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分析.docx

    • 资源ID:28820551       资源大小:55.81K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分析.docx

    1、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分析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分析 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学生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与教育影响下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逐渐形成起来的。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不仅可以促使他们在当前更加努力认真地进行学习、锻炼,更和谐地在群体中生活、成长;而且也会使他们在将来更加自觉地从事社会的建设和斗争,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呢? 一、定势的建立与意义障碍的消除 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经常看到,同样的教育措施往往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有不同的反映和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就是与定势现象有关。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是人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受先前经验、观点的影响而产生

    2、的心向。这就是说,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不是像镜子那样,进行直观的反映,人头脑中先前的一些经验、观点、动机、需要总是会影响着当前的反映。因而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是有准备的,有倾向性的,是经过加工改造的。举个例子来说吧:一个学生小学毕业了,考上了某一中学,如果这个学生在入学前就听哥哥、姐姐或邻居的同伴说,王老师真好,他热爱学生、讲课生动、热情、和蔼,那么学生入学后就对王老师有好的印象,就容易接受他的教育和要求。如果听说李老师厉害,偏心眼,动不动就批评人,真不敢惹,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害怕李老师或情绪对立的心理。教育实践表明,运用好定势规律,改变旧定势,建立新定势,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教师在开学或接任初期,

    3、妥善处理好头几件事,如上好第一节课,重视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与谈话,处理好第一次课堂偶发事件,批改好第一次作业,带好第一个班,转变好第一个后进生以及做好第一次家访在学生心目中形成积极的定势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有了威信,那么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就容易接受。学生若认为这个老师好,有办法,内心钦佩,他们对老师的教导就爱听,而且乐意按老师的要求去行动。这就是教师给学生建立的定势。 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上还会发生另一种现象:有时学生领会了某些道德要求,却不能见诸行动,或有对立情绪;严重时甚至拒绝接受来自这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是由于学生身上出现了某种“意义障碍”。意义障碍是指心理因

    4、素障碍了学生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真正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意义障碍产生的原因有:第一,要求不符合学生原有的需要。比如学生爱玩弹弓,老师不让玩,由于学生有这种需要,你没收了弹弓他还玩,硬性制止就容易产生意义障碍。第二,要求过于频繁而又不严格执行。第三,由于学生经验的局限,对要求产生误解。第四,要求太强制,触犯了学生个性和自尊心。第五,要求或处理问题不公正,学生有反感。第六,由于老师言行不一,不能以身作则,对老师不信任。由此可见,消除意义障碍,解除对立情绪,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 二、生动具体、形象鲜明地讲解道德概念 学生对道德

    5、知识的掌握,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道德概念是社会道德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的反映。掌握道德概念对于品德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对善恶、是非的界限搞不清,会导致行为的摇摆;对执行准则的意义认识不清则会产生意义障碍。学生掌握了道德概念,就能够根据道德概念去行动,并以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自己和别人行动的是非、善恶。学生掌握了道德概念,就能够概括地认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分清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勇敢与冒险、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就能辨明道德的善果与不道德的恶果,从而知道应该怎样在自己的行动中实行道德准则。因此教师

    6、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概念的教育。 道德概念一般是概括抽象的,因此在讲解道德概念时要生动具体、形象鲜明。例如,在讲解“礼貌”时,不能停留在礼貌是一个人的语言、动作所表现出来的谦虚和恭敬这种概念上,还必须生动具体和形象化。如,在语言上,请求别人给予帮助时要说:“请”;对长辈称呼或为了表示对人的尊敬,要说:“您”;当别人给了方便或给予帮助时,要说:“谢谢”;听到别人道谢时,要说:“别客气”;给别人添了麻烦或无意中碰撞了别人时,要主动说:“对不起”、“请原谅”;当别人对自己表示歉意时,要说:“没关系”、“不要紧”或“没事”;早晨见面问声:“您早!”;午后见面问声:“您好!”;分别时别忘了说声:“再见

    7、”。这些就是语言上对人表现出来的尊敬、谦虚的具体化。在行动上,要教育学生:进门要喊“报告”或“敲门”;到别人家里去,要得到主人允许方可进入;在公共汽车上见了老、弱、病、残、幼要主动让座;在公共场所看完电影或球赛后要让路;骑车要礼让;别人讲话时,不要打断;家里来了客人要“起立”,招呼“请进”、“请坐”并倒茶递水双手捧上,热情招待只有这样生动具体、形象鲜明、联系实际地讲解道德概念,学生才可能注意听,容易懂,记得牢,用得活。此外学生日常生活中如果形成了不正确的道德概念,教师要用正确的概念去取代,比如有的学生把勇敢看成是敢于跟老师顶撞,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懂得勇敢的正确意义,那就是:不怕困难和危险,有胆

    8、量去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 三、激发和培养道德情感 品德的形成必须要有道德情感的参与。在学校教育中,不是任何一种道德认识都能转化为道德行动的,有的学生把社会的道德要求说得头头是道,甚至把学生守则背得滚瓜烂熟,但却不去执行,这是为什么呢?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动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去推动他们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义务。这是因为在道德认识上渗透了情感的因素,有情感,认识才可能深刻与持久。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情感,才可能推动他们产生一定的道德行动。一个对班集体有强烈感情的学生,他就会自

    9、觉地为班集体做有益的事情,处处维护班集体的荣誉。 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 首先要创造一种情境,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比如,在歌颂英雄模范人物的忘我劳动和他们对敌斗争的坚强意志时,教师要有感情,才能激发学生的感情。有的教师在讲述和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充满了爱、敬、悲的情感,因此引起了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无限尊敬和悲痛,激起了学生学习周总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此外,教师有表情地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同样能起到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作用。比如在谈论一个学生维护集体荣誉的行为时,教师以赞颂的语言和表情,不仅能使那个学生感到欣慰、愉快,同时也使其他学生产生羡慕、尊敬

    10、的情感。同样,在讲述一个学生不守纪律,破坏集体秩序的行为时,教师的不满和指责的情感,能使不守纪律的学生感到惭愧和不安,也能使其他同学感到愤慨。 提供必要的知识,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正确的认识必然会产生正确的情感,认识的改变,也必然会引起情感的改变。同时要培养学生用理智战胜情感,不要让情感支配理智。 教师在转变后进生时,真挚而热情的感情,能触发他们心灵的深处,引导学生转向进步。 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活动是产生多种多样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学生新的情感的重要方式,在活动中也可以消除某些消极的甚至有害的情感。例如,要克服惧怕的情绪,只有在锻炼勇敢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培养学生

    11、道德情感时,还要注意消除不健康的情感。因个人或集体的成就而感到高兴,因一时的挫折失败而感到难过是十分自然的,但因此在别人或别的集体面前得意忘形、趾高气扬或是垂头丧气、伤感备至,就很不应该。对同志幸灾乐祸或有嫉妒心,则是不道德的情感。教师应当指出这类消极情感的错误和影响,从而把学生的情感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四、抗拒诱惑,增强道德意志的能力 意志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的学生有了道德认识,也有道德行动的愿望,但由于意志力薄弱,不能做出相应的行动。有的学生虽然也能付诸实行,但由于缺乏毅力或不能抗拒诱惑,因而不能坚持到底。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就是要使学生养成控制和调节自己行

    12、动的习惯,以自己的道德意志去克服内外干扰。一种比较稳定的道德意志一经确定之后,人们往往不以外部环境的影响为转移,而以内部的道德意志来调节自己的行动。这时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就由外向的传导过程转化为内向的传导过程,从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转化为由主体到客体的转变。这时学生的道德品质就达到了高水平。 心理学的研究说明,外部诱因和不良动机的诱惑往往是产生不道德行动的重要原因。因而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与抗诱的意志力增强分不开的,而这种抗诱的能力是可以学会的。为此,教师在训练学生的道德意志,增强抗拒诱惑的能力时,应注意三点:第一,提供道德意志的榜样,激发锻炼意志的愿望。比如革命领袖在闹市学习的实例;邱少云为了整个

    13、部队不被暴露,烈火烧身的事例;北京五十五中模范共青团员刘玲,在病魔摧残下,仍时时处处关心集体关心别人,默默地做了许多好事的事迹,都可激发学生锻炼意志。第二,组织道德行为练习,提高自制和抗诱惑能力。有的教师坚持组织学生冬天早晨锻炼(如长跑),组织夜间的巡逻以培养学生的意志。第三,有针对性地进行意志能力的培养。比如对胆小的学生培养他勇敢的精神;对优柔寡断的学生培养他果断的品质。有个教师约好一个爱打架的学生上公园,当师生来到公园时,老师说,今天来公园的任务是专找打架的场面去劝架。这样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有针对性地抗拒诱惑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改掉了不良行为,而且从中养成了良好的品德。 五、行动习惯的

    14、养成与奖惩 学生品德的形成,除了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锻炼学生抗拒诱惑的意志力外,还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动习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是在品德教育上四个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环节。而“导之以行”即道德行动习惯的训练,则是更为重要的一环。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行动举止来表现、来说明的,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道德行动及其习惯,是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和调节的;同时,道德行动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对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对道德意志的锻炼又起促进的作用。品德的形成,关键就在使道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行动、习惯。因此,道德行动习惯的养成,对品德的形成具有

    15、重大的意义。 一个学生从小养成了整洁守时、热爱劳动的习惯,就有利于形成工整、勤劳、守纪的良好品德。行动习惯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习惯的形成方式有:第一,专门组织开展行为习惯训练的练习性活动,创设重复良好行动的情境,排除重复不良行动的机会。提出“培养一个好习惯,改掉一个坏习惯”的口号。第二,提供良好的榜样让学生去学习。榜样是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化身。要提高学习榜样的教育效果,必须启发学生认识榜样的本质,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联系自己的行为,用道德榜样及其所体现的原则衡量对照自己的行动。第三,行为习惯要从早抓起,从小事抓起。第四,与坏习惯作斗争。消除习惯性惰性障碍。第五,培养班集

    16、体的良好作风来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动习惯的养成,起初是需要强化的,奖惩褒贬就是道德行动习惯外部强化的基本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奖惩的效果是相对的。它取决于许多因素:第一,学生受奖惩的历史。一般来说,赞扬比指责的效果要好,如有的后进生,平时受的指责、批评较多,一旦有了好的表现,及时受到了表扬,就特别容易感到。一个平时多次受表扬的学生,有了过失,教师如果对他迁就原谅,采取“隐恶扬善”的态度,就会对他的品德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若从善意出发,进行一次严厉的批评教育,往往胜于过去十次表扬。第二,不轻易批评或表扬的老师,偶尔一次表扬或批评的效果大。第三,评论者是否有权威,会影响批评或表扬的

    17、效果。有权威者的表扬,能引起学生的愉快和自豪,促进学生进一步努力;有权威者轻微的谴责和批评,也要比威信差的教师所作的较为严厉的处罚,更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印象,促使他们较快地改正缺点。第四,师生关系是否融洽,也影响到批评或表扬的效果,师生关系好,就是批评也能起到表扬的作用;师生关系紧张,即使表扬,学生也会有疑虑。此外,奖励与惩罚的效果还取决于教师对评价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评价要及时,不要拖得太久;评价的手段要使用适当,不要太频繁;评价要注意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只有正确、适时地利用奖惩,才能有利于学生道德行动习惯的养成。 六、利用良好的集体舆论和作风 教育工作的实践证明,良好

    18、的集体和集体舆论对于学生品德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很大,集体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的优劣。一个优秀集体可以促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革命的理想,提高道德行动的自觉性,形成集体的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友谊感以及主动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和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优良品德。学生在良好风气的熏陶下,在正确的集体舆论的影响下,他们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模仿、相互竞赛;可以迅速地使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思想品德获得正确的评价。健康的舆论可以成为促使学生产生良好行动或消除不良行动的一种巨大力量。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说,在健康的舆论影响下,学生心理上那些属于优良思想品德的条件反射,可以及时地得到强化;而那些不良的条

    19、件反射则可以及时受到抑制。 为了培养良好的集体舆论和作风,教师应当在集体中树立具有优良品德和作风的先进榜样。中小学生都具有模仿、好胜、自尊心强的特点,他们在榜样的指引下,能更快地促进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师还应该时刻注意舆论的倾向与性质,以自己的言论和行动给集体舆论树立正确的方向;通过谈话和讨论肯定正确的舆论,否定不正确的舆论;还要培养积极分子的分析和评论各种舆论的能力,通过他们带动其他同学议论各种事情,形成一种正确舆论力量。此外,还可以通过墙报、漫画来表扬或评论各种言行,表达集体的愿望和要求,使其成为舆论的中心。有经验的班主任,是很注意建立一个坚强的班集体的。 七、教师的模范行动的感染作用

    20、实践证明,教师本人的思想进步、作风正派、态度诚恳谦逊、不怕艰苦、处处带头、以身作则,这些良好的思想品德,会在日常生活中深刻地感染学生。一个教师,除了善于组织班集体,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有良好的教学艺术外,他本人的思想言行,也是学生学习的良好榜样。学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他们所尊敬的老师的言语行动,接受他们的思想观点,教师的情感能变成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意志性格也能变成学生的意志性格。因此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培养,不可忽视教师本身的表率作用。 八、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品德教育 (一)要注意历史条件不同的特点 首先,当代的中小学学生身处历史变革、拨乱反正、除陈布新的历史转折时期,有着时代赋于的创新精神,他

    21、们比较地不盲从、不迷信、思想解放、遇事爱思考,这是当代学生的一个主要特点。其次,现在的学生最大特点是既没有受过旧社会的苦,也没有受过十七年的良好教育和良好社会风气的熏陶,缺乏正确的道德教育基础,抗腐能力比较薄弱。再次,现在的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习、文化、道德修养上比“文革”前十七年的学生起点低。因此,品德教育要注意以上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比如,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讲解道德概念时就要用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作比喻。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因此品德教育的集合、活动时间不宜过长,而且形式要多样,富于兴趣。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

    22、维能力和思维的批判性有一定的发展,但不成熟,对于道德概念的理解往往是片面和肤浅的。因此教师必须用充分的事例,严密的逻辑推理来阐述道德概念。在教育的内容上,也要注意学生年龄的特点。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按不同年龄提出不同要求,规定不同的内容。小学低年级要从培养他们爱父母、爱故乡、爱学校、爱首都、爱国旗着手;高年级就要进一步使学生懂得: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大团结是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可靠保证;祖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灿烂的文化,有优良的民族传统。到中学时就要进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优越性、只有社会主义第五节 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矫正 一个儿童的成

    23、长、发展,不光由他的自然实体决定,更主要的是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成人的指导教育下实现的。在青少年中,由于种种原因,总会出现一些品质不良的学生,他们虽然为数不多,但活动能量往往很大。教育得好,这些学生能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教育得不好,不仅会扰乱学校的正常秩序,而且会危害社会治安,甚至对整个社会风尚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学校教育要重视对学生中不良品质的矫正工作。 学生的不良品质的形成有个发展过程。一般地说,可分为不良品质因素的萌芽阶段,即问题行为产生的阶段;不良品质向外扩展的过程,即不良品质形成的阶段;不良品质严重发展,即构成犯罪的阶段。下面着重分析问题行为和不良品质的

    24、产生、分类、原因分析以及矫正的心理学依据。 一、问题行为的产生是不良品质的萌芽阶段 (一)什么是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品德上有缺点、有问题的行为,一般被认作是给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问题行为还包括在性格发展上有偏畸问题的学生。它干扰学生和班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数是情境性的,是不良品质形成的萌芽阶段。学生的问题行为表现是多方面的。比如,对教师或权威人士的长期对抗,旷课,说谎,挑衅,取笑,起哄,欺侮伙伴,欺骗别人,破坏公共财物,不负责任 (二)问题行为的分类 从我们收集到的材料看,可把问题行为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心理性的问题行为:即情绪、性格特殊。如狂妄自大,骄傲自满,娇气

    25、,暴躁,孤僻,冷淡,自卑,无自信,怠惰,说谎,无耐心,分心,注意力集中的短暂,被动,易受暗示性等等。 另一类是品德性的问题行为: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表现为不守纪律屡犯常规,起哄,恶作剧,欺侮同学,顶撞老师,吵嘴,骂人,考试作弊,无故旷课等;另一方面表现为道德品质不良,如偷窃,打架,不正当的性行为,以及其他不良行为等。 由心理性原因引起的问题行为,可以导致品德问题,而品德性问题行为中也含有情绪,性格异常的因素。有些问题行为与不良品德两者互相交错、渗透,有时难以严格区分。 (三)各种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有狂妄自大、性格暴躁问题行为的学生,大都是因为家庭、学校长期宠爱、器重,过多的赞扬、

    26、夸奖;而自己又缺乏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缺乏正确地对待荣誉的态度。 2.有自卑、无信心、消极情绪问题行为的学生,经常处于被轻视的地位,由于不断受挫折、受斥责、非难而造成。 3.粗暴的行为常常是为了摆脱由于家庭纠纷、个人与外界的尖锐矛盾以及常常遭受打击和奚落所引起的内心冲突的一种不正当的凝固化了的适应方式。 4.冷淡、孤僻的行为,多半是由于长期缺乏集体生活的温暖,受孤立或遭到意外打击,或缺乏合群观念造成的。 5.说谎、不诚实或作弊行为,除坏榜样的影响和本人缺乏诚实观念以及不正确的荣辱感外,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或不一致(比如长辈一方苛严,而另一方袒护;说真话挨打受罚,而说假话、隐瞒则不追究等),

    27、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脱节,学校教育中的缺点(如过分限制儿童的活动,并采取惩办主义;加重课业负担,并施加压力,而又不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等),都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6.学生不守纪律,不讲文明的原因很复杂。有的是家庭教育不得法或缺乏管教;父母娇惯,养成孩子任性;家长常打骂,父母早丧,离婚或工作忙不能照顾孩子,因而使孩子变得放荡不羁。有的在校成绩差或缺乏学习兴趣,或者能力超常而求知欲在课堂上得不到满足,或者个性倔强与教师对立,或者在乱班生活养成了散漫习惯等。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一度泛滥,不良同伴的感染,剑侠小说,武打文艺作品的影响。主观上缺乏明确的纪律观念与一定的自制力。 7.过

    28、早的性爱行为。主要与青春期的性成熟,黄色书的传抄,坏青年的诱迫,成年人生活的不检点和本人缺乏道德观念有关。 问题行为的产生是学生成长期缺乏社会导向能力而适应了不良情境,或者屈从于外部诱因,或由于内部冲动的结果。为了防止问题行为的产生,对年幼的学生,尽量控制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是重要的;对年长的学生来说,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社会导向能力,即形成是非感,增强评价能力和抗诱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行为发现得早,纠正得快,就有利于学生品德的成长和健康发展,否则,将导致不良品质的形成。 二、学生不良品质的心理分析 (一)什么是学生不良品质 学生不良品质是指学生经常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

    29、错,甚至有触犯法律,危害社会治安,需要法律制裁的行为,而且逐渐形成了比较顽固的错误思想和道德认识。不良品质的形成起初是问题行为在偶然的机会下发生了,当时并没有受到批评、指责等抑制,以后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多次都没有受到阻碍。在发生不良行为时,往往会产生方便、自然、甚至适合的情绪体验,因而又成为发生类似不良行为的内部动力。同时,这些不良行为还伴随着错误的道德认识,以后又受到“同伴”的及时强化,加上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不当和品质不良的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就逐渐形成了不良品质。不良品质在某个学生身上形成后,他就难于在出现错误举动时,自觉地加以辨别和制止,事后也不会产生忏悔与改正的意向。学生不良品质的形成

    30、,不光是从行为开始,有的是从认识开始,有的是从意向(如态度、情感、意志等)开始,是不良的环境条件(外因)通过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内因)而逐渐形成的。形成不良品质的内部原因主要是: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或道德上的无知,盲目模仿消极的东西,意志薄弱,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以及不良的行为习惯成了定型。 (二)不良品质的几种表现 1.调皮捣蛋:表现为破坏课堂纪律、捉弄老师、欺侮同学、破坏公物、搞恶作剧。这些学生有比较生动的外貌,或瘦小出奇,或因胖逗人,或大耳大鼻,好动好玩好闹,常常是大家注意的对象。他们适应新环境能力强,与周围的人熟悉得快,跟老师也开玩笑。他们的言行是想博得别人一笑、一惊

    31、,以此为满足,以吸引别人的注意为美,为乐趣,喜欢热闹的场面。这类学生一般是由被别人逗发展到逗别人,由小逗到大逗,由偶然性到习惯性,由家庭逗到学校,教师对他们是大问题抓不着,小问题解决不了,直接影响教学秩序。 2.打架斗殴:这些学生有的是打架集团的头头或骨干分子,有的是随从者,也有的是“单干户”。打架斗殴的学生个人英雄主义心强,总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怕别人说自己“01包”,吃顺不吃呛;脾气暴躁,冷酷残忍,很少有同情心、怜悯心,却在帮伙之间讲“义气”;打架不顾后果,以镇住别人为满足。这些学生惟恐天下不乱,对社会治安影响极大,是导致学校和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3.偷窃:这些学生情况各有不同。有的

    32、是小偷小摸,顺手牵羊,占小便宜;有的是溜门撬锁、掏腰包;有的是三五一群,结伙盗窃公物。其中有的人已成了惯窃。从心理状态看,这些学生利欲熏心,最讲“实惠”,只要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弄到手,心里就不舒服。为了掩盖自己的丑恶面目,他们经常撒谎,有些人已丧失自尊心,受批评时或作案被发现时,不知羞耻,满不在乎,转脸就忘,故态再现。 4.流氓:这些学生举止轻浮,说、笑、打、闹无常,引人注目。这些人在课堂上常常“走神”“发呆”;课下扎堆,议论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的秘密。他们自尊心不强,不怕难为情,常逗引异性;自制力差,不能控制情感,头脑一热,感情一冲动,就不顾后果。家长和老师常常在其已陷入泥坑时才发现问题,而他(她)们一旦被发现,对前途往往会丧失信心,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破罐破摔的思想。 (三)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 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研究和掌握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摸清情况,对症下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品德不良学生的表现及心理特点究竟有哪些呢?下面就他们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习惯等几个方面做个简要的分析。 1.认识的心理特点 品德不良学生在道德认识上的主要特点是:道德无知,行动盲目。他们的道德观念十分模糊,是非、善恶不分。例如,他们把“天不


    注意事项

    本文(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