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七年级校本课程设计分析.docx

    • 资源ID:29695186       资源大小:25.88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七年级校本课程设计分析.docx

    1、七年级校本课程设计分析课题:采莲曲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这首诗。 2、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归纳出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重点:同目标1。教具准备:白居易诗词诵读与鉴赏教材学习流程与措施:一、导入二、预习导学:1.自己用10分钟时间,结合文本下的注释,理解本诗大意。诗原文: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2.放声诵读诗歌。三、合作研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品读赏析李都尉古剑1.反复诵读,先独立思考诗歌的意境,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情感。2.小组合作交流对

    2、诗歌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的疑问,组内试着解决。3.全班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赏析指导: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描写的

    3、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我们有人有活动。这就像一组电影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切感。然后诗人用了一个日常习见、颇具情趣的细节:“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少女看见了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突然止住,羞涩得

    4、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欲语低头笑”既表现了少女的无限喜悦,又表现了少女初恋时的羞涩难为情。“碧玉搔头落水中”又进一步暗示了少女“低头笑”的激动神态。后两句描写细致,生动逼真。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欲语还休、含羞带笑的姑娘宛然出现在读者眼前。四、小结采莲曲为民歌体裁,同类的作品历来很多。但白居易没有落入俗套,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中,既写景,又写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层层深入,活灵活现。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五、结合诗意诵读诗文。在反

    5、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本首诗。六、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七、默写本首诗。学习收获:课题:长相思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这首诗。 2、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归纳出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重点:同目标1。教具准备:白居易诗词诵读与鉴赏教材学习流程与措施:一、导入二、自主学习:1.自己解决诗中的生字词。2.自由放声诵读诗歌。注意诗歌中的停顿、节奏和感情色彩。3自己用10分钟时间,结合文本下的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三、合作研讨:1.这首词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月明人倚楼”,请想象皓月当空、

    6、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3.诗歌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附【赏析】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山而生愁。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

    7、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于是就在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两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到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然而那与不过是个空想,无奈啊,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只能倚楼而望,回忆昔日的欢乐,来遣散心中的郁闷罢了。可大家想一想“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当

    8、空、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是怎样的意境啊。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这篇作品是中唐时期比较正规成熟的词作。形式虽然短小,但它却用回环复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的相同韵脚,造成了绵远悠长的韵味,使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当空、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觉得更有意境。“长相思”为词牌名,但本词内容与此密切相关。词分上下两阕,格律和字数一样。每阕四句,押平声韵。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

    9、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下阕直接抒写情怀,因所思之人没有回来,只得在这月明之夜,独倚高楼。四、小结: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心弦。五、结合诗意诵读诗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本首诗。六、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七、默写本首诗。学习收获:课题:乐游园望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这首诗。 2、在诵读的基础上

    10、,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归纳出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重点:同目标1。教具准备:白居易诗词诵读与鉴赏教材学习流程与措施:一、导入二、预习导学:诗词原文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 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 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 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 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 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 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 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编辑本段注释译文乐游园:又名乐游原、乐游苑,是长安的游乐胜地。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大雁塔东北。 曛(xn):日落的余光。 霭(a)霭:烟云密布的样子。 遗:抛弃、丢开。 垢(gu)氛:

    11、指浊气。这二句意为人的耳目虽然暂时清爽开阔,但胸中抑郁不畅。 十二街:唐长安城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共十二街。 间(jin见):隔开。 心所亲:指志同道合者。 孔生:指孔戡,元和五年因受诬陷忧愤而死。 元九:指元稹。 谪(zh)贬官。 荆门:县名,唐贞元间置,属江陵府。 可怜:可惜。 南北路:唐皇宫在长安城北,南北路指来往于皇宫的路。 高盖:肥马高车。借指高官权贵们。三、写作背景乐游园是唐长安城中的游览娱乐胜地。唐代的诗人们在那里留下了为数极为可观的咏作。但是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个人生活经历和当时心境的差异,诗人们或者抒发对往事的感慨,或歌咏大自然的美妙。 白居易来到胜地,看到的却是一片天昏地暗

    12、,烟云笼罩的朦胧景色。他触景生情,联系志士沉沦,小人猖獗的现实,写下了这首抒发不平之慨的登乐游园望。四、合作研讨:1. 从结构上看,全诗都是从登乐游园所望见的“ ”、奔走于十二街的“ ”及“南北路”上的“ ”着笔,极巧妙地把小人得志,志士沉沦的事实融于景色之中。 2.哪些语句流露出作者的情感?3. 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五.小结:清人薛雪说白居易的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一瓢诗话),于此诗可见一斑。六、结合诗意诵读诗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本首诗。七、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八、默写本首诗。学习收获:课题:感鹤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

    13、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 2、在诵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积累佳句,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同目标1。教具准备:白居易诗词诵读与鉴赏教材学习流程与措施:一.导入设计鹤本是一种惹人喜爱的鸟。世说新语中以“鹤立鸡群”来比喻人才的突出或仪表出众。古人还有鹤为仙禽的说法。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了鹤的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观鹤二、预习导学1.自己用10分钟时间,结合文本下的注释,理解本诗大意。2.放声诵读诗歌。三、合作研讨1.哪些语句是描写鹤卓然不群,高翔于原野上的?2.哪两句写出了即使操守鉴定、耿介正直的野鹤,一旦兴起贪欲之念,

    14、最终也将彼矰缴捕获,最后作者发出怎样的感叹?3.本首诗寓言诗以鹤喻人,意在讽刺 、 的人。4.哪句是点明了诗歌的主题,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四、结合诗意诵读诗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本首诗。五、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六、默写本首诗。课题:李都尉古剑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这首诗。 2、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归纳出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重点:同目标1。教具准备:白居易诗词诵读与鉴赏教材学习流程与措施:一、导入二、预习导学:1.自己用10分钟时间,结合文本下的注释,

    15、理解本诗大意。【注释】:可使寸寸折 不能绕指柔愿快直士心 将断佞臣头绕指柔:宝剑乃百炼成钢,刚者不可化为柔。佞臣:奸臣。五言古诗李都尉古剑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前后。这几句是说,宝剑乃百炼成钢,所斩之物可寸寸折断,但是,宝剑是刚强之性,不能使它变成软弱。它愿意刚直之士高兴,去斩断奸臣的头颅。这几句诗乃以咏物而喻志,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刚直之性、浩然之气及欲为朝廷荡涤污秽、铲除奸邪的抱负,铿锵有力,正气凛然。2.放声诵读诗歌。三、合作研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品读赏析李都尉古剑1.反复诵读,先独立思考诗歌的意境,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情感。2.小组合作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的疑问,组内试着解

    16、决。3.全班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这是一首托物寄兴的诗,诗中诗人以古剑象征什么?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四.小结:这是一首托物寄兴的诗,诗人以古剑象征刚正不阿的谏官和朝政大臣,希望那些执掌国家大权的人,包括他自己,都能尽职尽责,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五、结合诗意诵读诗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本首诗。六、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七、默写本首诗。学习收获:课题:涧底松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 2、在诵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积累佳句,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学习

    17、重点:同目标1。教具准备:白居易诗词诵读与鉴赏教材学习流程与措施:一、 导入设计由介绍白居易生平事迹入手,让学生交流搜集的相关信息。学生一起确定要掌握的信息。二、 诵读指导与训练1、 学生自读时画出不会的字音、交流,并达到会读、会默写这些字。2、 试着诵读白居易的涧底松1 以什么样的感情去读?2 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3 按以上标准诵读,并达到当堂背诵。同时要求默写。三、 研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品读赏析涧底松1. 反复诵读,先独立思考诗歌的意境,所表达的诗人情感。2. 小组合作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的疑问,组内试着解决。3. 全班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这首讽喻诗,意蕴丰富。“君不见

    18、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这两句诗诗意隽永,耐人回味,用自己的话谈谈对他的理解。四、 诗歌学习展示。(以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多种形式把对诗歌的理解展示给他人)可采用唱诗、朗诵、讲故事、排课本剧等多种形式展示。五、 当堂测试: 背诵或 默写涧底松学习收获:课题:竹枝词四首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 2、在诵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积累佳句,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同目标1。教具准备:白居易诗词诵读与鉴赏教材学习流程与措施:一.导入设计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19、唱到竹枝声咽处,”这是白居易的竹枝词四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它二.诵读指导与训练3、 学生自读时画出不会的字音、交流,并达到会读、会默写这些字。4、 试着诵读白居易的竹枝词四首4 以什么样的感情去读?5 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6 按以上标准诵读,并达到当堂背诵。同时要求默写。三.研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品读赏析竹枝词四首4. 反复诵读,先独立思考诗歌的意境,所表达的诗人情感。5. 小组合作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的疑问,组内试着解决。6. 全班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这组诗虽语言通俗流畅,却并不失于率直,而颇得蕴藉之神四.诗歌学习展示。(以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多种形式把对诗歌的理

    20、解展示给他人)可采用唱诗、朗诵、讲故事、排课本剧等多种形式展示。五.当堂测试: 背诵或 默写竹枝词四首学习收获:课题:香山避暑二绝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这两首绝句。 2、在诵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积累佳句,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同目标1。教具准备:白居易诗词诵读与鉴赏教材学习流程与措施:一、导入:古人说得好,心静自然凉,而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正是这种在酷暑中寻找清凉世界的意境。二、预习导学1.运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本首诗的生字词。2.自由放声诵读诗歌。注意停顿、节奏、情调。3.结合

    21、文本下的注释,理解本诗大意。三、合作研讨1.这两首绝句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3.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句进行赏析。四、结合诗意诵读诗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本首诗。五、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六、默写本首诗。学习收获:课题:寄唐生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这首诗。 2、在诵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积累佳句,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同目标1。教具准备:白居易诗词诵读与鉴赏教材学习流程与措施:一、导入:唐生,即唐衢,河南荥阳人。善为歌诗,意多感发

    22、,是白居易新乐府诗的最早知音者之一。二、预习导学1.运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本首诗的生字词。2.自由放声诵读诗歌。注意停顿、节奏、情调。3.结合文本下的注释及资料助读,理解本诗大意。三、合作研讨1.这首诗描写了两部分内容,分别写了什么?2.贾谊、阮籍、唐生所处时代不同,而经常痛哭的原因相同,是什么?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3.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句进行赏析。四、结合诗意诵读诗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本首诗。五、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六、默写本首诗。课题:采地黄者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这首诗。 2、在诵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积累佳句

    23、,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同目标1。教具准备:白居易诗词诵读与鉴赏教材学习流程与措施:一、情境导入 白居易诗歌中涉及咏药诗作多达百首,为唐咏药诗之冠。采地黄者是其中之一,他并非沤歌地黄这一味中药的功效,那它主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诗歌,来看一看吧。二、出示学习目标:三、自由诵读,自主学习。1.运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本首诗的生字词。2.自由放声诵读诗歌。注意停顿、节奏、情调。1. 结合文本下的注释,理解本诗大意。诗的意思是说,今年春天不下雨旱死了麦子,去年冬天霜来得太早,损伤了麦苗的分蘖。年底了家里没有吃的,只

    24、好到野地里去采挖一种药材棗地黄。挖它有什么用处?想拿它去换点口粮。天刚亮就扛着锄头到山野里去,可是采来采去挖到天黑筐子也没有装满。拿到富贵人家,卖给那些白白胖胖的子弟。讨好人家说:,买下这地黄吧!拿来喂你们的肥马,可以使它的毛色光泽发亮,都能映照到地面上。我别无他求,只想换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粮,以解救全家苦于饥饿的肚肠。四、合作研讨:1.诗歌描述农民遇到了哪些灾难?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2.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这几句包含了几层含义?3.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结:通过采挖地黄这一具体过程,把采挖者那种艰辛和痛苦的生活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全诗叙

    25、事,曲折动人,情景交融,感人肺腑。作者通过采地黄一事,真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五、结合诗意诵读诗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本首诗。六、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七、默写本首诗。学习收获:课题:读庄子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这首诗。 2、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归纳出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重点:同目标1。教具准备:白居易诗词诵读与鉴赏教材学习流程与措施:一、导入二、预习导学1.自己解决诗中的生字词。2.自由放声诵读诗歌。注意诗歌中的停顿、节奏

    26、和感情色彩。2. 结合文本下的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三、作品简介: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

    27、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读庄子是作者任江州司马时的作品。四、合作研讨:1、诗的前两句是:“去国辞家谪异方,中心自怪少忧伤”什么意思?2、全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结:自我解嘲,无可奈何,言无忧伤,却含愤怨,委婉言情,蕴含深沉,耐人寻思。五、结合诗意诵读诗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本首诗。六、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七、默写本首诗。学习收获:课题:溪中早春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这首诗。 2、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用自己的话

    28、描述诗歌的意境。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归纳出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重点:同目标1。教具准备:白居易诗词诵读与鉴赏教材学习流程与措施:一、导入二、预习导学三、自由诵读,自主学习。1.运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本首诗的生字词。2.自由放声诵读诗歌。注意停顿、节奏、情调。3.结合文本下的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四、合作研讨; 1、你最喜欢哪句诗?请谈谈自己的理解。2、全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结:大自然的恩赐是无私的,有时诗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也能得到暂时的快慰,享受到远离尘世的宁静。这首溪中早春正是通过对大地回春时自然的温暖、美妙景象的描绘,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融洽。五、结合诗意诵

    29、读诗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本首诗。六、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七、默写本首诗。学习收获:课题:观刈麦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这首诗。 2、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归纳出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重点:同目标1。教具准备:白居易诗词诵读与鉴赏教材学习流程与措施:一、导入二、预习导学1.自己解决诗中的生字词。2.自由放声诵读诗歌。3.注意诗歌中的停顿、节奏和感情色彩。4.结合文本下的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三、诵读诗歌诗词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

    30、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词赏析: 诗的开篇交代了时间和环境。“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开头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


    注意事项

    本文(七年级校本课程设计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