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19讲巩固练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docx

    • 资源ID:28173915       资源大小:32.77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19讲巩固练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docx

    1、第19讲巩固练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第19讲古代商业的发展第19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商业的发展货币的形制1北魏商业发展2规范外商贸易3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女性社会地位提高4元代南北经济交流5明清时期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6清朝重视规范商业行为7交通状况对商业发展的影响8市的变迁与城市发展唐代城市发展9宋代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10对外贸易宋代对外贸易11晚明海外贸易中的白银流向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9湖南长郡中学适应性考试)读图,可推知()A.布币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B.布币演进折射出中国政局趋于统一C.国家分裂与动荡导致了币形混乱D.布币的名称由来与其制作材料有关解

    2、析:A根据所学知识并观察布币的形状可知布币的形制是仿照古代的农具形状铸造的,受到农业的影响,所以可推知布币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故选A。根据“重量变轻,体形变薄为片状”可知布币形制的变化是从美学功能和便于携带以及计量等方面考虑的,不能折射中国政局的情况,故排除B、C两项;布币的名称是由其形制演化而来,而不是因为制作材料,故排除D项。2.(2019山东潍坊联考)北魏时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并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据此分析正确的是()A.洛阳城以经济功能为主 B.

    3、北魏严格控制商业发展C.北魏商业贸易获得发展 D.国家统一促进商业繁荣解析:C材料中“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并且“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这说明北魏的商业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而并非以经济功能为主,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北魏政府对商业进行管理,但不能得出北魏政府对商业的严格控制,排除B项;北魏王朝只是统一了北方,没有完成对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3.(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1074年,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如果没有相关的政府凭

    4、证,则允许他人告发,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这表明当时()A.政府规范外商贸易行为 B.政府厉行抑商政策C.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 D.商税成为主要收入解析:A材料主要介绍了宋神宗时期政府对外商来华贸易的规定,即外商必须先交税领取凭证才可进行贩卖,否则就会依法对其进行处罚。该规定意在规范外商贸易行为,故A正确。规范贸易行为不等于抑商,排除B。材料信息只是说明外商要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否则要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无法体现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也无法体现商税是否成为主要收入,排除C、D。4.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有曹婆肉饼、宋五嫂鱼羹、王妈妈茶肆、王小姑酒店、丑婆婆药铺等著名店

    5、铺。这些店铺虽以妇女闻名,但前台售卖的以男性为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十分完备B.北宋男尊女卑的观念已被摒弃C.北宋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市的发展已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解析:C据材料可知,诸多店铺以妇女闻名,说明妇女的社会认可度提高,故C项正确。A项中“完备”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A项;“前台售卖的以男性为主”体现“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观念尤在,故B项中“摒弃”表述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5.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沙剌市(即珍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

    6、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A.南北方物资交流频繁 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C.北京水资源非常丰富 D.元朝对外贸易十分广泛解析:A据材料可知,北京积水潭是元大都城内外水运交通的枢纽,同时也是南方来的漕运船只在北京的唯一物资集散地,促进了南货北销。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种类繁多,可见一斑,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政策变化及水资源是否丰富,故B、C两项错误;材料主题是元大都城内外商业即国内贸易,故D项错误。6.(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江浙地区唐宋以后一直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东南之田,所种惟稻”。但到了明中后期,“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各地广种棉花

    7、、甘蔗、果木、烟草等作物的记载也多见于史书。这种现象反映了江浙地区()A.经济重心地位日渐凸显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 D.小农经济逐步瓦解解析:C材料中的历史现象主要是江浙地区由种粮食为主到广泛种植经济作物,结合所学分析,可知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商品经济发展,农业商品化水平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出明朝中后期江浙地区种植经济作物增多,而无经济重心凸显的情况,故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直接体现雇佣关系,故排除B项;依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的时间是鸦片战争后,故排除D项。7.(2019湖南岳阳质检)大清律例载,“若有将兑换现银票存该铺钱文侵蚀,或托故借人银两闭门逃

    8、走者,立将铺户拘拿押追。逾期不归,杖一百、徙三年。”此规定主要反映了清朝()A.法律带有野蛮色彩 B.已经出现钱庄票号C.仍然推行抑商政策 D.重视规范商业行为解析:D据材料可知,清朝法律对钱庄票号侵蚀钱文行为予以重罚,这体现了法律对商业行为的严格规定,故D项正确。A、B、C三项中的“野蛮色彩”“出现”“抑商”与材料主旨不符。8.据史料记载,广州、博罗、四会等附近有大城,有市、官员和机构对陶瓷贸易进行管理,而且三地都处江边,四会则控制着现在的佛山、南海、高明、三水等地,是西北江的交汇处,也是货物流通的枢纽。这些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交通枢纽对商品集散地的重要性B.广东与中原的经济来往频繁

    9、C.官方对商品贸易进行严格管理D.广东瓷器经河道运输至中原地区解析:A根据题意可知,强调的是交通枢纽处有政府的管理、在货物流通中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中“三地都处江边”“官员和机构对陶瓷贸易进行管理”涉及海上丝绸之路,应属对外贸易,B、D两项排除;材料提到官方对商品贸易的管理,但并未提到严格管理,而是为了凸显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9.(2019湖北名校大联考)唐朝中后期,长安城内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庙会开始兴起,寺庙和道观等地成为长安城内便利的经济交流场所,进而成为官府开场的便要处。这反映出()A.坊市制逐渐被打破 B.政府不再监管商品交易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宗教传播促进经济发

    10、展解析:A材料“寺庙和道观等地成为长安城内便利的经济交流场所,进而成为官府开场的便要处”反映出市场交易逐渐突破了严格的坊市界限,A项正确;材料“成为官府开场的便要处”说明仍存在政府的监管,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唐代都市商业发展状况,不涉及农业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宗教场所与商业发展的联系,不涉及宗教传播问题,D项错误。10.宋梦粱录记载:“(中秋节当天)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材料主要反映了这一时期()A.民间的奢靡风气盛行 B.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C.私商成为了商人主体 D.坊市制下的商业发

    11、展解析:B据材料可知,中秋节城市中饮食娱乐彻夜不禁,这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的不断完善,故B项正确。奢靡风气是指相互攀比,铺张浪费,崇尚金钱等,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私商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了商人的主体,故C项错误;宋代坊市制已经被打破,故D项错误。11.严厉禁止铜钱通过走私流往海外,立法规定,凡携带“铜钱出外界,一贯以上,为首者处死”。但民间走私铜钱出境的活动屡禁不止,因为宋钱“每是一贯之数,可以易蕃货百贯之物”。这反映出南宋()A.海关管理不严 B.铜产量大幅减少C.经济实力雄厚 D.理学观念很薄弱解析:C材料中政府严厉禁止铜钱通过走私流往海外,故A错误;南宋政府禁止走私铜钱不是因为铜产量的减

    12、少,而是为了缓解铜钱外流对本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故B错误;据材料宋钱“每是一贯之数,可以易蕃货百贯之物”可知,宋钱对蕃货的购买力很强,宋钱几乎获得了地区性的国际货币地位,再结合“民间走私铜钱出境的活动屡禁不止”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经济实力雄厚,故C正确;D在材料中没体现,故排除。1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晚明海外贸易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臣请言开洋之利。我中国人若贩吕宋,则单是得其银钱而已。是以中国湖丝百斤至彼悉得价可二三百两。”何乔远请开海事疏“东洋吕宋,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商人回澳,征水陆二饷外,属吕宋船者,每船更征银百五十两。”张燮东西洋考“所通乃吕

    13、宋诸番,每以贱恶什物易其银钱,满载而归,往往致富。”李廷机李文节集A.晚明政府禁止民间海外贸易 B.白银自吕宋流入中国C.西方殖民者垄断东西方商路 D.中国商人主导对外贸易解析:B据材料可知,三则不同史籍记载的共同信息是晚明对吕宋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商人获利颇丰,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故B项正确。A项中“禁止”与材料“故商人回澳”矛盾,C项中“垄断”、D项中“主导”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A、C、D三项。二、非选择题13.(2019江苏南通二模)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

    14、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

    15、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出现社会转型的迹象。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内容涉及的农业产业结构、家庭手工业、手工业市镇三方面变化概括即可。第(2)问国内因素根据材料二前两句从政策、产品质量两个角度概括即可。表现根据材料二从白银

    16、使用、资本、长途贩运等角度概括得出。第(3)问论证此观点,应从材料中提取迥异于传统封建社会、农耕经济的新因素,包括阶级结构变动、新经济因素、传统观念等。答案:(1)变化: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2)国内因素:中国手工业品精美畅销;明政府部分开放海禁。表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3)说明:市民阶层壮大,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14.(2019安徽合肥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时期史实秦汉张骞出使西域甘英

    17、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至波斯湾而还中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隋唐唐朝高丽乐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宋元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传到欧洲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明清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论从史出,形成观点并进行论述的能力。首先对材料信息进行分类,第一类信息为中国主动的对外活动,外

    18、国文化传入中国,例如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唐朝高丽乐盛行等;第二类信息为外国主动与中国往来,中国文化传入外国,例如中国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指南针、火药传到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来华等。可在两类信息中任选一类形成观点,或者是结合两类信息,概括为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然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做到论题鲜明,史实关联,叙述合理。答案:示例:看法: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说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汉武帝时开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传统贸易的重要通道。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传入中国,中外贸易互通有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注意事项

    本文(第19讲巩固练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