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docx

    • 资源ID:30669820       资源大小:30.62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docx

    1、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五位战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战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战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

    2、滚落深谷。 (1)联系上下文,理解“粉身碎骨”的意思。 (2)“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是_句,把_比作_。说明_。这充分体现出_。 (3)给这个自然段加一个小标题:_。 (4)石头“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你知道日寇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些罪恶滔天的事吗?列举几个。 【答案】(1)为某种目的而牺牲生命。(2)比喻;石头;雹子;石头砸下去非常迅猛,非常有力;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中华民族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3)顶峰歼敌(4)略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粉身碎骨:为某种目的而牺牲生命。(2)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

    3、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3)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4)此题可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3)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课文本内容和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2阅读下面一段话,然后按要求做。 五位壮士顺

    4、利地完成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容易暴露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另一条是通向三面悬崖的莲花瓣、棋盘陀顶峰。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1)给下面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壮士_强壮;雄壮;加强,使壮大绝路_断绝;完全没有了;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2)概括写出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3)读了这段话,五壮士的_精神深深感动了我。 【答案】(1);(2)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五壮士不顾自身危险,把敌人引上绝路棋盘陀顶峰。(3)勇于自我牺牲的

    5、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字多义的理解掌握情况,要结合语境去理解。壮士:加强,使壮大。绝路:完全没有了;(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记人的文章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先理解字义,然后根据词语的意思再一一对号座。(2)此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虽然澳大利亚有300多种桉树,可树袋熊只吃其中的12种。它特

    6、别喜欢吃玫瑰桉树、甘露桉树和斑桉树的叶子。一只成年树袋熊每天能吃掉1千克左右的桉树叶。桉叶汁多味香,含有桉树脑和水茴香萜。因此,树袋熊的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馥郁清香的桉叶香味。每年夏季是树袋熊的交配时期,雌性树袋熊怀孕一个月后,就生下幼仔,一般每胎仅产一仔,很少有双胎。小树袋熊出生时体长只有2厘米左右,体重仅5.5克,犹如一条小爬虫,但能钻进母亲腹部的皮质育儿袋内,吸吮乳汁。五个月后,小树袋熊体长可达16厘米,可它还撒娇似的趴在母亲背上,或者舒适地躺在母亲怀中。直到一岁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野外生活,树袋熊的寿命一般为12年左右。 (1)这段短文主要讲_。 (2)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

    7、填空。举例说明 比较说明 数字说明虽然澳大利亚有300多种桉树,可树袋熊只吃其中的12种。_ (3)作者采用了多种方法来说明树袋熊,这样写的作用是_表达作者对树袋熊的喜爱,号召人们保护环境。使所说明的事物更加通俗易懂,更容易让人理解。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完整。 【答案】(1)澳大利亚树袋熊的食物、繁殖和生长情况(2)数字说明(3) 【解析】【分析】(1)主要内容的考查。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虽然澳大利亚有300多种桉树,可树袋熊只吃其中的12种。”这是数字说明。(3)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考查。学生

    8、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作者采用了多种方法来说明树袋熊,这样写的作用是使所说明的事物更加通俗易懂,更容易让人理解。故选。【点评】(1)此题考查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2)此题考查概说明文说明方法。(3)此题考查概说明文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最大的麦穗 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

    9、一株,摇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10、_。 (1)我能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沉甸甸的_ 苍老的_ 准确的_不失时机地_ 用心地_ 一再地_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用曲线画出一个拟人句。 (3)瞧,短文怎么没有结尾?快来试一试给它加个结尾吧! (4)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答案】(1)麦穗;声音;判断;摘下;挑挑捡捡;错失良机(2)比喻句:大家听到了的声音拟人句:无数株小麦嘲笑他们。(3)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4)略 【解析】【分析】

    11、(1)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故:沉甸甸的麦穗、苍老的声音、准确的判断;题从结构上看是“修饰词语+地+动词”结构,故:不失时机地摘下、用心地挑挑捡捡、一再地错失良机。(2)考查比喻和你人。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如:大家听到了的声音。拟人句: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无数株小麦嘲笑他们。(3)结尾点题,深化主题,给人留下思考

    12、的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4)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哲理,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点评】(1)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平时学生还应对这类词进行积累,增加词汇量。(2)本题主要考查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及其运用。平时注意多练。(3)在主体叙事的基础上,结尾进行由事及理的感悟,突出全文的主旨,这是可取的。需要注意的是:点明题旨要自然。“因为有了这样的事,自然有了这样的理。”这样才不给人突兀之感。如果事与理脱节,或者完全是两回事,那就不行了。点明题旨要少讲空话、俗话、套话。(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

    13、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般若”读“b r”,智慧).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甲小偷,一直站在门口乙 , 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决不能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

    14、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丙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1)文中甲、乙、丙三处所填写的词最恰当的一组应是( )A.打扰 窥视 目送B.惊动 窥视 护送C.惊动 等待 目送D.打扰 等待 护送(2)文中的小偷自始至终,一言不发,但我们仍可以清楚地看见他转变前后的心路历程。请结合全文填空。小偷初遇禅师感到_,在禅师的感召下,_,最后迷途知返_。(3)作者对老禅

    15、师主要采用了_描写和_描写,塑造出禅师_的性格特点。也正是这种人格力量,唤醒了小偷迷失的灵魂,使小偷_(成语)、迷途知返。(4)结合上下文,解释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绐他。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5)给这篇小小说加一个题目。【答案】 (1)C(2)惊愕;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将禅师披在自己身上的外衣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3)语言;动作;善良宽容;翻然悔悟(4)小偷是个灵魂堕落的人。象征禅师如明月一样善良的品行、高尚的人格。(5)送一轮明月【解析】【分析】(1)填充题,一般要注意补写的内容与所给出的内容一致。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 禅师(

    16、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2)考查对课文的理解。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小偷初遇禅师感到(惊愕),在禅师的感召下,(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最后迷途知返(将禅师披在自己身上的外衣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3)考查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常见的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结合句子来判断。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4)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撇开表面意思;找到在文章中的深层的意思。依据课文内容可知,可怜的人

    17、呀!小偷是个灵魂堕落的人。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象征禅师如明月一样善良的品行、高尚的人格。(5)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点评】(1)此题考查了词语填充。(2)此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能力。(3)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4)考查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5)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6课外阅读我能行。 读书破万卷 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南京国学图书馆的馆长办公室里来了一位少年。馆长听完少年很有礼貌的诉说后,非常吃惊。原来,他请求在图书馆里,用一年的时间,把馆藏的中国历代典籍通读一遍。馆长同意了,但他对面

    18、前这位文弱的少年用一年时间要读完数万卷书,心里也不免有些怀疑。 以后,每天第一个走进阅览室的人是他,最后一个走出阅览室的人还是他。他读了一册又一册,而且边读边记。有一天,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就连十分热心的图书管理员也被他频繁地借书搞得有些不耐烦了。 就这样,每天读书达十几个小时的他,终于用一年的时间,奇迹般地把数万卷书读完了,而且还整理出了数百万字的资料。几年以后,中国思想史一书从他的笔下诞生。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正是他从苦读中得来的。 这位有志少年,便是后来的复旦大学副校长、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先生。(1)听了少年的请求,馆长为什么非常吃惊? (2)馆长同意了少年的请求后

    19、,为什么心里又有所怀疑? (3)少年读书的方法是什么?写出描写少年刻苦读书的语句。 (4)文中画线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读了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1)因为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历代典籍非常多,而少年要用一年的时间读完,所以馆长非常吃惊。(2)馆长虽然同意了少年的请求,但看着少年文弱的样子,对于他挑战这一平常人难以完成的事情还是表示怀疑。(3)边读边记。每天第一个走进阅览室的人是他,最后一个走出阅览室的人还是他。他读了一册又一册,而且边读边记。有一天,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4)“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是正面描写,“就连十分热心的图书管理员也被他

    20、频繁地借书搞得有些不耐烦了”是侧面描写,都表现了蔡尚思读书勤奋刻苦。(5)略(从蔡尚思的苦读、多读等方面谈读书与成功的关系。) 【解析】【分析】(1)、(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找到相关的答案,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考查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正面描写是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直接把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和行动等方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的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21、 故答案为:(1)因为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历代典籍非常多,而少年要用一年的时间读完,所以馆长非常吃惊。 (2)馆长虽然同意了少年的请求,但看着少年文弱的样子,对于他挑战这一平常人难以完成的事情还是表示怀疑。 (3)边读边记。每天第一个走进阅览室的人是他,最后一个走出阅览室的人还是他。他读了一册又一册,而且边读边记。有一天,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 (4) “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是正面描写,“就连十分热心的图书管理员也被他频繁地借书搞得有些不耐烦了”是侧面描写,都表现了蔡尚思读书勤奋刻苦。 (5)略 【点评】(1)、(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

    22、能力。 (4)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7课外阅读我能行。 梁山伯与祝英台 古时候,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祝员外有个女儿叫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二人一见如故,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

    23、学。 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达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做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泡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

    24、,风雨雷电大作,坟墓崩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1)祝英台为什么去杭州访师求学?她是怎么说服其父同意的? (2)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感情如何一步步加深的?从哪里可以看出? (3)文中哪个地方让你觉得不可思议? (4)文中的祝英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答案】 (1)因为祝英台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所以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她伪装成卖卜者,说服了父亲。(2)一见如故,义结金兰。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梁祝分手,依依不舍。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3)英台被迫

    25、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崩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4)祝英台敢于挑战世俗,活泼开朗,很有才学,她对爱情坚贞,勇于为爱情献身。 【解析】【分析】(1)、(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因为祝英台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所以一心想往杭州访师

    26、求学。她伪装成卖卜者,说服了父亲。 (2)一见如故,义结金兰。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梁祝分手,依依不舍。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3)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崩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4)祝英台敢于挑战世俗,活泼开朗,很有才学,她对爱情坚贞,勇于为爱情献身。 【点评】(1)、(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本题考查

    27、评价分析人物性格。8重点段落品析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1)选文最主要运用了( )描写的方法。 A.语言B.动作C.心理(2)用文中画线的词语造句。 (3)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 (1)A(2)她虽然表情冷冷的,可是心地很善良。(3)做人要朴实,要做有用的人,要对社会、对他人有好处。 【解析】【分析】(1)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

    28、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2)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虽然可是”是转折关系。 (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故答案为:(1)A (2)她虽然表情冷冷的,可是心地很善良。 (3)做人要朴实,要做有用的人,要对社会、对他人有好处。 【点评】(1)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

    29、。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2)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意正确,说完整的话。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1)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_的场景。 (2)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来表现这个场景?把动词写在下面。 【答案】 (1)摇花乐(2)抱;摇;喊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概括表达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我们在作答时才能更准确的写出正确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中动词

    30、描写的理解,首先清楚动词的定义,然后画出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故答案为:(1) 摇花乐;(2) 抱;摇;喊【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2)本题考查学生对动词的理解。 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 。在平时写作当中,要学会对动词的应用。10重点段落品析。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凝成了无数的小水滴,漂浮在空中,变成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j j)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l lio)疾病。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


    注意事项

    本文(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