难以戒断。故选B。 【2】 C.文章还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段“而电子烟是一种模仿卷烟的电子产品,被打扮得新潮时尚,如有水果口味、泡泡糖口味、巧克力口味、奶油口味,包装上有卡通、酷炫的图案,以此吸引年轻人”。文章中没有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故选C。 【3】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结合文章相关语句作答。段“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烟草病学组发布的电子烟专家共识明确指出,电子烟烟油含尼古丁、有机溶剂等,经加热后形成的烟雾含有多环芳香烃等多种有害物质,可损伤全身各脏器,甚至致癌”,

    24、段“世卫组织专门对电子烟进行研究,并得出了明确结论:电子烟有害公共健康,它不是戒烟手段,必须加强管制,杜绝对青少年和非吸烟者产生危害”。作答时,要从电子烟对个人健康和公共健康的危害角度进行劝说,注意表达要得体,易于接受。 现代文阅读 穿过时间的老树 王福雁 时间像是有重量,一点点加在我们身上,我们变得沉稳了;一点点加在这棵杏树身上,它变得老枝弯曲,横斜有致。 堂哥6岁那年,把一棵细小的杏树苗栽在院子南墙下。一年年,树苗长大,开花,结果,今年这棵杏树已经55岁了。 那时,爷爷奶奶、大伯二伯和我们同住在这个大院子里,光我们这一代年龄相仿的孩子就有十几个,整天热热闹闹一起玩着长大。 我读初中时,它正

    25、值青春,风华正茂。近6米高的树干,枝杈旁出,树冠丰满。每年春气刚动,暖风初起,树枝上就冒出深红的花蕾,不久花蕾就绽出一串串粉红色的花朵,满院子飘着甜丝丝的香气。到了初夏,树干挺拔起来,每一片树叶都精神得发亮,从花落果出到青杏的小脸儿涂上红色,用不了多长时间。红红的杏子继而缀在它年轻的枝杈上。杏子见阳光的一面红红的,另一面黄黄的,咬上一口,酸酸甜甜。虽然还不到最成熟的时候,但这时却最美。 小时候,这棵树是我们的乐园。满树甜杏是我们的最爱。杏还没熟好,我们已迫不及待,总是趁大人不注意就摘一小兜,躲到一处几个人分享。一天晚上,父母不在家,伯伯家的兄弟姐妹聚到我家,我们压制着兴奋的心情等着其他几间房里

    26、的长辈休息。一间间屋里的灯终于关了,我们几个蹑手蹑脚来到树下,几个爬树,几个在树下指挥。树上的把衣襟撩起,不一会儿就摘了几大兜,跑回屋里,哗啦啦倒在炕上,鲜艳的滚动的杏子碰撞着我们雀跃的心,我们边吃边兴奋地说着刚才的各种紧张和慌乱。 杏树不只给我们捧出果实。平时,遇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它是我们说话的地方。大人忙于生活,很难注意到我们的心情,有事就和同伴说。靠着树枝,似乎有一份依靠。有时,兄弟姐妹打架,一个在前面跑,另一个在后面追,非要把对方追到树上为止。有时追到树上还不罢休,双方还要在树枝间腾挪几番。 对我们来说,这棵树是伙伴。我们在树下奔跑,树上追逐,打打闹闹,就这样和它一起成长,度过了我们

    27、的少年时光。 花落花开间,我们长大了。大伯、二伯相继搬出院子,在别处盖了新房,只有爷爷奶奶和我们家还住在这里。院子比原来小了,而我们也从这个院子走向更大的世界,读书、工作,走到天南地北,落地生根。兄弟们顶门立户,开始全新的生活;姐妹们远远近近,结婚成家。院子不像原来那么热闹了,而这棵树,一直在院子里守望着。 几十年,院子的面貌变了又变,房子从土坯房到砖石房到现在改造后的新房,地面从黄土地到现在的水泥地和石板路,院里从到处堆放的农家杂物到现在每到夏秋欣欣向荣的瓜果和花草。这棵树在南墙下,静静地撑出一片风景,给院子增光添彩。 上次回家,堂哥的女儿领着2岁多的孩子回娘家,我们在杏树下闲聊。我抱起小孩

    28、,他的小手正好能摸到低处的树枝,粉白的小手触碰着粗糙的枝桠。那时,杏刚吃过,只有高处还零星挂着几颗。我想办法摘下几个放到孩子手里,他感觉新奇有趣,一点儿也不急于放到嘴里。我想,这些甜杏在他眼中,与我们那时完全不同在我们眼里,它是最重要的美味,而对他们来说,可能排不上号了吧。 新一代是这棵树见过的第五代人,他们的生活与这棵树联系微弱。他们不会在树上树下嬉戏,因为他们有那么多更好玩的游戏;他们不会像我们一样盼望它结果,因为他们有更丰富的零食。 当年,当堂哥在清贫中怀着热望栽下这棵杏树时,怎么能想象几十年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老杏树不是孩子们的念想了,如今,它成为装扮新生活的风景。 时光雕刻着我们,

    29、雕刻着这棵树,它被雕刻得老枝交错,横斜有致。现在,它依然每年如期开花结果。老树新花无丑枝,那花那果依然是那时模样。 (选文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以杏树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节点 杏树的故事 小时候 (1) 我们长大了 (2) 如今 杏树成了装扮新生活的风景 【2】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鲜艳的滚动的杏子碰撞着我们雀跃的心,我们边吃边兴奋地说着刚才的各种紧张和慌乱。 (2)这棵树在南墙下,静静地撑出一片风景,给院子增光添彩。 【4】文章以“穿过时间的老树”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答案】 【1】(1)杏树

    30、是我们的乐园(杏树为我们捧出果实,听我们诉说心事)(2)杏树一直在院子里守望着(杏树为我们守望家园) 【2】示例1:“小时候爷爷奶奶、大伯二伯和我们同住在这个大院子里,光我们这一代年龄相仿的孩子就有十几个”与“后来大伯、二伯相继搬出院子,我们从这个院子走向更大的世界”作对比。通过对比,写出院子里人事的变化,突出杏树默默守望着院子、守望着我们的品质。 示例2:“小时候杏树是我们的乐园”与“如今老杏树不再是孩子们的念想”作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对时光流逝和时代变迁的感慨,表达我对老杏树的依恋。 【3】(1)碰撞,意为相碰相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摘杏子带给我们的喜悦与欢乐.(2)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杏树给院子增光添彩以及对家园的守护。 【4】运用拟人手法,用“穿过”一词把老树写活了,吸引读者。“老树”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全文围绕“老树”组织材料。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杏树从树苗长成老树,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以及对老杏树的赞美和依恋。 【解析】 【1】 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小时候,这棵树是我们的乐园”“院子不像原来那么热闹了,而这棵树,一直在院子里守望着”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2】 此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辨


    注意事项

    本文(八年级下期期末语文考试题练习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