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五色紫砂泥.docx

    • 资源ID:29153919       资源大小:31.66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五色紫砂泥.docx

    1、五色紫砂泥五色紫砂泥紫砂壶的原料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综合分析,紫砂泥属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颇具制瓷原料的特点,因此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那紫砂泥为什么会被成为五色泥呢?许多人以为江苏宜兴紫砂茶壶的泥仅有紫色一种,瓷库中国专家认为这样其实不对,吴骞在阳羡名陶录卷上称赞龚春壶说:栗色闇闇,如古今铁。栗色、铁色等近似

    2、紫色,但色调有别。明代制壶大师时大彬有一名得意门生徐友泉,他所手制的紫砂茶壶皆运用宜兴泥(古称阳羡泥),但是可使泥色变化多端,小编见过的为朱砂紫、沉香、海棠红、梨皮黄、冷金黄、榴皮、葵黄、水碧、闪色、定窰白、澹墨等。这些色层虽非泥的原色,但亦非人工染色,乃用宜兴五色泥巧妙地混匀而成。 原来宜兴泥 本有五种原色,分为朱赤、淡黄、蓝绿、紫、啡褐;另有段泥(亦即团泥). 民间将紫砂泥料统称作紫砂泥,致使一些人误解宜兴制茶壶的陶泥只此一色。 泥质细润富光泽的甲泥(俗称泥中泥本身含三氧化铁的成分甚高(含铁量达百分之九点一一). 只要高温掌握恰好,还原气氛适当,烧成后可如预期般呈现朱砂红、枣红、海棠红、紫

    3、铜、铁灰铅、青兰、墨绿、葱翠、金栗、葵黄等色调,如浑然天成;绝非近代坊间一些染色的假紫砂壶可比,非常具有收藏品的价值。紫砂泥的种类紫泥类: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清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度左右. 本山绿泥类:俗

    4、称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本山绿泥:采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各色装饰泥。白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为于紫泥上层,且杂质较多,须精拣方可合用,成陶后现淡墨色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间夹星点麻子绿泥,成陶后呈桃红色。红泥类: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

    5、砖红色,以粘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摄氏度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其缺,即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代,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于其相似。八十年代以洑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摄氏度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其他泥类:自明至今,泥色种种变异,妙出心裁,取其本土,山灵络,陶变化。石黄:呈卵状,外壳铁质褐黄色,中核似鸡蛋黄,粉状细腻,含铁量甚高。加入紫泥,成陶后色紫若葡萄。加入天青泥,成深古色。加入红泥成大红袍泥。白泥:呈白色,微泛绿,成陶后呈白色,出产于宜兴大潮山(洑东),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取其精细之泥为基料,加入金属氧化

    6、物后制成各种色泥。土骨:呈骨状,其含铁量高,陶成后呈黑色颗粒,可掺入紫砂泥中,作天星泥。嫩泥:呈砖红色,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掺入紫砂泥中增加可塑性和降低烧结温度,如取其精细之泥可作辅助原料昨天说了紫砂泥的加工,那今天来说一下紫砂泥的调配! 一:泥配泥 除了通常的单种矿料加工外,为了紫砂器的外观色泽和创作需要或者是一些紫砂矿料品种的缺失等因素,需要借助泥配泥来弥补!泥配泥就是把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紫砂泥料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配置。例如绿泥和红泥配比能呈现金黄色调等,泥配泥也可避免单一泥料在烧制中的不足,例如朱泥当中适当的添加一些红泥,可以胎质的收缩和变形,保证烧制的成品率。有些烧成温度较高的泥料配

    7、比结晶度高的泥料可以降低烧成温度。 二:氧化物配置 紫砂矿本身的发色自然,一般不随意添加,有时会添加一些天然着色矿料(石黄,石红,土骨等)还有以添加人工制造的着色氧化物配置泥料。通常红色用氧化铁和锰红等,黄色用锑黄与铬钛黄等,绿色用cr2o3等,蓝色用钴铝锌蓝等,棕色用猛,fe2o3,cr2o3等,黑色用fe2o3,mn0等!氧化物在与原料的三氧化二铝及二氧化硅形成着色铝酸盐,硅酸盐与铝硅酸盐,这些都会对紫砂胚体进行着色!(民国就有这样的人工制造着色剂来配制紫砂泥)1958年紫砂厂加工的拼紫泥,俗称(拼紫),就是用球磨机把氧化猛磨细后按一定的比例调入已加工好的紫砂粉料,这样即能降低烧成温度,减

    8、少烧成风险,还可以实烧成后的制品颜色加深。天然的紫泥烧成后会呈现一种明润的的紫中泛红的色调,而且颗粒自然清晰,而加了氧化锰的紫泥,烧成后就会呈现一种黑褐色调,并且对胎质表面的颗粒有一定程度的掩盖作用。 紫砂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100度以上,高的能达到1250度左右,添加的氧化物在高温烧制中大部分已经挥发,残留的部分和原料中的氧化物形成稳定的固溶体。这样的固溶体100度的水温根本不会析出其他物质。只要严格的配比和严格的控制烧成温度,绝对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又叫紫砂矿,雅称“富贵土”,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青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壶(器)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

    9、,在“甲泥”矿层之间。广东大埔和宜兴丁蜀地区都有紫砂矿。在宜兴,只能在丁蜀地区范围内的陶土矿中找到紫砂泥。紫砂泥烧制的成品如紫砂壶、紫砂煲、紫砂花瓶、紫砂茶具,以及其它紫砂工艺品。得益于饮茶风气,紫砂壶最为常见,其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紫泥的矿层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综合分析,紫砂泥属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颇类制瓷原料的特点,

    10、因此单种原料即紫泥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 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一起的泥料)。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属不可多得的上品种类。 编辑本段红泥红泥(或称朱泥)则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周高起云:“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因为产量少,早期除销往南洋的水平小壶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

    11、化妆土装饰在紫砂泥坯上。至于朱泥的胎土,不过是制壶陶手,为了求得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约140目到180目细孔的泥料,制成细如滑脂的朱泥壶。朱泥的土质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极高的氧化铁,约在14%到18%之间,这是朱泥所以烧成后壶身成为红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烧成,因收缩率高达30%至40%,故一般成品良率约仅七成。 从矿层开挖出来的紫泥,俗称生泥,泥似块状岩石,经堆放在露天稍事风化,待其松散,然后用锤式破碎机初碎,轮碾机粉碎,泥料过60目筛(泥料如太粗则制作费劲,如太细制作时则易黏手,且烧成后收缩比大),湿水后通过真空练泥机捏练,便成

    12、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红泥、绿泥的制备与紫泥相同。宜兴紫砂泥主要有紫泥、朱泥和本山团泥(段泥)三种,产于不同陶土矿层,经过加工后,均可单独用于制陶,也能互相掺和制成各种色泽的专用陶泥,成品可烧成海棠红、朱紫砂、葵黄、墨绿、白砂、淡墨、梨皮、豆青、新铜绿等多达十几种的颜色,并且全凭原料呈现的天然色泽,显得质朴高雅。因此,紫砂泥确实可说是“果备五色,灿若披锦”!详细分类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 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 大

    13、红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左右 本山绿泥类:俗称“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本山绿泥:采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个色装饰泥。 百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且杂质较多,须精拣方可合用,成陶后现淡墨色。 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间夹星点

    14、麻子绿泥,成陶后呈桃红色。 红泥类: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夹层,以黏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甚缺,既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代,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与其相似,八十年代以洑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宜兴紫砂泥是绿泥(本山绿泥)、红泥(朱砂泥)和紫泥的总称。宜兴紫砂泥的矿物组成,属于含富铁的粘土-石英-云母类型,其具备了宜兴紫砂陶严格的工艺要求。

    15、 宜兴得紫砂泥是独一无二得,与紫砂泥类似的陶土虽然在其他地区也存在(如安徽、山东、广东等地的紫陶),但都无法与紫砂相比,这是因为宜兴紫砂泥的结构是绝无仅有的。紫砂泥的成分主要是石英、云母、赤铁矿和粘土。这些矿物微粒互相联接组成了一个个的团聚体,这种团聚体不仅本身存在着气孔,团聚体与团聚体之间也因为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体积收缩而形成了很多气孔。如果气孔太大,那茶壶就成了筛子;太小或者没有气孔又无法调节茶气而让茶汤存有熟茶汤气。而紫砂泥在正确烧制后形成的这种双重气孔结构气孔则能两者兼顾,既能透气怡香,又能保水保温。这样茶叶的温、色、香、味就都被很好地保持住了,正是如此,才有了“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称誉

    16、和几百年来人们对紫砂壶的推崇。清水泥清水泥,该泥为纯的紫泥矿直接陈腐加工成熟泥(紫砂生矿泥外观为石块,成片状结构,经露天堆存自然风化一段时间後,能分解成黄豆般大小的颗粒。用机械加工粉碎成所需的细度,加水调和揉练,便成熟泥。),我们称之“普泥”,为较常用之泥料;窑温:11601180度。收缩比:约11%。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口本色泥。泥性:干湿易掌握,稳定性高,黏性合理,成型较易。陈泥须回炼,否则易生黑边、花泥。特点:泥色醇和尔雅,文人气息浓厚,大小件作品皆可展现紫砂风华;易与使用者产生共鸣,为明初陶手最喜使用之泥料之一。冲茗特性使用日久愈呈红润包浆泡茶易上手,亲和力佳,温度掌握简单,可轻松冲茗,

    17、泡养日久愈加红润朴拙,古穆端庄。段泥 段泥,也叫团泥,一种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本山绿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矿。产地:黄龙山,原矿绿灰色,是紫砂泥中夹层中的夹脂,烧成后呈米黄色。窑温:1180度。收缩比:约为12%。段泥料优质的特征是紫泥颗粒不是很明显。在本山绿泥里似乎只起了改变其颜色的作用。有层次,象玉石。段泥烧不出本山绿色,本山绿泥烧出是很娇嫩的一种纯纯的黄颜色。段泥用于烧制陶罐行业。段泥所烧制的紫砂器,基于段泥,也会有变化,不但是在颜色方面,还有调砂等效果。段泥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原矿段泥,老段泥,调配段泥。 老段泥是经过一定陈腐时间的原矿段泥。黄金段,芝麻段这些是调配段泥,例如芝麻段

    18、是在本山绿泥里调入紫泥颗粒而成。 调砂泥料主要是为了突出泥料的质感,近年也有很多玩家喜欢,关键是看调配的效果如何,喜不喜欢看个人的审美观。 泥料总体分为三大系,紫泥,红泥,本山绿泥。一切泥料离不开这三个主系泥料,清水泥属于紫泥类别,朱泥属于红泥类别,而底槽清和段泥是共生矿。 古铜泥是一种比较差的泥料,这种泥养起来不会出效果,一般只用来做摆件,现在好的摆件也不再用古铜泥制作了。 朱泥朱泥是属于紫砂红泥中的一种泥,朱泥是红泥中之精品、因主要成份为红泥(含铁量极高)、又产在嫩泥矿之下层、又称“未触风曰之石骨”,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风化的土块,质坚如顽石,但遇水则自行溃散。 目前朱泥矿是明显减少了。但

    19、有一原则不变,只要有红泥,朱泥则不灭。朱泥一般来说分三种: 朱泥原矿1、红中略带黄;2、黄中略带红;3、红中略带紫(高温朱泥)。朱泥壶的结晶度比紫砂红泥高出许多,烧成收缩率也比紫砂红泥高出80%以上(朱泥18-27%,紫砂红泥10-13%)由于收缩率大,使朱泥壶在烧成后壶体表面产生出或多或少的皱折,这些皱折在经久使用后,又只能看到而手却感觉不到,所以在玩壶高手中有“无皱不成朱”的说法。紫泥紫砂矿土主要由石英、粘土、水云母和赤铁矿组成,其制成紫砂成品泥具有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烧成收缩率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而成为举世名陶。其良好的结合性和稳定的可塑性,也赋予了紫砂茗壶手工成型、拍、压、括、塑

    20、、镂、刻等多种工艺手法。紫砂矿土包括紫泥、本山绿泥、红泥等几大类。紫泥类:底槽清泥:位于矿层下部,色偏紫,十分稀少,泥质细腻纯正 紫泥杯。烧结后呈紫红色,烧成范围宽,在1200摄氏度左右,质坚细腻光润、收缩率为10%左右。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矿层较厚,色紫微泛红,泥质纯正,产量较多。烧结后呈棕红色,烧成范围广,在1180摄氏度左右,质坚细腻光润、收缩率为10%左右。紫泥吃火温较高的矿料,烧成颜色偏红.泡养以后似红泥料.但质感比红泥强烈.降坡泥何谓降坡泥,其实它是在90年代初,宜兴政府为开通丁山至宜兴的陶都路时偶然发现的,陶都路必经黄龙山与青龙山吻接处山坡,为使公路降坡平坦,筑路工程开始挖坡

    21、,无意中挖掘到部分紫砂原矿,后取名为降坡泥,降坡泥成品降坡泥:降坡泥原矿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矿区,二龙桥矿段,正位于“青龙山”与“黄龙山”之交界处,因採矿而使道路低陷,遂被宜兴陶人呼之降坡泥。降坡泥练制后出现老味十足、橙红中泛黄的烧成样貌,让人观之即生思古之幽情,经泡养后更是老味横生,简直与明清佳泥毫无二样。泥性: 原矿因含缎泥、红泥、紫泥等诸多共生矿,陶之后,于深沉之“橙红色”底上,满佈五彩斑斓的粗细、深浅之红、黄星斑点。窑温约1180度,收缩比约12%。冲茗: 以之冲茗茶汤温顺醇和、回甘强劲。若搭配前代传器为品种,稍一泡养除了“包浆”明显外,更与古代传世巨作之气息、质感毫无二样,为喜爱老壶韵

    22、味的藏家们爱不释手之品也!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特好、 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特好。底槽清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和台西矿本名泥产于紫泥最底层,质量之佳,为历代陶人推崇之首,亦为数百年来经典名器,及已故顾景舟大师最钟爱之名泥。此泥矿名称,因宜兴产地方言沿用已久,为恐混淆,故用其音直译文字,以“底槽清”名之。底皂青是一种矿料名称,就是带鸡眼的紫泥矿。 以前是上好清水泥的主原料。烧成的壶呈现红猪肝色,烧成颜色具体要看矿料的成分构成和烧成温度。 底皂青还有一个名称:“底槽清”,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是:泥分上槽,中槽,底槽之分,而以底部的为最佳。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注意事项

    本文(五色紫砂泥.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