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古代汉语常识1.docx

    • 资源ID:30828264       资源大小:423.39KB        全文页数:6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代汉语常识1.docx

    1、古代汉语常识1常識第一節 常識文字第一節漢字產生 語言(有聲語言)的產生,是人類從動物界最後分化出來的標誌;文字(書面語言)的產生,是人類由原始進入文明的標誌。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我們使用的漢字,從甲骨文算起,已有三千三百年歷史了。甲骨文有四千五百個單字,已能完整記錄當時的語言。在書寫方面,呈現出多樣的風格和精湛的刻寫藝術,表明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所以,甲骨文不是漢字的源,而是漢字的流。那麽,漢字起源於什麽時代,又是怎樣起源的呢? 一、漢字起源的傳說 漢字起源,有結繩說、八卦說、倉頡(ji)造字說、圖畫說和契刻說。這主要介紹結繩說、八卦說和倉頡造字說,

    2、圖畫說和契刻說放在下面介紹。 (一)結繩說。 周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許慎說文解字敍:“及神農氏結繩爲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蹄)迒(hn獸跡)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y治理),萬品以察。”莊子胠篋(q qi):“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L)畜氏、軒轅氏、赫胥(x)氏、尊慮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從上述三種史料中可以看出,文字產生之前,先民們是用結繩來記事的,以後纔產生

    3、了契刻。從民族學和民俗學的大量材料來看,文字產生之前,確實存在著漫長的結繩記事時期。 結繩,卽在繩上打結。至於怎樣打結記事,唐人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引述東漢人鄭玄的話說:“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李鼎祚(zu)周易集解引述九家易的解釋爲:“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我國有些少數民族在民主改革之前,也是使用結繩記事的辦法。雲南的獨龍族人出門在外,在繩子上打結來計算日子。每走一天,就打一個結。哀牢山區的哈尼族老人,用結繩的辦法來記載村發生的大小事情。西南彝族,除了巫師認識一些簡單的彝文外,一般人不識字,就是用結繩

    4、的辦法來幫助記事的。但是,結繩祇能用來幫助記憶,不能用來記錄語言,所以結繩不是文字。雖然結繩不是文字,但我們的祖先在後來造字時,不可能完全不借鑑結繩的方法。在甲骨文,有如下一些符號:左邊五個符號像繩架,學者們認爲與結繩有關。右邊三組符號分別爲“十”、“二十”、“三十”。這三組符號,豎線中間的圓點像繩結,所以,大多數學者認爲是取象於上古的結繩。(二)八卦說。宋人鄭樵在通志六書略中說:“文字便從不便衡,坎、離、坤,衡卦也,以之爲字則必從。故 瘙椾必從而後成水, 瘙楀必從而後成火, 瘙椺必從而後成巛。”(便:便於;方便。從:豎畫。衡:橫畫。坎:八卦名,卦畫爲“ 瘙椾”,表示水。離:八卦名,卦畫爲“

    5、瘙楀”,表示“火”。 坤:八卦名,卦畫爲“ 瘙椺”,表示地。巛:古“川”字,借爲“坤”字。) 今人羅君惕在六書說一文中認爲:“結繩與文字沒有什麽關係,而八卦與文字的關係則很密切。如八卦的陽爻作,卽演變爲一字;兩個陽爻作,卽演變爲二字;乾卦作 瘙椸,卽演變爲三字;坎卦作 瘙椾,卽演變爲水(水)字。”羅君惕認爲:“一”、“二”、“三”、“水”四字起源於八卦中的陽爻、乾卦和坎卦。上述認識,比較牽強。因爲八卦是古代文化發展到相當高程度的產物,而在八卦產生之前,古人不可能不會使用“一”、“二”、“三”等這樣一些簡單刻契符號記事。 (三)倉頡(ji)造字說。在有關漢字起源的傳說中,倉頡造字說在古書中多有記

    6、載。如:呂氏春秋審分覽君守:“奚仲作車,蒼頡作書,後稷作稼,皋陶(Go yo)作刑,昆吾作陶,夏鯀(Gn)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然而非主道者。”韓非子五蠹:“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厶(私),背厶謂之公,公厶之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李斯倉頡篇:“倉頡作書,以教後詣。”其實,倉頡造字祇是一種傳說而已。文字是社會成員共同的交際工具,它不可能是一個人創造的。漢字形體繁多,又存在著大量的異體字,正說明漢字不是一時一地一人所創。旣然創造漢字的人很多,爲什麽都不提、而單獨提出倉頡呢?荀子解蔽對此作了解釋:“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意謂:創造漢字的人很多,祇有倉頡留下了造字的美名,

    7、是因爲他專心一意的緣故。魯迅先生在門外文談中指出:“在社會,倉頡也不止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劃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史官一採集,便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由來,恐怕也逃不出這例子。” 二、漢字產生的主要途徑儘管結繩說、八卦說、倉頡造字說都和漢字起源有一定關係,但是,它們都不是漢字產生的主要途徑。從考古發現的漢字原始資料來看,漢字產生的主要途徑有兩種:圖畫和契刻。(一)圖畫。漢字起源於圖畫,已爲學術界普遍接受。很早以前,古人就已有“書畫同源”的觀念。宋代鄭樵通志六書略中說:“書與畫同出。”(“書”卽字)意思是:漢字和圖畫共出一源。漢字是從圖畫發展來的。逐漸

    8、失去圖畫的性質、發展符號性質的過程,就是漢字產生的過程。甲骨文、金文中的圖形文字,書寫逼真,與圖畫幾乎沒有多大差別。這些,顯然是在圖畫的基礎上簡化而成的。如:象牛魚龜弓鼎砍頭殺豬持刀持戈盾雖然漢字起源於圖畫,但是圖畫並不等於漢字。祇有當圖畫具有了一定的讀音和含義時,纔能成爲漢字。 漢字起源於圖畫,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圖畫與語言中的詞相結合,需要有一定的契機。據學者們研究,圖畫與語言中的詞結合起來的契機是用作族名族徽的圖形。裘錫圭先生在漢字形成問題的初步探索一文中寫道:“用象形符號表示族名,很可能是原始表意文字產生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商代文字寫法特別古老的族名金文大量存在的事實,對我們的這個推測

    9、是有力的支援。”西安半坡村出土的仰紹文化陶器上,有“鳥”、“羊”、“魚”、“黽(mn金線蛙)”等族徽標幟;山東莒(J)縣出土的大汶(wn)口文化陶器上,有“旦”、“戈”、“斤”等族徽文字;甲骨文、金文中,這類族徽文字就更多了。 如一個以“鳥”爲名號的氏族,就用一隻鳥的圖形來作爲本氏族的族徽標幟。屬於鳥氏族的人和熟悉鳥氏族的人,就會常常指圖呼名。這樣,“鳥”這個圖形,就通過氏族族徽這個環節與語言中“鳥”這個詞穩固地聯繫在一起了,圖形便成了文字。原始社會,氏族林立。這樣,就可以有幾百個不同的族徽標幟轉化爲文字。這是文字的自發產生階段。先民們總結運用族徽標幟轉化爲文字的經驗,就可以使更多的非族徽標幟

    10、圖形轉化爲文字,從而進入文字的自覺創造階段。(二)契刻。契刻,是在竹木等物體上刻劃記號。其作用主要是用來記數,其次是用來提示事件。漢字起源於契刻,是比較新的提法。于省吾在其1957年出版的商周金文錄序言中說:“原始社會勞動人民的創造文字,極質樸,極簡單,也是極符合於客觀事物的真象,所以,一二三都是積畫,以爲方,以爲圓,都是最原始的文字,還要早於其他象形文字,這對於考證文字發生的萌芽狀態是具有重要關係的。”郭沫若在其1977年發表的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一文中指出:“中國文字的起源應當歸納爲指事與象形兩個系統。”指事系統,又叫“刻劃系統”,契刻當是其主要淵源。 在古代典籍中,有不少關於契刻記事的記

    11、載。周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書契,卽書寫和契刻。列子說符:“宋人有遊於道得人遺契者,歸而藏之,密數其齒,告鄰人曰:吾富可待矣!”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徧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隋書突厥傳:“(突厥)無文字,刻木爲契。”西南彝族在民主改革前,一般人除了結繩記事外,還用刻木記事的方法來幫助記憶。 上述史料和民俗說明,契刻也是先民普遍使用的記事方法。大量契刻符號的使用,不可能不對漢字起源產生影響。西安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的刻劃符號有一百一十三個。如:等。柳灣陶器刻劃符號組合更複雜。如:等

    12、。這些符號屢次刻在一定的部位上,可知不是隨意的刻劃。這些刻劃符號,與甲骨文比較接近。甲骨文中的等,當來源於這種刻劃。柳灣陶器上的刻劃符號,可以識爲:日、井、五、冊、午、巾。 我們說契刻是漢字產生的主要途徑之一,並不等於說契刻就是文字。儘管有些契刻記號和漢字中的數位形體一樣,但是二者卻有本質不同。契刻記號在被吸收爲文字之前,不是文字。因爲它們的含義不固定,也沒有音讀。祇有當它們有了一定的音讀和含義時,纔能成爲文字。三、漢字產生的時代和漢字體系的形成 漢字產生在什麽時代?從世界史來看,世界古代文明發源地蘇美爾、埃及、印度、克裏特等,文字都是產生在銅石並用時期,亦卽原始社會晚期的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

    13、晚期形成了部落聯盟。部落聯盟對內需要加強管理,對外需要交際聯絡,單用有聲語言已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就萌發了書面語言文字。我國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中,普遍發現了陶器刻劃符號。如果這些刻劃符號是漢字萌芽的話,那麽,和世界其他國家文明史的進程正相一致。西安市半坡村出土陶器上的刻劃符號,距今已有六千年歷史。略晚於仰紹文化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約有四千五百年至五千年歷史。屬於這一文化的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的灰陶缸上,發現了四個象形符號:學者們認爲,這些符號是原始漢字。第四個符號,下面是山,山上是雲,雲上是日。意謂:一輪紅日在雲氣繚繞中冉冉昇起,卽“旦”字。這四個符號的造形與甲骨文、金文相近,所以學者們認爲

    14、是漢字。 漢字產生於仰紹文化或大汶口文化,那麽,漢字體系是什麽時候形成的呢? 學者們認爲,漢字體系形成於夏代。其理由如下: 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可見孔子是接觸過夏代文獻的。夏代有文獻,說明文字體系已經形成。 呂氏春秋先識覽:桀將亡,“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湯喜而告諸侯曰:夏王無道守法之臣自歸于商。”這是夏人已有圖書檔案的明確記載。夏末,夏朝已建有圖書檔案,說明至遲在夏朝中期或更早時期,漢字體系就已形成了。 綜上所述,漢字起源與原始記事方法有關,特別是圖畫和

    15、契刻。其時期,當爲原始社會晚期。其證據爲仰紹文化,特別是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劃符號,距今有五六千年歷史。漢字體系的形成,在夏初,至遲在夏代中期,距今約有四千年歷史。 練習三一、漢字起源有哪些說法?其中,哪些說法是漢字產生的主要途徑?二、漢字與圖畫有哪些本質區別?三、漢字大約起源於什麽時期?漢字體系大約形成於什麽時代?四、閱讀標點文選甲骨文今日雨,並譯成現代漢語。五、閱讀白文文選甲骨文征邛方,並加上標點。六、給下麵短文加上標點,並譯成現代漢語。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爲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

    16、流注於河(山海經北山經)常識第二節第二單元第二節漢字結構 漢字屬於表意體系文字,其字形和意義有密切聯繫。我們學習古代漢語,實際上是學習古人用漢字記錄古代漢語的書面語。因此,應當瞭解和掌握一些有關漢字形體結構的基本知識。 關於漢字的形體結構,傳統有“六書”的說法。“六書”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至於六書的具體名稱,最初見之於東漢班固、鄭眾、許慎三家的說明:班固漢書藝文志: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鄭眾周禮地官保氏注: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許慎說文解字敍: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三家的說明

    17、,雖然名稱和次序略有參差,但基本內容還是一致的。其中,許慎不僅說明了六書的名稱,而且還對每一書下了定義,並列舉了例字,影響最大。清代以後,通常採用許慎的名稱和班固的次序。卽: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這需要作幾點說明:第一、漢字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創造的,而“六書”這一名稱的出現,顯然要比創造漢字時晚得多。六書祇是前人分析漢字形體結構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並不是先有了六書條例,然後再依據這些條例著手造字。當然,六書的歸納,對幫助人們掌握漢字以及後來創造新字,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二、六書中,真正與漢字形體結構有關的,祇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書。轉注、假借二書,祇是用字方法。這就是人

    18、們通常所說的“四體二用”。 下面,我們對六書作一些具體說明。 一、象形 許慎說文敍:“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通“屈”),日、月是也。”象形,就是描摹事物的形狀,把事物的輪廓或特徵描繪出來。如: 這是鑄刻在商代銅器上的族徽文字,象形意味濃,比較接近原始文字。下面再舉一些商代甲骨文的例子來說明:日月車牛虎犬止人女行貝鼎皿目象形字與圖畫很相似,是由圖畫發展來的。但是,象形字不是圖畫。文字記錄語言中的詞,有一定的讀音和意義,這是它與圖畫的根本區別。象形造字法有兩種:獨體象形和襯體象形(合體象形)。獨體象形,又叫做“象形正例”,字形中的全部線條筆劃都是描繪所指事物本體形狀的。前面所舉例字“日”、“

    19、月”、“車”等就是獨體象形字。 襯體象形,又叫做“象形變例”,字體中的線條筆劃,一部分是用來描繪所指事物的本體形狀的,另一部分是用來描繪相關事物形狀的。如:頁眉須文聿牢果瓜血州上面的字爲甲骨文。頁(xi):本體是人頭,下面的人身是相關的事物。眉:本體是眉毛,下面的“目”是相關的事物。須(鬚):本體是鬍鬚,旁邊的“頁”是相關的事物。文:本體是紋身的花紋圖案,人體是相關的事物。聿(y):本體是“筆”,旁邊的手(又)是相關的事物。牢:本體是欄圈,面的“牛”是相關的事物。果:本體是果實,下面的“木”是相關的事物。瓜:本體是藤類草本植物的果實,藤是相關的事物。血:本體是血液凝結物,器皿是相關的事物。州(

    20、洲):本體是江河中的陸地,河岸和流水是相關的事物。 用象形造字法造的字,形象直觀,好認好記,這是它的長處。但是,象形造字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對於抽象意義或沒有具體形象概念的字無法造出。象形造字法是造字的基礎,它爲指事、會意、形聲字的構成奠定了基礎。 二、指事 許慎說文敍:“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指事,看了可以大體認識,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其意義所在。指事字的結構,是由象徵性的符號或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一些指示性的符號組成的。如:一二三四五六上下本末朱刃甘亦寸厷上行是甲骨文。此行指事字由純符號組成,爲獨體指事字。“上”、“下”二字,分別在弧線的上下方用一橫線指示方位。下行是篆書。此行

    21、指事字以象形字爲基礎,在象形字上加指示符號,爲襯體指事字。本、末:分別用一橫線在“木”上標出其部位。朱:後來寫作“株”,用一橫線在“木”的主榦(n)上標出其部位。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弱草朱靡”中的“朱”字,就是用“朱”的本義。刃:在“刀”口上加一短線,表示刀刃的部位。甘:“口”中一短橫,表示含在口中的美味。亦:後來寫作“腋”,人體兩臂下的兩點,表示腋的部位。寸:手臂上的短橫,表示“寸口(手臂離手腕一寸的部位,是中醫搭脈的地方)”的位置。厷:後來寫作“肱(n胳膊從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又”,代表整個上肢;半弧,表示肱所在的部位。 指事字的數量是比較少的。據清人王筠(yn)統計,說文中的

    22、指事字,祇有一百二十九個。 三、會意 象形造字法有其局限性,動詞、形容詞和意義抽象的名詞很難用象形方法造出來,指事造字法的產量又特別低,於是就產生了會意造字法。 什麽是會意?許慎說文敍:“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通揮),武、信是也。”會意,把表示事類意義的字放在一起,並且把它們的意義合在一起,從而看出一個新的意義。分析會意字的表述法,通常按照說文的術語,稱爲“从某,从某”。如:及兵戒隻伐取逐卽韋武步莫朝夾休牧上面的字是甲骨文。及:從“人”,從“又”,像一隻手抓住前面的人。合在一起,表示追上、趕上。兵:從“ (n)”持“斤”。 ,“拱”的古字,雙手捧物;“斤”,斧頭。合在一起,表示兵器。戒:

    23、從“ ”持“戈”。合在一起,表示警戒、戒備。隻(hu):後來寫作“獲”,從“又”持“隹(zhu鳥)”。合在一起,表示擒獲。伐:從“戈”,從“人”,像用“戈”砍人頭。合在一起,表示殺伐。取:從“又”,從“耳”,像用手割取耳朵(戰爭中割取被殺敵人的左耳作爲報功憑據)。合在一起,表示獲取。逐:從“豕”,從“止”,像在野豬後面追趕。合在一起,表示追逐野獸。卽:從“皀(j)”,從“卩(ji)”。“皀”,像盛食物的簋(u);“卩”,像跪坐的人。合在一起,表示靠近食物就餐,本義爲靠近、接近。韋:從“(圍)”,從“止”,從反“止”。“”,表示城邑;上下兩“止”,象徵有人圍著城邑行走。合在一起,表示包圍,後來寫

    24、作“圍”。武:從“止”,從“戈”。合在一起,表示用武力征伐。步:從“止”,從反“止”。合在一起,表示行走。莫(m):從“日”,從“茻(mn)”。“茻”,後來寫作“莽”,叢生的草。合在一起,像太陽落在草莽之中,表示日暮。朝:從“日”,從“月”,從“茻”,像“日”“月”同處在草莽之中,表示太陽初昇而月亮未落的早晨景象。合在一起,表示早晨。夾:從“大(人)”,從“人”,從“人”,像一個大人腋下夾著兩個孩子。合在一起,表示夾持。休:從“人”,從“木”,像“人”在樹下歇息。合在一起,表示休息。牧:從“攴(p)”,從“牛”。“攴”,像手拿鞭子敲打。合在一起,表示放牧。 會意字的組成部分都叫做意符。會意造字

    25、有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早期會意字,一種類型是晚期會意字。 早期會意字又稱“商周會意字”,是用意符的形象來會合成意的。如前面列舉的“及”、“兵”、“戒”等,其意符基本上都是用形象來會意的。又如“及”、“隻”、“取”,都有意符“又”,都是通過“手”的動作來會意的,而不是通過“又”字的意義(如表示“左右”的“右”、“有無”的“有”、“保佑”的“佑”等意義)來會意的。 晚期會意字是用意符的文字意義來會合成意的。如“少力”爲“劣”、“不正”爲“歪”、“上下”爲“卡”、“小大”爲“尖”、“木四方”爲“楞”等。這種會意字大多產生在隸定之後,數量很少。 四、形聲 運用象形、指事、會意法造字,造出的字很有限,於

    26、是就產生了大量假借字。這些假借字,是以音表意的。在書面上,如果讀者沒有察覺到某字是借音表意的,而還用其本義來理解,就會產生誤解,甚至扞(hn)格不通。大量使用假借字或引伸義字,必然會使一個字兼義過多。爲瞭解決這些問題,以便更好地表情達意,形聲字就應運而生了。 什麽是形聲字?許慎說文敍:“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段玉裁注:“以事爲名,謂半事也;取譬相成,謂半聲也。江、河之字,以水爲名,譬其聲如工、可成其名。”意卽:取表示事物意義的字作爲意符,取表示事物聲音的字作爲聲符,合在一起,就是形聲字。 分析形聲字的表述法,通常採用說文的術語,稱爲“从某,某聲”。如“江”字,稱爲“从水,工

    27、聲”。 (一)運用形聲法造字的方法。運用形聲法造字,一般有三種方法:加注意符、加注聲符、音意合成。 1.加注意符。加注意符有兩種情況:爲本字加注意符和爲借義字或引伸義字加注意符。 1爲本字加注意符。一個字被假借或引伸以後,再爲本字加注意符。如:莫莫暮益益溢它它蛇然然燃衰衰蓑云雲止止趾朱朱株 “莫”字的本義爲日落、傍晚,被借爲否定性無定代詞後,爲了不使它兼義過多,就在本字下麵加了個意符“日”,而“莫”就成了聲符。在表示日落、傍晚的意義方面,“莫”和“暮”就成了古今字。“益”字的本義爲水從器皿中漫出來,被引伸爲利益的意義後,爲了不使它兼義過多,就在本字左面加了個意符“水”,而“益”就成了聲符。在表

    28、示水從器皿中漫出來的意義方面,“益”和“溢”就成了古今字。“它”、“然”等字以此類推。2爲借義字或引伸義字加注意符。一個字被假借或引伸後,再爲借義字或引伸義字加注意符。如:其基取取娶乌烏嗚采采彩辰娠食食蝕辟辟避 昏婚“其”字的本義是簸箕。語言中有房基的“基”這個詞,但沒有爲這個詞造出字來,就借“其”字來用。後來,爲了不使“其”字兼義過多,就爲借義字加了個意符,成爲“基”字。在表示房基的意義方面,“其”和“基”就成了古今字。“取”字的本義是割取被殺敵人的耳朵,被引伸爲娶妻的意義後,爲了不使它兼義過多,就在引伸義字下麵加了個意符“女”,而“取”就成了聲符。在表示取妻的意義方面,“取”和“娶”就成了

    29、古今字。“烏”、“采”等字以此類推。 2.加注聲符。加注聲符也有兩種情況:爲本字加注聲符和爲借字加注聲符。 1爲本字加注聲符。一個字被假借後,再爲本字加注聲符。如:晶晶曐自自鼻网网罔“晶(xn)”字的本義是星星,後來被借爲明亮的意義,讀jn。爲了不使它兼義過多,就在本字下麵加了個聲符“生”,成爲“曐(後來簡化爲星)”字。在天體的意義方面,“晶”和“曐”就成了古今字。“自”、“网”以此類推。 2爲借字加注聲符。一個字被假借後,再爲借字加注聲符。如: 食食飼。“食”是名詞,本義爲食物,假借爲“餵養”意義。後來又爲借字加注聲符“司”,寫作“飼”。在“餵養”的意義方面,“食”和“飼”就成了古今字。 3

    30、.音意合成。當語言中某個詞需要造字時,一方面,根據這個詞的意義特點,從已有的文字中選取一個字來充當意符;另一方面,根據這個詞的語音特點,從已有的文字中選取一個字來充當聲符。把意符和聲符組合起來構成一個新字,就是音意合成。如: 村涙氫氮氦氖鈾鎂 (二)形聲字的一般結構形式。形聲字佔漢字總數的百分之九十,所以,掌握了形聲字,就可以對大多數漢字進行正確分析了。根據意符和聲符在字形中的位置,形聲字的結構,大體有以下六種形式:1.左形右聲江河梧桐快慢2.右形左聲鳩鴿胡期頭頸 3.上形下聲草藻霧露箕管4.下形上聲婆娑案架臂臀 5.外形內聲國圃閣閨裹6.內形外聲聞悶辯辨鳳風這六種形式中,第一種到第四種比較常見,第五種第六種爲數較少。第一種是形聲字的基本形式。(三)形聲字的特殊結構形式。除了上述六種結構形式外,還有一些形聲字的結構形式比較特殊,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意符偏在一個角落。


    注意事项

    本文(古代汉语常识1.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