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安全生产技术第四章防火防爆安全技术.docx

    • 资源ID:28965857       资源大小:197.66KB        全文页数:5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安全生产技术第四章防火防爆安全技术.docx

    1、安全生产技术第四章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第四章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机理一、燃烧与火灾(一)燃烧和火灾的定义、条件2火灾定义火灾定义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以下情况也列入火灾的统计范围;(1)民用爆炸物品引起的火灾。(2)易燃或可燃液体、可燃气体、蒸气、粉尘以及其他化学易燃易爆物品爆炸和爆炸引起的火灾(地下矿井部分发生的爆炸,不列入火灾统计范围)。(3)破坏性试验中引起非实验体燃烧的事故。(4)机电设备因内部故障导致外部明火燃烧需要组织扑灭的事故,火灾引起其他物件燃烧的事故。(5)车辆、船舶、飞机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发生的燃烧事故、火灾由此引起的其他物件燃烧的事故

    2、(飞机因飞行事故而导致本身燃烧的除外)。3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时具备氧化剂、可燃物、点火源,即火的三要素。 (二)燃烧和火灾过程和形式1燃烧过程除结构简单的可燃气体(如氢气)外,大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并非是物质本身在燃烧,而是物质受热分解出的气体或液体蒸气在气相中的燃烧。可燃气体最容易燃烧,其燃烧所需要的热量只用于本身的氧化分解,并使其达到自燃点而燃烧;可燃液体首先蒸发成蒸气,其蒸气进行氧化分解后达到自燃点而燃烧。在固体燃烧中,如果是简单物质硫、磷等,受热后首先熔化,蒸发成蒸气进行燃烧,没有分解过程;如果是复杂物质,在受热时首先分解为气态或液态产物,其气态和液态产物的蒸气进行氧化分解着火燃

    3、烧。有的可燃固体如焦炭等,不能分解为气态物质,在燃烧时则呈炽热状态,没有火焰产生。可燃物质的燃烧过程包括许多吸热、放热的化学过程和传热的物理过程。在燃烧发生的整个过程中,热量通过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三种方式进行传播。在所有反应区域内,若放热量大于吸热量,燃烧则持续进行,反之燃烧则中断。2燃烧形式气态可燃物通常为扩散燃烧,即可燃物和氧气边混合边燃烧;液态可燃物(包括受热后先液化后燃烧的固态可燃物)通常先蒸发为可燃蒸气,可燃蒸气与氧化剂发生燃烧;固态可燃物先是通过热解等过程产生可燃气体,可燃气体与氧化剂再发生燃烧。根据可燃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燃烧可分为以下4种形式:(1)扩散燃烧。(2)混合燃烧

    4、。 (3)蒸发燃烧。 (4)分解燃烧。(三)火灾的分类火灾分类(GBT49682008)按物质的燃烧特性将火灾分为6类: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棉、毛、嘛、纸张火灾等;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甲醇、沥青、石蜡火灾等;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E类火灾:指带电火灾,是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如发电机、电缆、家用电器等;F类火灾:指烹饪器具内烹饪物火灾,如动植物油脂等。2按照一次火灾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受灾户数和财产直接损失金额,火灾划分为3类:(1)具

    5、有以下情况之一的为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含本数;下同);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户数5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100万元以上。(2)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为重大火灾: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户30户以上;烧毁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上。(3)不具有前两项情形的燃烧事故,为一般火灾。(四)火灾基本概念及参数1闪燃:可燃物表面或可燃液体上方在很短时间内重复出现火焰一闪即灭的现象。闪燃往往是持续燃烧的先兆。2阴燃:没有火焰和可见光的燃烧。3爆燃:伴随爆炸的燃烧波,以亚音速传播。4,自燃:是指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下,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根

    6、据热源的不同,物质自燃分为自热自燃和受热自燃两种。5闪点:在规定条件下,材料或制品加热到释放出的气体瞬间着火并出现火焰的最低温度。闪点是衡量物质火灾危险性的重要参数。一般情况下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6燃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燃点对可燃固体和闪点较高的液体具有重要意义,在控制燃烧时,需将可燃物的温度降至其燃点以下。一般情况下燃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一般情况下火灾的危险性与燃点成反方向变动)7自燃点:在规定条件下,不用任何辅助引燃能源而达到引燃的最低温度。液体和固体可燃物受热分解并析出来的可燃气体挥发物越多,其自燃点越低。固体可燃物粉碎得越细,其自燃点越低。一般情

    7、况下,密度越大,闪点越高而自燃点越低。比如,下列油品的密度:汽油煤油轻柴油重柴油蜡油渣油,而其闪点依次升高,自燃点则依次降低。8引燃能、最小点火能:引燃能是指释放能够触发初始燃烧化学反应的能量,也叫最小点火能,影响其反应发生的因素包括温度、释放的能量、热量和加热时间。 9着火延滞期(诱导期)对着火延滞期时间一般有下列2种描述:着火延滞期时间指可燃性物质和助燃气体的混合物在高温下从开始暴露到起火的时间;混合气着火前自动加热的时间称为诱导期,在燃烧过程中又称为着火延滞期或着火落后期,单位用ms表示。(五)典型火灾的发展规律典型火灾事故的发展分为初起期(冒烟和阴燃)、发展期(按照T平方特征火灾模型,

    8、火灾中的热量的释放速率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发生轰然)、最盛期(火灾的大小由建筑物的通风情况决定)、减弱期和熄灭期。(六)燃烧机理1活化能理论、2过氧化物理论、3链反应理论(引发阶段、发展阶段、终止阶段)直连反应:每个自由基与其他分子反应后只生成一个新自由基。支链反应:反应中一个游离基能生成一个以上的新的自由基。二、爆炸(一)爆炸及其分类爆炸是物质系统的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的或化学的能量释放或转化过程,是系统蕴藏的或瞬间形成的大量能量在有限的体积和极短的时间内,骤然释放或转化的现象。在这种释放和转化的过程中,系统的能量将转化为机械功以及光和热的辐射等。爆炸现象具有以下特征:爆炸过程高速进行;爆炸点

    9、附近压力急剧升高,多数爆炸伴有温度升高;发出或大或小的响声;周围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的物质遭到破坏。爆炸最主要的特征是爆炸点及其周围压力急剧升高。按照能量的来源,爆炸可分为三类: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按照爆炸反应相的不同,爆炸可分为以下3类。1气相爆炸包括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气体的分解爆炸;液体被喷成雾状物在剧烈燃烧时引起的爆炸,称喷雾爆炸;飞扬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引起的爆炸等。2液相爆炸包括聚合爆炸、蒸发爆炸以及由不同液体混合所引起的爆炸。例如硝酸和油脂,液氧和煤粉等混合时引起的爆炸;熔融的矿渣与水接触或钢水包与水接触时,由于过热发生快速蒸发引起的蒸汽爆炸等。液相爆炸举

    10、例见表4-2。3固相爆炸类别爆炸机理举例混合气体爆炸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气体以适当的浓度混合,由于燃烧波或爆炸的传播而引起的爆炸空气和氢气、丙烷、乙醚等混合气的爆炸气体的分解爆炸单一气体由于分解反应产生大量的反应热引起的爆炸乙炔、乙烯、氯乙烯等在分解时引起的爆炸粉尘爆炸空气中飞散的易燃性粉尘,由于剧烈燃烧引起的爆炸空气中飞散的铝粉、镁粉、亚麻、玉米淀粉等引起的爆炸喷雾爆炸空气中易燃液体被喷成雾状物,在剧烈的燃烧时引起的爆炸油压机喷出的油雾、喷漆作业引起的爆炸包括爆炸性化合物及其他爆炸性物质的爆炸(如乙炔铜的爆炸);导线因电流过载,由于过热,金属迅速气化而引起的爆炸等。固相爆炸举例见表4-2。爆炸过

    11、程表现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物质的(或系统的)潜在能以一定的方式转化为强烈的压缩能;第二阶段,压缩物质急剧膨胀,对外做功,从而引起周围介质的变化和破坏。(二)爆炸破坏作用1冲击波(冲击波的破坏程度与冲击波的能量的大小、建筑物的坚固程度、与冲击波的中心距离有关)、2碎片冲击、3震荡作用、4次生事故(倒塌、震荡、二次爆炸等)(三)可燃气体爆炸1分解爆炸性气体爆炸某些气体如乙炔、乙烯、环氧乙烷等,即使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也能被点燃爆炸,其实质是一种分解爆炸。除上述气体外,分解爆炸性气体还有臭氧、联氨、丙二烯、甲基乙炔、乙烯基乙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氰化氢、四氟乙烯等。力)下遇火源即会发生爆炸。

    12、分解热是引起气体爆炸的内因,一定的温度和压力则是外因。以乙炔为例,当乙炔受热或受压时,容易发生聚合、加成、取代或爆炸性分解等反应。当温度达到200300时,乙炔分子开始发生聚合反应,形成较为复杂的化合物(如苯)并放出热量,乙炔是常见的分解爆炸气体,因火焰、火花引起分解爆炸情况较多,也有因开关阀门所伴随的绝热压缩产生热量或其他情况下发火爆炸的案例。当乙炔压力较高时,应加入氮气等惰性气体加以稀释。此外。乙炔易与铜、银、汞等重金属反应生成爆炸性的乙炔盐,这些乙炔盐只需轻微的撞击便能发生爆炸而使乙炔着火。安全规程中规定:不能用含铜量超过70的铜合金制造盛乙炔的容器;在用乙炔焊接时,不能使用含银焊条。分

    13、解爆炸的敏感性与压力有关,分解爆炸所需的能量,随压力升高而降低,当压力低于某值时,就不再产生分解爆炸,此压力值称为分解爆炸的极限压力(临界压力)2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燃烧与化学爆炸的区别在于燃烧反应(氧化反应)的速度不同。那么决定反应速度的条件是什么呢?燃烧反应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扩散阶段。可燃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从释放源通过扩散达到相互接触。所需时间称为扩散时间;(2)感应阶段。可燃气分子和氧化分子接受点火源能量,离解成自由基或活性分子。所需时间称为感应时间;(3)化学反应阶段自由基与反应物分子相互作用。生成新的分子和新的自由基,完成燃烧反应。所需时间称为化学反应时间。三段时间相比;

    14、扩散阶段时间远远大于其余两阶段时间,因此是否需要经历扩散过程,就成了决定可燃气体燃烧或爆炸的主要条件。(四)物质爆炸浓度极限1.爆炸极限的基本理论及其影响因素爆炸极限是表征可燃气体、蒸汽和可燃粉尘危险性的主要示性数。当可燃性气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或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遇到火源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将这一浓度范围的混合气体(或粉尘)称作爆炸性混合气体(或粉尘)。可燃性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体或蒸气在混合气体中的所占体积分数来表示;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是以在混合物中的质量浓度(gm3)来表示。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及质量浓度比在20时的换算公式如下

    15、:L 1000M 273 MY = = L (41)100 22.4 273+20 2.4式中L体积分数,Y质量浓度,gm3。M可燃性气体或蒸气的相对分子质量;22.4标准状态下(0,l atm) l mol物质气化时的体积。例如,某空气中甲烷气体的体积浓度是10%,则换算为质量浓度为:Y = LM/2.4 = 1016/2.4 = 66.67 gm3把能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作爆炸下限;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作爆炸上限。用爆炸上限与下限浓度之差与爆炸下限浓度之比值表示其危险度H,即:H = (L上L下)/ L下 或 H = (Y上Y下)/ Y下 (42)例如,甲烷气体的危险度为:H 甲烷 = (

    16、L甲烷上L甲烷下)/ L甲烷下 =(154.9)/4.9 = 2.06乙炔气体的危险度为:H 乙炔 = (L乙炔上L乙炔下)/ L乙炔下 =(802.55)/2.55 = 30.37一般情况下,H值越大,表示可燃性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其爆炸危险性越大。可燃性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可以用热爆炸理论来解释。(1)温度的影响混合爆炸气体的初始温度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则爆炸下限降低,上限增高,爆炸危险性增加。(2)压力的影响混合气体的初始压力对爆炸极限的影响较复杂,在0.12.0 MPa的压力下,对爆炸下限影响不大,对爆炸上限影响较大;当大于2.0 MPa时,爆炸下限变小,爆炸上限变

    17、大,爆炸范围扩大。把爆炸极限范围缩小为零的压力称为爆炸的临界压力。甲烷在密闭设备进行减压操作对安全是有利的。3惰性介质的影响(组分)若在混合气体中加入惰性气体(如氮、二氧化碳、水蒸气、氩、氦等),随着惰性气体含量的增加,爆炸极限范围缩小。当惰性气体的浓度增加到某一数值时,使爆炸上下限趋于一致,使混合气体不发生爆炸。同理混合气体中氧含量的增加,爆炸极限范围扩大,尤其对爆炸上限提高得更多。表45可燃气体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爆炸极限范围物质名称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范围在纯氧的爆炸极限范围甲烷4.91510.156156.0乙烷31512.036663.0丙烷2.19.57.42.35552.7丁烷1.58

    18、.57.01.84947.8乙烯2.753431.2538077.0乙炔1.533479.72.89.390.2氢47571.049591.0氨152813.013.57965.5一氧化碳1274.562.515.59478.54爆炸容器对爆炸极限的影响爆炸容器的材料和尺寸对爆炸极限有影响,若容器材料的传热性好,管径越细,火焰在其中越难传播,爆炸极限范围变小。当容器直径或火焰通道小到某一数值时,火焰就不能传播下去,这一直径称为临界直径或最大灭火间距。如甲烷的临界直径为0.40.5mm,氢和乙炔为0.10.2 mm。目前一般采用直径为50 mm的爆炸管或球形爆炸容器。5点火源的影响当点火源的活化

    19、能量越大,加热面积越大,作用时间越长,爆炸极限范围也越大。 (二)爆炸反应浓度的计算1爆炸完全反应浓度计算如果把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取为209,则在空气中可燃气体完全反应的浓度x()一般可用下式表示:又设在氧气中可燃气体完全反应的浓度为 X0(),即:式(24)和式(25)表示出X和X。与n或2n之间的关系(2n表示反应中氧的原子数)。3. 爆炸极限计算(1)爆炸上限和下限的计算1)根据完全燃烧反应所需氧原子数,估算碳氢化合物的爆炸下限和上限,其经验公式如下:式中L下 碳氢化合物的爆炸下限;L上碳氢化合物的爆炸上限;N每摩尔可燃气体完全燃烧所需氧原子数。例试求乙烷在空气中的爆炸下限和上限。解写出乙

    20、烷的燃烧反应式,求出N值:C2H6+3.502 = 2C02+2H20则N = 7。将N值分别代入式(47)及式(48),得;2)根据爆炸性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摩尔分数,确定有机物的爆炸下限及上限。计算公式如下:式中X。为可燃气体摩尔分数,也就是完全燃烧时在混合气体中该可燃气体的含量。(2)多种可燃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计算由多种可燃气体组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可根据各组分的爆炸极限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式中 Lm爆炸性混合气的爆炸极限,;L1、L2、L3组成混合气各组分的爆炸极限,;V1、V2、V3各组分在混合气中的浓度,。V1+ V2+ V3+ = 100 (五)粉尘爆炸1.

    21、粉尘爆炸的机理和特点当可燃性固体呈粉体状态,粒度足够细,飞扬悬浮于空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遇到足够的点火能量,就能发生粉尘爆炸。具有粉尘爆炸危险性的物质较多,常见的有金属粉尘(如镁粉、铝粉等)、煤粉、粮食粉尘、饲料粉尘、棉麻粉尘、烟草粉尘、纸粉、木粉、火炸药粉尘及大多数含有C,H元素、与空气中氧反应能放热的有机合成材料粉尘等。从粉尘爆炸过程可以看出粉尘爆炸有如下特点:(1)粉尘爆炸速度或爆炸压力上升速度比爆炸气体小,但燃烧时间长,产生的能量大,破坏程度大。(2)爆炸感应期较长,粉尘的爆炸过程比气体的爆炸过程复杂,要经过尘粒的表面分解或蒸发阶段及由表面向中心延烧的过程,所以感

    22、应期比气体长得多。(3)有产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因为粉尘初次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将堆积的粉尘扬起,悬浮在空气中,在新的空间形成达到爆炸极限浓度范围内的混合物,而飞散的火花和辐射热成为点火源,引起第二次爆炸,这种连续爆炸会造成严重的破坏。粉尘有不完全燃烧现象,在燃烧后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CO及粉尘(如塑料粉)自身分解的有毒气体,会伴随中毒死亡的事故。2粉尘爆炸的条件及爆炸过程(1)粉尘爆炸的条件1)粉尘本身具有可燃性。2)粉尘悬浮在空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3)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起始能量。(2)爆炸过程。与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一样,可燃粉尘与空气混合物也遇点火源也可能发生爆炸;其也具有爆炸极

    23、限,包括上限及下限,但有实际应用意义的主要是下限。粉尘爆炸过程与可燃气爆炸相似,但有两点区别:一是粉尘爆炸所需的发火能要大得的多;二是在可燃气爆炸中,促使稳定上升的传热方式主要是热传导;而在粉尘爆炸中,热辐射的作用大。3粉尘爆炸的特性及影响因素评价粉尘爆炸危险性的主要特征参数是爆炸极限:最小点火能量、最低着火温度、粉尘爆炸压力及压力上升速率。粉尘爆炸极限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粉尘粒度、分散度、湿度、点火源的性质、可燃气含量、氧含量、惰性粉尘和灰分温度等。一般来说,粉尘粒度越细,分散度越高,可燃气体和氧的含量越大,火源强度、初始温度越高,湿度越低,惰性粉尘及灰分越少,爆炸极限范围越大

    24、,粉尘爆炸危险性也就越大。粉尘爆炸压力及压力上升速率(dPdc)主要受粉尘粒度、初始压力、粉尘爆炸容器、湍流度等因素的影响。粒度对粉尘爆炸压力上升速率的影响比粉尘爆炸压力大得多。当粉尘粒度越细,比表面越大,反应速度越快,爆炸上升速率就越大。(六)燃烧、爆炸的转化爆炸的最主要特征是压力的急剧上升,并不一定着火(发光、放热);而燃烧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但与压力无特别关系。化学爆炸,其中绝大多数是氧化反应引起的爆炸,与燃烧现象本质上都属氧化反应,也同样有温度与压力的升高现象。但两者反应速度、放热速率不同,火焰传播速度也不同,前者比后者快得多。固体或液体炸药燃烧转化为爆炸的主要条件有三条:1.药处于密

    25、闭的状态下,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增大了压力,使燃烧转化为爆炸;2.燃烧面积不断扩大,使燃速加快,形成冲击波,从而使燃烧转化为爆炸;3.药量较大时,炸药燃烧形成的高温反应区将热量传给了尚未反应的炸药,使其余的炸药受热爆炸。、第二节 消防设施与器材新消防法中规定消防设施是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可提式灭火器系统、灭火器防烟排烟系统以及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安全疏散设施等。消防器材是指灭火器等移动灭火器材和工具。(不包括消防车)一、消防设施(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消防系统应包括探测、报警、联动、灭火、减灾等功能。所以消防系统中有三种控制方式:自动控制、联动控制、手动控制。火灾自动

    26、报警系统是由触发装置、火灾报警装置、火灾警报装置和电源等部分组成的通报火灾发生的全套设备。1系统分类根据工程建设的规模、保护对象的性质、火灾报警区域的划分和消防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区域火灾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区域报警系统一般适用于二级保护对象;集中报警系统一般适用于一、二级保护对象;控制中心系统一般适用于特级、一级保护对象。区域报警系统包括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火灾警报装置和电源等部分。例如行政事业单位,工矿企业的要害部门和娱乐场所均可使用;集中报警系统由一台集中报警控制器;两台以上的区域报警控制器、火灾警报装

    27、置和电源等组成。高层宾馆、饭店、大型建筑群一般使用的都是集中报警系统。控制中心报警系统除了集中报警控制器、区域报警控制器、火灾探测器外,在消防控制室内增加了消防联动控制设备。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用于大型宾馆、饭店、商场、办公室、大型建筑群和大型综合楼工程等。2火灾报警控制器火灾报警控制器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和通用火灾报警控制器三种基本类型。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适用范围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一种用来保护生命与财产安全的技术设施。理论上讲,除某些特殊场所如生产和储存火药、炸药、弹药、火工品等场所外,其余场所应该都能适用。我国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明确规定

    28、:“本规定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和场所内设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不适用于生产和储存火药、炸药、弹药、火工品等场所设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二)自动灭火系统1水灭火系统水灭火系统包括室内外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幕和水喷雾灭火系统。2气体自动灭火系统3泡沫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指空气机械泡沫系统。按发泡倍数泡沫系统可分为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中倍数泡沫灭火系统和高倍数泡沫灭火系统。发泡倍数在20倍以下的称低倍数,发泡倍数21-200倍之间的称中倍数泡沫,发泡倍数在2011000倍之间的称高倍数泡沫。(三)防排烟与通风空调系统火灾时,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各种空调系统、通风管道及竖井、楼梯间、电梯井

    29、等是烟气蔓延的主要途径。排烟有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两种形式。排烟窗、排烟井是建筑物中常见的自然排烟形式(排烟井主要适用于高层建筑和烟气具有足够大的浮力),机械排烟可克服自然排烟的局限,有效地排出烟气。(四)火灾应急广播与警报装置(警铃、警笛、警灯、广播等)二、消防器材消防器材主要包括灭火器、火灾探测器等。(一)灭火器1.灭火剂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作用,可使燃烧物冷却、燃烧物与氧气隔绝、燃烧区内氧的浓度降低、燃烧的连锁反应中断,最终导致维持燃烧的必要条件受到破坏,停止燃烧反应,从而起到灭火作用。(1)水和水系灭火剂。水是最常用的灭火剂,它既可以单独用来灭火,也可以在其中添加化学物质配制成混合液使

    30、用,从而提高灭火效率,减少用水量。这种在水中加入化学物质的灭火剂称为水系灭火剂。不能用水扑灭的火灾主要包括:1)密度小于水和不溶于水的易燃液体的火灾,如汽油、煤油、柴油等。2)遇水产生燃烧物的火灾,如金属钾、钠、碳化钙等,不能用水,而应用砂土灭火。3)硫酸、盐酸和硝酸引发的火灾,不能用水流冲击。4)电气火灾未切断电源前不能用水扑救。5)高温状态下化工设备的火灾不能用水扑救。(2)气体灭火剂。利用隔绝空气后的窒息作用可成功抑制火灾,因此早期的气体灭火剂主要采用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不含水、不导电、无腐蚀性,对绝大多数物质无破坏作用,所以可以用来扑灭精密仪器和一般电气火灾。它还适于扑救可燃液体和固体火灾,特别是那些不能用水灭火以及受到水、泡沫、干粉等灭火剂的玷污容易损坏的固体物质火灾。但是二氧化碳不宜用来扑灭金属钾、镁、钠、铝等及金属过氧化物(如过氧化钾、过氧化钠)、有机过氧化物、氯酸盐、硝酸盐、高锰酸盐、亚硝酸盐、重铬酸盐等氧化剂的火灾。新型气体灭火剂,卤代烷1211、1301灭火剂具有优良的灭火性能,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卤代烷灭火剂基本统治了整个气体灭火领域。人们逐渐发现释放后的卤代烷灭火剂与大气层的臭氧发生反应,致使臭氧层出现空洞,使生存环境恶化。七氟丙烷灭火剂具有推


    注意事项

    本文(安全生产技术第四章防火防爆安全技术.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