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公共组织行为.docx

    • 资源ID:29440444       资源大小:31.31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公共组织行为.docx

    1、公共组织行为第六讲 公共组织行为特写:人世界之最宝贵齐国着名政治家管仲在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孙膑曾曰:“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孙膑兵法 月战)。着名的百事可乐公司总裁卡洛威对慕名而来的求教者伸出三指,并解释说:百事公司是靠“3P”起家的(3P即英语People,People and People即人、人、人的意思),除此之外,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毛泽东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2页。)?范例一 大卫肯

    2、特在担任一家中等规模的制造企业的总经理四个月后,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够控制住局势。经营情况已经连续几年不大理想,董事会的董事们认为最高管理层需要更换,解雇了肯特的前任。肯特在公司的一个主要部门成功地履行生产副经理的职责,因此被从几个候选人中选出来填补总经理的空缺。董事会要求肯特重新整顿企业,并扭转收益下降的局面。此外,董事会保证肯特拥有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权力。 肯特正在和他的行政助理安娜科内森谈话。“完成工作的足够权力,”他说“这就是他们对我说的。”听起来很不错,可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例如他接着说下去,并逐渐愤怒起来,“最近一次执行委员会的会议,所有人都同意我对新产品的建议,并承认我们必

    3、须在竞争对手有时间调整行动之前加紧执行计划。可是,三个星期过去了,我们同意采取的措施一条也没有执行。难道他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可以立即解雇他们吗?有时我感到在这里发布的命令好像是往水里扔了块石头,我看到了波纹,然而一段时间以后,所有的事物都回到发布命令以前的状态,什么都没改变。” 科内森笑着指着自己办公室墙上贴着的一句话条幅:“逆天行事。自讨苦吃”。“这是什么意思?”肯特问道。“大卫,”科内森说,“你已经认识到什么是权力,那就是权力。一个组织里最有权势的人所拥有的权力中就包括空想。美国总统就是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一个看起来没有权势的人却可能影响事情的进程。不错,你有权解雇公司里的任何一个人,但这

    4、未必能有效地促使工作顺利完成。你应该对你最能发挥影响力的一些事情做出强有力的、现实的决定,来整顿整个组织” 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CEO)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曾经说过:“昔日的老板只知员工是为他们工作的,这种想法为昔日的管理者所共有:而明天的领导者应该与员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目标,他们应该引导员工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料来源:胡宇辰 叶清 庄凯等编着,组织行为学(3th edition)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2)范例二 1995年12月11日,一场毁灭性的大火正在麻萨诸塞州劳伦斯市中心的一家工厂肆虐。该工厂属美登(Malden)企业,是仅剩的少数几家建于新英格

    5、兰时代的纺织厂之一。大火威胁着工厂l 400个工作岗位,也威胁着社区中其他工厂近1 000个工作机会。但是,大火后的早晨,美登企业老板阿伦弗瑞斯坦向他的员工保证他们的工作不会丢掉,美登企业将会重建该工厂,而且在假期会给员工提供全额工资和医疗保险。 这场大火以及其后果引起了全国关注。弗瑞斯坦的行为受到赞扬,他被称为慈善的、富同情心的领导。几个月后,厂里的一名电焊工称赞弗瑞斯坦,说“由于他对美登企业的行为,我感到在这个地方工作是一个莫大的荣耀”。 把人放在第一位对弗瑞斯坦来说是比较容易做的事。在美国一个在走向衰退、资源馈乏和正重新规划的地区,弗瑞斯坦的行为受到了高度赞扬。他忠诚干他的企业和他的员工

    6、,表现出他对员工重要性的认识。资料来源:摘自Richard KLester,The Productivity,Edge(New York:Norton,1998),PP213214 and Boston Globe,June 9,1996,p85(詹姆斯L吉布森等,组织学行为、结构和过程(10th edition),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P3)1.1 公共组织行为的含义、类型与特征1.1.1 组织行为学简要概述 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现代管理科学,已越来越为学术界和实践界所重视。这是因为,它从组织中人的行为这一侧面,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管理的新知识、新观点和新理论,这对于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7、,以及组织建设与实践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研究和学习组织行为学,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一、组织的概念1、组织的定义2、组织的功能二、行为的涵义着名法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行为是人及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说,行为是人及环境的函数。可用函数式表示如下:B=f(P,E) 式中:B表示行为;P表示人;E表示环境。三、组织行为学的由来20世纪初形成的行为主义心理学(bahavioristic psychology)极力反对把内省的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认为心理学应该客观地研究行为,主张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即它反对用内省方法研究意识,主张用客观方法研究动物和人

    8、的行为。它所说的行为,是指由客观刺激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反应。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B.Watson,18781958),1913年他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正式宣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这标志着行为主义革命的开始。 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与此同时,美国的吉尔布雷斯夫妇也在集中力量通过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来提高工作效率,即昕谓通过动作时间分析来确定科学定额。在研究中,莉莲吉尔布雷斯还发现,由于管理人员不关心工人而引起的不满情绪也会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她认为,不能单纯从工作的专

    9、业化、方法的标准化和操作的程序化来提高效率,而且还应该注意研究工人的心理。于是,她在1914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管理心理学(Psychology Of Management)的着作,第一次使用了管理心理学的名称:她力图把早期心理学的概念应用到科学管理的实践中去,但这本着作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未成为一门学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用于工业领域的心理学一直被称做”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当时,工业心理学主要是对工作中的个体差异进行测定,以个体为其研究对象。 自20世纪20年代起,“霍桑实验”已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使建立在群体理论之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10、真正起步的还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那时人们清楚地看到,作为以群体特别是小群体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心理学,对职工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变得越来越大了:因此,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HJLeavitt)于1958年正式开始用管理心理学(Management Psychology)这个名称代替原来的“工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莱维特教授认为,之所以这样更名,就是想引导读者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领导、管理和组织一大批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务。 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在他的一篇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文章中又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这个名词,其目的也是要强调

    11、社会心理学,尤其是群体心理学在企业界日趋显着的作用。不久,美国心理学协会第十四分会工业心理学分会便更名为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分会,其目的是要承担比个体差异测定更广泛的组织问题研究。 随着这一学科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组织的研究的演变,其研究和实验的机构也发生了变化,它从各大学的心理学系转入到管理学院、系,特别是这些学院的研究生部,其教师队伍中又吸收了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从这批人中产生出来的研究项目开始取名为“组织行为学”。这样就进一步强调了“组织”这一概念,同时又明确了它不是任何单独哪一门学科的产物。以后,“组织行为学”这一名词就被沿用至今。现在,美国的管理院校内几乎所有的研究行为的小组

    12、都取名为“组织行为学”小组。一般认为,20世纪30年代梅奥指导下的“霍桑试验”和行为主义的发展,是组织行为学独立的时代标志。1988年,美国的R维卡和F斯克伯兹在组织行为一书中将组织研究的各个领域整合为组织科学,涵盖了组织行为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组织理论研究和组织发展研究四个部分。四、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思考: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联系:集中地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联系上,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表现,心理活动只有用行为来衡量和表现;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行为是在一定心理活动指导下进行的。可见,心理活动和行为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管理心理学在研究心理规律时,也不能不研究行为,组织行为学在

    13、研究行为规律时,也同样不能不研究心理活动。区别:侧重点与理论基础不同。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学科。 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一)个体心理与行为所谓个体心理,确切地说,就是个体的社会心理,即个体在特定的社会部门或组织系统中,因其所处的角色地位而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包括个人行为的发展过程,包括态度、个性、价值观以及自我意识等发展,社会认知的确定,人格特征的形成,等等。个体行为则是指处于组织环境中的个人的所作所为。组织行为学研究个体行为的共同规律,目的在于对它进行引导和控制,使之符合组织目

    14、标。或者说,通过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探讨个体内在的能力,激发个体的工作潜能,实现管理科学化。(二)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中的人们总是处在一定的相互关系之中,而这些关系又表现为亲近或疏远的不同程度,并呈现为不同的群体。要有效地达到管理目标,就必须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包括群体心理的特征、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冲突与沟通以及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等等,使管理者能掌握群体行为形成的原因,并对之进行有效的协调与控制。(三)组织心理与行为 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组织的功能与环境,有效组织的心理原则,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及组织的变革与发展等。作为管理者,必须掌握如何从形态和功能上保证组织运

    15、行的有效性,如何使组织结构既满足内部功能的要求,又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同时,组织心理与行为还包括领导心理与行为。组织中的领导是指引或影响个体、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因此,领导者在组织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心理与素质的好坏,领导方式的合理与否,以及对领导艺术把握的程度都会直接影响组织的绩效。1.1.2 公共组织行为的内涵与特征一、组织行为与公共组织行为所谓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个体、群体或组织本身从实现组织目标的角度出发,对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公共组织行为,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公共组织在管理社会事务、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等过程中,受

    16、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刺激而作出的反应,以实现公众的社会价值和组织目标。角色与组织行为角色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着名的符号互动论社会学家GH米德引入到社会学理论中的,米德对自我与社会本质、社会制度联结的阐述中提出“个体被看作是在大型的地位网络中扮演与自己的位置相关的各种角色。”大多数的社会学家认为,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特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力和义务的规范。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社会行为主体履行这些权利、义务和责任的活动即为角色行为(role behavior)。 角色在一定社会结构中所承担的多种社会关系的集合,被称之为角色丛(role Complex)。

    17、 二、公共组织行为的类型1基于公共组织行为的主体类别政府组织行为、公营部门组织行为和非政府组织行为2基于公共组织行为的主体构成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3基于公共组织行为的发生范围和影响力所及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三、公共组织行为的特征1公共性(1)公共组织行为主体的公共性 (2)公共组织行为主体价值观的公共性。 (3)公共组织行为发生领域的公共性。公共组织活动领域主要集中在所谓的“公域”、“第三域”,政府行为之于社会政治,公营部门之于社会生活,非政府组织之于市民社会等。2公益性(1)公共组织行为目标导向的公益性 (2)对公共组织行为价值评价的“公益性” (3)公共组织行为结果的公益性 3源法性

    18、(1)公共组织行为主体资格的源法性 (2)公共组织行为行为规范的源法性 (3)公共组织行为结果的法的责任 4功能性(1)公共组织行为主体的组成功能 (2)公共组织行为实现的对内功能 (3)公共组织行为实现的对外功能 1.2 公共组织内的行为:个体、群体与人际影响1.2.1 个体行为一、知觉与个体行为范例一 在进行任何一场大型比赛时,总有裁判评判不公的情况发生(至少我们认为是)。在过去几年中,好像中国队遭遇到此类事情比较多,对此我们忿忿不平。且让我们听听裁判是怎么说的吧:第一名裁判:对于一些球和一些队员间的碰撞,我是按它们是什么样而判决的。第二名裁判:对于一些球和一些队员间的碰撞,我是按我所看到

    19、的情况判决的。第三名裁判:对于一些球和一些队员间的碰撞,如果我不判决,它们就没什么事。范例二 一个公司的经理,当你经过他的办公室时,看到他正对着天花板发呆。从表面上看来,你认为他是在工作还是在休息?很可能无法辨别!但这位经理的老板却时时刻刻要对他做出判断。 在这里,老板认为他是“面对天花板发呆”还是“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老板认识他有多久了?他过去的绩效如何?他过去是否有过这样的举动?其他人在同样工作中是怎样行动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老板对这位经理行为的解释。(一)知觉的概念 所谓“知觉”就其哲学上的意义而言,是指“物质对象在人脑中整体性的直接反映。”

    20、 所谓知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人们在所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及其客观情景因素的直接刺激下,对自身感觉材料进行认知、鉴别、解释和筛选,并为自身所处之环境设定意义的主观意识过程。 (二)影响知觉的主客观因素1影响知觉的客观因素第一,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 第二,对象各部分的组合特点。如空间距离、形状的相似性,以及意义的相同(或接近)等,容易使人们把它们看作是同一知觉对象,或者有助于人们分离对象与背景。 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曾对视知觉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单就点、线的组合对人的知觉所发生的刺激作用来说,视知觉的选择和组合是按照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则以及

    21、连续原则等组织律来进行的。 2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第一,动机所谓“动机”,是在内驱力和不同层次的需要的交互激励下,所产生的由主体作出相应行为的内隐性意向。第二,人格 根据我国心理学家陈仲庚的看法,是指“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第三,学习。这里特指人的学习,即: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它既包括括通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获得知识技能,也包括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积累知识经验。学习的行为后果是出现“较为持久的变化”学习的内容是“潜在的反应能力” 学习的动因是受到了“强化” 学习的外在形

    22、式是“练习” 二、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及其内涵 它是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Bruner)在知觉研究中首次提出的,该概念之产生,主要是为了表明知觉过程中群体的社会决定性,也就是说,知觉不仅仅只决定于客体本身,而且还受到知觉主体的目的、态度、价值观以及过去经验的制约。因此,“社会知觉”这一概念强调的是人对社会客体以及社会客体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整体感知和认识,既包括了对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同时还包括了对人的个性特点以及人的行为的判断和理解。 社会知觉最初仅仅只是指人际知觉,即个人对他人的的感知、理解和评价,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人际知觉又称之为“对人的知觉”。即对他人表情的知觉和对他人行为的知

    23、觉。然而,社会知觉的内涵还止于此,它既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也包括对自已的知觉,还包括对自身所处或外在于自身的群体的知觉。(二)知觉误差(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光环效应 (4)定型效应 三、个体的知觉类型与行为方式(一)知觉分类瑞士精神病理学家荣格在心理类型一书中,荣格将与知觉密切相关的四项心理功能感觉、直觉、思维和感情,看作是影响人们信息收集行为和信息评价行为的关键因素,并根据上述四项心理功能的不同组合,将人划分为: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以及内倾直觉型等八种知觉类型。 (二)知觉类型对行为方式的影响一般说来,理想的个体选择

    24、行为主要是由判断决策需要、确定决策标准、设立备选方案、进行方案评估、选择最佳方案、具体实施方案等六个步骤组成,而在此所列的每一个步骤中,我们都不难发现知觉类型对行为者的行为方式以及行为后果可能造成的影响。(三)归因和行为 对社会对象的知觉与对物的知觉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对人的认知总要涉及他的内部心理状态,如动机、情绪、品德、信念等,而这些无法直接观察到,只能依据他的言语行为去推断,这样就产生了归因问题。人们根据某人的所作所为去推断其内心状态以及对言语行为做出解释的过程,就叫归因。对他人的归因叫客观归因,对自己的归因叫主观归因。 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Haider)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理

    25、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内容。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罗斯(LRoss)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应用归因论来改变人的感觉、知觉和认识,从而进行强化,最后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人们用这种理论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此,有人把归因论叫做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的自我知觉、自我思想认识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 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而影响随之而来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对过去成工力或失败的归因,会影响将来的期望和坚持努力的行为。一般人可做出四种归因: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度;运气与机会。

    26、归因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三个方面:关于人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原因;社会推论问题,即根据行为及结果对行为者的稳定心理特征素质或个性差异做出合理的推论;期望与预测,即从一定的过去的行为和其结果预测在某种情况下会产生什么行为。三、个性心理与管理案例:温斯顿丘吉尔的性格分析 丘吉尔的性格是这样表现出来的。他冲动,雄辩,擅长文字游戏,交替运用恶意的讥讽和暴躁的脾气。他对于表露感情的渴望,他的令人惬意的发作,他的快活,构成了他的举止的一个侧面。但他也有忧郁的时候。他说,那时候,他有他的“沮丧”。这两种形式的心理障碍是躁郁症患者的特点。在某些患者那里,这种障碍发展为精神病,亦即精神错乱,

    27、成为严重的疾病。在丘吉尔身上尚不严重,但一直是看得出来的。 障碍来源有三。首先,这个走红的贵族之家的金色果实过早地失去父母的关切。丘吉尔是个早产儿,七个月大就生下来了。他的母亲詹妮麻痹大意,不顾妊娠,竟参加了一次围猎,不幸跌倒。她太热衷于社交生活,经常陪丈夫出远门,所以生下他之后也并未成为一位体贴的母亲。丘吉尔由一位奶娘养大,他一直到死都保存她的照片,常常颂扬此类“奶娘”。温情的缺乏助长了他的好斗性、过度的活跃和自我表现的需要。 他的抑郁的第二个原因是他的不可抑制的发音错误,总是把3发成z,把_f发成s。这个欠缺使他痛苦,贬低了他。他的儿子说:“在晚年,丘吉尔受得了抑制,而受不了发音的缺陷。”

    28、 第三个原因来自他从1917年军事失败中感到的自卑心理。至少,他在1940年执政时才将这次失败抹掉。 讨论:温斯顿丘吉尔的性格对他的事业和能力有何影响。(一)个性的结构及特点 在英语中,“个性”与“人格”是同一个单词“personality”。“personality”的意思很多,但基本上指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之为人的品质或条件,二是指个体独特的心理与行为品质。前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格”,强调的是人的行为及其内在动机的好与坏,是否符合恰当的标准;后者即“个性”,强调的是个体心理上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尽管对于前者研究得最多的是道德伦理学,我们也常常认为后者才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然而,从人格

    29、(个性)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与个性是两个具有相同含义的词语。”也就是说,人格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个体的兴趣、需要、动机、态度、信仰等倾向性特征,而且还要研究个体的气质、能力与性格等心理特征。 所谓个性就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它是一个人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倾向性的总和,主要包括个体表现在能力、性格、气质、信仰、世界观、兴趣、需要、动机等方面的独特特征。1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倾向是个性结构中的能动因子,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方面。“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的态度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诱因系统。”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性

    30、的、比较稳定的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特征。它是个性心理结构中较为稳定的成分。它决定着个性心理的可能性和行为风格。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保证活动成功的能力系统,主要得自先天禀赋的气质结构,以及以自我意识与气质为内核与基础,涵盖知、情、意三方面内容的性格组合 3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这种认识和评价会直接影响和构成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譬如,自卑不仅其本身就是一种个性(性格)要素,而且它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个性的其他部分,譬如动机、态度、世界观、能力的发展等。一般认为,在结构形式上,自我意识表现为具有认知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它们又各有许多表现形式,人们通常把它们

    31、归类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类。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也有人区分为物质自我、精神自我与社会自我。 弗洛伊德将人的内心心理划分为三个区域:本我自我超我。 从上述有关个性的概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个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独特性 (2)稳定性 (3)整体性 (二)个性差异的根源1生理素质首先通常被理解为个体的遗传素质 其次,个体在后天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生理变故同样也影响人的个性心理结构 2社会环境 美国着名政治社会学学者李普塞特等人的大量调查统计研究发现,个性的职业、收入、生活地(城市或农村)、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对各种政治组织或民间组织的参与程度、家庭模式等,与其对于民主的信仰,其政治态度(宽容或偏激)之间都存在着强相关性。 其结论是下层阶级个体更加倾向于极端态度(不宽容)和集权主义政治。3教育教化根据爱里克森的研究,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不同的人物、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教化)因素的影响力也不相同 。4主观内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辩证规律,是我们分析人的个性成长根源的基本指导思想。以上三个方面都是个性生成与发展的外因,个体主观的心理需要和主观意志才是其内因。综观世界,有随波逐流者,也有


    注意事项

    本文(公共组织行为.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