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电信系统的演进与未来的发展台大电机系计算机中心.docx

    • 资源ID:30829049       资源大小:748.30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电信系统的演进与未来的发展台大电机系计算机中心.docx

    1、电信系统的演进与未来的发展台大电机系计算机中心電信系統的演進與未來的發展(中)無線傳輸系統之演進 王 金 土 1、 前言本人在上上期工程季刊中,投稿一篇本題之(上)篇,其內容是敘述四、五十年前電信系統的運作,此內容涵蓋了:(1)電報及電報交換系統A. Morse Code 發報機時代, B.鮑竇碼發收報機時代C. 電傳打字機時代報房D. 人工交換時代E. 電報交換(Telex)交換機時代F. 公眾電報自動處理時代、(2)電話及電話交換機系統A. 磁石式電話機B. 共電式的電話機C. 撥號電話機D. 按鍵電話機 E. 無線電話機、(3)交換系統的演進A. 線路交換系統B. 信息交換系統 C. 分

    2、封交換系統、(4)黑白及彩色傳真系統、(5)有線傳輸系統的演進A. 開放式架空線B. 漆包線C. 同軸電纜D. 光纖。本篇(中)擬就:(6)無線傳輸系統之演進作一個描述 ,這一篇包括了:A.短波通訊B.超短波通訊C.微波通訊 D.電離層散射通訊 E.越地平微波通訊(對流層散射通訊) F. B. B. Call G.行動通訊H.衛星通訊,而最後一篇(下)擬就(7)網際網路解構了傳統的電信系統、(8)以IP為基礎的數據、語音及視訊系統當道、 (9)未來的發展朝節能減碳及零污染,做一觀察及描述,及(10)大膽的展望一下四、五十年後之電信系統可能會變成怎麼樣了,做一點預測。二、四、五十年前電信系統的運

    3、作(續)(6) 無線傳輸系統的演進 A. 短波通訊 最早引進台灣之無線電技術可以說是短波通訊技術,這項技術早用在廣播系統之短波段,這個波段可以接收到國外傳來的廣播節目。而早期沒有什麼高科技的東西,只有拿當時算是最高科技的短波技術來載送國際電話電報服務。那時超外差式五燈真空管收音機可比美現在的iPhone手機了。 所謂短波是使用3MHz30MHz之間的載波,以調幅方式載運語音訊號或電報訊號,利用電離層及海平面之輾轉反射而傳送到遠方。所以這電離層就是當時天空上最佳的電子反射板,把一方投射過來的短波訊號像鏡子一樣的反射到另一方。當然有一部份的能量會被電離層所吸收。這電離有D, E, F1, F2層,

    4、視太陽照射大氣上層的強弱所產生空氣分子游離的程度而有不同的濃度(Intensity)及高度。這D層最低而F2層最高。如太陽照射較弱或無太陽之照射,這D層或E層也會消失。 談到電離層,在當時是一門很熱門的研究,世界各國都在做電離層探測(Ionospheric Sounding),把各種頻率垂直投射進入太空中,而測試其反射波的強弱,以繪製本地之通信頻率之預報曲線圖(Contour),公告全世界,作為利用本區電離層的參考資料。我國電信研究所的前身電波研究所早期就是專門從事這一方面的工作,而第一任所長馮 簡教授也是我台大無線電的老師,早期還到過北極圈內從事電離層的研究,舉世聞名。我在1967年暑期,利

    5、用在美國夏威夷大學進修的機會,花三個月的時間到科羅拉多州波爾德(Boulder)美國環境科學服務局(Environmental Science Service Administration, ESSA)所屬的無線電實驗室(Radio Lab.)去研究電離層有關的科學及分析龐大的資料,獲得不少的學識與經驗。台灣的短波通訊用於國際電信是在民國38年前後由上海撤遷來台者,當時發射台是設在現板橋在訓練所內,而其所用之許多菱形天線(Rhombic Antenas)則裝設在對面之稻田之中,每一幅菱形天線對準目標國之方向。因為菱形天線是有方向性的天線,其尖端方向的之電場強度最強,這些菱形天線使用四支接長了的

    6、木桿,每支約三十公尺高,四支桿子插在地上成為菱形豎立起來,鄰桿間頂上懸掛了導線。而機房是設在一座防空洞內,裡面有好多部高功能發射機(每部約10KW),每一部饋電至一幅菱形天線。由於短波通訊對方的接收訊號不是很可靠,常因電離層之變化而有所變動,故機房很頻繁的工作是時常要更換頻率,以最佳化對方接收情況。又由於當時局勢緊張,那些高功率發射機都是珍貴的進口貨,恐怕成為敵機轟炸的對象,故躲在堅固的防空洞內,可是這就苦了值機人員,那時又沒有強力冷氣機,因此只有脫光了上身赤膊上班了。 另外,這些菱形天線霸道地佔用稻田民地,用行政命令頒布禁建令,影響都市發展,後來被板橋市民及地主告到監察院及立法院,廢除禁建令

    7、,國際局只有拆除天線還地了,將第一發訊台遷移到楊梅高頻台,後來短波停用後,高頻台就移交給海岸電台埔心台。好在以後越地平微波及衛星通信起來了,這短波通訊也漸漸式微了。 接收國外電訊的收訊台設在桃園埔子,也是由多幅天線架設在稻田之中,每一幅由菱形天線收到的訊號饋接至一部靈敏度極高的接收機,這些收到的訊號再經由微波系統(在C節中描述)送至台北市東園街100巷28號終端機室,此終端機室係將國際台的國際話音截分成去話及來話訊號,去話送至板橋發訊台,而由桃園收到的來話訊號即由此匯合送至國際台。所以終端機室是兩線制變為四線制的分界點,而且是國外終端機室的對口單位,監聽每一路訊號之優劣,作出是否更換頻率之決定

    8、,並協調發訊台作必要的更換頻率動作。這一點是短波通訊最特殊的作業方式。 板橋發訊台早期的工程師是王炳宇,後來由劉銘正接手,技術人員有何清雲及張連旺等,桃園收訊台的工程師是郭競雄,技術人員有高金樹等。高金樹後來調總局技術處,因上船探勘台澎海纜及澎金海纜,心臟病突發,未帶小炸彈急救而因公殉職。B. 超短波通訊 (徐永德提供)超短波(VHF, Very High Frequency),其頻率範圍在30MHz300MHz之間。是一種用於中短距離以提供中、小容量電路之無線電通信。其電波傳播方式,依電波傳播路徑之不同,可略分為直接波(Direct Wave),反射波(Reflected Wave),折射波

    9、(Refracted Wave),繞射波(Diffrected Wave),表面波(Surface Wave),散射波(Scattered Wave)等。電信局之超短波通信,原則上是利用繞射波達到通信的目的,多用於多山及鄉村地區。在早期民國五十年代起,提供台灣東部地區通信使用。於台灣光復之初,百廢待舉,約在民國38年左右,採用第二世界大戰美軍報廢的無線電收發訊機型號1815提供四路電話電路。在民國48年,採用NEC u-228超短波通信系統,使用頻段為150MHz頻段,利用繞過尖削山脊的刀鋒(Knife Edge)效應,提供較高通話容量及較優通信品質之通信系統,其容量為60CH頻率分割多工制(

    10、FDM)類比通話頻道。建設於東部的幹線電路。期間由台北(終端站)北方澳(中繼站)花蓮(終端兼中繼站)玉里(中繼站)台東(終端站),共六個站。另外在花蓮玉里,玉里台東,則拆裝1815收發訊機各提供2路電話電路,其後又在台東高雄之間建設超短波電路完成東、西部電路之連接。由於經6070公里間多山之繞射波,其收訊強度非常微弱約在數/m,非一般八木天線(Yapi Antenna),三元件增益57dB,五元件79dB之增益所能達成,於是在同仁們共同努力之下,自行開發以半波長偶極天線組合成混合天線,再裝反射器平面網組成多元件平面反射器天線列。東部超短波天線均採用32元件平面反射器天線。其天線增益達到18.2

    11、dB。又於5758年間為達成鄉鄉有電話、村村有電話之政策,於多山區建設大量超短波通信電路,先後完成花蓮風林、花蓮光復、花蓮玉里、台東成功、台東池上、台東關山、玉里瑞穗、恆春屏東、恆春枋寮、枋寮屏東、大埔嘉義、阿里山嘉義、古坑斗六、和平梨山、高雄旗山、玉里池上等,其電路數為FDM15電路數。 在組織方面係成立超短波段,由高廷樞主持,成員有徐永德及張江雄等工程師,高段長後來高升至電信總局總工程司之職。(本段由作者加入者) C. 微波通訊台灣最開始使用微波通訊技術的也是國際局那時叫國際電台,是用以連接桃園收訊台與東園街的終端機室,及終端機室至板橋發訊台。設備是採用Motorola 的雙調頻系統,而微

    12、波是由調速管(Kystron)所產生,頻率在6G 範圍。由東園街到板橋是單躍路徑,而由桃園至東園街是採雙躍式路徑,中間設一中繼站在三峽鳶山腰(現高速公路旁由南向北快到三鶯交流道過大科崁溪時所看到在半山腰的民房處),從此處遠望桃園及東園街都是在視線距離(Line of Sight)內。本人在民國51年9月15日因在台大領了電信獎學金而得以申請報到進入電信局工作,沒想到這一報到就工作了四十年,把電信工作當做終身職,而且兩個小孩也都是吃電信奶水長大的。那時申請報到電信局還要經設在三重埔的電信總局核准,被派到國際電台設在台北市東園街100巷28號的微波室工作。微波室的工作剛開始滿輕鬆的,只有現有微波系

    13、統的維運工作,而我的主管張世權工程師除了維運工作之外,喜歡敲敲打打裝裝拆拆的,自力研製微波收發訊機,除了調速管使用庫存備料者外,其他零件及導波管都是自行銼焊而成,還要一位鄭春雄技佐來幫忙。所以東園街微波室簡直就像一處小型的電信研究室,最後的結果當然是玩玩而已,但是也學到不少微波機器的工作原理。 在維運微波系統方面,最為頻繁的是時常要到三峽的中繼站維護微波設備,每遇雷雨過後,設備常自動跳到備用(Standby),於是我跟同仁曾繁藤常有機會共騎著唯一的公務機車,從東園街經光復橋、埔墘、板橋、土城到三峽,再爬上鳶山半山腰,把故障的零件換掉,通常比較會故障的是中頻模組及電源供應模組的真空管或者保險絲,

    14、這樣一趟來回要花一天的時間,若問題比較嚴重時,則需要請張老闆下次親自來一趟。圖一是三峽中繼站的照片,大家好像順便去打鳥的樣子。圖一、三峽國際電台微波中繼站圖中人物:王金土(後排靠在鐵塔者)、張世權(二排左2)、林清水(二排右2)、簡俊彥(二排右1曾任海纜站主任)微波室後期的工作較多部份是在建設新路由的工程方面,由於要跟日本KDD試驗電離層散射試驗,在埔心現研究所標頻台的位置設立第二發訊台,而在中壢現研究所大門口及池塘附近設立第二收訊台,為了用微波載送訊號的需求,需要把訊號由東園街送到埔心,而由中壢接收到的訊號要輾轉送到台北東園街來,所以就由三峽建立了一個路由至埔心,而由中壢建立了單躍路由到三峽

    15、。這些工作除了架設鐵塔工程外包外,凡是鐵塔設計,天線方位之調整都是自己來。現在仍記憶清楚,在調整中壢天線反射板時,請一位陳姓工友在三峽鳶山上拿了一面大鏡子對準夕陽照射,在中壢我們爬上鐵塔可以清楚的看到像火把一樣的閃動光芒,於是把天線反射板調向那個方向,於是在微波設備上就捉到了清楚的限制電流(Limit Current),這個經驗也用在埔心對三峽的鏈路上,總算大功告成了。 國際局後來建設衛星通信地面電台的同時,也由日本NEC承包建設了陽明山菁山里地面電台至台北東園街100巷28號介面站(Interface Location)的一條微波鏈路,擔任所有傳送至或接收自地面電台所有電話、電報、視訊等訊號

    16、的重任。在台北東園街機房旁建立了一座自行支撐(Self Support)約80公尺高的鐵塔,上面掛了一只碟型天線,微波訊號確從機房以導波管拉了那麼長的距離饋至在高空中的碟型天線,射向陽明山;而在陽明山後面七星山高處架立了一面反射板,把來去東園街的訊號反射到在山谷中的地面電台,而地面電台只有一層樓高的控制機房,只樹立了約五公尺高的天線架,也是掛上碟型天線,這樣的微波鏈路是間接的視線距離,等於是透過一面無線電鏡子才能看到對方。這樣的鏈路曾經在地面電台開台前,試收了阿波羅13號登陸月球衛星現況轉播訊號,也試送到台北東園街,可惜那時尚未對外開放,試收訊號未傳送至電視公司,只供作業人員內部分享而已。那一

    17、次的登月記得沒登陸成功,僅繞月一週後安全降落太平洋。 國際局還有一個微波系統是由高雄中正路單躍跨海到枋山,把進出越地平微波的電路利用微波系統來載運,這個微波系統的天線在高雄端是直接把碟型天線掛在高二、三十公尺獨撐式的鐵塔上,射向枋山。在路程上有一段是越過海平面上,容易產生海平面反射波之干擾,但如果在設計上有妥善的考慮,運作起來也不會產生問題的。 國際局早期的的微波系統,除了中繼站外,以及上述高枋鏈路外,都是把碟型天線放置在屋頂水平的位置,朝上射到鐵塔上方之金屬反射板,再經過掛在約30公尺高的反射板的反射到遠端,並無把碟型天線直接掛在鐵塔上水平的射向遠方。因為把碟型天線掛在鐵塔上面,需要很長的導

    18、波管把微波訊號導引到上面,這微波的損毫也不小。所以,國際局的微波系統在外觀上與台管局西部及東部微波系統不甚相似。而國際局早期的的微波系統之容量較小,最多只有24路,每一路不是電話的語音就是電報的訊號。而台管局微波的容量較大,可能都是幾個超群的,主要還是載送長途電話之語音了。另外,為了服務台灣山區電話,後來有建設展頻微波系統,以服務小區間的少量電信需求。 國內微波系統後來陸續有台管局的西部幹線及東部幹線,跟著台電及軍方也建設起微波系統來,好像那時有一股微波熱的現象。台管局的西部微波幹線是從台北南二局壽山岩站中壢老坑苗栗吉山水井子站中心崙站朴子鹿草龍船站高雄楠梓高雄十全,而有一支線是從水井子站台中

    19、長一,總共有11站,而東部微波幹線是由板橋長途次格山站鶯子領站烏石鼻站美崙山站光復山站舞鶴山站台東池上西川山站太和山站北里隴山平埔厝山站高雄覺民,其中有四條支線,由鶯子領站頭城海纜及鶯子領站宜蘭東村,另兩條是由舞鶴山站玉里站及西川山站台東台東站,總共有17站,這些微波站如果在市內的就可以把電路引出來或塞進去,如果在山上的就純做為中繼站了。最早所建設的微波系統是分別是由GTE及Rockwell所承包的類比式微波系統,後來更新為數位微波系統分別由AT&T及Rockwell所承包的。這兩條微波幹線都能提供國內長途電路所需要的容量。除了西部及東部微波幹線外,在山區或離島亦有使用5.8G工業及醫療用免費

    20、頻段,以提供少容量之長途電路。如台灣烏坵,台灣綠島及台灣蘭嶼等就是典型的離島展頻微波鏈路。但是曾幾何時,這個微波系統慢慢走向明日黃花,被高容量的光纖系統所取代,因為微波頻率的使用要付費的,而且不久之前還調高為十倍,迫使東西部微波幹線停用,也使得中華電信前所規劃建設的大樓頂的微波鐵塔變成無用武之地,是浪費資源抑或生不逢時?像在台北交通部後面的一棟企客分公司大樓頂、信義路四段的光世代大樓頂及台中原中區分公司大樓頂就是典型的例子,屋頂的微波鐵塔變成了點綴的花瓶或是藝術品了。雖然光世代大樓頂的那一座因地理位置的關係,還免強作為與101大樓作光通訊之塔台之用,但其他的實在都無用武之地了,真是可惜呀!D.

    21、 電離層散射通訊(Ionospheric Scatter)中日電離層超短波散射傳輸系統(程思鈞提供)高頻通信(330MHz)最為人詬病的原因在於高、低頻率極限整天繼續的在變動。每一作業頻率(Operating Frequency)都應被選擇在高低極限之間,方可保障順利傳輸。這項任務,當時在國際電台交由機線科助理人員來辦理。他們依據向美國標準局(National Burea of Standard)買來的雜誌資料,按月對每一國際電路作出頻率預測表,分發各機房及報房參考使用。這畢竟是一項預測性的工作,和氣象預測一樣,常遭人埋怨,說是預測不夠準確。尤其是報房同仁反應最為敏銳。全球許多先進國家的國際電

    22、信機構都有同樣的煩惱。日本國際電信電話株式會社(以後簡稱KDD公司)研究所人員認為高頻有此困擾,超高頻(VHF;30 300MHz)傳輸可能要好些。乃選擇建議我國國際電台(以後簡稱CGRA)共同推動一項試驗。建議在日本關西Kawachi發訊台設立48.47MHz超高頻發訊機,使用幕形天線(Curtain Antenna)發射訊號,在我國宜蘭市郊東港路電信局倉庫設置超高頻收訊機,聯結菱形天線(Rhombic Antenna)和簡式天線(Long Wire Antenna),並且每15分鐘輪換聯結天線,記錄接收的信號強度,送日本KDD公司由電腦分析記錄。民國49年開始實驗,當時國際電台在宜蘭並無工

    23、作單位,由台北派員前往操作。每次派兩人,工作一週,每天24小時,三班輪值。因為每15分鐘要替換聯結天線,工作人員不能遠離,十分辛勞。民國50年實驗結束,經分析資料,認為值得裝機操作,改進通信品質。民國52年國際電台在桃園高山頂及埔心分別價購土地,成立第二收訊台和第二發訊台。由前此去日本受訓四人組成工程隊,配備職工數人,安裝測試新購超高頻機器設備,建立幕形天線(Curtain Antenna)。以最合理價格由李阿萬工程行施工,但該行員工只是聽命行事作粗工而已。諸凡測量精確天線位置,配置天線每一部位,都要國際電台人員自己作或發號司令。高山頂第二收訊台地形崎嶇複雜,有水池,還有小土地廟。收訊天線為兩

    24、付高60公尺,寬120公尺的分集式幕形天線,三隻天線柱腳,橫跨水池,基地落差很大,而天線設計精確度是以公釐(mm)來計算的,可見施工的困難度了。又巨大的幕形天線靠近且位在小土地廟的上方,小土地廟是鄉下人的精神寄託,交涉協調,實在作了不少的公共關係。但是建成後,氣勢雄偉,每遇強風,常作金石聲響,十分悅耳。幕形天線是好大的一幅雙極天線(Dipole Antenna),掛在每兩根柱子間,像一個非字形,而橫向的天線元件是以八根平行銅線固定在幾個圓圈圈上,模擬成一根很粗的天線棒。這樣的非字形在收訊台有兩大幅,而在發訊台僅有一幅,很明顯的是一種空間分集式的傳輸方式。(本段為作者加入者)埔心第二發訊台幕形天

    25、線,高80公尺,寬80公尺,更見雄偉。但是埔心地形平坦,施工就方便多了。機線裝妥之後,開機作了一星期的性能測試。驅車攜帶電場強度電表(Field Intensity Meter)遠去七星山等地,測量天線之放射圖形(Radiation Patterns)都完全切合原始設計數據,其後KDD公司看到數據,都說比KDD公司的好,稱讚國際電台派員赴日受訓,結果作出的成績比KDD公司原有設備好,青出於藍,十分可賀。中日超高頻通信電路正式運作了好幾年,大體平穩。不過後來發現有從喜馬拉亞山區反射回來的雜訊,算是美中不足。不過那時候(大約民國五十六、七年)大家的注意力都已移轉到UHF(3003000MHz)波段

    26、內900MHz左右的越地平微波通訊技術了,於是中日超高頻通信電路也就順理成章的功成身退了。第二收訊台那時的主要成員有主任李森城(現在美國FCC工作)、工程師有顧紹箕(已過世)、及鄭進喜等,而第二發訊台那時主要成員有主任吳祖德、工程師有張復煙等。這兩個電台廢台之後移交給電信研究所,電信研究所後來在第二收訊台水池後面加買了很大塊地,成為現在大部份研究室建物的場所;而第二發訊台成了研究所的標準頻時廣播電台。(本段由作者加入者) E. 越地平微波通訊(對流層散射通訊)台灣第一套越地平微波系統是台港系統在民國56年6月建設完成,是橫跨南部屏東枋山及香港Cape Daguilar,距離656公里,枋山台天

    27、線向海平面以下負7.394千分弧度射出去,而香港台以負8.168千分弧度射過來。這微波訊號都以低於水平面的角度射向對流層,靠對流層的散射(Tropospheric Scattering)技術來通訊。這項技術是靠統計通訊理論來得到驗證的。我在1967年到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選修一個學期,我就選修了捷克教授開的這一門課,依對流層散射技術,若以強力微波向遠處的對流層發射,則在遠處某範圍內(500公里至1000公里)亦可收到微弱但仍足夠使用的信號,這些信號是由對流層的不規則物(irregularities)所散射的向量和,對方仍然可以收到可用強度的信號。 台港越地平微波系統台港兩端電台採用相同型式機件與天

    28、線設備。發射系統是將基頻訊號輸入激發器,以頻調70兆赫之中頻,再經向上變換器(Up Converter)行波管(TWT)產生900兆赫之信號,其功率可達五瓦特,此後激發信號推動巨型電子調速管(Klystron),產生十千瓦強大電功率經導波管輸入天線而完成發射系統功能。接收系統採用頻率分集及空間分集雙重組合,故需四個基本接收機,共同注入Ratio Square Combiner後獲最佳之基頻訊號。發射與接收各使用不同的極化,香港端使用水平極化,而枋山端使用垂直極化波,故發射與接收可使用同一幅天線,不相互干擾。圖二是台港微波系統天線實體圖。 後來又建設了枋山到菲律賓呂宋島北端的維干(Vigan)之

    29、間南北向的越地平微波系統,提供當時美軍駐台及菲律賓間通話之需求。圖三就是台港及中菲兩系統的地理位置圖。這兩個系統一個東西向一個南北向,而傳輸的媒介是對流層的不規則物,這些不規則物經常會受到太平洋氣流之影響,尤其是冬天北風一吹,傳輸狀況多少會受到影響,據說東西向者受影響的程度較南北向者為大。為了描述當時營運的系統,本人特別電訪當時在枋山越地平微波站擔任主任的何清雲先生,他特別提供下列的資訊: 中菲系統 台港系統系統廠商MaconiPage頻率範圍780900 MHz同左方向及跨距南北550公里東西630公里仰角-4至5度同左載運電路(12/g)96路DSI成240路64路x 2 128 路 天線

    30、反射板型式鋁合金面板組成網狀分徑技術空間及頻率同左雙倍容量技術豬背Piggy Back 同左電功率10 K瓦10 K瓦啟用年月民國 59年民國56年主要用戶美軍 48 路用DSI 何主任說:中菲系統有一半是提供美軍使用,他們把48路的電路利用數位語音插補技術(Digital Speech Interpolation, DSI),使一路電話電路最多可以供6路電話來使用。按一般雙向電話,一方講話,另一方大多靜止聽話,於是電路有一半的時間即呈空閒狀態,如果使用DSI技術,則把數位化後的語音信號,不但在本路傳送,而且其空閒的時段也可以拿其他路有語音的信號來傳送。如此則可有效使用租來的電話電路。對於枋山

    31、越地平微波系統,最大的貢獻者是程總工程司思鈞及何主任清雲,一位是負責規劃建設,一位是負責電台的維運,尤其是何主任由板橋調到那鳥不生蛋的地方來工作,並非一般人所能忍受得了的。(以下程思鈞提供) 圖二、台港越地平微波實體圖台港越地平微波系統是國際電台進入現代化國際通信的發軔點。不僅在技術方面,國際電台的國際通信任務從此能與先進國家接軌,進入高品質,高效率的服務年代。在業務營運方面,也讓國際電台脫胎換骨,演進出一番新的局面。據說民國三十八年國際電台台北支台成立之初,營運收入極差,常常發不出員工薪水,必須透過電信總局向台灣電信管理局撥款支應。台灣香港間的通信,當時由台北電話局管理營運,其高頻無線電話,

    32、就從來沒有通暢清晰過。民國五十六年六月二十四日台港越地平微波系統建成測試妥當,先行開放的16個話音通路(3KHz通路),使用幾週後就已額滿,需要擴增。營運收益,滾滾而來,奠定了以後發展衛星通信的財源基礎。經與香港C&W公司洽妥,聯結港美SEACOM海纜電路,於是台美電話品質與通信量均呈指數型成長。讓國人記憶最深刻的一次,當是中華少棒隊在威廉波特冠軍賽之役,就是經由該一海纜再經台港越地平微波電路實況轉播的。全國民眾深夜收聽,歡欣鼓舞,此皆現代化通信服務所能供獻者也。中菲越地平微波系統建成後,美軍租用,年租金72萬美元。台港、中菲越地平微波系統建設經費各約美金100萬美元,如此優厚的投資報酬率,任何人都能看得出這是當時最為成功的經營成果。該兩系統順利營運了15年(法定壽年)本來擬有擴充延年


    注意事项

    本文(电信系统的演进与未来的发展台大电机系计算机中心.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