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古代汉语语法.docx

    • 资源ID:28574679       资源大小:136.85KB        全文页数:13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代汉语语法.docx

    1、古代汉语语法第一章 词 类 活 用一 概 说(一) 词的语法分类: 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

    2、词类。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二) “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 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

    3、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三)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包含了“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三类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此外,“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的使用也非常普遍,为方便起见,姑列于该目之

    4、下。二 使 动 用 法(一)什么是使动用法 也叫“致动用法”,它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式的内容,具有“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动词、形容词、名词都有使动用法。由于它们原来的词性不同,作使动用的时候,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也不完全相同。(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分两种情况,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可以带受事宾语,但在用为使动时,不是动作施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产生这个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如:(1)其从犬廿?禽又狼?殷契粹编九二四片(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详论)(2)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5、荀子非相(3)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4)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氏春秋上德(5)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国语周语下(6)故不如先斗秦赵。史记项羽本纪(7)吴王濞反,欲从闽越,闽越未肯行。汉书东越列传(8)(天汉)四年春正月,(汉武帝)朝诸侯于甘泉宫。汉书武帝纪(9)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宋玉风赋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使用较少(“从、食”常见),但有时很不容易辨认。只能借助上下文义进行揣摩。试比较:(1)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于掌。孟子公孙丑下(2)孟子将朝王。同上(3)欲因此时降武。汉书李广苏建传(4)涉间(人名)不降

    6、楚。史记项羽本纪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里大量出现。它们一般容易辨认,因为它们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往往就是使动用法。如:(1)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尸于楚,以求知罃。(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3)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4)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也。汉书韩信传(5)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汉书袁术传(6)杜元凯乃复连榻坐客。世说新语方正(7)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世说新语贤媛(8)贤者举而上之。墨子尚贤中(9)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告子上省略宾语的情况:(1)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

    7、,莫能来。魏其武安列传(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并带宾语,表示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1)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2)晋侯谓庆政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僖公十五(3)“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论语子路(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5)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兵法谋攻(6)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蔺列传(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

    8、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8)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论语子路(9)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四)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并带宾语,表示在主语的指使下,宾语成为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名词的使动用法相对少见,活用的名词一般是普通名词,偶也有方位名词或专有名词。如:(1)宋人请猛获于卫,亦请南宫万于陈,宋人皆醢之。左传庄公十二年(2)乘势,则哀公臣仲尼。韩非子五蠹(3)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5)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诗小雅信南山(6)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左传成公二年(7)

    9、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8)(齐欲救代,对魏王说)故王不如东苏子(代),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9)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公子光派专诸刺王僚(10)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南宋初降金被立为傀儡皇帝三 意动用法(一)什么是意动用法:名词或形容词放在名词或代词前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关系,表达“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看成什么来对待”(有人建议列为“处动”)的意思。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这种意动用法。(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表示当事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1)王吉兹卜。甲骨卜

    10、辞(2)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易经蛊卦(3)鲁弱晋而远吴,冯恃其众而背君之盟。左传哀公七年(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5)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国语鲁语下(6)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曰:“先君薨,尸在堂,见秦师利而因击之,无乃非为人子之道欤?”先轸曰:“不吊吾丧,不忧吾哀,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7)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史记管晏列传(8)藤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史记淮阴侯列传(9)太子迟之,疑其悔改。史记刺客列传(10)人生贵得适意尔。世说新语识鉴(三)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

    11、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认为宾语属于某类人或事物。(1)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诗经小雅白驹(2)窃窃然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岂杓人哉?庄子庚桑楚(3)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4)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宣公十四年(5)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襄十一(6)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史记魏公子列传(7)秦,形胜之国也,带山阻河,悬隔千里。汉书高帝纪下(8)依渤海,墙泰山,堑大河。杜牧燕将录(9)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10)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柳宗元封建论(四)意动和使动的区别:

    12、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使动是“使宾语怎样”;意动是“认为宾语怎样”。使动句叙述的是客观行动;意动句叙述的是主观认识或主观感觉,不一定是事实。试比较: (1)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4)齐君弱吾君,归弗来矣。左传昭公十二年四 名 词 用 如 动 词 指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不起使动或意动的作用,频率较使动意动为高(认识有发展)。包括普通名词和方位名词活用两类。如:(一)普通名词活用:(1)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2)(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

    13、罪也。”)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3)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4)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5)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6)鄂侯争之急,辩之疾,故脯鄂侯。战国策赵策三(7)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8)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9)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10)用讫再火,令药熔。活板 有些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读音改变,如“衣”、“王”。(二)方位名词活用:(1)子墨子不听,遂北。墨子贵义(2)平原君乃置酒,前,为鲁连寿。战国策赵策(3)沛公引军过而西。史记高祖本纪(4)吾亦欲东耳。史记淮阴侯列传(5)狼不敢前。聊斋志异狼五 名 词 作 状 语现代汉语中

    14、,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借助跟介词的结合,构成介宾短语才能做状语。如:“我们在教室上课。”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作状语。另外,少数能表示动作方式手段的普通名词也可直接做某些动词的状语,如“集体购票”、“电话联系”、“笑脸迎人”、“公费留学”、“现金支付”等。但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却是名词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古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有的语法著作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不当)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较浓重的修辞色彩,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一 表示时间处所方位:(一)表时间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同上 值得注意的是,由名词

    15、充任的时间状语有时不是单纯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而是表达更为复杂的意义。A 表条件方式:(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2)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3)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庄子庚桑楚B 表频繁发生:(1)请损之,月攘一鸡。孟子滕文公下(2)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汉书文帝纪(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杜牧阿房宫赋(4)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明宗臣报刘一丈书C 表逐渐发展:(1)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史记孟尝君列传(2)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3)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韩愈张中丞传后叙(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二)表处所:(1)舜勤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

    16、上(2)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国语越语(3)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史记留侯世家(4)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史记张释之列传(5)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汉书龚遂传“山行”、“家居”、“郊迎”(三)表方位:(1)舍適子不立而外求君。左传文公七年(2)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3)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史记吴起孙子列传(4)昔韩卢之取菟也,上欢下获,不甚多杀。汉书严延年传(5)左抱幼妾,右拥嬖女。国语晋语赵文子冠二 表示工具依据方式:(1)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史记高祖本纪(2)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史记留侯世家(3)

    17、叩石垦壤,箕畚运於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表工具】(4)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史记留侯世家(5)於是覆劾延年阑内罪人,法至死。汉书严延年传(6)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依据】(7)群臣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8)遂入见王,涕泣膝行。汉书龚遂传(9)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而自哺农者然后食。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10)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辞者,悉有法度可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表方式】三 表示对人的态度:(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3)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吴起孙子列传(4)

    18、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知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史记刺客列传(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6)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史记张耳陈余列传(7)彼秦者,虏使其民。汉书董仲舒传四 表示比喻:(1)庶民子来。孟子梁惠王上(2)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3)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4)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史记张释之列传(5)天下之士云合归汉。汉书梅福传(6)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小石潭记(8)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清稗类钞六 相 关 问 题一 其它被视为活用的情况:有些教材还介

    19、绍了古汉语中其他一些活用的情况:象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数词充当谓语成分等,下面略作介绍:动词用作名词:(1)君子有三戒。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2)(陈仲子)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孟子滕文公下(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形容词用作名词:(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数词用为动词:(1)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孙子军争(2)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

    20、一之。孟子梁惠王上(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4)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礼记中庸(6)故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什者不易器。战国策赵策二 “例不十,法不立”另外,从句法的角度看,使动、意动实际上都是古汉语中动宾关系的特殊语义格式,因而有人把它们叫做“特殊动宾关系”。事实上,古汉语动宾结构中不属于施受语义关系的远不止这两种。下面结合例句略加说明:“为宾动”:主语“替”宾语、“为(给)”宾语动,或“为了”宾语动。(1)晋解张御郤克。鞍之战(2)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3)文赢请三帅。崤之战(4)石恶将会宋之盟,受命而出,衣其尸,枕之

    21、股而哭之。左襄二十七(5)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孟子告子上(6)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8)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论语(9)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骈拇(10)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诗经小雅伐木“对宾动”:主语对宾语施行某种动作行为(“朝、向”宾动)(1)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郑伯克段于鄢(2)君三泣臣也,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3)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因宾动”:宾语是主语发出某动作行为的原因,因宾而动。(1)秦不哀吾丧

    22、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崤之战(2)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3)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史记信陵君列传(4)诸侯归其德只,非归其尸盟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5)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吴子治兵“以宾动”:主语用宾语为工具或材料而动作,动词多以名词活用。(1)褚师出,公戟其手曰:“必断尔足。”左传哀公二十五年(2)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狱中杂记(3)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史记货殖列传二 词类活用的语法条件: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要鉴别一个词是不是已经活用为另一类词,主要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名词、形

    23、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可以从它们语法条件的变化看出来。可资参考的语法条件有以下数种格式(主要是名词的活用,形容词主要是“高、贵、尊、卑、贱”等词,例略):(1) 名词+名词正常关系(词性均不变):A 并列 B 偏正 C 同位 D 判断句主谓活用关系(其一活用为动词):A 动宾:(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公孙丑下(3)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战国策赵策(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史记屈原列传(5)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6)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B 主谓: (1)君子之

    24、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上(较上例6)(3)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4)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C 动补: (1)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孙丑下 (2)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史记高祖本纪 “军霸上”(2)名+代词 人称代词“之”、“我”(1)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 (2)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三国志诸葛亮传(3)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史记项羽本纪附着性代词“者”、“所” (1)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稚兔者往焉。孟子梁惠王下 (2)如平

    25、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梦溪笔谈采草药(3)此非明主之所臣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4)寡人未知所过也。韩非子难四(5)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苏洵易论(3)副词、助动词+名词 (1)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师说(3)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孟子公孙丑上(4)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处。左传僖公十九年(5)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史记廉蔺列传(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记刺客列传(形容词)(7)非敢后也,马不前也。论语雍也(8)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9)寡人欲相甘茂。史记甘茂列传(4)名词+介宾结构 (1)刑(通“型”)于寡妻,

    26、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梁惠王上 (2)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宁毋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中山狼传(3)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5)“名而动(动而名)”结构 (1)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论语子张 (2)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左传(3)进诚梯而下之。资治通鉴(4)去今之墓而葬焉张溥五人墓碑记三 理论的发展:随着人们对汉语语言特点认识的深入,近年来,“词类活用”的理论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理论界对此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有人从跟本上否定其合理性,主张取消“词类活用说”,有人则审慎地对其进行修正。事实上,很多教科书和语法著作把“词类活用”的范围划得过宽,把一些本来是正常用法的用词现

    27、象视为“活用”,尤其是“名词用如动词”一类,如果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来认识词义的引申和词性的变化,就会看到很多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仅是名词的词,历史上它们曾经是动词或动名兼类词。如“衣”、“雨”、“军”、“贼”、“鞭”等(简析)。要想对这一理论有深刻的理解,一方面需要我们有建立在阅读大量历代典籍基础上的纯熟的文言文语感,又需要有较为扎实的语言理论知识(汉语特点的把握、汉语史的观念)作支撑。本章思考题:1 什么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哪些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2 使动用法是怎样表达语句含义的?3 意动用法是怎样表达语句含义的?4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5 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哪些内容?6

    28、应当如何从语法角度辨别文言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第二章 古代汉语的词序一 词序及词序的功能: (1)词序:也叫“语序”,词在句子中的排列顺序。 (2)词序的功能:词的排列顺序,反映着词与词的各种关系。因而,词序是语法规则的具体体现,是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但在不同的语言里,词序发挥的功能并不一致,如俄语主要靠词形变化表达词的语法意义,语序对它的约束力并不大。各种语言的基本语序有共性,也存在差异。如,汉语的正常语序是“主谓宾”,而日语的正常语序是“主宾谓”。 词序不仅是重要的语法手段,往往也是修辞手段。通过词序的变化,可以强调句子语义的重点,给读者或听者以更为明晰、强烈的印象。如论语雍也“贤哉,回也”,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强调了谓语“贤”,突出了颜回所具有的不同凡响的品格。 (3)汉语的词序特点:1. 地位突出:因为汉语是一种孤立语,词(语素)缺乏形态变化,所以词序在汉语中就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法手段,无论词、短语或句子中都是这样。如“语法”、“法语”,“人情”、“情人”,“人君”、“君人”,“学习汉语”、“汉语学习”,“我爱他”


    注意事项

    本文(古代汉语语法.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