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研究总报告闵维方北京大学.docx

    • 资源ID:29863404       资源大小:29.46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研究总报告闵维方北京大学.docx

    1、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研究总报告闵维方 北京大学课题名称: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研究课题批准号:AFA010002 课题类别:国家重点课题课题拨付经费:10万元学科分类:教育经济与管理课题鉴定时间:2008年10月课题负责人:闵维方 北京大学主要成员: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阎凤桥、陈晓宇、张力、陈学飞、田玲研究总报告内容提示:研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理论上的新观点、实践中的新举措);成果的社会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的研究设想。 一、选题意义19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大幅度扩展正在重构高等教育和

    2、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伴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迅速向大众型转变,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培养目标等都正在而且还将发生新的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上高校毕业生供求关系,包括总量、结构、行为方式甚至制度环境等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又会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个时期以来,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理论、教育经济学等学科研究需要深化认识的重要课题。虽然我国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比例依然偏低,但另一方面,又已经出现了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部分企业在人员招聘过分中过分强调高学历等现象。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

    3、扩展的过程中,毕业生就业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成为学生、家长和整个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到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毕业生就业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高等教育是如何应对的?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都是急需研究的问题。从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已经就毕业生就业制度、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的不少有益的研究。但是,随着1999年扩招后的高等院校毕业生陆续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进一步综合系统地调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将依据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试图从系统的、理论

    4、的高度为认识、解决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研究框架本课题主要聚焦于劳动力市场和高等教育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重点研究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展的背景下,由于高等教育毕业生供给的增加所产生的对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找寻状况的影响,及这种影响反过来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所产生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课题的研究是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展开的: (一)理论研究和国际比较: (1)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基本理论研究:系统厘清并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筛选理论等理论的相关观点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 (2)进行了

    5、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及其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比较了若干国家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展过程中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等的变化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二)实证研究部分:根据研究的框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等教育规模扩展过程中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调查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起薪,并从学科、地区、学历层次、就业去向等方面深入分析。不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地区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比较研究:选择高等教育入学率不同的几个省市,分析比较毕业生就业状况。 (2)对毕业生是否就业和起薪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包括1)毕业生通过高等教育系统所积累起来的知识、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等人力资本,主要

    6、指标有教育层次、专业类型、学业表现、学校声望等等;2)毕业生的个人特征方面的因素,包括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个人的特征等;3)就业政策、学校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的提供等。 (3)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指标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分析:国家的产业结构,行业、职业和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的分析。进而从宏观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对高校毕业生以及就业的影响。 (4)在规模扩展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而进行的改革及其有效性研究:1)、研究规模扩展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教育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以及与毕业生就业的关系研究:从整体上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毕业生就业的关系。2)、高等学校教育

    7、教学改革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案例分析:以某高校为案例,从教学、评估、学生资助和就业指导等多个角度探讨了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改革情况,是否存在分数膨胀现象,就业服务等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三)政策性分析:通过以上实证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课题探讨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及其制度化环境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1)对近年来有关的与我国高等教育与就业相关的政策文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2)制度化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研究弹性学制的建立、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的形成等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四、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本研究

    8、试图建立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关系的分析的理论框架,提升有关毕业生就业研究的理论高度;突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展这一特殊时期及其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影响;使研究建立在大规模的实证调查和深入的案例分析基础之上;从动态的角度系统分析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这些切入点对于该论题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将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放到一个多维的、动态的框架中进行实证分析和解释。这对以往在研究高教和劳动力市场关系研究中存在的或者孤立、分割、局部地看待两者的关系,或者空洞地泛泛地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贡献。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证调查:高等学校毕业生资源是国家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

    9、种资源能否得到合理的配置,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我国现阶段,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还属于稀缺的人力资源,对这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尤其重大。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状况,包括就业状况、学用结合状况、层次对应状况等,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了许多国家和研究界的重视。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国家对毕业生统一分配就业政策的改革等原因,对于毕业生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也逐渐引起中国有关部门和研究界的关注。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又缺乏必要的研究条件,在对毕业生资源配置的研究方面,我国还缺乏全国性的调查和系统深入的分析。本课题系统深入地进行了有效的实证研究设计,组织了较大

    10、规模的问卷调查,为深入系统地调查分析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资源配置的现状,包括就业状况、学用结合状况和层次对应状况等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课题组在2003年上半年对北京、广东、广西、湖南、陕西、云南和山东等7个省市的47所高校展开了与高校毕业生择业相关的多项数据调查,并于2003年6月底最终收到了18,722名高校毕业生返回的问卷。基于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一系列子课题的实证研究。对影响毕业生资源配置状况的因素以及我国毕业生资源配置状况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的成因分析。在一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我国毕业生供给状况、毕业生需求状况、毕业生就业市场状况及其对毕业生资源配置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进

    11、而对我国毕业生就业现象的类型、性质进行概括。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探讨优化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状况的理论和政策建议。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的关系,并从发展的角度分析政府、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个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职责,提出从整体上优化毕业生资源配置环境、增强社会在毕业生资源配置能力等改革思路。 五、研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为及时准确地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本课题组于2003年6月和2005年6月两次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2003年的调查包括北京、山东、

    12、广东、湖南、陕西、云南、广西等7个省市的45所高校18723名高校毕业生。2005年的调查包括东、中、西部地区16个省份的34所高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1220份。问卷调查中的学历结构、学校类型结构、地区分布结构、性别比例等都力求与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体的结构一致,保证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问卷从毕业生的求职过程、求职结果、受教育情况以及个人基本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毕业生毕业时真正签约者只有33.7,但比2003年同期上升了1.8个百分点。如果以“确定去向”为基础,则毕业生毕业时的“落实率”达到了74.5,比2003年同期上升了12.9个百分点。从起薪看,2005

    13、年的平均月收入为1588元,仅比2003年的1551元增加37元。研究的主要发现可以概括如下:(1)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个人素质是决定求职成败和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专业学习优秀、外语水平好、实践经验多、学历层次高的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并获得较高的收入。(2)与2003年相比,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网络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和进行深入研究。(3)毕业生的就业效率有所提高:在平均求职次数减少的情况下,毕业生的落实率却有所提高。数据显示,高等院校提供的就业信息更加丰富,人才洽谈会的规模效应也逐渐体现出来。反映出各级政府和高校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

    14、务方面取得了进步。(4)性别在求职与收入水平方面的差异显著,女性毕业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比男性更倾向于攻读研究生和出国深造。(5)地区差异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上。西部地区的毕业生更难找到工作,并且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起薪水平明显偏低。(6)就业单位性质和职业状况是我国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现象也体现在高校毕业生之间的收入差异上。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越来越规范化,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归根到底取决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增强大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效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难题。(2)继续加强高校的就业服务,

    15、为在校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高等院校能够在毕业生就业服务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不仅可以节省学生的就业成本、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可以发挥规模经济的效应,节省全社会总的就业成本,提高就业效率和效益。(3)警惕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现象的出现。数据显示,求职费用持续提高,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影响显著,贫困大学生和女性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在不利地位值得关注。(4)地区、行业、企业、以及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小越有利于拓展就业空间,提高就业率。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尽快消除不利于人才流动的各种体制性障碍,采取积极有效的工资政策和财政手段,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2.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16、与变化趋势为及时准确地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本课题组于2003年6月、2005年6月和2007年6月三次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高校毕业生的“落实率”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单位就业的比例下降。总体而言,学历层次越高就业状况越好。研究生的落实率相对稳定,而本科生的落实率缓慢下降,专科生的落实率呈现出较大幅度提高的趋势,已经赶上本科生。(2)毕业生的月起薪增长缓慢,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实际起薪有下降的趋势。学历越高起薪越多,体现了人力资本的价值。(3)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地点仍然在大中城市。私营企业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单位。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趋向多样化,

    17、有更多的毕业生选择从事服务工作和一线生产工作。(4)在各种就业影响因素中,毕业生认为与工作直接相关的因素最重要,其次是学历层次、学校名气、热门专业等体现高等教育状况的因素。应聘技巧和形象气质在毕业生的眼中变得越来越重要。(5)学校、亲朋好友、网络成为是毕业生求职最重要的信息渠道。增加求职次数或增加求职费用不能显著地提高求职成功率。绝大多数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对于找到的工作感到满意。上述实证研究结果,对于高校、毕业生以及政府部门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高校应继续加大学校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力度,促进毕业生求职效率的提高;高校对本科教育应给予更多的重视,本科教育的学术性不如研究生教育强,而职业性又比高职教

    18、育弱,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难以形成自己的特点,这也许是本科生就业落实率下降的原因之一;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注重求职的针对性,合理配置各项求职费用,努力提高求职的效率。毕业生可积极发挥亲朋好友等社会网络资源的作用来获取就业信息,但不应指望亲朋好友替自己找工作。特别需要提示毕业生要注意的是,能否找到工作主要受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而求职次数和求职费用的作用并不显著;政府应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增强网络招聘的优势,调整人才洽谈会的形式。政府应鼓励相关研究机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长期的追踪调查,参考美国NACE调查和欧盟REFLEX调查,向毕业生提供充足、翔实、公开的劳动力

    19、市场信息,便于毕业生制定合理的就业规划。3.大学生就业成本的一个实证研究2005年高校毕业生为求职而花费的相关费用人均为1100元,比2003年增加了大约300元。在就业过程中,学校的帮助对于学生能否找到工作有显著影响,而学生的就业费用对于能否找到工作无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以其权威性、专业性和发布、搜集供需信息方面的规模效应,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也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表明,学校帮助和学生的就业费用存在替代关系,学校的就业服务提高一个层次,可以使每位毕业生大约节省80元。4.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个人素质是决定求职成败和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

    20、。专业学习优秀、外语水平好、实践经验多、学历层次高的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并获得较高的收入。与2003年相比,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网络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和进行深入研究。5. 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行业因素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垄断行业”的垄断收益比明瑟个人教育收益率的影响更大。本文从行业收益差异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会出现“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的矛盾现象6. 我国高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关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的关系,存在“工资竞争理论”、“工作分层理论”和“工作竞争理论”等理论的分歧。通过对199

    21、8年和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的比较,对我国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理论在我国都有一定的适用性,由此表明了高等教育规模与毕业生就业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同时也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思路。7.受高等教育者就业的经济学分析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不能带来的就业规模的快速增长,实际上就业弹性还出现下降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一般就业弹性仅为0.07;而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弹性为1.07,也就是说,我国GDP每增加1%吸纳的高等教育人口的增长率为1.07%。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都会增加对高等教育劳动力的需求,有利于吸纳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相

    22、对而言,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作用更为明显。从地区比较看,沿海地区对高校毕业生有着更大的就业吸纳潜力,应当充分挖掘。8.我国专科与本科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相对位置和比较优势分析教育层次对毕业生在不同岗位域中的工作机会和起薪有显著的影响。在本科岗位域中本科生比专科生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在专科岗位域中专科生并没有显现其明显优势。这从一个角度佐证了我国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比较而言基本是层次的差别,而不是类型的差别。因此专科教育如何办出特色,如何摆脱“压缩型本科教育”的模式,使得其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性,使得其不能被高层教育毕业生轻易替代,这将是未来中国高等专科教育健康、合理发展的

    23、关键。9.从求职和起薪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我国的个人教育收益率在不断提高,其中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最大。虽然高等教育对个人收入的直接影响是显著的,但是教育并不是影响个人收入的决定性因素,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单位所有制差异、职业差异等因素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也都非常显著。受高等教育者不仅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得到更好的工作岗位和更高的工资水平,还更有能力跨行业、跨地区流动,并通过流动进一步提高个人的收入,因此,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更加旺盛。10.再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之性别差异从总体上看,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女性,但这种差异目前主要表现在工学等少数学科,在多数学科中,二者并没有显著差异。不过,

    24、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现象已经出现端倪,值得关注。2005年的调查显示,性别在求职与收入水平方面的差异显著,女性毕业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比男性更倾向于攻读研究生和出国深造。11.中国高校理工类学生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理工类学生中男性比例过高是造成总体上高等教育机会性别差异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城镇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相对较小,而农村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则相对较大;理工类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状况明显优于男性,但其毕业后的工资起薪却显著低于男性。此外,研究还发现,性别、学科、大学阶段学习成绩和高考成绩均会显著影响理工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25、12.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学业及就业的性别比较通过对1998年和2003年两次全国性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对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入会机会、学业成绩和就业结果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男女在学业成绩和就业收入等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入学机会和就业率方面女性则明显低于男性,而较低的高考成绩和较少的工作机会则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13.高校毕业生为何跨省就业跨省就业与本省就业的毕业生求职费用总量相当,跨省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学校帮助;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跨省就业的毕业生起薪显著高于本省就业的毕业生。户籍制度对毕业生跨省就业的限制,增大了毕业生就业的成本,使

    26、得人力资本禀赋较高(如学业成就较好)的毕业生并不一定配置到了起薪更高的位置。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了效率损失。14.人力资本与社会关系网络对高校毕业生工作找寻的影响实证分析的主要结果表明:(1)男性所感受到的人力资本比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对重要性要高于女性。(2)教育层次高的群体所感觉到的人力资本比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对重要性要高于低教育层次的群体。(3)重点高校毕业生群体所感受到的人力资本比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对重要性要高于非重点高校毕业生群体。(4)生源地是大城市和农村的群体所感受到的人力资本比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对重要性要高于生源地是县城的群体。因此,研究总体的研究结论是:处于“强势”的毕业生所感受到的人力

    27、资本比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对重要性强于“弱势”毕业生群体。由于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在一个时期可能会愈来愈烈,社会关系网络的运作空间会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个人的人力资本在工作找寻中的地位也应该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本和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对重要性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走向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15.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200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家庭住址在大中城市、家庭人均收入高、家庭社会关系广泛的毕业生有利于找到工作,虽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状况对毕业生是否能够找到工作并无显著影响。贫困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在不利地位值得关注。通过分析发现可以得出以

    28、下几点结论:(1)在我国高校学生群体中,尽管来自不同家庭背景者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来自较高社会阶层家庭的学生占有的相对比例更高,说明不同家庭背景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相对机会并不均等。(2)家庭背景不仅通过影响子女高考成绩进而影响其接受不同层次公立高校的机会,也会在成绩一定的情况下影响对子女选择学费更贵的民办高校的可能性,从而导致重点院校学生家庭背景优于普通院校,民办高校学生家庭背景则优于同层次公办院校的现象,说明不同层次、类型高校教育机会的分配也不均等。(3)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毕业生的就业结果不同,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的落实率、升学率和起薪都更越高,说明不同社会阶层子女受高等教育之后的结果也不均

    29、等。16.待业时间与受教育程度的生存分析中国城镇年轻人受教育程度与待业时间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教育能否缩短毕业生在劳动市场上的工作找寻时间?本文使用生存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城镇青年群体的待业时间与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文章测算了不同受教育水平的青年从学校毕业后在不同时点的待业率、待业时间的长短及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个人受教育水平对待业时间的影响程度。本文的分析反映了我国城镇初中以上文化青年群体待业时间的整体水平。文中采用寿命表法给出了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在不同时点的待业率。分析结果主要显示:(1)受教育程度显著地影响青年待业时间。当控制了影响青年就业的其他因素后,从个人的角度讲,进行教育等人力资

    30、本投资是有助于青年就业的,可以缩短毕业生在劳动市场上的工作找寻时间。研究还发现,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有可能延缓青年就业,因为这样的家庭相比非独生子女家庭可能就业期望较高,也可能更有经济能力支持子女推迟就业。(2)从时间维度来看,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受教育水平的青年人群无论是平均待业时间、在某一时点的待业率还是待业率趋向稳定的时间都存在差别。这提示我们针对不同受教育水平的青年人群,就业政策关注的时间重点应该有所不同。例如,针对待业率趋向稳定的时间特点,解决初中、高中文化青年群体就业可能是一个较为长期的任务,而大学生就业矛盾则主要集中在毕业后的前几年。再如,初中毕业生的待业时间中位数是5年,5年是一个

    31、漫长的等待期,大大超出一般找寻工作所花费时间,这5年可以给充满激情、容易冲动的青年太多的可能性。那么就业政策就可以针对这一人群的这个特点进行设计与调整。17.教育、工作自主性与工作满意度教育不但是个人人力资本积累的途径,也会形成个人职业的趋向和偏好。个人在工作中所获得的自主性是评价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方面,获得更多的工作自主性意味着获得更多组织的信任,能够更自由得安排工作,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由于不同学历层次的人对工作要求不同,所以是否在工作中获得自主性将会对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运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4的数据,通过对正在工作人群

    32、的研究发现,在同等受教育程度下,更多的工作自主性带来更大的工作满意度。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群体,受过高等教育者更看重工作自主性。对他们而言,自主性工作环境带来的效用要高于高工资带来的效用。本研究探讨高等教育在促进人的独立性、学习意识上的长期效应,为认识教育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本研究的结论为如何激励知识型人才,更好的发挥创新性人才的创造力,提高组织绩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18.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国际比较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受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比与中国人均国名收入发展水平相当的国际平均水平低大约1.5-2.0个百分点。从受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口数量看,按照中国目前的人均GNI发展水平,中国受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口数量尚缺1000万人左右。按照中国近年来的人均GNI发展速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每年应该在300万人左右。但是考虑到中国受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口在总量上不足,适当再增加招生规模是应该的,但是增加的数量不可以太大,否则势必给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更大的压力。19.中美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比较研究本文利用2007年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调查的美国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和北京大学调查的中国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从求职结果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研究总报告闵维方北京大学.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