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拿来主义教案.docx

    • 资源ID:30149364       资源大小:18.92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拿来主义教案.docx

    1、拿来主义教案 鲁 迅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三)、德育目标 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教学重点 比喻论证。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教学设想 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

    2、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

    3、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三、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

    4、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

    5、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四、仔细反复朗读文章,思考问题1、 什么是“拿来主义” 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2、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组织讨论五、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

    6、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重点问题:1. 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 明确:“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明确:(批判地吸收) “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明确:留一点作历

    7、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 “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明确:(坚决抛弃)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六、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

    8、“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理清全文思路。 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从分析以下句子入手,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名回答。明确: 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

    9、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请同学们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启发。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改写的这段话可用投影展现,以利于学生比较。) 学生不难发现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10、。(板书)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学生议论。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 (板书)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 (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

    11、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 (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附:论证艺术部分板书 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的不同说法的意思和表达效果,指出其不同点。(出示投影片)学生讨论,发表见解,老师归纳。每组的两种说法意思一致,但表达效果

    12、却明显不同。第一组第1句用“送来”、“拿来”两个词把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揭示出来,第二组第1句用“抛来”、“抛给”两个词揭示了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这种用极少的词语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语言,反映了鲁迅先生语言的犀利的特点。 (二)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加黑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出示投影片) 1.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教师小结。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难度比较大,课后要认真复习,熟读课文,并且完成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


    注意事项

    本文(拿来主义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