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曹刿论战》精品试题练习题.docx

    • 资源ID:28207012       资源大小:22.46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曹刿论战》精品试题练习题.docx

    1、曹刿论战精品试题练习题曹刿论战复习题曹刿论战复习题一、文学常识 出自左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而又详备之编年史,共60卷,18万字,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写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间的许多史料(即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左传的特点: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的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长于叙事,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将它按年代顺序附在春秋的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的经义的。 左传虽然是春秋的注释,但其述范围、

    2、时间、空间和内容方面都较完备,是一部比春秋更成熟的编年史,加上文笔生动,独具一格,因而深深影响后世史学家,在史学上有着不朽的地位。二、实词积累(1)师:军队。(2)伐:攻打。(3)请:请求。(4)见:拜见。(5)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6)谋:谋划。(7)间:参与。(8)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9)安:有“养”的意思。(10)弗:不。(11)专:个人专有。(12)对:回答。(13)惠:恩惠。(14)彳扁:同“遍”,遍及,普遍。(15)从:听从。(16)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17)帛:丝织品。(18)加:虚报。这里是说以少报多。(19)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2

    3、0)信:信用。(21)孚:为人所信服。(22)福:赐福,保佑。(23)狱:案件。(24)虽:即使。(25)察:明察。(26)情:实情判断。(27)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28)属:类。(29)从:跟从。(30)鼓:动词,击鼓。(31)败绩:大败。(32)驰:驱车(追赶)。(33)辙:车轮轧出的痕迹。(34)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35)逐:追赶、追击。(36)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37)故:原因,缘故。(38)作:振作。(39)衰:减弱。(40)竭:消失。(41)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42)测:推测,估计。(43)伏:埋伏。(44)靡:倒下。三、相关对联上:庄公鄙陋急躁迎战

    4、下:曹刿远谋从容反击四、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五、用原文答题 1、最能体现曹刿参与精神的词:请见。 2、表现民不愿与官交往的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5、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战争的结局(表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7、本文承上启下的过度句:既克,公问其故。 8、齐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9、齐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0、鲁国反

    5、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11、鲁国追击的时机是:辙乱旗靡。 12、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3、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语句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4、第三段出现的成语:一鼓作气。 15、确定追击时机的根据: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6、“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7、“三而竭。”照应上文的哪一句? 齐人三鼓。六、问答题 1、文章的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鲁国战前的准备。 2、第一段可分为两层,请划分出来,并写出层意。 划到“乃入见”。一层:曹刿跟乡人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二层: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

    6、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哪些内容?“我“指的是什么?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放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我”是指鲁国。 4、齐师攻打,而鲁庄公仓促迎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鲁庄公对战争的浅薄的认识,也是鄙的一种表现。 5、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怎样的鲁国社会现实? 民不愿与官谋划,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 6、曹刿能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具有何种品质? 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做铺垫。 8、“何以战”一问,表明曹刿怎样

    7、的思想特征? 曹刿深谋远虑,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9、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两次答话看出鲁庄公具有鄙的特点。因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对左右侍臣施加小恩小惠上和不存在的神身上,百姓不会服从。 10、曹刿为什么最后同意鲁庄公跟齐国作战? 因为鲁庄公领悟到尽力作好本职的事,百姓会服从他,这是治国之本。 1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12、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明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13、曹刿答话观点的根源是什么? 是孟子提倡的民本思想。 14、第二自然段写

    8、了怎样内容? 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15、第二段详略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此段以写鲁方的战术决策为主,重点写了曹刿和鲁庄公指挥战斗的情景。 这样写能使曹刿和鲁庄公形成鲜明的对比,借鲁庄公的鄙绠能突出曹刿的远谋。 16、“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怎样的特点? 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的特点。 17、指挥作战中,曹刿只说了两次“未可”、“可矣”,这样简短的语言表明他具有怎样的特征? 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和善于把握战机的特征。 18、“齐师败绩”“遂逐齐师”是这次战争的结局,它证明了什么? 证明了曹刿的指挥是正确的。 19、待敌人三鼓后而后鼓的目的是什么?在文章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9、? 目的是养我军的锐气。为下文“彼竭我盈”铺垫。 20、“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曹刿细心观察敌情,这也是他恰当把握追击时机的根据。 21、文章的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22、“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23、第三段中曹刿的论战回答了鲁庄公的哪两个疑问? (1)为什么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2)为什么待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问题。 24、曹刿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确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确定追击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大国,难测也,惧

    10、有伏焉。 25、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时,暗含曹刿的哪些军事观点? (1)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2)作战中心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 26、本文写作上的一个较突出的特点是前后照应,请举出几例。 “三而竭”照应“齐人三鼓”。“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照应上文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7、纵观全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远谋。 28、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曹刿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 两方面:抓住反攻时机;抓住追击时机。 29、本问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曹刿的形象,请你谈一谈。 曹刿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

    11、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30、鲁庄公是一位昏庸的国君吗?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他和昏庸的国君不同。 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求神保佑上,可见他政治上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纳谏;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指挥,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君主是不同的 31、本文通过曹刿和鲁庄公关于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请你总结一下。(鲁国此次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32、史料裁剪

    12、得当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写得比较详细;对请见、从战、克敌等写得较略。 好处: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3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战争之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次否定,一次赞许,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远谋。 34、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决定

    13、成败的关键性的作用。他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有利的战机;他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的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35、请谈一谈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仔细观察敌情,在充分了解自己实力的前提下充分研究对手的实力和特点,做到知己知彼。启示围绕“面对大事和变故应运用指挥沉着应对”来回答。 36、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例?指出一、二并分析原因。 官渡之战、赤壁之

    14、战。得胜的原因围绕着“得民心者得天下”来谈。 37、读罢此文,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围绕“远谋”来答。 38、曹刿认为决定胜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取信于民。 39、本文人物对话有鲜明的语气,有的肯定有的否定,请根据加点字说说下列各句的语气: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对)(2)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否定)(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肯定)(4)夫战,勇气也(发议论)40、曹刿“请见”的最主要原因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肉食者鄙4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2、选出下面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的“属”的意思相同的一项(B)A、属予作文以记之 B

    1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神情与苏黄不属 D、在骨髓,司命之所属4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之”同“肉食者谋之”中的“之”的意思相同的是(D)A、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B故逐之C、登轼而望之 D、属予作文以记之4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思相同的是(C)A、以天下之所顾,攻亲戚之所畔 B、以塞忠谏之路也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5、下边每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作出牺牲: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2)小大之狱:案件。 越狱逃跑:监禁犯罪的地方。(3)虽不能察,必以情:实情。 以情动人:感情。(4)忠之属也:尽力做

    16、好本分的事。 忠于人民:忠诚。46、翻译下列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处理得合乎情理。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3)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47、“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进攻者(齐国)和防御者(鲁国)。其中的“我”是指鲁国。48、曹刿为什么最后同意鲁庄公跟齐国打仗?鲁庄公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人民会服从他。49、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取信于民50、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明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17、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51、统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体现了他的远谋和肉食者的鄙。52、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战前准备。53、第2段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写长勺之战的情况。54、第2段通过写曹刿的言行,在于表现曹刿什么?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55、第3段文字论述了什么内容?取胜的原因56、“公与之乘”的“之”解释为指代曹刿。5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同“战与长勺”中的“于”的意思相同的是(B)A、苟政猛于虎也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C、余将高于莅事者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58、翻译下列句子。(1)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2)齐师败绩:齐师大败。(

    18、3)登轼而望之:又登上车前横木远望齐军撤退。59、把曹刿在“公与之乘齐师败绩”中说的话摘出来。“未可”、“可矣”。60、用原文回答:为什么曹刿在“公将鼓之”的时候说“未可”,而在“齐人三鼓”后说“可矣”?因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所以曹刿才这样对鲁庄公说。61、鲁庄公先要追赶齐军,刿日:“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辙乱,旗靡)。62、从“齐人三鼓”看出文言文使用数量词的特点是数词后省略量词。“鼓”的词性是动词,意思是击鼓。63、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未可

    19、”、“可矣”表现了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而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说明曹刿的指挥正确 64、翻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并分析句式特点。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已经消失了。句式特点:省略句式65、“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两句中的“夫”的读音是f,它的作用是引发议论。66、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曹刿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的?两个方面:抓住反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67、“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鲁庄公之鄙68、“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照应上文“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69、写出

    20、曹刿跟鲁庄公对话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先决条件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0、指出第3段中出现的一个成语,并释义。一鼓作气 鼓足勇气,勇往直前。71、给第3段分层,写出层意。一层到“故克之”,层意是: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为什么齐人三鼓之后而进攻的原因。二层到段末,层意是: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下视其辙望之”的原因72齐鲁战争中,弱国战胜了强国,成为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鲁国战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73、请你谈谈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仔细观察敌情,在充分了解自己实力的前提下充分研究对手的实力和特点,做到知己知彼。启示:略。


    注意事项

    本文(《曹刿论战》精品试题练习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