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年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28388517       资源大小:92.72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年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学年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2016-2017学年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5分,40小题,共60分。)1. 庄子中载:“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飨。”吕氏春秋也说:“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这表明战国时期A. 耕作方式仍是刀耕火种 B. 小农经济已经形成C. 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 D.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深其耕而熟耰厚(候)之为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重视精耕细作,故D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刀耕火种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

    2、、自给自足,材料无法体现这些特点,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方法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深其耕而熟耰厚(候)之为宝”,学生应该可以直接分析出这属于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 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这里的 “市”指A. 工官监管的夜市 B. 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 物流通畅的草市 D. 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商业特点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唐朝商业受到时间的限制和官府的

    3、监督,故这里的“市”指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B正确;A、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3.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每年十月,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代表着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材料反映唐代官营手工业A. 由官府集中管理 B. 专门负责纺织及乐器制造C. 生产带有季节性 D. 各行业均发展到最高水平【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可以看出唐代官营手工业

    4、由官府集中管理,故A正确;B不符合“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官营手工业的特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4. 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这反映了宋代A. 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 B. 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 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D.

    5、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答案】C【解析】据材料“通过中人验证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重视管理土地交易,故C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只能说明政府的管理,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不抑兼并的政策,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D选项错误。故选C。5. 明朝嘉靖年间“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盗。”有识之士认为“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材料说明“海禁”政策A. 导致了沿海倭患出现 B. 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C. 促进了海上贸易发展 D. 解决了民间商业纠纷【答案】B【解析】“以海禁过严

    6、,生理日促,转而从盗”“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说明“海禁”政策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使沿海商人铤而走险,走上为寇的道路,B正确;“海禁”政策是防范倭患而采取的政策,A因果倒置,错误;“海禁”政策不利于海上贸易发展,C错误;D与材料无关,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海禁政策及其影响,抓住关键信息“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盗”并准确解读即可。6. 汪应庚(1680一1742年)是清代一位典型的徽商,他通过从事利润很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同时贾而好儒,积极从事慈善事业。这反映了当时A. 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 B. 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C. 政府放弃对食盐

    7、贸易的控制 D.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答案】B【解析】据材料“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购田置地体现了农本思想,故材料反映了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B选项正确;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该说法过于绝对,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故D选项错误。故选B。7. 据历史学家研究,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A. 大西洋沿岸优越的地理位显 B. 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C.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推动 D. 海外贸易和掠夺【答案】D【解析

    8、】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导致荷、英经济的高增长,故D选项正确;优越的地理位置不是荷、英经济的高增长的主要原因,故A选项错误;工业革命后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选项错误;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也是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故C选项错误。故选D。8. 17 世纪至19世纪,英国爆发了以圈地运动、机械化、良种培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革命,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粮食产最大增的同时分流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英国的农业革命A. 推动了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B. 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C. 使农业保持了在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D. 不利于城市化的进程【答案】B【

    9、解析】据材料“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爆发了以圈地运动、机械化、良种培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等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等条件,故B选项正确;英国的农业革命与民主政治的完善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问题,故C选项错误;大批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工人,这有利于城市化的进程,故D选项错误。故选B。9.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教是个纺纱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这表明当时A. 工业革命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B. 技术发明的水平相当低下C.

    10、 国家不重视技术改良与发明 D.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者多是工匠,而不是科学家,这说明当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故D选项正确;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各种经济、政治因素共同发展的结果,具有必然性,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技术发明的水平相当低下,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家对技术改良与发明重视与否,故C选项错误。故选D10.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建设横贯大陆铁路的方案,鼓励私营公司向铁路投资,政府予以补贴。其后美国掀起了兴建铁路的狂潮。1869年后多条横贯大陆的干线相继竣工。美国交通业的发展A. 导致垄断企业控制国家交通 B.

    11、 有效防止了南北战争的姆发C. 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D. 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答案】D.11. 19世纪后30年,西方某国钢铁企业的数量减少了近140个,而工人总数却增加了近两万人,产量增加了近3000万吨,投资额增长了近五倍。材料所述现象的直接推动因素是A. 早期殖民扩张 B. 钢铁行业的萎缩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答案】D【解析】根据“19世纪后30年”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出现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D正确;早期殖民扩张指新航路开辟后到18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完成,A、C时

    12、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不符合“工人总数却增加了近两万人,产量增加了近3000万吨,投资额增长了近五倍”,排除。【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垄断组织的形成,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内容和对生产关系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12. 19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输出的茶占世界总物出盆的50%以上,而到1920年只占了62 %,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与此同时,西方却大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和工业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沦为了世界市场的附庸 B. 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C. 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大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和工业

    13、品,说明中国沦为了世界市场的附庸,即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故A选项正确;1920年清政府早已被推翻,故B选项错误;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的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故C选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且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与西方大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和工业品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A。13. 光绪十八年(1892)镇江口海关报告称:“北方各处之人,俱购洋棉纱自织,其织成布匹较市中所咨价廉而坚。”这一现象表明A. 洋布具有价格优势 B. 小农经济迅速解体C. 手工织布业继续发展 D. 政府经济政策转变【答案】C【解析】据材料“俱购洋棉纱自织,其织成布匹

    14、价廉而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民购买棉纱织成棉布的现象,反映了当时手工织布业继续发展,故C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手工织布,不是洋布,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小农经济迅速解体,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经济政策转变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时,学生容易错选A选项,其原因在于没有仔细阅读材料并提取关键信息,材料“自织,其织成布匹”反映了手工织布,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4. 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全国各收复区的日伪产业,国民政府派出大批军政官员前往接收,一时间各种接收机关林立,仅平、津、沪、杭四地就有此类部门175个。这一做法使A. 民族工业迅速恢复发展 B. 官僚资本

    15、开始出现C. 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衰落 D. 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答案】D【解析】据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派出大批军政官员前往接收各种接收机关林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导致国民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故D选项正确;政府对经济的统制不利于民族工业迅速恢复发展,故A选项错误;官僚资本开始出现于国民政府建立时期,在1927年,故B选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故C选项错误。故选D。 15. “(16世纪后)中国农民除了种植双季稻外,他们还可以种甘蔗、烟草或其他的经济作物,或动员他们家庭的女劳动力从事织绸或织布的手工业。”该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A. 农

    16、产品完全商品化 B. 传统农业结构变化C. 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D. 私营手工业的进步【答案】B【解析】根据“他们还可以种甘蔗、烟草或其他的经济作物,或动员他们家庭的女劳动力从事织绸或织布的手工业”表明农民除了种植粮食作物外,还种植经济作物,满足市场需要,反映了明清时期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农民生产的目的不仅仅是自给自足,传统农业结构变化,故B正确;A、C不符合史实,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6. 20世纪初,英美等国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A. 使英美控制了中国海关 B. 有利于中外企业公平竞争C. 不

    17、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 增强了民族工业的竞争力【答案】C【解析】“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即允许列强在中国各处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向中国的资本输出,更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而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正确,D错误;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这一条款,进一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疯狂掠夺,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B错误。17. 1878年,轮船招商局总办朱启昂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以蒸汽为动力磨面粉,开天津机磨面粉之先河。下列各项属于该企业创办的有利条件的是A.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C. 洋务运动的诱导 D. 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答

    18、案】C【解析】根据所学,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期的代表性企业,“该企业创办的有利条件”即民族资本主产生的条件,结合所学可知,条件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故C正确;A项中“完全解体”说法错误;B、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8. 1953年到1957年,中央各部直接管理的工业企业从2800 多个增加至9300多个,其产位占中央和地方管理工业的49%。与此同时,国家对煤炭、钢材、水泥等8种主要物资实行计划供应。这一制度的实行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有利于工业化战略实施C. 提高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

    19、案】B【解析】据材料“1953年到1957年,中央各部直接管理的工业企业从2800多个增加至9300多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故这一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工业化战略实施,故B选项正确;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在1956年底已经完成,故A选项错误;计划经济时期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难以提高,故C选项错误;国民经济的恢复在1952年底已经完成,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53年到1957年”、“中央各部直接管理的工业企业”,再结合一五计划等知识即可正确判断。19.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其

    20、中规定: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等。这项政策在当时A.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 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 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 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答案】A【解析】据材料“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的调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故A选项正确;当时的经济调整没有改变农村所有制成分,仍然是土地集体所有,故B选项错误;对“左”倾错误的调整不等于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城市的粮食供应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A。20. 19

    21、73年秋,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把集体无法播种的土地借给社员种麦、种菜。在借地的基础上,有些地方实行包产到组,有的搞了包产到户。这A. 表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C. 改变了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 D. 系统纠正了农村的左倾错误【答案】B【解析】据材料“1973年在借地的基础上,有些地方实行包产到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1978年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选项错误;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故B选项正确;1973年国家还未改变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故C选项错误;仅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系统纠正了农村的左倾错误,故D

    22、选项错误。故选B。21. 1984年之后,国营企业逐步改变了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首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也进行了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这一改革A. 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 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C. 保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D. 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答案】A【解析】据材料“1984年之后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营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故A选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在1992年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选项错

    23、误;材料未涉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故D选项错误。故选A。22.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宜布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对粮食、棉花等少数重要产品,实行尊重农民自主权的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其余多数产品,逐步放开,实行自由交易。这项政策A. 保证了农民收人逐年提高 B. 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 加快了农村经济商品化的进程 D. 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1985年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多数产品,逐步放开,实行自由交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政策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加快了农村经济

    24、商品化的进程,故C选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保证农民收人逐年提高的作用,故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副产品的问题,不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B选项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后建立,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选项错误。故选C。23. 1874年,由于机车撞倒了一个看客,英国人修筑的上海至吴淞短线铁路被愤怒的群众扒掉了路基。两年后,两江总借在当地士绅的压力下购买了这段洋路并将其拆段。这反映了A. 近代化道路的艰难 B. 民众的爱国热情C. 洋务运动亟待开展 D. 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群众和政府官员拆毁铁路,这说明交通近代化进程受到阻碍,反映了近

    25、代化道路的艰难,故A选项正确;爱国热情不等于拆毁铁路,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洋务运动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选项错误。故选A。24.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变传统婚姻制度;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A. 国家政权的频繁更替 B. 科学与生产技术的进步C. 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D. 爱国知识分子的推动【答案】A25. 近代某报刊一经出版,就以鲜明的变法宣传特色而受到全国维新志士的欢呼,其创刊号就发表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及变法通议两篇政论文章。该报刊是A. 申报 B. 时务报 C. 民报

    26、D. 新青年【答案】B【解析】根据“以鲜明的变法宣传特色而受到全国维新志士的欢呼”“变法通议”可知,材料叙述的是维新变法运动及维新思想的宣传,故此报刊应该是维新运动中创办的,时务报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代表性报刊,故选B;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文章,A错误;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机关报,排除C;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中创办的报刊,排除D。【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的相关知识,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是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机关报。26. 1865年,总理衙门密函各地将军暨各省督抚,指出:“倘任其安置飞线,是地隔数千里之遥,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办事倍形掣肘。是以叠经本处

    27、力为拒绝。”材料中清政府反对的是下列哪一通讯设施A. 有线电报 B. 无线电报 C. 有线电话 D. 无线电话【答案】A【解析】根据“1865年”“倘任其安置飞线,是地隔数千里之遥,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提到的通讯设施是有线电报,故A正确;20世纪出现无线电报、有线电话、无线电话,排除B、C、D。27. 19241929年,美国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那时,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备;城里人贷款买汽车、收音机;投资者贷款买股票。上述现象对美国造成的主要影响是A. 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 B. 埋下了经济危机的隐患C. 债务国变成了

    28、债权国 D. 提高了人们的福利水平【答案】B【解析】“美国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备”表明分期付款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城里人贷款买汽车、收音机;投资者贷款买股票”表明分期付款过度发展后,造成了经济“繁荣”的假象,为经济危机埋下重大隐患,故B正确;A、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与社会福利无关,D错误。28. 1979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撤切尔夫人当选首相后,大规模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和削减福利开支。这一政策A. 有利于英国走出滞胀危机 B. 使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C. 导致了英国财政不堪重负 D. 有利

    29、于保障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撒切尔夫人当选首相后,实行“撒切尔主义”的改革,最终使英国走出了滞胀危机,故A选项正确;“撒切尔主义”是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故B选项错误;沉重的福利开支使英国财政不堪重负,“撒切尔主义”削减福利开支,不会导致英国财政不堪重负,故C选项错误;保障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属于福利开支,不符合题意,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撒切尔主义”的含义和措施内容,注意从滞胀危机的背景、凯恩斯主义的局限性、福利国家的利与弊进行分析,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9. 1922年5月,苏俄硕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力,

    30、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法令还允许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采取村社的、个体经济的或集体经济的形式。由此推断当时的俄国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农业集体化运动正在推行C. 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D.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答案】C【解析】据材料“1922年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农民自由选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故C选项正确;实行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选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属于斯大林模式,故B选项错误;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属于赫鲁晓夫改革,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1、、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相关的知识点,注意对它们的不同点进行区别,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即可正确判断。30. 19581964年期间,苏联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7%,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1963年时,管理工业的机构不仅没有像原来设想的那样有所精简,反而扩大了二三倍。这说明前几年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没能发挥作用。符合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A.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行政命令 D. 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个体劳动者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19581964年期间”可知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A是新经济政策内容,排除;B符合赫鲁晓夫改革措施,B正确;C、D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排除。【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是根据“19581964年期间”判断出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31. 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下列言论体现两翼思想的是A. 清净无为天下正明主治吏不治民B. 知其雄,守其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C. 民贵君轻“以法治国”D. 反者道之动治强生于法【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两翼思想指民本主义和专制


    注意事项

    本文(学年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