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沪科版.docx

    • 资源ID:28696568       资源大小:270.64KB        全文页数:18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沪科版.docx

    1、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沪科版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教学目标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和探究活动。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学重、难点1重点(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难点(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

    2、物理小实验。(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课时划分第一节 走进神奇 l课时第二节 探索之路 l课时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课时第一节 走进神奇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难点(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 一、大自然的神奇 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

    4、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 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 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 师:以上大家提问题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励,学会善于提问题。 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

    5、,因为闪电传播速度是3108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340m/s,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师:你还知道大自然哪些神奇? 生甲:海市蜃楼。 生乙:沙尘暴、泥石流。 生丙:极光。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了解自然现象,我还知道大自然中的一个神奇与大家交流。 多媒体字幕打出: 大漠里的故事 2001年1月7日,北京晚报第12版“中国新闻”栏目刊登了下面的消息。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 新疆消息:近日在罗布沙漠中发生的奇怪的天气现象,令科考队中的专家不得其解。 从1月4日凌晨3时左右,罗布沙漠中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雪突然停了,

    6、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到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 然而,过了20分钟左右,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滩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哪有雪的影子? 师:请同学们猜想:雪跑到哪里去了? 生:讨论。 师:大自然中的神奇还很多,下面让我们走进日常生活中。 二、日常生活中的神奇 师:夏天,我们经常喝饮料,如果拉钩断了,怎么才能把饮料倒出来,在密封的饮料罐的盖子上钻一个小孔,饮料会倒出来吗? 演示实验1:在饮料罐盖子上钻个小孔,饮料倒不出来。 师: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将饮料倒出来? 生:把小孔弄成大

    7、孔,饮料就可以倒出来了。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有其他办法吗? 继续演示实验:在饮料罐盖子上再钻一个小孔,饮料就倒出来。 师:你知道生活中的什么用具与刚才的实验相似? 出示茶具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的构造,演示倒水,并加以解释:这是大气压的作用。 师:把筷子斜放在水中,水会把筷子“折”断吗? 生:不会。 演示实验2:筷子斜放在盛水碗中,似乎被水“折”断了。(实物投影)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解释:这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 师: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与用拉链连接有哪些不足之处?拉链有什么优点? 生:讨论得出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完全封闭,费时

    8、也不牢固,而拉链方便好用,封闭好,比较牢固。 演示实验3:上下拉动,拉链便可闭合或开启。(实物投影,提醒同学们认真观察) 师:拉链为什么可以闭合或开启? 生:拉链的凹凸齿的错合。 师:圆珠笔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过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的构造如何? 引导学生:水为什么可以从高处流到低处? 生:受到重力作用,类似可知,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 师:将冰棒的包装纸打开,你会看到什么? 生:冰棒会冒“白气”。 师:你知道这“白气”是怎么产生的吗?解释:这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 师:下面请大家观看媒体动画:冲浪运动和撑竿跳高等。(动画中有配乐朗诵:冲

    9、浪运动惊险、刺激,为什么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能在惊涛骇浪中“滑翔”?撑竿跳高,激动人心,为什么运动员借助一根小小的撑竿,便能克服自身所受的重力作用,跨越高高的横竿?) 生:讨论得出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撑竿跳高,是将竿的弹性势能转化为运动员的重力势能。(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 师:看了刚才的几个实验和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生活中的现象也很神奇。 师: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神奇? 生甲: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并不是总是放大的。 生乙:在高山上烧水,水都开了,却并不怎么烫。 师: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

    10、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希望大家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 三、归纳小结与孝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很神奇,这些神奇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加以解释的。 师:你归纳得很好,说明你上课很认真,大家掌声鼓励。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进行具体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生成活动设? 1你还知道自然、生活中的哪些神奇?(事例不少于两个) 2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及色彩变化。 3观察风筝的构造,探究风筝在什么条件下能上升,每位学生制作一个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时间长。 五、

    11、板书设计 第一节 走进神奇 1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很神奇。 2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很神奇。六、课后反思第二节 探索之路教学目标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4知道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1重点(1)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2)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讲故事法、阅读法。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 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 师:自然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神奇、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

    12、奇、敬畏,人们渴求去探究。远古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如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1象形文字。 (1)甲骨文“殸”的构成。 师: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殸”好像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古人很早就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 (2)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纳西族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则为大地。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发,以便达到晒干。又如日出、日落。 2古人设想的宇宙模样。 让学生看图,并阅读有关内容。 3

    13、世界各地的文物古迹:雕刻玉版、石头阵 先让学生看图、阅读文字,然后向学生介绍“英格兰的石头阵”。 英国西南部的“魔圈”石头阵(又称巨石阵),被一些考古学者认为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文观察台之一。它大约建立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全部工程延续千年之久。1960年,天文学家杰拉德霍金斯借助计算机发现:在夏至这天,从英格兰石头阵圆圈中心观察时,刚刚升起的太阳必将从远离中心的一块“巨石脚跟”上射出来。而在其他重要的节令、日子,太阳、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也同样与另外的巨石一一对准成一条直线。它的外围坑洞可以被用来预报月食。 二、物理学的进步之阶师:灿烂的古代文明闪烁着古人朦胧的理性之光,也为

    14、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基础。在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不少前辈作出卓越贡献。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物理学的发展史和相关的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哥白尼与伽利略。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的是托勒密的地心理论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处于宇宙的中心,诸天体都围绕它旋转不息。与圣经上告诉人们的一样,成为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自然哲学。哥白尼是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他原先是一位神父,但在长期的天文观测中,发现地球根本不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它只是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大阳才是宇宙的中心。为了保持天主教的绝对权威,教会对哥白尼学说及其支持者开始了严酷的压制和打

    15、击。1943年,在哥白尼去世前,他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了。他在书中提出了日心说,从而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已经双目失明的哥白尼抚摸着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说:“我终于推动了地球。”同年7月26日,哥白尼逝世。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出生在意大利西北部比萨城里的一个衰落的望族家庭。l0岁随全家迁居佛尼伦萨,在一所教会学校学习,热衷于宗教和哲学。以致曾决心献身宗教。为了恢复家业。17岁进入比萨大学学医。后来由于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使他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数学,虽然由于家境原因被迫退学,但他在25岁时被聘为该校的数学教授,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断地向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提出挑战。在伽利略之

    16、前,几乎没有人通过做实验来验证某一观点或理论的正确。人们认为所有的科学问题,都被亚里士多德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而伽利略去注意以实验方法去追求隐藏在事物表象之后的真理。 传说伽利略和他的两个学生,带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铅球(一个是另一个重量的10倍)登上了比萨斜塔的塔顶。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塔下站满了观看实验的人。在同一时刻,伽利略让他的两个学生从同一高度扔下轻重不同的两个球。结果,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两个球在同一瞬间砸向地面。这个简单的实验用最直接的方式向人们证实了伽利略观点的正确,并且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第一次受到的挑战。 伽利略阅读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该书所陈述的观点及理论给伽利略留下了很深的印

    17、象。伽利略的研究兴趣也逐渐转向了天文学,他是第一个将望远镜对准天空的人。他的观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哥白尼的观点是正确的,并写出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学说的对话一书,此书出版后引起震动。1632年,教皇下令将年已68岁的伽利略押上法庭。最后遣送回家乡阿塞特。晚年,伽利略又写了运动的法则。1637年伽利略失明。1642年月8日逝世。347午后的1979年,罗马教皇正式承认对伽利略的审判是不公正的。 2牛顿。 牛顿是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学巨匠之一,他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方面的贡献都是划时代的。 1642年12月25日,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叫乌尔斯索普的小村庄。3

    18、个月时,父亲因肺炎而去世,3岁时母亲改嫁,牛顿便与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所幸的是乌尔斯普的大自然给了牛顿童年的乐趣和创造的灵性。在上剑桥之前,牛顿像一只乌尔斯索普起飞的风筝,他飞得再远,飞得再久,也总离不开乌尔斯索普的牵系。16岁时,他又回到那里,帮助家里务农。这一年,英伦三岛遭受了猛烈的暴风雨,牛顿做出了令人吃惊的举动,他没有按照吩咐去照料农舍,而是趁着狂风测风速。在庄严的毕业典礼上,使托盘中学的校长夸赞牛顿是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牛顿将自己的一生的成就写进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他发现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创立了微积分等。他后来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说:“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

    19、巨人的肩膀上。”1727年3月20日,牛顿去世。英国诗人波普在他的碑铭写到:“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都藏在黑暗的夜空;上帝说让牛顿降生,使一切变得灿烂光明。” 3爱因斯坦与玻尔。 1879年3月14日,爱囚斯坦降生在乌儿姆城一个普通的犹大人家庭。爱因斯坦的父亲有极高数学天赋和很深的文学造诣。大约在5岁时,父亲给爱因斯坦一枚指南针爱因斯坦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即使到了晚年,爱囚斯坦还对童年时的指南针记忆犹新,说:“指南针对我的一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爱因斯坦的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将音乐带进了家庭。爱因斯坦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随后又学习钢琴。在他成为著名的科学家的时候,已经有了较高的艺术造诣。伟

    20、大的音乐也塑造了爱因斯坦伟大的品格,他不仅创立了深奥的理论,而且他的人格魅力也同样震撼着人们。从1926年开始,爱因斯坦与玻尔的哥本哈根派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学术之争。这个学派研究新的理论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理论涉及一些新的见解。如海森堡测不准原因,认为运动中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时确定,时间与能量也不能同时确定。爱因斯坦不完全接受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理论。他总是试图单一些反例以证明玻尔等人理论的缺陷和错误,但都被玻尔一一化解。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争论是纯粹的学术争论。这场争论澄清了许多概念问题,使量子力学更加完美。他们的学术之争并未影响爱因斯坦和玻尔的友谊。他们同为物理学的泰斗,互相尊重,互相促进。

    21、 师:你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生:四人一组分组讨论、交流。 汇总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物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然科学先驱哥白尼冲击了托勒密体系,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先驱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其观察所得数据进一步支持了哥白尼的理论。第二阶段,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第三阶段是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在该阶段的主要突破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 师:物理学便是在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巨匠经过漫长、不断的艰辛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希望大家努力学习、经过你们年轻一代的艰辛、努力、物理学将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三、

    22、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的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沦、归纳得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物理学的发展的三个阶段,还知道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师:你归纳得很简明扼要,全班同学掌声鼓励,每付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实践活动设计 1请你查资料或上网查询,写一篇有关中外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不少于300字。 2观看反映古代文明的记录片、科学家的传记片。 3参观调查附近的博物馆、考古发现等,并写出相关的调查报告。 五、扳书设计第二节 探索之路 ()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象形文字、石头阵等 (二)物理学的发展之阶 1哥白尼的“

    23、日心说”。 2牛顿的经典力学。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六、课后反思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所产生的非凡神奇。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3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4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2)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2难点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故事法、阅读法。教具准备课件、自由落体演示器、抽气机、斜面、毛巾、棉布、木板、小车。教学过程 一、知识园地硕果累累 师:前辈们在探索神奇现象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

    24、规律。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便逐渐形成了。 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及能源等领域。 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动画(配有音乐和朗诵:由于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不仅实现了飞翔之梦,而且还能登上月球、遨游太空,继续探索浩瀚宇宙的秘密。这是脱离“发现”号宇宙飞船机体的宇航员在太空自由行走,其背后是蓝色的地球。这是“旅行者”宇宙飞船拍摄的土星照片,是20世纪最著名的天体照片之一。在探索宇宙的同时,人类也在探索微观世界。电子显微镜是人类的“火眼金睛”,通

    25、过它,人类能逐渐深入看清组成物质的不同粒子,这是通过电子显微镜放大了200万倍的铱原子排列图。激光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通信、能源等领域,而且也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看。激光束在刹那间将草莓切成两半。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集成了成千上万个电子元件的芯片,既小又轻,以致连蚂蚁都能搬动。超导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其应用将缓解人类的能源危机,看:这是超导中的磁悬浮(极低温下金属块在磁场中会自动漂浮起来。) 师:看了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你有什么感受? 生: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产生了非凡的神奇。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 生:讨沦、交流。 二、科学探究其乐无穷

    26、师:科学巨人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例如,伽利略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落体观点的过程中,不仅从逻辑上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且还带领学生在比萨斜塔上亲自实验,后来还巧妙地设计了斜面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力是维护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物体就不会运动,而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演示实验:1照图1那样,让小车从侧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毛巾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 2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棉布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 3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木板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

    27、离有何变化。 师:三百多年前,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认识到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它运动的时间就越长。他还进一步通过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这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 师:铅弹和羽毛一起下落,哪个物体下落得快? 演示实验:当玻璃管中有空气时,铅弹下落比羽毛快,当玻璃管被抽成真空时,铅弹和羽毛同时下落。 引导学生分析论证,得出结沦: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 师:物理规律的获得不能像亚里士多德那样仅仅靠思辨,而应该依据科学的探究方法。在科学

    28、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还应学会相互合作。 请同学们寸论: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生:有七个主要环节,具体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汁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三、科学精神永远高扬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图,阅读课本P1213的内容。 生:阅读。 师:科学精神有哪些?请举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生甲: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例如,面对罗马教会的强权,哥白尼顽强地说自己终于推动了地球;伽利略坚持认为地球在转动。 生乙: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刻苦认真、锲而不舍。例如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这些伟大的成功皆源于

    29、她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长期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她和丈夫发现的“镭”是在简陋的棚屋里辛苦工作4年提炼出来的。 生丙:科学家们善于合作交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也敢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例如,爱因斯坦和玻尔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量子力学大战,而这种学术之争并未影响两位科学泰斗的友谊。在解答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玻尔等人逐渐完善了量子力学体系。 师:以上几位同学讲得很好,说明你们阅读很认真,这个好习惯要坚持。请同学们看图134构建物理学“殿堂”的巨人们,你会认识哪几个物理学家?你知道他们的简历吗? 1杨振宁简历。 杨振宁,1922年出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生于安徽合肥县(今合肥

    30、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去美国留学,在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的指导下研究理论物理,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工作,1949196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科学技术奖章。 杨振宁主要从事统计力学、量子场论、凝聚态物理、基本粒子物理方面的研究。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为此,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籍著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对促进中关建交、中关科学

    31、技术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2吴健雄简历。 吴健雄(19121997),美籍华裔女物理学家,生于江苏流河。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36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1940年获博士学位,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升为教授,同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会长。 吴健雄主要从事核物理和弱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实验研究。最主要的贡献是,1957年用卢衰变实验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这个在整个物理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她以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崇高的荣誉,1958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称号,这是该大学首次把这个荣誉学位授予一位女性。她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3新课程寄语。 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物理学正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


    注意事项

    本文(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沪科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