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343基础兽医答案.docx

    • 资源ID:28879489       资源大小:39.79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43基础兽医答案.docx

    1、343基础兽医答案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考试科目代码: 343 考试科目名称: 兽医基础 本试卷包括5部分,每部分75分,任选两部分作答,共计150分第一部分:动物学(本部分共75分)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 胚胎发育逆转现象:多孔动物(海绵动物)受精后发育特殊,动物极小细胞内陷,成为内胚层,植物极大细胞包在外面成为外胚层,这种特殊的现象称为逆转现象(2分)。2. 双重呼吸:鸟类除具有肺外,并有从肺壁凸出而形成的薄膜气囊,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能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称为双重呼吸,这是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一种特殊呼吸方式(2分)。3. 辐射对称:通过身体

    2、的中央轴有许多切面,均可将身体分为镜像对称的两部分。(2分)4. 假体腔:是体壁中胚层和肠壁内胚层之间的腔,称之谓假体腔。(2分)5. 同律分节:动物体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基本相同。(2分)6. 后肾管:是一条两端开口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是带纤毛的多细胞漏斗状的肾口,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另一端为肾孔或排泄孔,开口于本体节的腹面的体表。(2分)7. 书肺:由体壁向内凹陷折叠成书页状,为陆生的节肢动物蜘蛛、蝎的呼吸器官。(2分)8. 卵胎生:卵直接在母体内孵化为幼虫,但所需营养不是来自母体,而是来自卵本身。(2分)9. 生殖洄游:指鱼类为了实现生殖目的而从越冬或索饵场所集群游向

    3、产卵场所的洄游。(2分)10. 胸腹式呼吸:羊膜动物特有的呼吸方式,靠胸廓的扩张和缩小,使肺内和呼吸道中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产生差别,而将气体吸入或排出。(2分)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 为什么扁形动物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答出任意五点即可得满分)答:(1)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制:A. 动物体分化出前后左右和背腹面,相应地引起机能分化。(1分)B. 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创造了进入陆地的条件。 (1分)C. 为脑的分化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分)D. 创造了进入新环境陆地的条件。(1分)(2)出现了中胚层:A. 分化出肌肉层,促进运动机能的发展。(1分) B. 促进器官

    4、和系统的分化。(1分) C. 形成实质组织:储存水分养料、抗干旱、耐饥饿、保护内部器官等。(1分)D. 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1分)E. 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集中为:梯形神经系统。 (1分)2. 鱼类的进步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出现了能咬合的上下颌,进入颌口类的行列。(1分)(2)开始具备成对的附肢,大大加强了动物体的运动能力,并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打下了基础。(1分)(3)开始具有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加强了嗅觉和平衡觉,属于脊椎动物嗅、听觉的最基本结构类型。(1分)(4)骨骼为硬骨或软骨。(1分)(5)

    5、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身体的主要支持结构。(1分)3. 两栖动物是首次登陆的脊椎动物,由于水陆环境的差异,其适应陆生生活的不完善性特点有哪些?答:(1)皮肤角质化程度低 ,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发,所以还不能离开潮湿环境。(1分)(2)不能在陆地繁殖,必须回到水中生殖,卵子在水中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和生活。(1分)(3)五指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躯体抬离地面,运动能力不强。(1分)(4)肺呼吸不够完善,还必须有皮肤辅助呼吸。(1分)(5)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休眠的习性。(1分)4. 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低等的多细胞动物?(答出任意五点即可得满分)答:海绵动物具有以下特征被认为是最

    6、原始、低等的多细胞动物(1)体壁由二层细胞组成(1分)(2)无消化腔,只有细胞内消化(1分)(3)无神经系统(1分)(4)具有领细胞(1分)(5)个体发育中有胚胎存在(1分)(6)具有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大致相似核酸和氨基酸(1分)5. 胎生和哺乳是哺乳动物区别于其他动物最显著的特征,其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有哪些?答:胎生(1)为发育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1分),(2)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1分),(3)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1分)。哺乳(1)是使后代能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地发育成长的有利适应

    7、(1分),(2)哺乳类对幼仔有各种完善的保护行为,因而具有远比其他脊椎动物类群高得多的成活率(1分)。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节肢动物门是整个动物界中物种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简述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答出任意十点即可得满分)答: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有:(1)异律分节:节肢动物不仅异律分节,同时多数机能相同的体节又组合在一起,形成体区,使身体分为若干个部,使结构与机能既分化又集中,从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1分)(2)附肢分节:在进化过程中,随着体区的形成,附肢也相应地发生了形态与机能的分化。(1分)(3)发达的外骨骼:坚硬的外骨骼具有保护身体避免机械损伤;防止体内水分过量蒸

    8、发;充当运动杠杆;是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必要条件。(1分)(4)强劲有力的横纹肌:有效快速地完成各种复杂行动,并适应生活环境的需要。(1分)(5)具有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在发育早期由中胚层形成成对的体腔囊,但这些体腔囊在继续发育的过程中,不扩大,其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1分)(6)开管式循环系统:开管式循环由于血液在血腔活血窦中进行,以致压力较低,因而可避免由于附肢容易折断而引起的大量失血,这是节肢动物一种很好的适应。(1分)(7)呼吸器官的多样性: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包括:体壁、鳃、书鳃、书肺、气管。(1分)(8)排泄器官形式多样:一些低等简单的

    9、种类没有专门的排泄器官,代谢产物积于皮下随蜕皮排出,有些节肢动物仍以与后肾管同源的腺体结构作为排泄器官,大部分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是由消化道一部分演变而来的马氏管。(1分)(9)独特的消化系统:节肢动物的消化系统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摄食方式多样化导致口器的多样化。(10)更趋集中的神经系统和灵敏的感官:神经系统与环节动物类似链状结构;具有灵敏的感觉器官。(1分)(11)生殖:水生种类多为体外受精;陆生种类都是体内受精,具有卵生、卵胎生、孤雌生殖、幼体生殖、多胚生殖等生殖方式。(1分)(12)发育:昆虫发育过程中有变态现象。(1分)2. 羊膜卵在动物进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简述羊膜卵的结构及功

    10、能(答出任意十点即可得满分)答:羊膜卵的结构:(1)胚胎发育到原肠期后,胚胎周围开始突起环状褶皱,形成羊膜和绒毛膜,羊膜围成羊膜腔,绒毛膜围成胚外体腔。(1分) (2)羊膜腔:内充满羊水,胚胎浸浴在羊水中,为其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1分)(3)尿囊:尿囊外壁和绒毛膜紧贴,为胚胎的呼吸和排泄器官。(1分) (4)卵黄囊:储存大量营养物质,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1分)(5)卵膜:保护。(1分)(6)卵壳:羊膜卵外包一层石灰质硬壳或不透水的卵壳,能防止变形、防止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减少细菌的侵袭。(1分)羊膜卵的生物学意义:(7)陆生生殖成为可能。(1分)(8)卵黄囊提供营养,增加了孵化时间,提

    11、高了孵化后的存活率(1分);(9)有利于动物向大型化发展。(1分)(10)减少了外界环境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病菌的侵袭。(1分)(11)体内受精,受精不必借助水作为介质。(1分)3.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简述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1分)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有:(1)人口的增长与影响:直到300年前,人口增长依旧缓慢,出生率稍微高于死亡率。此后人口呈现爆炸性增长态势,现代医疗事业和公共卫生技术的发展以及更可靠的食物供给的出现,使人口死亡率下降,而人口出生率维持较高水平。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巨大的人类影响和更少

    12、的生物多样性。(1分)(2)生境退化:生境类型虽然不变,但由于受到了干扰和破坏而使质量下降,这就是生境退化,生境退化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1分)(3)生境破碎化:生境破碎化是大片、连续面积的生境不仅面积减小而且倍分割为两个或更多的片段。(1分)(4)环境退化与污染:环境退化最敏感和普遍的形式是污染,常常是由杀虫剂、污水、农用化肥、工业化合物与废弃物、工厂与机动车排放气体以及受侵蚀的山坡产生的沉降颗粒导致的。(1分)(5)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已经如此广泛地扩散,以致目前竟伤害到整个生态系统,这些形式的污染也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再次证明了人与自然享有共同的利益。(1分)(6)全球气候变化:

    13、 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微量气体,允许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温暖地球表面。这些气体和水蒸汽能够吸收地表反射的太阳能,减缓热量从地表散发,反射回太空的速度,从而形成了温室效应。(1分)(7)过度开发:人类一直在从自然获取生存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资源。(1分)(8)外来种入侵:大多数外来物种由于不适应新环境而无法在新生境中存活,然而一定比例的物种却能在新生境中建立种群,许多被认为是入侵种,它们以牺牲本地种为代价,换取种群的繁盛。(1分)(9)疾病:人类活动及其与疾病交互作用导致疾病传播概率增加,成为维系物种和生物群落的主要威胁。(1分)第二部分:动物生理学(本部分共75分)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

    14、20分)1. 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内环境稳态。2. 继发性主动转运:许多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时,所需能量并不直接来自ATP分解,而是由钠泵耗能形成的某种物质的势能优势提供能量,这种形式的转运为继发性主动转运。3. 红细胞比容: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4. 射血分数:指每搏输出量与舒张末期容积之比。5.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反射。6. 脑-肠肽:指既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也存在于胃肠道内的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7. 肾糖阈:近球小管对葡萄糖的重

    15、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糖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时,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极限,此时的血糖浓度即为肾糖阈。8. 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导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9.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后,动物会立即在肌紧张方面出现亢进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角弓反张状态,这一现象称去大脑僵直。10. 激素的允许作用:某种激素本身并不对器官或细胞直接发生作用,但它的存在使另一种激素对该器官或细胞的作用明显增强。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 简

    16、述Na+K+泵的生理学意义。【参考答案】(1)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梯度,从而完成正常代谢及功能。(2分)(2)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1.5分)(3)储备势能。(1.5分)。2. 何谓血液凝固,简述正常情况下在心血管内循环的血液为何不易凝固?【参考答案】(1)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2分)(2)正常情况下在心血管内循环的血液不易凝固的原因: 心血管内皮完整光滑,血液不断流动。(1分) 一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很快被肝脏清除掉。(1分) 正常血浆中经常存在一些抗凝物质。(1分)3. 简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参考答案】静脉回流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与中心

    17、静脉压之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故凡能影响上述三者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静脉回流量与血管内血流充盈程度呈正相关。(1分)(2)心脏收缩力:心脏收缩力是静脉回流的原动力。左心衰时会出现静脉淤血和肺水肿,右心衰时会出现肝脾充血、下肢浮肿等体征。(1分)(3)体位改变:个体从卧位转为立位时,回心血量减少。(1分)(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骨骼肌的收缩和静脉瓣一起对静脉回流起着“泵”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1分)(5)呼吸运动:通过影响胸内压而影响静脉回流。例如,吸气时胸内负压增大,促进静脉回流;而呼气时,静脉回流减少。(1分)4. 简述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对呼吸有何

    18、影响?【参考答案】(1)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是必须的(2分)。(2)当吸入气中CO2含量适度增加时(由0.04%增至4%),随着CO2的增加,呼吸加深加快,促使CO2排出,使动脉血Pco2维持在正常水平(1.5分)。当吸入气中CO2含量7时,肺通气量无相应增加,导致动脉血Pco2剧升,CO2堆积,则使呼吸中枢受到抑制,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中枢症候(1.5分)。5. 简述神经-肌肉接头间的兴奋传递过程。【参考答案】(1)接头前膜的去极化,引起该处特有的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进入神经末梢内(1分)。(2)Ca2+

    19、的进入促使大量囊泡靠近前膜,并与之靠近、融合,然后通过胞裂外排方式将囊泡中Ach释放入接头间隙(1分)。(3)Ach通过间隙扩散至终板膜,与膜上N2型受体阳离子通道结合并使之激活开放,主要使Na+、K+通过,导致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1分)。(4)终板电位以电紧张扩步的形式影响其临近的肌细胞膜,使之去极化(1分)。(5)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便爆发动作电位并传遍整个肌细胞,引起肌细胞兴奋,从而完成一次神经与骨骼肌间的兴奋传递(1分)。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试述动物机体脱水后,如何通过抗利尿激素来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及血容量的相对稳定?【参考答案】当血容量降低,机体失水

    20、时,使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2分),可刺激下丘脑视上核和视旁核神经元的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增多,经下丘脑-垂体束运输至神经垂体后释放进入体循环(2分),抗利尿激素经血液循环到达肾脏,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激活第二信使cAMP介导的信号通路(2分),使腔膜上的水通道增加,对水的通透性增强,于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活动加强(2分),血容量升高,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从而使血容量和血浆晶体渗透压恢复(2分)。2. 小肠为什么是营养物质最主要的吸收部位?【参考答案】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原因如下:小肠很长(约56米),食物停留时间长(2分)。小肠黏膜上具有环状皱褶,并有大量绒毛

    21、和微绒毛,吸收面积大(3分)。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2分)。小肠绒毛内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纤维网等结构(2分),进食可引起绒毛节律性伸缩和摆动,可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流动,有助于吸收(1分)。3. 试述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参考答案】甲状腺功能主要受下丘脑与腺垂体激素的调节,构成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1分);T3、T4浓度改变对上游激素的分泌也起反馈调节作用(0.5分)。此外,甲状腺还有一定程度的自身调节功能(0.5分)(1)下丘脑-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 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神经元释放的TRH,经垂体门脉系统作用于腺垂体,

    22、促进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合成和释放(1.5分)。TSH是调节甲状腺功能的主要激素,一方面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使血中T3、T4增多(1分);另一方面能促进甲状腺细胞增生,腺体肥大(1分)。(2)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 血中游离的T3、T4浓度改变,对腺垂体TSH的分泌其经常性反馈调节作用(1.5分)。血中T3、T4浓度升高 腺垂体TSH细胞合成抑制性蛋白 TSH合成减少,腺垂体对TRH敏感性降低 血中T3、T4浓度降低(1.5分)。(3)自身调节 甲状腺自身能根据碘供应变化情况来调节对碘的摄取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1.5分)。第三部分:兽医病理学(本部分共75分)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

    23、共20分)1.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和动物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过程。2. 休克:是指机体在收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以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3. 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基因调控下自主而有序的死亡过程。4. 机化:机体内的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栓及血凝块等病理性产物由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的过程。5. 炎症:是动物机体对致炎因素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6. 水肿:指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7. “槟榔肝”:慢性淤血时,在肝小叶中央

    24、静脉和窦状隙淤血的同时,肝小叶周边区肝细胞因淤血性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以致肝脏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和灰黄色脂变区,相间的眼观类似槟榔切面的纹理称为槟榔肝。7. 发热:由于内热性制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这样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发热。9. 黄疸:是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或胆汁分泌与排泄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巩膜、粘膜、皮肤、以及骨骼、浆膜和实质器官黄染的病理过程。10. 缺氧:组织或细胞氧供应不足或用氧障碍称为缺氧。二、简答题(共4小题,共30分)1. 简述细胞坏死的主要病理变化。(6分)答:细胞的死亡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如果死亡很快,细胞病变多不明显,如为渐进性坏

    25、死,则细胞病变比较明显:(1)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其表现有核浓缩、核碎裂和核溶解3种形式(2分)。(2)细胞浆内细胞器溶解,出现蛋白质颗粒、脂滴和空泡(2分)。(3)细胞间质的基质发生解聚,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肿胀、崩解和液化。(2分)2. 简述肉芽组织的形成过程。(8分)答:主要包括4个阶段:(1)血管的新生:包括血管生成和血管形成两种方式。血管新生的步骤是以出芽方式来完成的,其过程由生长因子、细胞和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来调控(2分)。(2)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在肉芽组织形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导致血浆蛋白在细胞外基质中积聚,多种

    26、生长因子可启动成纤维细胞向损伤部位的迁移即随之发生的增殖(2分)。(3)细胞外基质积聚:成纤维细胞开始合成更多的细胞外基质并在细胞外积聚,分泌前胶原,前胶原在细胞外基质中形成原胶原,原胶原进一步形成不溶性的胶原(2分)。(4)纤维组织重建:随着肉芽组织中液体成分逐渐减少,炎性细胞渗出减少,胶原纤维不断形成和数量增多、变粗,肉芽组织逐渐转变为血管较少、呈灰白色、质地较硬的瘢痕(疤痕)组织(2分)。3. 简述败血症及其全身性病变的主要表现。(8分)答:败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流并持续存在、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机体严重物质代谢障碍和生理机能紊乱,呈现全身中毒症状,并发生相应的形态学变化。(2分

    27、)病原微生物通过淋巴道和血道向全身播散而引起全身性病变。主要表现有:尸僵不全,血液凝固不良,常发生溶血现象(1分);皮肤、皮下、浆膜、黏膜、实质器官等处,可见多发性出血点或出血斑(1分);脾脏和全身各处的淋巴结高度肿大,呈现急性炎症(1分);心、肝、肾等实质器官,可见实质细胞发生严重变性甚至坏死(1分);肺呈现淤血、出血、水肿;肾上腺变性、出血(1分);神经系统眼观变化不明显,镜检可见充血、水肿、神经细胞变性等病变(1分)。4. 简述炎症过程中渗出白细胞的种类、形态及其发生时期。(8分)答:主要包括5类。(1)中性粒细胞:常见急性炎症初期或化脓性炎症。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核常分为2-5叶,HE染色

    28、包浆内含淡红的中性粒颗粒(2分)。(2)嗜酸性粒细胞:常见于超敏反应引起的炎症和寄生虫引起的炎症。成熟细胞的细胞核常分为2叶,呈椭圆形,包浆内有嗜酸性颗粒(1.5分)。(3)嗜碱性粒细胞:直接参与I型超敏反应,细胞核常呈S型,包浆丰富,内涵嗜碱性颗粒(1.5分)。(4)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常见于急性炎症后期和慢性炎症,细胞膜表面有伪足状突起,核呈肾型或马蹄形。包浆丰富,内涵大量溶酶体(1.5分)。(5)淋巴细胞:主要见于慢性炎症、炎症恢复期、病毒性炎症和迟发型炎症反应。细胞体积小,核占体积大,小淋巴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一侧常有小缺痕,核深染,包浆少(1.5分)。三、论述题(共2小题,共25分

    29、)1. 论述大叶性肺炎的病因及其四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病理变化。(12分)答:(1)充血水肿期:肺叶膨大,潮红,质地稍变实,按压时常流出泡沫状血样液体。肺泡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有大量浆液渗出液,少量红细胞、白细胞,大量细菌(3分)。(2)红色肝变期:肺脏体积显著膨大,肺叶转为红色,硬实,肺间质增宽。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内大量浆液-纤维素性渗出液,大量红细胞,少量白细胞(3分)。(3)灰色肝变期:病变部的肺叶最后转变为灰白色,肝变易碎,形成空洞。因受挤压毛细血管充血消失,肺泡内充满纤维素性或化脓性渗出液,大量中性粒细胞(3分)。(4)溶解消散期:病变区呈灰黄色,质地变软,切面湿润,切面的颗粒状外观消

    30、失,肺炎区胸膜上的纤维素可被酶性溶解。毛细血管新生再通,渗出物溶解,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成纤维细胞增生(3分)。2. 论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剖检病变。(13分)答:最急性病程常无明显剖检变化(1分)。如病程稍长,则头颈部、腿部皮下水肿、出血,皮肤、肉冠、肉垂出现白色坏死区,胫指关节肿胀、出血(2分);口腔、心外膜、体腔浆膜、肌胃角质下层、十二指肠粘膜点状出血(2分);肝脏、脾脏、心脏、肾脏等实质器官出现黄白色病灶,成斑点状或条纹状(2分);气囊、腹腔、输卵管表面被覆纤维素性渗出物,也常见纤维素性心包炎(2分);肺发生实变,有时见黄白色病灶;窦腔扩张内有渗出物(2分);有的毒株还可引起淋巴组织发

    31、生坏死,脾脏外观呈斑驳状(2分)。第四部分:兽医药理学(本部分共75分)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 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动物疾病,或具有影响动物生命活动、改善动物生产性能的物质。2. 选择性作用:是指机体各个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差异,甚至相邻的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也有明显差异,表现药物对有的组织器官作用强,对有的组织器官作用弱,对有的组织器官甚至没有作用。3. 半衰期:体内药物浓度或药量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4. 半数致死量: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5. 局部作用:药物吸收进入血液之前在用药局部发挥的作用。6. 不良反应:药物治疗疾病时,使机体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对动物有损害的作用。7. 最低抑菌浓度: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8. 抗菌谱:抗菌药的抗菌作用范围9. 血药浓度:血浆中的药物浓度10. 首过效应:内服的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 链霉素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可出现皮疹、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等;(2分)第八对脑神经损害,即前庭功能和听觉的损害;(2分)神经肌肉的阻断作用:类似于箭毒样作用,即出现呼吸抑制、肢体瘫痪。(1分


    注意事项

    本文(343基础兽医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