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北大社会学教案.docx

    • 资源ID:28981158       资源大小:24.89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北大社会学教案.docx

    1、北大社会学教案第1章 社会学基本知识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社会学等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概念,明确社会学学科的诞生、发展的基本历程及其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理解它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具有的意义、使命和社会作用,掌握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建立对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初步树立同学的专业意识。课时分配:5学时二、教学重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功能,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三、教学难点:社会学产生和发展历程中重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社会事实;社会行动;“行为关系制度”;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同学专业意识的树立四、教学方法:讲授、组织讨论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2、六、教学过程:一、什么是社会1、“社会”一词的词源含义2、西方社会学者关于社会的两种代表性观点社会唯名论:社会只是一个虚名,只有个人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 “2”“1”“1”。社会唯实论:社会本身就是真正的客观存在,是超乎个人的另一实体,即“2”“1”“1”。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两个基本观点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生产关系4、社会的特点举例5、社会的定义社会是人们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相互交往所结成的有机总体,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二、什么是社会学1、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孔德 );社会学研究社

    3、会事实(迪尔凯姆); 社会学研究人们的社会行动(韦伯 );社会学研究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辞海);社会学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北大社会学教程 ); 社会学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 国内有代表性的3个社会学定义:辞海: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北大社会学教程:“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

    4、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整体性:研究对象综合性:研究方法实证性:研究方法3、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4、社会学的功用:干预说和价值中立说三、社会学产生的根源1、社会历史根源2、思想理论根源3、方法论根源四、创立阶段(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的西方社会学1、本阶段社会学总体上的特点2、本阶段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法国的奥古斯特孔德、英国的赫伯特斯宾塞五、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社会学1、本阶段社会学总体上的特点2、本阶段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国的埃米尔迪尔凯姆、德国的马克斯韦伯六、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西方社会学 1、本阶段社

    5、会学总体上的特点2、本阶段社会学的代表性理论流派之一:结构功能主义3、本阶段社会学的代表性理论流派之二:冲突理论七、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诞生七、 思考题: 1、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含义 2、社会学实证性的学科特点有什么含义? 3、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 4、西方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学功用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5、社会学产生的根源 6、西方社会学创立、形成、发展阶段总体上的特点 7、孔德“三阶段”理论 8、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的贡献,尤其是自杀理论 9、韦伯的合理行动 10、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主要内容?11、结构功能主义的关于功能的两对概念? 12、科塞的安全阀思想13、你如何看待冲突

    6、与社会弹性之间的关系?第2章 地理环境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对当代主要的环境问题有责任意识,树立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生态自然观。 课时分配:2学时 二、教学重点: 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影响,当代环境问题的实质和主要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 三、教学难点: 环境问题的实质,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关系的确立 四、教学方法: 讲授、分小组讨论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地理环境的含义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一)什么是地理环境 (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作用和影响 1、地理环境对社会生产产生作用和影响 2、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

    7、生作用和影响 3、地理环境对国家的政治、军事及国际地位产生作用和影响 4、地理环境对社会心理和文化产生作用和影响 5、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前进步伐的重要变量,或者加速或者延缓人类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三)有关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的论述 1、西方哲学家孟德斯鸠、黑格尔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 3、中国学者梁启超、朱谦之的观点 二、环境问题:人类未能正确对待地理环境所造成的恶果 (一)环境问题成立的前提及其理论阐释 1、环境问题成立的4个前提 2、环境问题的3种理论阐释模式: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理论和建构主义 (二)当代世界和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举例 (三)摈弃人

    8、类中心主义: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七、 思考题: 1、地理环境的含义及其构成部分。 2、你是如何评价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的? 3、如何理解环境公平的问题? 4、中国面临的环境公平问题主要有哪些? 第3章 人口:社会的主体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人口的含义及属性、马尔萨斯和马寅初的人口理论,掌握人口问题包括数量、素质和结构三个方面的问题。其次,当代世界和中国都面临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的问题。第三,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方面。第四,当代中国人口结构严重失衡,存在严重的人口结构问题,具体包括人口分布失衡、性别比失衡、年龄构成失衡即人口老龄化。学时分配:

    9、自学二、教学重点:人口的含义、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马尔萨斯和马寅初的人口理论、当代中国的人口问题三、教学难点: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我国的人口政策的讨论四、教学方法:自学、课堂提问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什么是人口(一)人口和人口问题1、人口的含义2、人口的两大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3、人口问题 (二)影响人口变动的三要素1、生育率2、死亡率3、迁移率(三)人口学理论简介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2、马寅初的人口理论二、人口数量与社会发展(一)“人口爆炸”:当代世界和中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1、世界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增长越来越快 2、中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二)中国人口基数大、

    10、增长快的原因 1、历史包袱沉重 2、建国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3、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还不完善(三)人口数量的多少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1、人口数量过少不利于社会发展2、人口数量过多不利于社会发展三、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人口素质影响社会发展1、人口素质高,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2、人口素质高,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3、人口素质高,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4、人口素质高,有利于社会稳定(二)中国人口身体素质偏低1、我国人口的体质不尽如人意,平均预期寿命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我国存在大量残疾人、痴呆傻人3、体育政治化和职业化影响了我国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三)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偏低1、我国受

    11、过高等教育者所占比重偏低2、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偏低3、我国的文盲率偏高(四)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1、世界人口素质存在逆淘汰现象2、中国人口素质存在逆淘汰现象四、人口结构与社会发展()中国人口分布失衡及其影响1、人口地区分布失衡 2、人口城乡分布失衡(二)中国人口性别比失衡及其影响1、性别比的含义2、我国性别比严重失衡3、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后果(三)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失衡(老龄化)及其影响1、中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2、人口严重老龄化将给中国社会造成一系列消极影响七、 思考题:1、人口和人口问题的含义。2、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再生产演变规律)。3、马尔萨斯和马寅初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4、你

    12、如何理解人口素质“逆淘汰”?5、你如何理解中国人的生男偏好?6、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印度和中国人口问题的异同。7、你认为我国目前的人口政策合适吗?对社会的影响?关于人口政策是否需要调整和如何调整?第4章 个体社会化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社会化的含义及重要意义、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历程,掌握影响个体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理解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化研究所提出的理论解释。 学时分配:4学时 二、教学重点: 个体社会化的环境条件、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历程、社会化的基本内容、西方关于社会化的理论研究 三、教学难点: 社会环境尤其是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西方关于社会化的理论研究 四、教学方

    13、法: 课题讲授、案例分析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定义 (二)社会化的特点 (三)社会化的作用 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一)个体的生物遗传条件,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二)外界的社会环境条件,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等。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技能; (二)接受和适应政治规范及其他社会规范; (三)认识和培养特定的社会角色; (四)学会正确对待生活和死亡,树立乐观、豁达的生死观; (五)形成个性或人格。 四、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化的理论 (一)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二

    14、)米德的社会化理论:角色扮演 (三)弗洛伊德的社会化理论:无意识 (四)皮亚杰的道德社会化理论:认知发展 (五)埃里克森的社会化理论:认同危机 七、思考题: 1、请评述现有社会化定义。 2、社会化具有哪三大特点? 3、社会化分哪两大阶段、三大类别? 4、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 5、同辈群体具有哪些特征? 6、你认为现代社会中哪种个性更有优势,或者都一样? 7、如何看待死亡对人生的意义? 8、请谈谈在你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指家庭、邻里、学校、同辈群体、社区、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人)是谁,他(她)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9、你认为因特网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有何利弊? 第5章 社会互动一、

    15、教学目的: 社会互动是社会生活中个人、群体和组织都无法回避的现象。通过本章的学习,在掌握社会角色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同学可以了解有关社会互动的理论分析、社会互动的类型,掌握社会关系网络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学会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集合行为。学时分配:4学时二、教学重点: 社会互动的理论和类型、集合行为的分析和解释、社会网络三、教学难点: 集合行为的分析、社会关系网络的分析四、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讨论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其理论(一)如何理解社会互动(二)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拟剧论3本土方法论4社会交换论二、社会互动的类型(一)平衡性互动:合作和对立

    16、(二)非平衡性互动:稳定的非平衡性互动和不稳定的非平衡性互动(集合行为)三、集合行为(一)集合行为的特点(二)集合行为的理论1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2感染理论3匿名理论4模仿理论5紧急规范论(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大众行为谣言、恐慌、流行四、社会网络(一)社会网络的特征:网络密度和强度(二)社会网络分析法1主体网分析2关系的分析3整体网分析七、思考题:1、通过调查,分析大学中的师生互动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如何才能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2、通过实际调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热衷于网上交友,而另外一些人不喜欢网上交友,这两类人群在现实生活中的性格特征、行为表现有何差异。3、当前社会中存在很多流行,请指

    17、出其中一种,并说明它产生的原因及对社会的影响。4、良好的人际沟通应把握哪些技巧?用实例给以说明。第6章 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一、教学目的: 人们通过社会互动组合成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的形式来参与社会生活,本章将介绍有关社会群体和组织的基本知识。通过学习,明确社会群体与一般非群体的人群聚集体的区别和群体的分类角度,掌握从群体结构和动力两方面分析群体的状态和性质。掌握初级群体的本质特征和家庭这一最重要初级群体的构成、发展历史,并探讨当前主要的家庭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了解常见的组织结构及其适用范围,掌握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主要思想。 学时分配:5学时 二、教学重点: 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本质特点、社会群体

    18、的分类研究、社会群体结构和群体动力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 家庭问题的分析和预防、社会组织的管理、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的功能、科层制的负功能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社会群体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库利)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梅约) 3、内群体和外群体(萨姆纳) 4、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5、大群体和小群体(一般不超过30人) (三)社会群体的结构 1、群体规模 2、群体角色 3、群体领导 4、群体行为 (四)社会群体的动力 1、群体凝聚力 2、群体规范 3、群体沟通 4、群体冲突 二、初级社

    19、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一)什么是家庭 (二)家庭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三)家庭的结构: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不完全家庭 (四)家庭的功能:制度性功能和人格性功能 (五)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主题问题 三、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二)社会组织的目标 (三)社会组织的结构与设计 (四)社会组织的管理 1、组织管理的涵义 2、组织管理理论 (1)古典组织管理理论:美国弗里德里克泰罗(又译泰勒)的科学管理,法亨利法约尔的管理14项原则和德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管理 (2)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美埃尔顿梅约和切斯特巴纳德。 (3)现代管理理论:系统的观点、权变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3、组织管理

    20、方式 七、思考题: 1、科层制对组织管理的优势及弊端? 2、“婚外情”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办法。 3、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4、展望未来,家庭会消亡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正方:会消亡;反方:不会消亡) 5、假定你是一家企业的总经理,你将如何管理你的企业?请谈谈你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6、在今天的背景下你如何看待科学管理主义? 第7章 社区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区概念的发展及其含义演变、社区的分类研究,通过回顾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讨论社区建设的内涵和方向及措施。学时分配:4学时二、教学重点: 社区的含义、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三、教学难点: 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

    21、社区研究实例四、教学方法: 讲授、观看录象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录象带六、教学过程:一、社区概论(一)社区的含义与特征(由关系到地域含义的过渡) 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包括四个基本要素:1一定的地域环境2一定的人口和群体3一定的社会活动4一定的文化心理社区与行政区划单位、社会等社会共同体的区别。(二)社区的分类1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和社区的历史演化轨迹可分为:(1)传统社区;(2)发展中社区;(3)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2按社区的空间特征是否明显以及明显的程度可分为:(1)法定的社区;(2)自然的社区;(

    22、3)专能的社区;(4)虚拟社区。3按社区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方式可分为:神圣社区和世俗社区。4按经济结构、人口密度、人口聚集规模多元标准分类,可分为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三)社区的历史演变 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出现在人类由渔猎采集为生转向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大致经历了下列的几个演化阶段:1原始村落社区2早期城市的产生3中古城市4现代城市5后现代城市的表现:大城市群区的形成、郊区化和“逆城市化”二、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一)社区发展1社区发展的目标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直接目标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2社区发展的原则(1)基层自发、民主自治原则。(2)大众参与原则。(3)社区

    23、合作原则。(4)全面规划原则。(5)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二)社区建设1社区建设的主体: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三位一体。2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1)社区服务建设。(2)社区文明建设。(3)社区环境和设施建设。3社区建设的难点和对策社区承担的功能与管理能力之间的矛盾社区自治与街区政府之间的矛盾关系社区服务的发展与资金短缺的矛盾三、我国主要的社区类型和城市化道路(一)我国三种社区的概况1农村社区2小城镇社区3城市(二)我国的城市化道路1加快城市化的必要性2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大城市重点论、小城镇重点论、中等城市重点论)城市化过程中的双重动力机制: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动力模型城市化过程的双重性

    24、:托达罗的乡城人口流动模型3消除城市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四、社区研究的中国学派以费孝通为例七、思考题:1、你认为社区的含义中“关系”和“地域”哪个更重要?2、阅读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相关文献,并谈谈它对我国当今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3、我国社区建设中的难点和对策?4、你如何评价城市化过程中的双重动力机制和城市化过程的双重性的理论?对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有何启示?5、你认为应如何消除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体制和政策障碍?第8章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一、教学目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是最常见的社会现象之一,是反映社会结构和性质的重要方面。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机制、理论研究

    25、的成果,并对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状况和社会流动有较清晰的认识。学时分配:5学时二、教学重点: 关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理论观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和状况、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和功能解释三、教学难点: 社会分层的机制(标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和社会分层的状况、社会流动的途径和影响因素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现象(一)什么是社会分层(二)古今中外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观点1、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一般民众的社会分层观点2、传统西方社会学家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3、当代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4、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二、当代中国的社

    26、会阶级和阶层(一)什么是阶级和阶层(二)建国后中国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变动1、第一次发生在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2、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以后(三)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四)当代中国农民阶级的新变化(五)十大社会阶层、五大社会等级:有关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一种新观点三、社会流动1、社会流动的含义2、社会流动的类型3、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流动的理论研究4、社会流动的根源一是地理环境因素二是社会因素三是个人因素5、社会流动的功能七、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根源是什么?2、目前的研究中关于社会分层的主要模式有哪些?3、合理的阶层结构应该具有哪些特点?4、目前的农民阶层具有

    27、哪些特点和变化?5、你认为中产阶级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6、简述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的基本内容7、对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进行评价 8、对大学生的分层情况进行经验调查,并分析其分层的主要标准有哪些。9、你认为当代中国工人队伍的“主人翁”地位和“领导阶级”地位改变了吗?为什么?第9章 社会制度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制度的含义、性质、组成和功能发挥,了解社会转型期我国主要社会制度的变化和特点。学时分配:3学时二、 教学重点: 社会制度的含义、构成和功能发挥三、 教学难点: 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用制度范式研究一些社会过程和现象四、 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讨论五、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

    28、件六、 教学过程:一、社会制度概论(一)社会制度的涵义可分为三个层次:(1)总体社会制度;(2)一个社会不同领域里的具体制度,体现着社会中某一层面的社会关系及其活动的特定规范;(3)某种规定的具体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的程序规则,由各种具体工作部门研究制定。社会学侧重的是第二个层次的制度。所谓的社会制度,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其活动的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的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群体的关系。关于社会制度起源的三种观点:起源于风俗习惯;起源于人的共同意志,或说起源于人的生理心理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二)社会制度的特征和构成1主要特征:第一,普遍性和变异性的统一。第二,相对稳定性。第三,系统性。第四,强制性。第五,阶级性。2社会制度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四大要素:第一:概念系统。第二:规范系统。第三,群体系统。第四,设备系统。 社会制度四要素的提出对大多数的社会制度来说是合适的,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社会制度都是如此。(三)社会制度的分类 从社会制度的起源与功能演变为标准,可以分为本源的社会制度和派生的社会制度。从社会需要的类型、人类活动的领域、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功能综合进行分类,可把社会制度主要分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宗教制度、家庭制度、军事制度、科学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注意事项

    本文(北大社会学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