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旧唐书》的史料来源.docx

    • 资源ID:30829152       资源大小:39.12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旧唐书》的史料来源.docx

    1、旧唐书的史料来源舊唐書的史料來源2015-09-26 11:02:50 唐研究 謝保成在研究新、舊唐書的論著中,大都沿引清代學者趙翼的說法,“舊唐書前半全用實錄、國史舊本”,1並由此判定舊唐書的史源。同時,在肯定新唐書“增舊書處”時,也引用趙翼在另一處所說:五代紛亂之時,舊唐書援據較少,至宋仁宗時,太平已久,舊時記載多出於世,故新唐書采取轉多。請註意趙翼下面的這一說法:“今第觀新書藝文誌所載,如吳兢唐書備闕記、王彥威唐典、蔣乂大唐宰輔錄、淩煙功臣、 秦府十八學士、史臣等傳、淩璠唐錄政要、南卓唐朝綱領圖、薛璠唐聖運圖、劉肅大唐新語、李肇國史補、林恩補國史等書,無慮數十百種,皆舊唐書所無者”,“皆

    2、五代修唐書時所未嘗見者”。2據此, 更有人認為:“新唐書藝文誌所載,較舊唐書經籍誌增多可見。此皆晉修舊唐書時所未能見者也。”3其實,上述認識,不論是趙翼的兩段論述,還是今人的那種說法,都失於深入、細致的考察。本篇提出這一問題,希望引起從事史學史、文獻學、史料學研究的專家們的註意和重視。前劍橋大學教授崔瑞德(Denis Twitchett)著有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書中專有一部分論舊唐書的編纂及史源。 筆者擬另文比較該書與拙著隋唐五代史學(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的異同,故此文不涉其書。一、先從五代後晉時所見唐代文獻的問

    3、題談起。現今凡是談及後晉纂修舊唐書的基本史料,大多采用賈緯當時上奏的說法:“伏睹國史館唐高祖至代宗,已有紀傳;德宗至文宗,亦存實錄。武宗至濟陰廢帝凡六代,唯有武宗實錄一卷,餘皆闕落。”4同時,還提及韋述的唐春秋、柳芳的唐歷、 崔龜從的續唐歷以及裴庭裕的東觀奏記等等。除此而外,很少見到再有較為詳細的考察,似乎後晉所見唐代文獻就只有這麼多了。加之對舊唐書經籍誌的錯誤認識,更助長了前述說法的流傳。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正確理解舊唐書經籍誌的編纂特點。後晉史官纂修此誌,是以毋煚的古今書錄為依據的,著錄的是“開元盛時四部諸書”。至於開元以後的著述,他們不是沒有見到,而是不打算混雜其中。關於這一點,誌文

    4、交待得十分清楚:天寶已後,名公各著文章,儒者多有撰述,或記禮法之沿革,或裁國史之繁略,皆張部類,其徒實繁。臣以後出之書,在開元四部之外,不欲雜其本部,今據所聞,附撰人等傳。其諸公文集,亦見本傳,此並不錄。5據此,凡是舊唐書中提到的各家撰述,不論是“記禮法之沿革”,還是“裁國史之繁略”,亦或“諸公文集”,都是後晉史官“所聞”或所見,不應當排除其成為舊唐書史源的可能性。首先,唐代的幾部關於“禮法之沿革”的主要著述,舊唐書經籍誌都沒有著錄,但後晉時確曾為朝廷重視過。冊府元龜、舊五代史都明確地記載了後晉天福四年(939, 也即詔修唐史的前二年)關於修纂大晉政統的一番爭議。左諫議大夫曹國珍上奏道:請於內

    5、外臣僚之中,擇選才略之士,聚唐六典、前後會要、禮閣新儀、大中統類、律令格式等,精詳纂集,別為一部,商議今古,俾無漏略,目之為大晉政統,用作成規。6後晉高祖石敬塘以其所奏“甚為允當”,即命太子少師梁文矩等十人為詳議官。事雖未成,但曹國珍提到的那幾部書,當時顯然是見得到的。在唐六典之外,所謂“前後會要”,即是蘇弁、蘇冕兄弟所撰會要與崔鉉監修的續會要,這在舊唐書都有記載。蘇弁附蘇冕傳稱:“冕纘國朝政事,撰會要四十卷,行於時。”宣宗紀大中七年(853)記道:“崔鉉進續會要四十卷, 修撰官楊紹復、崔鉉、薛逢、鄭言等。”大中統類,在宣宗紀、刑法誌、劉鉉傳都有詳細記載:大中五年四月,刑部侍郎劉鉉“選大中以前

    6、二百四十四年制敕可行用者二千八百六十五條,分為六百四十六門,議其輕重,別成一家法書,號大中統類,奏行用之。”7唯獨禮閣新儀一書,舊唐書中只字未提, 由新唐書禮樂誌一知其為憲宗元和十一年(816)韋公肅“錄開元已後禮文損益”而成。舊唐書李漢傳中,僅有韋公肅在憲宗時議禮儀的記載,稱其“理甚精詳”,“請舉而行之”。至於“律令格式”,凡舊唐書刑法誌中涉及到的各次刪定,無論開元以前、開元之後,都是後晉時見到了的。此外,尚有不少“記禮法之沿革”的撰述,舊唐書經籍誌雖未著錄,卻在紀、誌、傳中有記載,不僅見到了,而且還成為重要的史料來源。例如,玄宗紀上、禮儀誌一都記述了開元二十年(732)九月所成大唐開元禮一

    7、百五十卷,頒所司行用之。又如, 德宗紀下、杜佑傳都記錄了貞元十七年(801)杜佑自淮南進通典二百卷,“大行於時”,“為士君子所稱”。再如,禮儀誌五、王彥威傳不僅記述了王彥威“於禮閣掇拾自隋已來朝廷沿革、吉兇五禮,以類區分,成三十卷獻之,號曰元和新禮(案:通常稱作曲臺新禮)”,8還註意到憲宗以後圍繞“王彥威曲臺禮”的多次辯論。其次,對於經籍誌中提到的天寶以後“裁國史之繁略”的撰述,也作一點考察。為了說明情況,先對唐代的實錄、國史簡要追溯一下。自太宗始,在修前代史的同時,又設置了專修國史即本朝史的機構-史館,並逐漸形成系統的組織、明確的條規,把積累史料、編纂國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走向制度化。二百多

    8、年間,依靠官府的力量,形成兩個關於唐代歷史的基本系列,一是皇帝實錄,二是本朝國史。玄宗及玄宗以前的各帝實錄,纂修情況記載不一,有一帝數部的,有卷帙不確的。代宗以下,除了德宗、順宗之外,都是一帝一部實錄,直至武宗。總括起來,後晉修唐史時,計有高祖至武宗十六帝實錄,這是沒有多大歧義的。另一個系列,即唐代國史系列,情況較為復雜。國史的修撰,是從太宗時開始的。貞觀元年(627),姚思廉撰唐史紀傳, 粗成三十卷。高宗顯慶元年(656),令狐德棻等續成八十卷, 名以武德貞觀兩朝史。龍朔三年(663),許敬宗等又續為一百卷, 並起草十誌,未半而終。武則天長壽二年(693), 牛鳳及另撰唐史一百一十卷,起高祖

    9、,終高宗。長安三年(703),武則天命李嶠、 朱敬則、劉知幾、吳兢等修唐史。據劉知幾的說法,勒成八十卷。吳兢又別撰唐史一百一十卷、唐春秋三十卷。其後,韋述因高宗以來國史雖有修撰,竟未成一家之言,“始定類例,補遺續闕”,修成紀傳體國史一百一十三卷,包括史例一卷,史稱其“事簡而記詳,雅有良史之才”。9安史之亂起,韋述“抱國史藏於南山”, 肅宗至德二載(757)於休烈請訪求史籍,韋述才以其所藏送官。 之後,唐代國史的修撰,各類記載紛紜。其中,崇文總目的說法較為清晰:唐書一百三十卷,唐韋述撰。初,吳兢撰唐史,自創業訖於開元,凡一百一十卷。述因兢舊本,更加筆削,刊去酷吏傳,為紀、誌、列傳一百一十二卷。至

    10、德、乾元以後,史官於休烈又增肅宗紀二卷,而史官令狐峘等復於紀、誌、傳後隨篇增緝,而不知卷帙。今書一百三十卷,其十六卷未詳撰人名氏。10該書因是韋述“始定類例”,又有史例一卷,所以署“韋述撰”。韋述因吳兢舊本增至一百一十二卷,於休烈又增“肅宗紀二卷”,共成一百一十四卷。史官令狐峘於紀、誌、傳後“隨篇增緝”,總成一百三十卷,則“未詳撰人名氏”的十六卷顯然是出自令狐峘了。而且,令狐峘是代宗實錄四十卷的纂修者,這裏於肅宗之後“隨篇增緝”者,自然主要是代宗一朝的史事。由此可以斷定,這部一百三十卷的唐書,是記述高祖至代宗一百六十二年間史事的紀傳體史書。這也正符合後晉史官賈緯的說法,“高祖至代宗,已有紀傳”

    11、。紀傳體國史,在令狐峘以後便不再有續修了。受肅、代之際新起春秋學影響,其後編年史風大起,唐代的國史轉而為編年體了。韋述在紀傳體唐書的同時,還有編年體的唐春秋三十卷。柳芳續韋述唐書之後,也另撰唐歷四十卷,起隋恭帝義寧元年(617),迄唐代宗大歷十三年(778),“以敘制度為詳”。宣宗大中五年,崔龜從監修續唐歷三十卷,起代宗大歷十三年,盡憲宗元和十五年。11這些有關唐代歷史的著述,或叫作“裁國史之繁略”者,在舊唐書的韋述、柳芳、崔龜從等人的傳記中,都有較詳的記載。依照經籍誌的說法,這些撰述在後晉時是見到過的,現今的研究當中也很少有疑義。除此以外,舊唐書紀、傳中還記載有不少經籍誌未著錄的“裁國史”之

    12、作,擇要舉其一、二。文宗紀下、李德裕傳分別記錄了大和八年(834)李德裕進禦臣要略以及次柳氏舊聞三卷,又有會昌伐叛記、文武兩朝獻替記,皆“行於世”。文宗紀下、王彥威傳都記有開成二年(837)王彥威“纂集國初已來至貞元帝代功臣,如左氏傳體敘事,號曰唐典,進之”。12蔣乂傳稱:“乂居史任二十五年,所著大唐宰輔錄七十卷,淩煙閣功臣、秦府十八學士、史臣等傳四十卷。”又馬總傳以其“公務之余,手不釋卷,所著奏議集、年歷、通歷、子鈔等書百餘卷,行於世”。其中,年歷、奏議集都是記錄唐代的“雜事”或集錄唐人的“奏疏論議”之作。應當提起註意的是,上述舉例之中,王彥威唐典七十卷,蔣乂大唐宰輔錄七十卷以及淩煙閣功臣、

    13、秦府十八學士、史臣等傳四十卷,都是趙翼認定為新唐書藝文誌所載而舊唐書“所無者”。下面,再來談經籍誌“不錄”而“見本傳”的“諸公文集”。唐人文集,新唐書藝文誌著錄不下四百種,而舊唐書經籍誌僅有百十余種。陸贄、韓愈、杜牧等人的文集,都是舊唐書經籍誌“所無者”,但舊唐書有關傳記卻大量采錄了他們文集中的文字。從前面的考察中知道,自德宗起唐代再未修撰紀傳體國史,只有皇帝實錄。據現存的韓愈所修順宗實錄和資治通鑒考異所引唐代實錄,我們可以知道,實錄敘事至某大臣卒,往往插入追述其生平的傳記,只記其歷官、政績等,不錄表疏奏章。順宗實錄卷四敘陸贄,從“贄字敬輿,吳郡人也”起,至“卒於忠州,年五十二”,是整個順宗實

    14、錄中最長的一篇人物傳。舊唐書陸贄傳也是全書人物傳中的一鉅篇,一人獨占一卷。兩相對照,最為明顯的差異就是:舊唐書陸贄傳中的六則長篇上疏,順宗實錄中只字不提。顯然,後晉史官不可能從“實錄舊本”中取材。而陸贄的這幾篇奏疏,都見於憲宗時韋處厚所編的陸贄論議表疏集。陸贄傳除了參取順宗實錄外,更主要地是沿引了陸贄文集,這應當是沒有問題的。至於韓愈,唐代實錄中是如何記述的,現已難加稽考。但是,舊唐書韓愈傳卻有這樣的記述:“愈所為文”,“自成一家新語”,“有文集四十卷,李漢為之序。”而且,傳中詳錄了他的進學解、論佛骨表、潮州刺史謝上表和鱷魚文。這足以表明,在傳寫韓愈時,後晉的史官一定是翻檢過昌黎先生集(或韓昌

    15、黎集)的。直接從文集中轉錄而成舊唐書人物傳的,也為數不少。以現今傳世的唐人別集看,數量最多的是集中的墓誌碑銘。僅全唐文、唐文拾遺所收唐人所撰墓碑傳記,就接近一千篇。撰寫墓誌碑銘的,又多是一代名家。開元盛時,張說在撰寫碑誌方面的成就最大,與史傳竟似出自一手。如其贈太尉裴公神道碑,簡直就是舊唐書裴行儉傳的藍本。而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與舊唐書王方翼傳則如出一筆。其後,便是權德輿,所撰墓誌碑銘在八十篇以上。內中,記述公卿的碑傳,大都可與史傳相參校。韓愈所撰墓誌碑銘,數量僅次權德輿,與張說大致相當。在六十篇左右。他如柳宗元、白居易、杜牧等,還自撰墓誌。書中杜佑附杜牧傳,完全是鈔錄杜牧的自撰墓誌銘

    16、而成。這篇墓誌收錄在杜牧外甥所編樊川文集中,而且傳文又提到此集,後晉史官無疑是采用了杜牧文集的。以上三例說明,唐人文集無論舊唐書經籍誌是否著錄,都是後晉史官纂修舊唐書的一項重要史料來源。尤其是德宗以後的人物傳,事跡多據文集中的墓誌碑銘,疏奏更是直接節錄自相關的文集了。應當說,這在當時是一條“捷徑”。在舊唐書經籍誌提到的“記禮法之沿革”、“裁國史之繁略”以及“諸公文集”三個系列的史源之外,還有未曾提及、也未著錄的雜史、小說之類的資料來源問題。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三年(620)七月乙醜, 有“羅士信為王世充所圍”一事。其考異徵引了太宗實錄、舊唐書太宗紀、單雄信傳和劉餗小說,經考證認為舊唐書記載失誤,

    17、是承襲了劉餗小說所致。司馬光的這一考證,表明舊唐書的確參考過劉餗的小說,只不過是參考錯了而已。當然,更有采錄雜史原文的諸多例證,後文將作詳述,這裏僅舉一簡單的實例。李肇的國史補卷上有“李勉投犀象”條,其文為:“李汧公勉為嶺南節度使,罷鎮。行到石門停舟, 悉搜家人犀象,投於江中而去。”舊唐書李勉傳記述:大歷四年,除廣州刺史,兼嶺南節度觀察使,“及代歸,至石門停舟,悉搜家人所貯南貨犀象諸物,投之江中。”就目前可見唐代雜史,只有李肇記述了“李勉投犀象”之事,舊唐書李勉傳所記,文字如此雷同,極有可能是直接采錄自國史補。總而言之,舊唐書的取材,絕不僅僅限於唐代的國史、實錄,也不應當以其經籍誌著錄的“有無

    18、”為判斷標準。應該說,代宗以前的紀傳體國史,穆宗以前的編年體唐史,武宗以前的各帝實錄,宣宗以前有關“禮法之沿革”的各種典誌,以及大臣奏議、諸公文集,乃至雜史、小說,舊唐書的纂修者都曾采摭。而這些文獻,絕大多數已經亡佚,僅僅憑藉舊唐書才得以程度不同地保存!在獲得了以上的基本認識之後,下面分別對舊唐書誌、列傳的史料來源進行具體考察。二、自宋以來,歷代都以新唐書勝於舊唐書,再也無人過問舊唐書“十一誌”的情況。為此,這裏多作一點考察,以見新、舊兩書各誌的優劣。總的來講,舊唐書各誌基本上是代宗以前為詳,德宗至武宗漸略,宣宗以下則寥寥無幾。這種現象固然與整個史料來源情況直接相關,但也應看到唐代後期值得載入

    19、史冊的定制原本就不多。大凡誌中涉及到的唐後期的制度,多數都是較為重要的內容。因而,有的誌的編纂情況就更應當引起重視了。下面,依次進行考察。禮儀誌七卷,主要依據大唐開元禮一百五十卷改編,這似乎是公認的事實,但應作進一步的分析。就其編排順序而言,不是按照吉、賓、軍、嘉、兇五禮來敘述的,而是依通典的郊天、明堂、封禪、社稷、宗廟、袷禘、五服、縗裳等項分卷記敘的。 所以,應該說:記玄宗以前的禮儀,取材主要采自大唐開元禮,編排主要沿襲通典禮典。玄宗以後,取材較為復雜。德宗貞元中,太常禮院修撰王涇“考次歷代郊廟沿革之制及其工歌祝號,而圖其壇屋陟降之序,為郊祀錄十卷”。13整部舊唐書雖然有四處提到王涇其人,卻

    20、無一處點出大唐郊祀錄其書,禮儀誌似未采用其書。前文曾經提到,憲宗元和十一年韋公肅禮閣新儀三十卷,後晉史官雖然見得到,但舊唐書卻未涉及,多少有些奇怪。接下來,便是元和十三年王彥威曲臺新禮三十卷,“集開元二十一年已後至元和十三年五禮裁制敕格”。14這顯然是繼大唐開元禮的一部續作。舊唐書中,不僅憲宗紀、王彥威傳都記述了曲臺新禮這部書,而且王彥威傳通篇都是記其“議禮”生涯的,足以顯見後晉史官是十分了解其人而又見到其書的。就禮儀誌本身來看,在敘及穆宗至文宗議禮之事時,多次引錄王彥威奏。誌五記昭宗大順元年(890)將行禘祭,有司請以敬宗、文宗、宣宗三太後祔享太廟,便是因為“舊章散失,禮院憑曲臺禮”進奏的。

    21、盡管博士殷盈孫“非之”,朝廷仍然“依行之”。這一記載表明,曲臺新禮對穆宗以後的禮儀的影響是相當大的,舊唐書纂修者也註意到了。文宗以後的禮儀,主要圍繞宗廟、袷禘有過幾次爭議, 集中在誌五、誌六,顯然是後晉所搜集到的一些散篇,經過編綴而成。總起來說,禮儀誌取材主要源自大唐開元禮、曲臺新禮和文宗以後的一些散見的禮儀奏章,而編纂體例則沿用通典禮典。新唐書合舊唐書的禮儀、音樂為禮樂,其禮的部分主要是變換體例,按照“貞觀、開元”的“五禮之文”損益。音樂誌四卷,有的論著認為,其文字“多本之於通典”。如果說這是指有關唐代沿革、樂器,指歌、舞及其曲,指清樂、四方樂、散樂及坐立部伎等主要內容,是不錯的。但這些只是

    22、四卷書中的一小部分內容,並不是全部。實際情況應當是這樣:誌一主要依據前後會要,並參照通典樂典。具體而言,誌文中“高祖受禪,擢祖孝孫為吏部郎中”以下,至貞觀十四年敕、八座議定“七廟登歌”的記述,是分見於通典卷一四三歷代制造、卷一四七郊廟不奏樂廟諸室別舞議,而在今本唐會要中則是順序地編排在卷三二雅樂上,更便於直接采錄轉引。誌文中的“麟德二年十月制曰”以下,至儀鳳三年(678)七月以前的記述, 通典在卷一四七郊廟宮懸備舞議,唐會要在卷三二雅樂上。以下記“乾元元年”事,見唐會要卷三三雅樂下;記“貞元間”事,見唐會要卷三三諸樂;記“大和三年八月太常禮院奏”,見唐會要卷三三凱樂。這都是超出通典記事下限的部

    23、分。誌二主要本於通典卷一四四、一四五、一四六的樂四、樂五、樂六的各篇,並參取了前後會要。惟其記“廣明”以後事,直至結尾,與今本唐會要卷三三雅樂下所記“廣明”以後事全同。蘇冕會要、崔鉉續會要記事下限分別為德宗、宣宗,而王溥唐會要後晉時根本就沒有形成。誌中的這段記事與今本唐會要的這段文字,顯然同出一源,即昭宗時修奉樂懸使、宰相張浚及太常博士殷盈孫等修定樂懸的論議、奏疏。其誌三、誌四,則不本於通典及前後會要,似為後晉太常所保存或搜集的“諸廟樂章舞名”,這在後晉纂修舊唐書的總體籌劃當中是有明確規定的。當然,有些是早已匯集成冊的,如開元二十五年太常卿韋絳令太常博士、太樂、郊社令等員“銓敘前後所行用樂章為

    24、五卷”。也有收入文集當中的,如武則天大享昊天樂章十二首、享明堂樂章十二首,等等。這類樂章之書,有些今天尚可見到,有些只能借助本誌知其大概了。新唐書合禮樂為一誌,樂附於禮,僅二卷,較本誌減少一半篇幅。寫到這裏,應當提出今本唐會要來說一說,因為下面還會多次涉及。通常所說今本唐會要,是指“武英殿聚珍版書”所收,僅缺卷七、卷八、卷九、卷十,是現存最完整的王溥新編全本唐會要。王溥新編,是在蘇弁、蘇冕兄弟會要四十卷、崔鉉監修的續會要四十卷基礎上,采集宣宗以後政事,重加厘定所成,共計一百卷。元明之際,蘇氏、崔鉉前後兩次所修會要亡佚,王溥新編也出現錯雜和缺卷。從以上的對照和下面的對照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認識:

    25、凡今本唐會要與舊唐書中記事內容、敘述文字全同者,都可以說是蘇氏會要或崔鉉續會要原文。反轉過來,又證明王溥新編唐會要,對於蘇氏、崔鉉兩會要很少改動,只是補續宣宗以後要事。這對我們認識今本唐會要的史料價值,也有間接意義。歷誌三卷,應當是本於韋述唐書。其序文雖然追述了肅宗至德歷、代宗五紀歷、德宗正元歷、憲宗觀象歷,並稱“其法今存”,但緊接著寫道:“前史取傅仁均、李淳風、南宮說、一行四家歷經,為歷誌四卷。”所謂的“前史”,既有歷誌,又包括一行歷經的,只能是韋述的紀傳體唐書。其傅仁均歷經,是指高祖時戊寅歷,行於太宗之世。李淳風歷經,即麟德歷,行於高宗之世。南宮說歷經,即景龍歷,為中宗時所造。一行歷經,即

    26、大衍歷,行於玄宗之世。由於景龍歷“不經行用,世以為非”,後晉史官“略而不載”。他們“但取戊寅、麟德、大衍三歷法,以備此誌。”本誌的史源,序文交待得再清楚不過了。新唐書歷誌較本誌大增,通記唐代二百九十余年八次修改歷法,還備錄了一行歷議十二篇,補充了反映中外歷法交流的九執歷及翻譯情況。有關“三歷法”的記載,兩書誌當互校。天文誌二卷,大部分內容、文字都與今本唐會要卷四二、四三、四四的相關記載同。誌上自“玄宗開元九年,太史頻奏日蝕不效,詔沙門一行改造新歷”,至“無幾而銅鐵漸澀,不能自轉,遂收置於集賢院,不復行用”的大段文字,與唐會要卷四二渾儀圖載(開元)“九年,太史頻奏日蝕不效”以下文字全同。誌中所載

    27、“諸州測景尺寸”,自林邑國至蔚州橫野軍,除無河南府外,其余與唐會要卷四二測景相關部分,不僅正文相同,連小註也都一樣。誌下“災異”中關於日蝕的文字,與唐會要卷四二日蝕的記載同,只是無宣宗以下的情況。這更加證明,本誌是采自宣宗初年以前成書的會要、續會要了。其中的小有不同,當是輾轉鈔錄中的疏略所致。關於彗星、五星臨犯、星聚、流星、雜災變等,大體與唐會要卷四三彗孛、五星臨犯、星聚、流星等類目前半部分的記述相同,是采自蘇氏會要相關文字纂成的。誌下的“災異編年,至德後”這一部分,則超出唐會要所記,不少內容都見於各帝紀。這一部分內容,極可能是後晉史官以肅宗至武宗各帝實錄為線索,再參照續會要及司天臺有關記載,

    28、綜合編纂而成。說到誌下一定參照了續會要,還有一條鐵證未曾被人註意過。在誌的結尾部分,有一項敘述太史局、司天臺沿革、設官的內容。這本來是職官誌的內容,在職官誌二秘書省有詳細記述。何以天文誌下會有此一項敘“舊儀”的文字呢?原來,唐會要卷四四在記述各項災異之後,專有太史局一目。稍加對照,便知天文誌下的“舊儀”,是直接節錄太史局之文而成。新唐書天文誌雖多一卷,但兩書誌互有詳略,可以彼此補充訂正。五行誌一卷,記地震、山崩川竭、水災、雷電風雪、蟲災、火災及雜災變等,大體見於唐會要卷四二地震,卷四三山摧石隕、水災上,卷四四水災下、木冰、螟蜮、火、雜災變及卷二八祥瑞等目類。除火災有一條“大順二年”事外,其余各

    29、事下限都無超出“大中七年”續會要成書這一年的。據此,本誌也當是以前後會要為主要史源,並參取各帝實錄、有關奏疏而成。新唐書增為三卷,所記災害現象超過本誌。地理誌四卷,篇幅最長,雖其序文稱“今舉天寶十一載地理”,但誌中記府、州沿革,一般都是起武德,至乾元,然後列“舊領縣”、戶、口,再舉天寶戶、口。以這樣的體例推測,最有可能采錄於韋述唐書地理誌,起高祖,至代宗。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本誌與通典州郡典、唐會要州縣改置以及元和郡縣圖誌,寫法都不相同。而賈耽的貞元十道錄雖然也是四卷,與本誌分道、卷數相同,但卻不見於賈耽傳,後晉史官似未見其書,甚至不知有此書。兩個方面的推測,都無法排除本誌以韋述唐書地理誌為史源

    30、的可能性。誌中個別地方記事,有至唐末者。如誌一陜州大都督府,自隋義寧元年,寫至唐哀帝即位。這是因為,廣德元年(763)十月吐蕃犯京師,“車駕幸陜州”,以為大都督府;天右初,昭宗“駐蹕陜州,改為興德府”;哀帝即位後,又復為大都督府。這些都與皇帝的行蹤直接關聯,因而破例記述,並源於實錄,取材最方便。新唐書地理誌更為完整地反映唐代地理沿革情況之外,主要是在地誌編纂體例方面的成就。就考察唐代地理沿革而言,兩誌誰也無法取代誰。職官誌三卷,主要記述代宗以前設官情況,但又未取韋述唐書。誌一“錄永泰二年官品”,誌二、誌三的許多文字直接錄自唐六典及當時尚存的宮衛令、軍防令等。代宗以後的制度,以德宗朝的變革補入最多。在“武官”一項中,記左右神策軍、左右神威軍、六軍統軍、十六衛上將軍,基本都是補述的德宗貞元年間的制度,主要采錄的是詔


    注意事项

    本文(《旧唐书》的史料来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