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一零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 资源ID:30698889       资源大小:694.68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一零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1、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一零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北京101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在北京通州发现的千余座古墓中,79%是战国至汉代的。在胡各庄村发掘了62座战国晚期至西汉瓮棺葬,排列有序,组合多样。在后北营村出土的骨质算筹多达26支,是古人计数的工具;还出土了一种南方人用得居多的布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瓮棺葬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路线战国至汉代的早期数学计算工具当时南方与北方文化交流的状况京杭运河开通后通州的城市特色A. B. C. D. 【答案】A【解析】【详

    2、解】根据材料“在北京通州发现的千余座古墓中,79%是战国至汉代的。在胡各庄村发掘了62座战国晚期至西汉瓮棺葬,排列有序,组合多样。”可得出该发现主要是在中国北京地区,因此可作为瓮棺葬研究的材料内容,故正确。根据材料“在后北营村出土的骨质算筹多达26支,是古人计数的工具;还出土了一种南方人用得居多的布币。”可得出该发现与数学计算有关,因此可用于战国至汉代的早期数学计算工具的研究。同时材料中还涉及到货币,因此可推断出与经济交流有关,故可以作为当时南方与北方文化交流的状况的研究材料。因此正确。材料强调“千余座古墓中,79%是战国至汉代的”,而京杭大运河始于春秋末期,经隋朝和元朝两次扩展后完工,两者时

    3、间不吻合,故不能选;用排除法,所有包含的都排除,所以答案选A,排除BCD项。2.西周时期,政府设有专门的官职“媒氏”,督促男女婚嫁,并且规定男子最晚30岁娶妻,女子最晚20岁出嫁。政府如此规定的目的是A. 鼓励婚姻自由B. 促进人口增长C. 加强基层控制D. 实行重农抑商【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专门设置管理婚姻大事的官职,并有了关于结婚年龄的最晚规定,结合所学可知政府如此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口增长,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婚姻的年龄,而不是鼓励婚姻自由,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对基层的控制,故C项排除;重农抑商在战国时期实行,故D项排除。3.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

    4、,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会盟以周天子名义颁布盟约: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会盟后,“诸侯称顺焉”。据此可知会盟A. 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B. 扭转了春秋礼崩乐坏的趋势C. 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D. 避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不准堵塞水道;不准( 因别国灾荒而) 不卖给粮食”可以看出,此次会盟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故答案为C项。会盟现象实际上削弱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A项;礼崩乐坏的局面没有得到扭转,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5、仍然在延续,排除D项。4.有学者指出:“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能够支撑这一论述的是A. 周王“授土”“授民”B. 秦国的商鞍变法C.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D. 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详解】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措施符合“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 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符合材料“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故选B。周王“授土”“授民”于诸侯,属于分封制,与材料无关,故排除A。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6、”是为解决郡国并行制而导致的地方割据的问题,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不能体现“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故排除D。【点睛】商鞅变法的措施:1.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3.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制定秦律4.文化上:焚烧诗书改革旧俗5.下列主张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A. “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B.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C.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

    7、D.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答案】D【解析】【详解】“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体现的是法家与时俱进的主张,D项主张法治,属于法家观点,故答案为D项。A项是儒家主张,B项是道家主张,C项是墨家主张,均排除。6.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他指出,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在这个时候,中华帝国初步奠定了它的“常态”。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常态”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集体宰相制度儒家正统 官僚政治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

    8、制,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步确立。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隋唐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形成集体宰相制度,不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常态”,排除含有的A、B、D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7.史记

    9、河渠书对中国古代某水利工程记载道:“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此水利工程位于如图中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关中为沃野”“秦以富强”,结合所学可知,郑国渠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在战国末年由秦国修筑,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因此该水利工程是郑国渠,处于关中地区,故C正确;位于京津地区,位于江苏地区,不符合“关中”,故排除AB;是都江堰,在四川成都地区,不符合“关中”,故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关中为沃野”,紧扣关键信息“关中”并联系

    10、所学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分析解答。8.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免除)徭戍。以十月赐酒肉”。这一举措表明A. 儒学成为主流思想B. 注重推行道德教化C. 官府建立养老机制D. 统治思想转向有为【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复勿(免除)徭成。以十月赐酒肉”,可见重视“三老”实际是重视道德教化,故选B;西汉汉武帝起,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排除A;材料中养老具有特定的限制,排除C;汉高祖刘邦是信奉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排除D。9.中国古代有立法保护耕牛的传统,秦汉时期皆立法严禁杀

    11、牛,魏晋南北朝时规定“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这一现象表明A. 西周宗法制度尚存B. 注重保护生态平衡C. 农业受到官府重视D. 立法过于严苛细密【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国古代有立法保护耕牛的传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耕牛是中国农业生产中使用最早、最普遍的耕畜,因此宰杀耕牛为各朝统治者所严禁,这表明中国古代政府比较重视农业,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耕牛的保护,没有涉及到血缘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对生态的保护,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律体系,故D项排除。【点睛】“中国古代有立法保护耕牛的传统”是关键信息。10.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

    12、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经典。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B. 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人自觉阶段C. 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D. 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熹平石经”为人们校对版本、规范文字提供了准确的范本,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故体现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而是强调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排除A。“熹平石经”是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而不

    13、是书画艺术,排除B。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排除D。11.公元529年,南梁大臣陈庆之说:“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与上述现象关系密切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A. 计口授田B. 设立三长C. 议定俸禄 D. 移风易俗【答案】D【解析】从材料“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采取了移风易俗的措施,才导致出现材料中现象,故D项正确;A项是均田制,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项是俸禄制度,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4、;从中分析出材料反映的是礼仪风俗的变化等。12.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颁布俸禄制,诏云:“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这反映了A. 改革借鉴了汉族的官僚制度B. 旧势力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C. 战乱导致典章文书大量毁坏D. 俸禄制导致官员的贪污腐败【答案】A【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可以得出,北魏实施俸禄制是借鉴了汉族所采用的制度,故选A;题干没有提到旧势力与改革的关系,故排除B;题干中的“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是说效法

    15、的是旧的典章制度,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实行俸禄制之前,北魏的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而实行这一制度是为了防止贪污腐败,而题干中也没有提到相关的结果,故排除D。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提到某种制度:“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材料中体现的这一制度盛行于A. 汉朝 B. 魏晋南北朝 C. 唐朝 D. 宋朝【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可以看出,这一制度是以“门第”为选官标准的九品中正制,该制

    16、度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答案为B项。汉朝实行察举制,唐宋时期实行科举制,排除A、C、D项。14.下列选项中,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实的是A. 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B.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C. 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 D. 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答案】A【解析】【详解】贾思勰是北朝时期的北魏人,著有齐民要术一书。故答案为A项。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在东汉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是在北宋时期,排除B、C、D项。15.隋唐时期,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A. B. C. D. 【答

    17、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绘画成就。【详解】送子天王图是唐吴道子的作品,符合题意,选B。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创作的,故排除A。山径春行图是宋代画家马远的作品,故排除C。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故排除D。16.在唐代长安的“市”中设有“平准署”,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对该机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A. 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B. 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双重影响C. 朝廷的财政依赖商税和专卖收入D. 保证官营手工业在市场的垄断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设有平准署”体现政府管理商业发展,政府“买贱卖贵”体现“平准署”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

    18、利双重影响,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而是体现对“平准署”的评价,排除A。古代中国政府,财政收入来源于农业,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的信息,而是体现对“平准署”的评价,排除D。17.732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B. 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C. 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D. 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舍弃道教和佛教礼仪,实行儒家的礼仪,体现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C项正确。材料强调大唐开元礼舍弃道教和佛教礼仪,实行儒家

    19、的礼仪,与“三教合一”无关,排除A。理学产生于宋朝,与时间“732年”(即唐朝)不符,排除B。D项因果倒置,且与“732年”(即唐朝)的史实不符,当时应为开元盛世时期,排除。18.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还规定:“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这说明唐太宗A. 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 推行均田,鼓励垦荒C. 保证农时,减轻负担D. 不兴土木,休养生息【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中可以分析出,唐太宗注意保证农时,减轻负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

    20、反映的是唐太宗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均田制,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休养生息政策,故D项排除。19.唐贞元八年(792年)六月,江淮等南方诸州“霖潦为灾、浸没田畴、毁败庐舍”,有大臣上奏“虽幸者京师岁稔,夏麦又登然赋取所资,军国大计,仰于江淮”,要求宜速救灾。对该材料,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 安史之乱对经济破坏严重B. 南方经济地位进一步上升C. 江淮地区成为了政治中心D. 关中地区是朝廷财赋重地【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虽幸者京师岁稔,夏麦又登然赋取所资,军国大计,仰于江淮”中可以分析出,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得到上升,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安史之乱对经济的

    21、破坏,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故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没有涉及到关中地区,故D项排除。【点睛】“虽幸者京师岁稔,夏麦又登然赋取所资,军国大计,仰于江淮”是关键信息。20.下图为扬州博物馆藏唐代长沙窑出产的瓷器,它是一件西亚椰枣纹装饰风格的青釉褐斑模印贴花壶,椰枣纹图案中心标着一个“张”字,表明是张氏家族作坊的产品。该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唐代A. 交通路线与对外贸易B. 坊市制度与城市发展C. 官营手工业制瓷工艺D. 书法绘画与雕版印刷【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扬州博物馆藏唐代长沙窑出产的瓷器”“西亚椰枣纹装饰风格”中可以分析出,该文物是长沙生产的,从

    22、扬州出口西亚地区的手工业产品,这件物品可以用来研究当时中国交通线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城市的发展状况,故B项排除;从材料“张氏家族作坊”中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状,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瓷器工业的进步,没有体现出书法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故D项排除。21.宋代有大量农户脱离单纯的粮食生产,各地出现了许多以种植经济作物为生的菜园户、花户、药户、漆户、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些专业户部分或主要从事商品生产,更大程度上面向市场。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作物种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广泛种植高产作物玉米和烟草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基本完成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得到提高A.

    23、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各地出现了许多以种植经济作物为生的菜园户、花户、药户、漆户、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可见作物种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些专业户部分或主要从事商品生产,更大程度上面向市场”,可见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得到提高。故选C。广泛种植高产作物玉米和烟草和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基本完成这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了A、B、D三项。22.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时,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种状况的影响是A. 加重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B. 扭转了在边境的军事弱势C. 造成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D.

    24、 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军队数量多,军费支出庞大,这样现象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A项正确。宋朝没有扭转在边境的军事弱势,排除B。宋朝没有出现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排除C。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与材料的宋仁宗不符,排除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3.有人问学于程颐:“人有志于学,然知识蔽固,力量不至,则如之何?”程颐的回答应该是A.

    25、“求之性情”B. “发明本心”C. “内积忠信”D. “只是致知”【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程颐的回答应该是“只是致知”,即需有致知的工夫,志才不空,义才有落,自然志业精进,D项正确。材料强调“只是致知”,与“求之性情”、 “内积忠信”不符,排除AC。“发明本心”是陆九渊的主张,排除B。24.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 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B. 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C

    26、. 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D. 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提到北宋的司马光、蔡京和近代的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并不一致,这是由于三个人处在不同的时代,尽管司马光和蔡京都是北宋人,其实二人的生卒年代也不一致,而不同时代的背景不同,所以评价会有不同,故选C;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应该放在北宋的时代去评价,是有准确评价的,而不是无法做出准确的评价,所以A的说法是错误的,故排除;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都应该将之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评价,而不能用后人的眼光去评价,故B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所以排除;题干仅仅是说到了对变法的评价问题,不能据此得出D的结论,故排除D。25.下图是南宋临

    27、安城的城市布局,下列解读正确的是经济职能是临安城首要功能皇宫偏居城南表明皇权衰落水运是物资供应的重要途径周边城郊地区商业活动繁荣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的临安是南宋都城,也有重要的政治功能,故排除;城市布局与皇权强弱无关,故错误;从图中“运河”等信息可以分析出,南宋时期水运是物资供应的重要途径,故正确;从图中“菜市”“鱼市”“米市”等信息可以看出,南宋时期周边城郊地区商业活动繁荣,故正确;所以答案选D。26.王安石担任鄞县知县时,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中下等级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

    28、利息偿还,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这一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化为A. 市易法B. 均输法C. 免役法D. 青苗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属于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内容,故D项正确;市易法是指政府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与材料不符合,故排除A;均输法是政府采购时,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与材料不符合,故排除B;免役法又叫募役法,指百姓可以出钱代役,与材料不符合,故排除C。【点睛】“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是关键信息。27.宋朝

    29、时期,繁荣的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诗歌创作。下列诗词中能折射出宋朝城市商品经济新发展的是A. “闻说萍乡县,家家有绢机”B. “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C. “昔在建城市,盐酒昼夜宣”D. “多稼村村过,垂杨店店迎”【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说明的是宋朝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是唐朝的状况,排除;C项说明宋朝夜市的发展状况,符合题意;D项反映的是宋朝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点睛:关键限制词“宋朝”“城市商品经济”;根据限制词分析四个选项,得出答案。28.梁启超评价我国古代一位改革家的改革时说:他推行的一些措施与近代西方的一些方法极其类似。其中某项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

    30、”某项措施“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他评价的是A. 商鞅变法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庆历新政D. 王安石变法【答案】D【解析】青苗法指州县在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体现政府用金融借贷的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条件,与材料“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相符;保甲法指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农闲时保丁按时集合,练习技艺,维持治安,具有安保职能,与材料“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相符。青苗法和保甲法都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故A项正确。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庆历新政中不涉及材料中所述措施,排除ABC。29.理学家提出“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

    31、,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质是A. 中正平和,阴阳和合B. 崇尚自然,清静无为C. 接受挑战,科学理性D. 兼收并蓄,勇于创新【答案】D【解析】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促使儒学焕发生机,说明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的特点,故D正确;A和B属于道家思想特点;C中理性科学不符合材料主旨。30.元朝王桢的农书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书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价值的是占全书4/5的农器图谱部分,收录农业和手工业工具100多种,绘下图幅,下列各项中反映元朝新技术成就的是A. 水排B. 曲辕犁C. 筒车D. 木棉纺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水排是东汉杜诗发明,与设问要求


    注意事项

    本文(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一零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